八年级语文下册 荔枝图序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荔枝图序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荔枝图序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荔枝图序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荔枝图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中“探究学习”中的一篇文言课文。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小品说明文独特的风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兴趣; 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运用所学说明方法进行仿写训练。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 6、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陈户中学八年级(6)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还算积极,而且女生的思维要比男生活跃。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仔细、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常常无话可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运用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说教学设想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本课采用导读、精读的方法,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不敢说到我想说过渡。在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说明性文章的“知趣”特点,了解其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等各种说明武器的情况;引导学生对家乡土特产(植物)进行尝试性写作训练(拓展目标)。教学方法: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教学过程: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二. 整体感知1. 解题 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2. 检查预习 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帷wi 枇杷 p pa 缯 zng 绡 xio 瓤 rng 醴 l酪 lo 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辅导。华:hu 花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6. 小结课文。三. 拓展训练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2交流作品。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外形:产地、形状、叶花果实:朵、核、壳、膜、由外而内保鲜顺序:从整体到局部荔枝图序赏析多少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一种看法,即文学作品的魅力,是其他艺术品种绝对无法代替的。晚近科学发达,艺术殿堂也日新月异。绘画、雕塑不必说了;就连戏剧、电影也逐渐被电视、录像所取代。不过这些艺术形式虽有色有声,却不能给人以香和味的感受。尽管有些立体艺术可以展示过去和未来,然而对眼前事物则无法由表及里,剖析到内核的精微处。文学作品虽仅用语言文字表达,但它是并诉之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纵不能使人直接感受到色声香味,却能根据每个人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和联想,感受并体察到一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且能触及其内在的实质。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我从十几岁时起,每次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都能较深切地认识和体察到这篇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荔枝形象。这要比看绘画、照片甚至看荔枝实物的印象都更来得生动、亲切。就拿白居易笔下的荔枝树及其花、叶、果实等来说吧,作者不仅用极简洁的文字描绘出荔枝的整体,而且通过文字的叙述竟然同时横跨过春、夏、冬三个季度。尽管序文是为一幅静止的图画而撰写的,但绘画毕竟是平面的,从画面上不仅不能看到“核如枇杷”“膜如紫绡”这些包在荔枝壳内的东西,更无从体验其瓤肉的色与味。在作者笔下,尽管他一连打了十个比方(“如帷盖”“如桂”“如橘”“如丹”“如葡萄”“如枇杷”“如红缯”“如紫绡”“如冰雪”“如醴酪”),可是我们读后立即从荔枝的色、形、香、味各个方面都有了具体感受。这魅力还小吗!何况作者还怕只设譬喻不足以穷其色、形、香、味之美,又加上了两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紧接着作者进一步阐明摹绘荔枝图和写序的目的:原来荔枝之为物十分娇气,果实如离本枝,不出三五日便“色香味尽去”。为了让荔枝永葆其鲜丽佳美的本来面目,在没有摄影、录像技术的千载以前,作者只能利用平面而静止的绘画来补救于万一。前人或谓白居易撰此序文是“特为荔枝立传”(清人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评语),我以为,作为一位诗人和有正义感的士大夫,虽然遭到远谪巴蜀的厄运,但他之所以要人作画和亲自撰文,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出他那爱自然、爱生活的本性,怀着一颗推己及人的热诚的心,把出产在当时尚属于穷乡僻壤的新鲜荔枝介绍给中原和后世的人们。作者明白表示,他是为了许许多多“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才这样做的。从而可以看出,这时身在贬所的白居易,依然保持着当年写秦中吟时期的那种仁民爱物的高尚人品。因此,这篇看似平易浅显而实属精心结撰的小文就不仅是为了记录自然、玩味生活的闲适之作了。我更进一步揣测,作者是否有以荔枝自况的含意,为了引起和提醒当政者和广大的士大夫阶层的重视,希望不被人遗忘,更不希望等到“色香味尽去”时,把那鲜美甘甜的美味当成过时的无用之物而等闲弃置,才写成这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章呢?另外,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方面看,这篇序文也大有值得欣赏借鉴的地方。作者对荔枝的描绘有六朝小赋的遗韵却不露堆砌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