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許慎與 說文解字 劉冠才 一 漢字的產生及發展的歷史1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庖犧 又作伏戲 伏羲 宓羲 包羲 傳說是人類的始祖 他教民結網 從事漁獵畜牧生產 並且製作八卦 被尊為我國古代帝王之一 號太皥 封於陳 實際上是原始社會時期經濟生活發展的象徵性人物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洪誠注 象 現象 法 義同 象 象為天象 日月星辰的運行 風雨陰晴的變幻 法 萬物消長生息的規律 法則 視鳥獸之文 文 紋 文理 紋理 與地之宜 宜 猶言 儀 謂形狀 適宜 洪注 所安也 適也 近取諸身 逺取諸物 於是始作 易 八卦 周禮 太卜 疏曰 卦之言掛也 掛萬象於上也 六十四卦各有取象 其明顯而易解者 如 蒙 卦取山下出泉之象 泰 卦取天地相交之象 否 卦取天地不交之象 垂象以示人 故曰卦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 1 以垂憲象 憲象 法象 法定的圖像 刑 对重罪进行处罚 五刑 罚 对轻罪进行处罚 惩 由于受罚而受到警戒常法 刑 條理化 常也 常法 法 灋 從廌zh 從法 条文 条例 律 公布的法令 憲 典范 憲法 憲兵 及神農氏結绳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 其 綦 飾 巧飾 偽 偽詐 萌生 萌生 段玉裁 謂多也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 2 2 黄帝之史倉頡 見鳥獸蹏迒 t h ng 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 初造書契 百工 1 各種工匠 2 衆官 3 周代主管營建制造的官 以乂 治 乂字 五經文字敘 作 理 萬品 萬物 品字 五經文字敘 作 人 以察 強調文字的重要性 葢取諸夬 gu i 说文 夬 分决也 此言百官得到治理 万物因此区分明白 大概取之于分别 夬 揚于王庭 此句见于 夬卦 卦辞 言文者 書契 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 夬 揚于王庭 就是说 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君子 王臣百官 所以施禄及下 居徳 居德之人 則忌也 桂馥云 则忌 当为明忌 王弼 易 作 明忌 故说云 居德以明禁 此言 百官凭借它来施加恩惠于庶民 增修其德 明白禁忌 段玉裁说 施禄及下 为能文者则禄加之 居德则忌 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 統治者要求自己 居德以修己 明忌以新民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2 3 倉頡之初作書 葢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 初文 独体象形 日月 独体指事 上下 准初文 合体象形 瓜果 合体指事 本末 省变 兼声 齒 叠体 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 字者 言孳乳而浸多也 孳乳 本指动物生殖 繁衍 孳生 文字学中的孳乳 是指在初文的基础上增加形符或声符产生新字 如木 沐 木 植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 如也 4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 五帝 黄帝 颛顼zhu nx 高阳 帝嚳k 高辛 帝尧 帝舜 三王 夏禹 商汤 周文武 改易殊體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 除 治地為墠sh n 史记 封禅sh n书 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 禅sh n梁父 七十二家 桓谭 新论 泰山之上有刻石 千八百余处 而可识者七十有二家 孫詒讓說 五帝三王加遠古六十四民 總為七十二代 靡有同焉 以上为第一段 言周代以前文字之源流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3 5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 西土文字 秦系文字 十五篇 與古文 東土文字 漢人沒有見過甲骨文 也很少見過金文 他們把異于大篆 小篆的六國文字 也包括孔壁古文 科斗 蝌蚪 文字稱為更早的古文 說文 中396個古文 如 古文禮 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 左丘明述 春秋傳 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說 黄侃 笔意 笔势 6 其後諸侯力政 征 不統於王 惡禮樂之害己 而皆去其典籍 分為七國 田疇異畮 車涂異軌 律令異法 衣冠異制 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 六國古文各不盡相同 7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 倉頡篇 中車府令趙髙作 爰厯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學篇 皆取史籀大篆 或頗省改 所謂小篆者也 8 是時秦燒滅經書 滌除舊典 大發隷卒 興役戍 官獄職務繁 初有隷書 秦有隸書 以趣約易 而古文由此絶矣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4 徐鍇曰 王僧虔云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 得辠 繫雲陽獄 増減大篆 去其繁複 始皇善之 出為御史 始皇亦重視讀書人 只是不喜歡有思想的讀書人 名其書曰 隷書 班固云 謂施之於徒隷也 即今之 隷書 而無點畫俯仰之勢 秦有隸書 漢書 藝文志 是時始造隸書矣 起於官獄多事 苟趨簡易 施之於徒隷也 9 自爾秦書有八體 一曰大篆 史籀篇 十五篇 說文 中有223字 二曰小篆 三曰刻符 施於符傳也 四曰蟲書 为虫鸟之形 施于幡信也 徐鍇曰 案 漢書注 蟲書 即鳥書以書幡信 首象鳥形 即下云鳥蟲是也 五曰摹印 施於印壐也 蕭子良以刻符 摹印合為一體 徐鍇以為符者竹而中剖之 字形半分 理應别為一體 摹印屈曲縝密 則秦璽文也 子良誤合之 六曰署書 門题所用也 蕭子良云 署書 漢髙六年蕭何所定 以題蒼龍白虎二闕 羊欣云 何覃思累月 然後題之 七曰殳書 銘於戈戟也 徐鍇曰 書於殳也 殳體八觚 隨其勢而書之 八曰隷書 秦始皇时程邈所定 以行公府也 10 漢興有艸書 據 說文 則張芝之前已有矣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5 二 漢字學史1 周禮 八嵗入小學 保氏教國子 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 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建類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託事 令長是也 2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 左丘明述 春秋傳 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說 黄侃 笔意 笔势 3 其後諸侯力政 征 不統於王 惡禮樂之害己 而皆去其典籍 分為七國 田疇異畮 車涂異軌 律令異法 衣冠異制 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 以上爲先秦時期的文字學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6 4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 倉頡篇 七章 中車府令趙髙作 爰厯篇 六章 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學篇 七章 皆取史籀大篆 取字多從 史籀篇 或頗省改 所謂小篆者也 漢興 閭里書師合 倉頡 爰厯 博學 三篇 60字一章 凡55章 3300字 以上爲秦朝時期的文字學5 孝平時 徵禮等百餘人 令說文字未央廷中 以禮為小學元士 黄門侍郎楊雄 采以作訓纂篇 凡 倉頡 以下十四篇 自倉頡至訓纂十四篇 存八篇 李斯 倉頡篇 趙高 爰厯篇 胡毋敬 博學篇 司馬相如 凡將篇 李長 元尚篇 史游 急就篇 揚雄 訓纂篇 賈魴 滂熹篇 漢代稱 倉頡篇 爰厯篇 胡毋敬 博學篇 為 三倉 後人將 倉頡篇 為上篇 訓纂篇 為中篇 滂熹篇 為下篇 合成 三倉 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14篇 89章 章60字 5340字 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7 6 及亡新居攝 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 自以為應制作 應王莽之制命而作 頗改定古文 7 時有六書 一曰古文 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竒字即古文而異者也 三曰篆書 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徐鍇曰 李斯雖改 史篇 為秦篆 而程邈復同作也 四曰佐書 即秦隷書 五曰繆 m u 篆 所以摹印也 六曰鳥蟲書 所以書幡信也 以上爲西漢新莽時期的文字學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8 8 壁中書者 魯恭王壊孔子宅而得 禮記 尚書 春秋 論語 孝經 又北平矦張倉獻 春秋左氏傳 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彛 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 雖叵復見逺流 其詳可得略說也 8 1而世人大共非訾 以為好竒者也 故詭更正文 鄉壁虚造不可知之書 變亂常行 以燿於世 今文經學家 8 2諸生競說字解經 諠稱 諼稱 詐稱 秦之隷書為倉頡時書 云 父子相傳 何得改易 乃猥 曲也 誤也 曰 馬頭人為長 人持十為斗 虫者屈中也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9 8 3廷尉說律 至以字斷法 苛人受錢 呵斥受人之錢的非法行為 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衆 皆不合孔氏古文 謬於 史籀 8 4俗儒鄙夫翫其所習 蔽所希聞 不見通學 未嘗覩字例之條 怪舊埶而善野言 以其所知為祕妙 究洞聖人之微恉 8 5又見 倉頡篇 中 幼子承詔 幼子承詔 考妣延年 因號古帝之所作也 其辭有神僊之術焉 其迷誤不諭 豈不悖哉 以上爲後漢時期的文字學 言後漢具有遵信隸書反對古文之錯誤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0 三 许慎的文字学理论1 葢文字者 經藝之本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後 後人所以識古 故曰 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百工以乂 萬品以察 葢取諸夬 说文 夬 分决也 此言百官得到治理 万物因此区分明白 大概取之于分别 夬 揚于王庭 此句见于 夬卦 卦辞 言文者 書契 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 夬 揚于王庭 就是说 文字是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君子 王臣百官 所以施禄及下 居徳 居德之人 則忌也 桂馥云 则忌 当为明忌 王弼 易 作 明忌 故说云 居德以明禁 此言 百官凭借它来施加恩惠于庶民 增修其德 明白禁忌 段玉裁说 施禄及下 为能文者则禄加之 居德则忌 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 文字的重要性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1 2 倉頡之初作書 葢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 字 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 者如也 3 周禮 八嵗入小學 保氏教國子 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 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建類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託事 令長是也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2 四 說文解字 的內容1 叙曰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 540部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9353字 重一千一百六十三 1163 計10516 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133441 萬物咸覩 靡不兼載 许冲 慎博問通人 考之於逵 作 說文解字 六藝羣書之詁皆訓其意 而天地 鬼神 山川 艸木 鳥獸 魚蟲 雜物 竒怪 王制 禮儀 世間人事 莫不畢載 凡十五卷 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133441 2 今叙篆文 合以古籀 古文 籀文 或體 今文 俗字 3 稽譔 zhu n 與 撰 同 其說 將以理羣類 解謬誤 曉學者 達神恉 徐鍇曰 恉 音旨 即意旨也 博采通人 至于小大 信而有徴 本義 許沖 臣父故太尉南閣祭酒慎 本從逵受古學 葢聖人不空作 皆有依據 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 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自周禮 漢律 皆當學六書 貫通其意 恐巧說衺辭使學者疑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3 五 說文解字 的體例體例是一部著作的體裁形式 包括內容及編纂規劃 方法等 許慎在 說文解字 敘 中對 說文 的體例只作了這樣的說明 一 說文解字 的編排體例1 今敘篆文 合以古籀 2 分別部居 不相雜厠 徐鍇曰 分部相從 自許始也 叙曰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重一千一百六十三 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其建首也 立一為耑 方以類聚 物以羣分 同條牽屬 共理相貫 雜而不越 據形系聨 引而申之 以究萬原 畢終於亥 知化窮冥 始一終亥 這一說明僅僅指出了 說文 一書所收字數 解說字數 部首數及部首編次的原則 至於全書的釋義條例 注音條例及說解行文條例等均未涉及 這些都需要後人去研究和總結 只有全面總結出其各種體例 才能真正讀懂 說文 一書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4 二 說文解字 的說解體例1 稽譔其說 將以理羣類 解謬誤 曉學者 達神恉 徐鍇曰 恉 音旨 即意旨也 2 博采通人 至於小大 信而有徴 3 厥誼不昭 爰明以諭 4 其偁 易 孟氏 書 孔氏 詩 毛氏 禮 周官 春秋 左氏 論語 孝經 皆古文也5 於其所不知 葢闕如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 左丘明述 春秋傳 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說 一 説文解字敘 導讀 15 1 叙曰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 540部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9353字 重一千一百六十三 1163 計10516 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133441 萬物咸覩 靡不兼載 许冲 慎博問通人 考之於逵 作 說文解字 六藝羣書之詁皆訓其意 而天地 鬼神 山川 艸木 鳥獸 魚蟲 雜物 竒怪 王制 禮儀 世間人事 莫不畢載 凡十五卷 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133441 2 今叙篆文 合以古籀 古文 籀文 或體 今文 俗字 3 稽譔 zhu n 與 撰 同 其說 將以理羣類 解謬誤 曉學者 達神恉 徐鍇曰 恉 音旨 即意旨也 博采通人 至于小大 信而有徴 本義 許沖 臣父故太尉南閣祭酒慎 本從逵受古學 葢聖人不空作 皆有依據 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 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自周禮 漢律 皆當學六書 貫通其意 恐巧說衺辭使學者疑 二 說文解字 的基本內容 1 說文解字 收正字9353個 重文1163個 解說133411字 全書分為十四卷 連同敘目共十五卷 宋人徐鉉在校定時 因嫌篇帙繁重而將每卷分成上下二卷 其中十五卷上是自敘和目錄 十五卷下是後敘和許沖的獻書表 說文 的正字即小篆 重文 即異體字 包括古文 籀文 篆文 或體 秦石刻 今文奇字 俗字等 古文 主要是古代器物上的銘文和漢代出土的先秦儒家經典著作中的文字 王國維先生認為 說文 中的古文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 齊 燕 趙 韓 魏 楚 的文字 其說至確 把 說文 中的古文與現代出土的戰國文字進行比較 往往相合 古文的結構比較簡單 字體不如小篆工整 說文 中收入古文369共個 例如 禮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從示從豊 豊亦聲 古文禮 二 說文解字 的基本內容 2 俗字 指民间流行的文字 也属于汉篆 例如 髆髆也 从肉象形 俗肩从户 二 說文解字 的基本內容 3 一 說文解字 的編排體例如前所述 許慎在 說文解字 敘 中對 說文 的編排體例作了初步說明 1 今敘篆文 合以古籀 2 分別部居 不相雜厠 徐鍇曰 分部相從 自許始也 叙曰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重一千一百六十三 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其建首也 立一為耑 方以類聚 物以羣分 同條牽屬 共理相貫 雜而不越 據形系聨 引而申之 以究萬原 畢終於亥 知化窮冥 始一終亥 這一說明僅僅指出了 說文 一書所收字數 解說字數 部首數及部首編次的原則 至於全書的釋義條例 注音條例及說解行文條例等均未涉及 這些都需要後人去研究和總結 只有全面總結出其各種體例 才能真正讀懂 說文 一書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 清人錢大昕 段玉裁 桂馥 嚴可均 江沅 王筠 張行孚等人都分別從不同角度對 說文 的體例進行過探討 其中王筠的 說文釋例 一書對 說文 體例的闡述最為完備和深入 是研究許氏撰著之意的集大成之作 馬敘倫的 說文解字研究法 也是闡釋 說文 體例的重要著作 根據前人的研究 說文 的編排體例主要有部首編次例 部中字序例 一 部首编次例 说文 一书将所收9353个正文根据具有同一表意构件的原则分成540组 这540组就是540部 每部字所共有的表意构件就是部首 部首也是一部字的名称 此以 人 部和 水 部为例 人部 人 僮 保 仁 企 仞 仕 佼 僎 俅 佩 儒 俊 傑 水部 江 河 沱 浙 湔 沫 温 沮 滇 涂 沅 淹 溺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 说文 全书所收各部字的排列不是任意的 而是根据部首的排列 部首的排列多数是 据形系联 少数是以类相从 所谓据形系联 就是根据部首形体相关的原则进行排列 所谓以类相从就是根据部首意义相关的原则进行排列 例如 1 据形系联者 一 古文作二 示 三 王 玉 珏 刀 刃 丰 耒 人 匕 从到人 到人即倒人 化 字從之 匕 从反人 匙 字從之 从 比 二人为从 反从为比 北 从二人 相背 子 了 从子无臂 孨 从三子 从倒子 2 以类相从者 五 六 七 九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巴 巴 次于 己 之后是据形系联 庚 辛 辡 辡 次于 辛 之后是据形系联 壬 癸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3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酋 酋 次于 酉 之后是据形系联 戌 亥 540部的第一部是 一 最后一部是 亥 所谓 始一亥终 汉代阴阳五行家认为万物始于一 终于亥 许慎受此影响 故在部次的排列上也贯彻了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二 部中字序例各部字内部的排列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相当有条理的 根据王筠等人的研究 部内字的排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與部首義相反者必排在一部字之末 例如 夂 zh 從後至也 h i 夆 f ng 夅 xi ng 夃 g g 跨步也 2 以部首字相疊所造之字必排在一部字之末 例如 耳 耴 zh di n 耽 d n 耼 d n 聸 d n 聯 聊 聑 di 聶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4 3 凡用作东汉皇帝之名的字 一律列于一部字之首 对其字义不加解释 仅注 上讳 以示尊君 例如 禾 部 秀 汉光武帝刘秀 稼 穡 穜 稙 種 4 大部中字的排列多是以类相从 其间又有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 先美后恶之别 例如 1 以类相从者 水部 洫 溝 渎 渠 瀶 均为水渠 女部 姓 姜 姬 姞 嬴 姚 嬀 妘 姺 均为姓 玉部 玲 瑲 玎 琤 琐 瑝 均为玉声 2 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者 手部 掌 拇 指 拳 以上为手的名称 抠 揖 攘 拱 捡 以上为手的动作 牛部 牡 特 牝 犊 牭 以上为牛的名称 牢 犓 犕 牴 以上为与牛有关的事物或与牛有关的行为 牛的脾性等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5 3 先美后恶者 示部 禧 禄 褫 祯 祥 祉 福 祺 以上字均有吉祥义 祲 祸 祟 以上字均有凶祸义 女部 姝 好 姣 媌 嬽 yu n 好也 嫿 婠 w n 以上字均有美好 漂亮義 妨 妄 媮 妯 嫌 婞 嬖 以上字均有不良義或不順義 需要指出的是 說文 各部中字的排序從總體上看是以類相從的 但只能說是大致如此 例外往往可見 例如 玉部的 珛 xi 字 釋義為 朽玉 而 珛 前後的字如瑛球琳等均為美玉或玉光 又如 女 部 媆 釋義為 好皃 而 媆 前後的字如孃 ni ng r ng 肥大也 嬒 ku i 女黑色也 姘 p ng p n 奸 婬等均含有不良義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6 二 說文解字 的說解體例1 稽譔其說 將以理羣類 解謬誤 曉學者 達神恉 徐鍇曰 恉 音旨 即意旨也 2 博采通人 至於小大 信而有徴 3 厥誼不昭 爰明以諭 4 其偁 易 孟氏 書 孔氏 詩 毛氏 禮 周官 春秋 左氏 論語 孝經 皆古文也5 於其所不知 葢闕如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 左丘明述 春秋傳 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說 根據前人的研究 說文 的說解體例包括 釋形例 釋音例 釋義例等三個方面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7 一 釋形例所謂 釋形 就是對字形結構的解釋 或稱形訓 漢字的特點是 據義構形 其結果是 義寄於形 所以通過字形的分析 就能確定字的本義 在 說文 一書中 許慎在對每個字分析時都通過一定的用語指明了它的形體結構 這種 因形索義 的訓釋方法是 說文 一書最突出的特點 其具體條例分別是 1 象形根據王筠 文字蒙求 一書的統計 說文 中 象形字 共有264個 其釋形用語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即 象形 象某某之形 或 象某某形 從某 象形 或 象某某 1 象形 使用這種用語的象形字一般都是象形的意味比較明顯 可以見形知義 例如 口 人所以言 食也 象形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8 日 實也 太陽之精不虧 從口 一 象形 月 闕也 太陰之精 象形 隹 鳥之短尾總名也 象形 皿 飯食之用器也 象形 2 象某某之形 使用這種用語的象形字一般象形的意味不很明顯 所以需要給以指明 例如 人 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象臂 脛之形 牛 大牲也 牛件也 件 事理也 象角頭三 封尾之形 馬 怒也 武也 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鬲 鼎屬 象腹交文 三足 3 從某 象形 使用這種用語的象形字一般都屬於合體象形 所謂合體象形是指某些象形字由象形字和輔助性符號兩部分構成 加輔助性符號的目的在於突出其形象 例如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9 石 山石也 在厂之後 口象形 眉 目上毛也 从目 象眉之形 母 牧也 从女 象怀子形 巢 鸟在木上曰巢 从木 象形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0 2 指事據 文字蒙求 的統計 說文 中有129字 其釋形用語主要有兩類 即 指事 從某 某某 某某 指解釋的話 1 指事 用這種用語的指事字一般都是純粹的指事符號 例如 上 高也 指事也 下 底也 指事 2 從某 某某 使用這種用語的指事字一般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事性符號 例如 本 木下曰本 從木 一在其下 末 木上曰末 从木 一在其上 亦 人之臂亦也 从大 象两亦之形 旦 明也 从日 见一上 一 地也 血 祭所荐牲血也 从血 一象血形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1 3 會意據 文字蒙求 統計 說文 中有1254會意字 其釋形用語主要有 從某 從某 會意 從某從某 或從某某 從某從某 某 某也 從某 某某 解釋語 四類 1 從某從某 會意 或 從某 象某 會意 這類用語明確指出了字形結構的類別 例如 信 誠也 從人從言 會意 圂 h n 廁也 從囗 象豕在囗中也 會意 2 從某從某 這類用語指出會意字由某某兩個構件組成 例如 夷 平也 從大從弓 東方之人也 奴 奴婢皆古之辠人也 從女從又 美 甘也 從羊從大 羊在六畜 主給膳也 刵 r 斷耳也 從刀從耳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2 赤 南方色也 從大從火 相 省視也 從目從木 役 戍邊也 從殳從彳 從 相聽也 從二人 鱻 新魚精也 從三魚 走 趨也 從夭止 夭止者 屈也 足 人之足也 在下 從止口 3 從某從某 某 某也 這類用語除指出會意字的兩個構件外 還特別說明構件的含意 例如 章 樂競為一章 從音從十 十 數之終也 扁 署也 從戶冊 戶冊者 署門戶之文也 夏 中國之人也 從夂 su 從頁 從臼 臼 兩手 夂 兩足也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3 4 從某 某某 解釋語 此類用語在指明了會意字中一個構件後 又對各構件之間的關係進行解釋 例如 祭 祭祀也 從示 以手持肉 桀 磔也 zh 從舛 在木上 炙 炮肉也 從肉 在火上 寒 凍也 從人 在宀下 以莽薦覆之 下有冰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4 4 形聲形聲字在 說文 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共有7690字 占總數的80 以上 許慎對形聲字的釋形用語主要有 從某 某聲 從某從某 某聲 從某省 某聲 從某 某省聲 從某從某 某亦聲 或 從某某 某亦聲 等五類 1 從某 某聲 使用這種用語的形聲字一般由兩個構件組成 一個是形符 一個是聲符 例如 祠 春祭曰祠 品物少 多文詞也 從示 司聲 賞 賜有功也 從貝 尚聲 誠 信也 從言 成聲 2 從某從某 某聲 或 從某某 某聲 使用這種用語的形聲字一般由三個以上的構件組成 其中一個是聲符 其餘的是形符 例如 穅 穀皮也 從禾 從米 庚聲 寶 珍也 從宀玉貝 缶聲 春 推也 從艸 從日 艸 春時生也 屯聲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5 3 從某省 某聲 使用這類用語的形聲字都屬於省形字 即形符 或稱義符 被省去一部分 例如 考 老也 從老省 丂聲 耆 老也 從老省 旨聲 屨 履也 從履省 婁聲 弑 臣殺君也 從殺省 式聲 4 從某 某省聲 使用這種用語的形聲字都屬於省聲字 即聲符被省去一部分 例如 齋 齋戒 潔也 從示 齊省聲 茸 草茸茸貌 從艸 聰省聲 恬 安也 從心 甜省聲 犢 牛子也 從牛 瀆省聲 營 市居也 從宮 熒省聲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6 5 從某從某 某亦聲 或 從某某 某亦聲 使用這種用語的字兼具形聲和會意的特點 既是會意字 又是形聲字 例如 羌 西戎牧羊人也 從人從羊 羊亦聲 忘 不識也 從心從亡 亡亦聲 娣 姊也 從女從弟 弟亦聲 姻 壻家也 女之所因 故曰姻 從女因 因亦聲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7 5 轉注許慎在 說文 後敘 中雖然對轉注字下了定義並舉了例字 但是解釋轉注字的專用語全書中一個也找不到 許慎所舉的 老 考 這兩個轉注字 前者書中解釋為 考也 七十曰老 從人毛匕 言鬚髮變白也 後者書中解釋為 老也 從老省 丂聲 兩者的形體都沒有超出前四書的範圍 故目前多數學者都認為六書中的轉注是訓釋字義的術語 與造字法無關 互訓 6 假借與轉注字一樣 許慎對於假借字也只是在 後敘 中下了個定義並舉了 令 長 兩個例字而已 書中並沒有通過專用語明確指出哪個字屬於假借字 就 令 長 兩個字的形體來看 它們都沒有超出前四書的範圍 因此 多數學者認為所謂假借 也只是一種用字的方法 和造字法同樣無關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8 二 釋音例 說文 中對被釋字注音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讀若 聲訓和指明聲符 1 指明聲符形聲字的聲符在造字時代與形聲字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 到了許慎所處的東漢時代 多數聲符仍與形聲字本身的讀音相同或相近 所以許慎在給形聲字注音時只需要指明其聲符就可以了 一般不需要另加注音 只是在聲符的讀音與形聲字的讀音不相符時才考慮用 讀若 注音 形聲字的注音例見前邊 形聲字的釋形用語例 此從略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需要說明 在 說文 一書中 有一部分形聲字的聲符與形聲字本身的讀音是不同的 一般是雙聲或疊韻關係 許慎對這部分字雖然指明了其聲符但卻未加讀若或有關說明 例如 短 從矢 豆聲 按 短 上古音端母 元部 豆 上古音定母 侯部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19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0 風 從蟲 凡聲 按 風 上古音幫母 冬部 凡 上古音並母 侵部 祼 從示 果聲 按 祼 上古音見母 元部 果 上古音見母 歌部 以上三例聲符與形聲字的聲母相同或相近而韻部不同 又如 良 從畗省 f 亡聲 按 良 上古音來母 陽部 亡 上古音明母 陽部 松 從木 公聲 按 松 上古音邪母 東部 公 上古音見母 東部 祥 從示 羊聲 按 祥 上古音邪母 陽部 羊 上古音餘母 陽部 以上三例聲符與形聲字的韻部相同而聲母不同 上述情況從主諧字 即聲符 與其所有被諧字 即形聲字 的對比中也可以感覺出來 例如 主諧字同為 各 上古音見母 鐸部 的被諧字 即形聲字 1 路 雒 賂 駱 洛 絡 略 落 烙 輅 上古音來母 鐸部 2 骼 胳 格 閣 上古音見母 鐸部 3 客 上古音溪母 鐸部 4 貉 上古音匣母 鐸部 主諧字同為 昷 上古音影母文部 的被諧字 1 煴 慍 輼 溫 蕰 殟 上古音影母 文部 2 媼 上古音影母 幽部 或作覺部 雖然都使用的是同一聲符 但有些聲符在形聲字中還能起到標音的作有 有些則和形聲字的讀音不同了 或者表現在聲母方面 或者表現在韻母方面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1 對於這些聲符不能起到準確標音作用的形聲字 許慎為什麼沒加讀若以正其音 這是需要研究的 一些學者認為可能在漢代的某些方言中這類形聲字的讀音與聲符是一致的 這種看法不無道理 也許是由於有方言的根據 許慎出於保留古音的需要才沒有給這類形聲字另加讀若 許慎除了以通語規範讀音外 對方言讀音也是非常重視的 陸宗達在 說文解字通論 一書中即指出了多例許慎用俗語方言注音的情況 例如 1 毳 cu 讀若舂麥為之 用俗語注音 2 旤 讀若楚人名多夥 用方言注音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2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3 2 讀若讀若就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給被釋字注音 讀若的用語主要有 讀若 或 讀如 讀若某同 或 讀與某同 等 例如 朿 木芒也 象形 讀若刺 森 木多貌 從林從木 讀若曾參之參 玤 p ng 石之次玉者 以為系壁 從玉 豐聲 讀若 詩 瓜瓞莑莑 豊 行禮之器也 從豆 象形 讀與禮同 石之似玉者 從玉 厶聲 讀與私同 用 讀若 這種方法所注的音一般都是漢代當時的讀音 有些形聲字在指明了聲符之後如果又加注讀若 說明該字聲符所表示的讀音在漢代已發生了變化 不能代表形聲字本身的讀音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4 3 聲訓 聲訓 本來是釋義的術語 由於聲訓的特點是注釋字與被釋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 所以聲訓的使用本身就等於標注了讀音 許慎在釋義時使用了不少聲訓 但由於沒有使用專門用語 所以往往不容易被察覺 例如 天 顛也 至高無上 從一 大 按 天 上古音透母 真部 顛 上古音端母 真部 二字上古音基本相同 禮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從示 從豊 豊亦聲 按 禮 履二字上古音同為耒母 脂部 讀音相同 戶 護也 半門曰戶 象形 按 戶 上古音匣母 魚部 護 上古音匣母 鐸部 二字上古音相近 王 天下所歸往也 按 王 往二字上古音同為匣母 陽部 讀音相同 尾 微也 從倒毛 在尸後 按 尾 微二字 上古音同為明母 微部 讀音相同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6 二 義訓義訓是從概念 界說等角度對詞義進行解釋 義訓的具體方法主要有直訓 義界 譬況和描寫四種 這四種方法 說文 中都使用了 1 直訓直訓就是用一個同義詞或近義詞直接解釋另一個詞 這是訓詁中使用最廣的一種方法 例如 往 之也 反 覆也 蔬 菜也 及 逮也 元 始也 丕 大也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7 直訓又有同訓 互訓 遞訓之別 1 同訓同訓是指用一個詞同時給幾個同義詞訓釋 例如 祿 福也 褫 福也 祥 福也 祉 福也 璐 玉也 璥 玉也 琠 玉也 2 互訓互訓是指兩個同義詞互相訓釋 例如 追 逐也 逐 追也 顛 頂也 頂 顛也 調 龢也 龢 調也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8 3 譬況譬況是用比喻的方法進行釋義 例如 紅 帛赤白色 即今人所說的粉紅色 黑 火所熏之色也 黃 地之色也 蒼 草色也 4 描寫描寫就是採用描繪的方法勾勒出事物的個性特徵以達到釋義的目的 說文 中常常對代表草木魚蟲鳥獸器物的字採用了描寫的釋義方法 例如 鳳 神鳥也 天老曰 鳳之象也 鴻前 麐後 蚊頸 魚尾 鸛顙 鴛思 龍文 虎背 燕頷 雞喙 五色備舉 出於東方君子之國 翱翔四海之外 過昆侖 飲砥柱 濯羽弱水 莫宿風穴 見則天下大安寧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9 狼 似犬 銳頭 白頰 高前廣後 犀 南徼外牛 一角在鼻 一角在頂 似豕 琮 瑞玉 大八寸 似車缸 三 形訓形訓就是根據字的形體分析來解釋字義 許慎對每個字本義的解釋都是通過字形來進行分析的 這種 因形釋義 的訓釋方法是 說文 一書最突出的特點 關於 說文 形訓的一些用語已在本節一 釋形例 中作了介紹 這裏不再重複 下面僅就許慎如何通過字形分析指出本義的方法問題略加說明 對於象形字 許慎的分析側重於對字的外形 輪廓的說明 使字的形體解釋與字的本義相符合 例如 鹿 獸也 象頭角四足之形 鳥鹿足相似 從匕 人 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象臂 脛之形 文 錯畫也 象交文 對於指事字 許慎的分析側重於對指事符號的說明 例如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30 甘 美也 從口 含一 一 道也 亦 人之臂亦 腋 也 從大 象兩亦之形 血 祭所薦牲也 從皿 一象血形 對於會意字 許慎的分析側重於說明各個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 例如 寒 凍也 從人 在宀下 以茻薦覆 之下有人 暴 晞也 從日 出 廾 米 弄 玩也 從廾 持玉 對於形聲字 許慎的分析側重於指明形符 有些形符如果沒有許慎的指明是很難一下子看出來的 例如 錦 襄邑織文 從帛 金聲 切 刌也 從刀 匕聲 賴 贏也 從貝 剌聲 務 趣也 從力 敄聲 嬴 少昊氏之姓 從女 羸省聲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三 說文解字 的體例 25 三 釋義例所謂釋義 在 說文 一書中就是對字的本義的解釋 說文 釋義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聲訓 義訓和形訓 一 聲訓 聲訓 也稱音訓 清人稱作因聲求義 它是一種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釋義的訓詁方法 其旨在探求詞的得名的由來 這種方法發端於先秦 盛行於西漢 如在 周易 論語 春秋繁露 白虎通義 風俗通 釋名 等書中都使用了這種訓釋方法 釋名 一書更是這種訓釋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許慎受漢代學術風氣的影響在 說文 一書中也多處使用了聲訓 已見上 四 说文解字 的價值 1 一 说文 创立汉字部首 制定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 根据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 许慎首次从大量汉字中归纳出了540个部首 然后将书中所收9353个汉字据形分别统属于这540个部首之下 这是他研究汉字的一大创举 二 说文 确立了六书理论三 说文 保存了词的本义和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四 说文 保留了完整的小篆系统 五 说文 保存了古音资料 六 说文 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王力先生说 说文解字 是中国语言学宝藏 六 说文解字 的不足 1 一 解字中受王权 君权思想的影响尊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五经无双 的许慎自然要按照这种思想去解字 如对 王 字的解释 二 解字中受阴阳五行和神学思想的影响三 对一些字形和字义作了错误的解释许慎说解文字时依据的是小篆 古文和籀文等 甲骨文他没有见到 西周铜器铭文他也很少见到 所以他的解释就难免会发生一些错误 四 有些部首的建立不够科学 归字不够合理有些部首可以合并 有些部首部中空无一字 这就失去了部首的意义 这类部首如四 六 七 甲 丙 庚 壬 癸 戌 亥等 此外 许慎对一些字的归部也不合情理 令人费解 例如 凫 字不在鸟部 而在几部 词 不在言部 而在司部 等等 六 說文解字 研究史略 1 一 清以前的 說文解字 研究 說文 成書後 在當時即引起了一些著名學者如鄭玄 應劭等人的重視 此後對 說文 的著錄 引用和研究 歷代相沿成習 經久不衰 使 說文 的研究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 從歷史的角度看 說文解字 的研究 清以前值得稱道的有唐李陽冰整理 說文解字 的小篆系統 南唐徐鍇的 說文解字繫傳 小徐本 北宋徐鉉對 說文解字 的整理 大徐本 真正具有研究意義的是徐鍇的 說文解字繫傳 小徐本 1 唐李陽冰整理 說文解字 的小篆系統 李陽冰 趙郡人 精於篆書 有 筆虎 之稱 周祖謨先生的 李陽冰篆書考 見 問學集 下 有詳細的討論 六 說文解字 研究史略 2 2 南唐徐鍇的 說文解字繫傳 小徐本 真正具有研究意義的研究 說文 的著作 說文解字繫傳 40卷 1 30卷爲 通釋 通釋 說文 原書正文 31 32卷爲 部敘 推陳540部的排列意義 33 35卷爲 通論 發揮文字結體的含義 36卷爲 祛妄 駁前人說解的謬見 主要駁李陽冰 37卷爲 類聚 舉出同類名物的字說明它們的取象的 38卷爲 錯綜 從人事推闡古人造字的意恉39卷爲 疑義 論略 說文 所闕之字及字體與小篆不合者 40卷爲 系述 說明各篇著述的旨趣 如自序 敘傳 周祖謨先生的 徐鍇的說文學 載 問學集 下 對小徐本的成就和不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六 說文解字 研究史略 3 周祖謨先生的 徐鍇的說文學 首先對清人批駁 說文解字繫傳 的言論進行羅列 1 盧文弨 說文解字注 序 與 翁覃溪論 說文繫傳 書 繫傳 其書過於繁冗 牽強徵引 時有謬誤 其引書不檢原文 甚且失其本意 尤爲病累 2 李兆洛 祁刻本 說文繫傳 跋 通釋 雖視大徐時出新意 而不及大徐之淳確 又其引書似都不檢原文 略以意屬 亦不若大徐之通敏 3 嚴元照 奉梁山舟先生書 對 繫傳 詆毀最甚 曾摘舉七目 論其是非 一曰妄改經典 二曰小學不明 三曰援引不典 四曰考覈失實 五曰箋釋多謬 六曰傳譌弗審 七曰徵引太支 周祖謨 繫傳 難能可貴 有些是傳抄錯誤 六 說文解字 研究史略 4 周祖謨先生的 徐鍇的說文學 認爲 繫傳 難能可貴 有些是傳抄錯誤 周祖謨指出 繫傳 通釋部分引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635-2025进出境特殊物品经营和使用生物安全风险控制规范
- GB/T 45530-2025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考生必看数学试题及答案
- 材料力学与智能材料性能应用拓展研究创新重点基础知识点
- 高考作文科学与人文的试题与答案
- 四川省德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地理 含解析
- 高考数学成功法则及试题及答案
- 炼钢厂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软考网络故障响应流程试题及答案
- 战略评估与风险管理的联动机制探讨试题及答案
- 《一本书读懂Web3.0区块链、NFT、元宇宙和DAO》读书笔记
- 项目管理班子人员岗位职责及分工
- 稻谷加工砻谷及砻下物分离
- 物联网技术及在油气生产中的应用(2015石油论坛)
- 数独六宫格练习题
- 电子产品与辐射危害
- 柔性电子器件应用
- (完整版)病例演讲比赛PPT模板
- 固体废物标志标识制度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培训教材培训课件
- 八年级英语-多维阅读Skycar示范课教学设计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