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十一种方法总述:一利用递推关系式求数列通项的11种方法:累加法、累乘法、待定系数法、阶差法(逐差法)、迭代法、对数变换法、倒数变换法、换元法(目的是去递推关系式中出现的根号)、数学归纳法、不动点法(递推式是一个数列通项的分式表达式)、特征根法。二。四种基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及其广义形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是:累加和累乘,这二种方法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最基本方法。 三 求数列通项的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所求数列通过变形,代换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四求数列通项的基本方法是:累加法和累乘法。 五数列的本质是一个函数,其定义域是自然数集的一个函数。一、累加法 1适用于: -这是广义的等差数列 累加法是最基本的二个方法之一。2若,则 两边分别相加得 例1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由得则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例2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法一:由得则所以解法二:两边除以,得,则,故因此,则练习1.已知数列的首项为1,且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案:练习2.已知数列满足,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案:裂项求和 评注:已知,,其中f(n)可以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分式函数,求通项.若f(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若f(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若f(n)是关于n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若f(n)是关于n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例3.已知数列中, 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由已知得,化简有,由类型(1)有,又得,所以,又,则此题也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求解.二、累乘法 1.适用于: -这是广义的等比数列累乘法是最基本的二个方法之二。2若,则两边分别相乘得,例4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因为,所以,则,故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例5.设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1,2, 3,),则它的通项公式是=_.解:已知等式可化为:()(n+1), 即时,=.评注:本题是关于和的二次齐次式,可以通过因式分解(一般情况时用求根公式)得到与的更为明显的关系式,从而求出.练习.已知,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答案:-1.评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原来的递推关系式转化为若令,则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形式,进而应用累乘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三、待定系数法 适用于 基本思路是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而数列的本质是一个函数,其定义域是自然数集的一个函数。1形如,其中)型(1)若c=1时,数列为等差数列;(2)若d=0时,数列为等比数列;(3)若时,数列为线性递推数列,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辅助数列来求.待定系数法:设,得,与题设比较系数得,所以所以有:因此数列构成以为首项,以c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 即:.规律:将递推关系化为,构造成公比为c的等比数列从而求得通项公式逐项相减法(阶差法):有时我们从递推关系中把n换成n-1有,两式相减有从而化为公比为c的等比数列,进而求得通项公式. ,再利用类型(1)即可求得通项公式.我们看到此方法比较复杂.例6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法一: 又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即解法二: 两式相减得,故数列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再用累加法的练习已知数列中,求通项。答案:2形如: (其中q是常数,且n0,1) 若p=1时,即:,累加即可.若时,即:,求通项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向:i. 两边同除以.目的是把所求数列构造成等差数列即: ,令,则,然后类型1,累加求通项.ii.两边同除以 . 目的是把所求数列构造成等差数列。 即: ,令,则可化为.然后转化为类型5来解,iii.待定系数法:目的是把所求数列构造成等差数列设.通过比较系数,求出,转化为等比数列求通项.注意:应用待定系数法时,要求pq,否则待定系数法会失效。例7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法一(待定系数法):设,比较系数得,则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即解法二(两边同除以): 两边同时除以得:,下面解法略解法三(两边同除以): 两边同时除以得:,下面解法略练习.(2003天津理)设为常数,且证明对任意1,;3形如 (其中k,b是常数,且)方法1:逐项相减法(阶差法)方法2:待定系数法通过凑配可转化为 ; 解题基本步骤:1、确定=kn+b2、设等比数列,公比为p3、列出关系式,即4、比较系数求x,y5、解得数列的通项公式6、解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例8 在数列中,求通项.(逐项相减法)解:, 时,两式相减得 .令,则利用类型5的方法知 即 再由累加法可得. 亦可联立 解出.例9. 在数列中,,求通项.(待定系数法)解:原递推式可化为比较系数可得:x=-6,y=9,上式即为所以是一个等比数列,首项,公比为. 即:故.4形如 (其中a,b,c是常数,且)基本思路是转化为等比数列,而数列的本质是一个函数,其定义域是自然数集的一个函数。例10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设 比较系数得, 所以 由,得则,故数列为以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因此,则。5.形如时将作为求解分析:原递推式可化为的形式,比较系数可求得,数列为等比数列。例11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设比较系数得或,不妨取,(取-3 结果形式可能不同,但本质相同)则,则是首项为4,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所以练习.数列中,若,且满足,求.答案: .四、迭代法 (其中p,r为常数)型例12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因为,所以又,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注:本题还可综合利用累乘法和对数变换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例13.(2005江西卷)已知数列,(1)证明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an.解:(1)略(2)所以 又bn=1,所以.方法2:本题用归纳-猜想-证明,也很简捷,请试一试.解法3:设c,则c,转化为上面类型(1)来解五、对数变换法 适用于(其中p,r为常数)型 p0, 例14. 设正项数列满足,(n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两边取对数得:,设,则 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练习 数列中,(n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案:例15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因为,所以。两边取常用对数得设(同类型四)比较系数得, 由,得,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以5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因此则。六、倒数变换法 适用于分式关系的递推公式,分子只有一项例16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求倒数得为等差数列,首项,公差为,七、换元法 适用于含根式的递推关系例17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令,则代入得即因为, 则,即,可化为,所以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因此,则,即,得。八、数学归纳法 通过首项和递推关系式求出数列的前n项,猜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18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由及,得由此可猜测,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结论。(1)当时,所以等式成立。(2)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则当时,由此可知,当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2)可知,等式对任何都成立。九、阶差法(逐项相减法) 1、递推公式中既有,又有 分析:把已知关系通过转化为数列或的递推关系,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求解。例19 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前n项和满足,且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对任意有 当n=1时,解得或当n2时, -整理得:各项均为正数,当时,此时成立当时,此时不成立,故舍去所以练习。已知数列中, 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答案: 2、对无穷递推数列例20 已知数列满足,求的通项公式。解:因为所以用式式得则 故所以由,则,又知,则,代入得。所以,的通项公式为十、不动点法 目的是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差)数列的方法不动点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存在,使成立,则称为的不动点或称为函数的不动点。分析:由求出不动点,在递推公式两边同时减去,在变形求解。类型一:形如例21 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递推关系是对应得递归函数为,由得,不动点为-1,类型二:形如分析:递归函数为(1)若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p,q时,将递归关系式两边分别减去不动点p,q,再将两式相除得,其中,(2)若有两个相同的不动点p,则将递归关系式两边减去不动点p,然后用1除,得,其中。例22. 设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此类问题常用参数法化等比数列求解.解:对等式两端同时加参数t,得:,令, 解之得t=1,-2 代入得,相除得,即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 解得.方法2:,两边取倒数得,令b,则b,转化为累加法来求. 例23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令,得,则是函数的两个不动点。因为。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故,则。练习1:已知满足,求的通项答案:练习2。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答案:练习3.(2009陕西卷文)已知数列满足, .令,证明:是等比数列;()求的通项公式。答案:(1)是以1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十一,特征方程法 形如是常数)的数列(见附录) 形如是常数)的二阶递推数列都可用特征根法求得通项,其特征方程为若有二异根,则可令是待定常数)若有二重根,则可令是待定常数)再利用可求得,进而求得例24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解:其特征方程为,解得,令,由,得, 例25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解:其特征方程为,解得,令,由,得, 练习1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练习2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说明:(1)若方程有两不同的解s , t,则, ,由等比数列性质可得, ,由上两式消去可得.(2)若方程有两相等的解,则,,即是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性质可知,所以例26、数列满足,且求数列的通项。解:令,解得,将它们代回得,得,则,数列成等比数列,首项为1,公比q=2所以,则,十二、四种基本数列1形如型 等差数列的广义形式,见累加法。2.形如型 等比数列的广义形式,见累乘法。3.形如型(1)若(d为常数),则数列为“等和数列”,它是一个周期数列,周期为2,其通项分奇数项和偶数项来讨论;(2)若f(n)为n的函数(非常数)时,可通过构造转化为型,通过累加来求出通项;或用逐差法(两式相减)得,分奇偶项来分求通项.例27. 数列满足,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分析 1:构造 转化为型解法1:令则.时,各式相加:当n为偶数时,. 此时 当n为奇数时,此时,所以.故 解法2:时,两式相减得:.构成以,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构成以,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 评注:结果要还原成n的表达式.例28.(2005江西卷)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nSn2=3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方法一:因为以下同上例,略答案 4.形如型(1)若(p为常数),则数列为“等积数列”,它是一个周期数列,周期为2,其通项分奇数项和偶数项来讨论;(2)若f(n)为n的函数(非常数)时,可通过逐差法得,两式相除后,分奇偶项来分求通项.例29. 已知数列,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注:同上例类似,略.5形如型(1)若是常数,同题型1.(2)若是一次式同题型1(3)若是二次式。例1(2006年陕西理20)已知正项数列,其前n项和S 满足成等比数列,且10 S=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10 S= 又10 S=(2), - ,得,即.当.此时不成等比数列,.当.此时有.评注:该题用即的关系, .消去,也可用的方法求出.例2(2007年重庆理科2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满足,且,()求的通项公式;()设数列满足,并记为的前项和,求证:解:(I)解由,解得或,由假设,因此,又由,得,即或,因,故不成立,舍去因此,从而是公差为,首项为的等差数列,故的通项为(II)证法一:由可解得;从而因此令,则因,故特别地,从而即证法二:同证法一求得及,由二项式定理知,当时,不等式成立由此不等式有证法三:同证法一求得及令,因因此从而证法四:同证法一求得及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因此,结论成立假设结论当时成立,即则当时,;因故从而这就是说,当时结论也成立综上对任何成立例3(2008年全国理科2)设函数数列满足,()证明:函数在区间是增函数;()证明:;()设,整数证明:解:()证明:,故函数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证明:(用数学归纳法)(i)当n=1时,由函数在区间是增函数,且函数在处连续,则在区间是增函数,即成立;()假设当时,成立,即那么当时,由在区间是增函数,得:.而,则,也就是说当时,也成立;根据()、()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恒成立 ()证明:由可得:1、若存在某满足,则2、若对任意都有,则: 成立例4.已知数列中, 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由已知得,化简有,由类型(1)有,又得,所以,又,则6. 形如型例(2008年湖南理科)(本小题满分12分)数列()求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设证明:当 解 ()因为一般地,当时,即所以数列是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因此当时,所以数列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由()知, -得,所以要证明当时,成立,只需证明当时,成立. 证法一(1)当n = 6时,成立. (2)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则当n =k+1时,由(1)、(2)所述,当6时,即当6时,证法二 令,则 所以当时,.因此当时,于是当时,综上所述,当时,7. 形如型例1(2008年重庆理科22)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满足.()若,求,并猜想的值(不需证明);()记对2恒成立,求的值及数列bn的通项公式.解:()因, 由此有,故猜想的通项为 ()令 由题设知x1=1且 , 因式对n=2成立,有 下面用反证法证明: 由得 因此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故 又由知 因此是是首项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 由-得 对n求和得 由题设知 即不等式22k+1,对恒成立.但这是不可能的,矛盾.因此x2,结合式知2 =,因此代入式得Sn = 2(),所以bn = = ()8. 形如= 0型例1(2008年天津理科22)在数列与中,数列的前项和满足,为与的等比中项,.()求的值;()求数列与的通项公式;()设.证明.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中项、不等式证明、数学归纳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满分14分解:()由题设有,解得由题设又有,解得()解法一:由题设,及,进一步可得,猜想,先证,当时,等式成立当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1当时,等式成立(2)假设时等式成立,即,由题设, 的两边分别减去的两边,整理得,从而这就是说,当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的成立综上所述,等式对任何的都成立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时,等式成立(2)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那么这就是说,当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的都成立解法二:由题设 的两边分别减去的两边,整理得,所以,将以上各式左右两端分别相乘,得,由()并化简得,止式对也成立由题设有,所以,即,令,则,即由得,所以,即,解法三:由题设有,所以,将以上各式左右两端分别相乘,得,化简得,由(),上式对也成立所以,上式对时也成立以下同解法二,可得,()证明:当,时,注意到,当,时,当,时,当,时,所以从而时,有总之,当时有,即附录:递推数列特征方程的发现一、问题的提出递推(迭代)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递推数列问题能力要求高,内在联系密切,蕴含着不少精妙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递推数列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斐波那契数列,又称兔子数列,是学生非常乐意探讨的递推问题,许多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向教师提出,这个数列有通项公式吗?如有,怎样求它的通项公式?笔者就曾碰到过一位喜爱钻研的学生,带着参考书上的解法而向我请教:已知斐波那契数列),求通项公式。参考书上的解法是这样的:解 此数列对应特征方程为即,解得, 设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由初始条件可知, ,解之得,所以。这位学生坦率地表示,尽管参考书上介绍了利用特征方程求通项公式的一些结论,用上述方法得到的通项公式也是正确的,但他还是“看不懂”。换句话说,这种解法的依据是什么?特征方程是怎样来的?我虽然深知这是特征方程惹的祸,但由于现行教材只字未提特征方程,我也从未在课堂上作过补充,如果将有关利用特征方程求递推数列通项的一些结论直接呈现出来,或者以“高考不作要求”为由来搪塞,学生是难以接受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面对一头雾水的数学尖子,我在充分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可贵品质的同时,也在苦苦寻觅解答这一问题的良策。其后不久,一次偶然的数学探究活动,竟使这一长期困惑我们教学活动的尴尬问题迎刃而解。二、研究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源于对一阶线性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若数列满足其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般采用如下的参数法,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数列:设 ,令,即,当时可得,知数列是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将代入并整理,得.将上述参数法类比到二阶线性递推数列能得到什么结论?仿上,我们来探求数列的特征:不妨设,则, 令 (1) 若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则, ,即、分别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由等比数列性质可得, ,由上两式消去可得.(2) 若方程组有两组相等的解,易证此时,则,,即是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性质可知,所以(限于学生知识水平,若方程组有一对共轭虚根的情况略)这样,我们通过参数方法,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差)数列,从而求得二阶线性递推数列的通项,若将方程组消去即得,显然、就是方程的两根,我们不妨称此方程为二阶线性递推数列的特征方程,于是我们就得到了散见于各种数学参考资料的如下结论:设递推公式为其特征方程为,1、 若方程有两相异根、,则;2、 若方程有两等根,则.其中、可由初始条件确定。这正是特征方程法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根源所在,令,就可求得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真是“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上述方法继续类比到分式线性递推数列(),看看又会有什么发现?仿照前面方法,等式两边同加参数,则 令,即 记此方程的两根为,(1) 若,将分别代入式可得 以上两式相除得,于是得到为等比数列,其公比为,数列的通项可由求得;(2)若,将代入式可得,考虑到上式结构特点,两边取倒数得 由于时方程的两根满足,于是式可变形为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数列的通项可由求得这样,利用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把分式线性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从而求得其通项。如果我们引入分式线性递推数列()的特征方程为,即,此特征方程的两根恰好是方程两根的相反数,于是我们又有如下结论:分式线性递推数列(),其特征方程为,即,1、若方程有两相异根、,则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2、若方程有两等根,则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结论在求相应数列通项公式时固然有用,但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等差)数列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如对于其它形式的递推数列,我们也可借鉴前面的参数法,求得通项公式,其结论与特征方程法完全一致,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三、应用举例例1、 已知数列且,求通项公式。解 设, 令 可得于是,即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从而.例2、设数列满足. 解: 对等式两端同加参数得令,解之得,代入上式得两式相除得即的等比数列,四、收获与反思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广大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无疑是一项十分现实的课题。由于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选择性和数学思维的开放性,教师既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高屋建瓴而游刃有余,还要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时时体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N7K4G0Dzv-s&o!kXhTdQaM6J2F:Bzv-r&o!kXhTdQ9M6I2F;Bzv-r&o#kXgTdP9M5I2F;Byv)r&n#kWgTdP9M5I2E;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u)r&n#kWgTcP9L5I1E;Ax=t(q$mZiVfRbO7K4G0D.zw-s*o!lXhUdQaM6J3F:Czv-s&o!kXhUdQaM6J2F:Bzv-s&o!kXhTdQ9M6I2F;Bzv-r&o#kXgTdP9M6I2F;Byv)r&n#kXgTdP9M5I2E;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v)r&n#kWgTcP9L5I1E;Bx=t(q$mZiVfRbO7K4H0D.zw-s*o!lXhUdQaN6J3F:Czv-s&o!lXhUdQaM6J2F:Bzv-s&o!kXhTdQ9M6I2F:Bzv-r&o#kXgTdQ9M6I2F;Byv-r&o#kXgTdP9M5I2E;Bx=u(q%mZjVfSbO8K4H0D.Aw+s*p!lYhUeQaN6J3G:Cyv)r&n#kWgTcP9M5I2E;Bx=t(q$mZiVfRbO8K4H0D.zw-s*o!lXhUeQaN6J3F:Cyv)r&n#kWgTcP9M5I2E;Bx=t(q$mZiVfSbO8K4H0D.zw-s*o!lYhUeQaN6J3F:Czw-s*o!lXhUdQaM6J2F:Czv-s&o!kXhTdQaM6J2F:Bzv-r&o!kXhTdQ9M6I2F;Bzv-r&o#kXgTdP9M5I2F;Byv)r&n#kWgTdP9M5I2E;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v)r&n#kWgTcP9L5I1E;Ax=t(q$mZiVfRbO7K4G0D.zw-s*o!lXhUdQaME;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v)r&n#kWgTcP9L5I1E;Bx=t(q$mZiVfRbO7K4G0D.zw-s*o!lXhUdQaM6J3F:Czv-s&o!kXhUdQaM6J2F:Bzv-s&o!kXhTdQ9M6I2F;Bzv-r&o#kXgTdQ9M6I2F;Byv)r&o#kXgTdP9M5I2E;Bx=u(q%mZjVfSbO8K4H0D.zw&o#kXgTdQ9M6I2F;Byv)r&o#kXgTdP9M5I2E;Bx=u(q%mZjVfSbO8K4H0D.Aw+s*p!lYhUeQaN6J3G:Cyv)r&n#kWgTcP9L5I2E;Bx=t(q$mZiVfRbO8K4H0D.zw-s*o!lXhUeQaN6J3F:Czv-s*oWgTcP9M5I2E;Bx=t(q$mZiVfRbO8K4H0D.zw-s*o!lXhUeQaN6J3F:Czv-s*o!lXhUdQaM6J2F:Bzv-s&o!kXhTdQ9M6J2F:Bzv-r&o!kXhTdQ9M6I2F;Bzv-r&o#kXgTdP9M5I2F;Byv)r&n#kWgTdP9M5I2E;Bx=t(q$mZjVfSbO8K4H0D.zw-s*o!lYhUeQaN6J3F:Cyv)r&n#kWgTdP9M5I2E;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u)r&n#kWgTcP9L5I1E;Ax=t(q$mZiVfRbO7K4G0D.zw-s*o!lXhUdQaM6J3F:Czv-s&o!kXhUdQaM6J2F:Bzv-s&o!kXhTdQ9M6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抵押车买卖合同7篇
- 北京房屋个人装修合同2篇
- 合同协议-装饰公司设计合同2篇
- 新解读《GB-T 31095-2014地震情况下的电梯要求》
- 新解读《GB-T 31149-2014汽车物流服务评价指标》
- 新解读《GB-T 31209-2014绿色制造 低温冷风切削 技术要求》
- 工地吊篮销售合同范本
- 房屋代理租赁合同范本
- 商业用地出让合同范本
- 公伤补偿合同范本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水稻螟虫绿色防控
- 图形动画毕业设计
- 工会劳动竞赛课件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建筑工程-安全员C证-安全员(C证·上海)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光伏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5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题库与答案
- 仪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库(附答案)
-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