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节能特点.doc_第1页
新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节能特点.doc_第2页
新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节能特点.doc_第3页
新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节能特点.doc_第4页
新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节能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节能特点 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治理率将从目前的不到10%提高到40%,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而资金紧缺则会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选择并推广一些适合中小城市、具有高效、节能、投入低而且可靠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体化氧化沟技术对解决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其较多的经济和节能特点是该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基础。目前应用该技术在国内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已超过10余座,现以四川省示范工程成都城北污水处理厂为例,阐述该技术在节能方面的特点。 1城北污水厂概况城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如图1。该污水厂设计处理水量为1104m3/d,考虑N、P的去除,在氧化沟前段设置缺氧段和厌氧段,设计停留时间为15 h,其中缺氧段为2 h,厌氧段为1 h。氧化沟的总有效容积为5 953m3,有效水深为4.5 m,沟宽为10.5 m。设计污泥浓度MLSS=3000 mg/L,污泥负荷为0.1kgBOD5/(kgMLSSd)。该污水厂实现整套设备国产化,主要设备包括:D1000mm,L9000 mm的转刷2台,配用电机的功率为45 kW;7.5 kW的水下推进器2台,设置于主沟,2.2 kW的1台,设置于缺氧段,0.75 kW的2台,缺氧段和厌氧段各1台。经济技术指标如下:投资为761.46 元/m3,运行费用为0.2 元/m3。设计进水BOD为100150 mg/L,COD为200300 mg/L,SS为250 mg/L。设计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进、出水水质见表1。表1污水厂进、出水水质mg/L项目CODBODSSNH3-NTN进水77.957855153225411327.818 30.7进水平均值197.473.2123.12023.4出水26.046.09.220.63.021.00.82.33.112.4出水平均值33.615.413.11.56.9该厂出水TP指标未能达到标准(0.5mg/L),主要是由于进水有机物浓度 较低及运行调试期间未正常排泥所致。目前总磷去除率可达70%左右,若排泥正常则去除率更高。2节能特点及机理2.1固液分离和污泥无泵自动回流一体化氧化沟比常规活性污泥法具有节能优势,其首要特点在于用固液分离器取代了传统的二沉池,并同时实现了污泥无泵自动回流。固液分离器的设计表面负荷一般为5065m3/(m2d),该值是传统二沉池设计的1.52倍。成都城北污水处理厂的固液分离器采用侧沟式和中心岛式(尚未启用),在固液分离的 同时实现污泥自动回流,省却了一道机械回流,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行能耗。传统的氧化沟法须设污泥回流系统,以MLSS=4000mg/L,SVI=150设计,就需100%的回流比,该回流比需设置NWL2408立式污泥泵2台,运行功率为22 kW,电耗增加约0.053 (kWh)/m3。而实现污泥自动回流,则节能可达15%左右。固液分离及回流机理见图2。主沟内混合液在流经组件进入分离器内部时,由于特殊的分离器组件结构和水力条件,流动方向发生了多次变化,客观上消耗了液流的能量,为固液分离打下了基础。分离后的污泥通过絮凝,体积变得越来越大,在其沉降过程中,不断受到从主沟进入到分离器内的液流向上的冲击,形成污泥反冲。当这一冲击作用与污泥的重力持平时,污泥便悬浮在分离器中,保持动态静止,形成一悬浮污泥层。当混合液由下而上通过悬浮层时,混合液中的污泥便被悬浮污泥“网捕”下来,这就比传统二沉池单靠静沉作用多了一重作用。在分离器底部,混合液受到组件下侧板的反力作用,该力可分解组件下侧板流动的两束流上向流和下向流,因流速差的存在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就直接导致了污泥自动回流。成 都城北污水厂一年多的运行情况表明,只要保证固液分离器底部的推动力并及时排泥,就能 保证稳定的分离及回流效果。2.2水力内回流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其节能之处不仅在于曝气/沉淀一体化,实现了污泥无泵自动回流(见图3中的a),还在于直接将缺氧区和好氧区共壁合建实现了水力内回流。该设计的独到之处在于硝化液是通过好氧区的循环流动直接流至缺氧区,与厌氧池中的出水混合后进行反硝化反应的,这样就再次省却了一道机械内回流,并充分利用了一体化氧化沟的能量分区及水 力分布特点(见图3中的b)。固液分离器和转刷分别位于氧化沟的两侧,氧化沟在本质上属于延时曝气,污泥负荷很低,曝气池内氧利用率高,使好氧段溶解氧浓度只要达到1.52.0 mg/L就能较好地去除BOD 及进行硝化反应。而在分离器底部及缺氧区内回流进口处为好氧段的溶解氧最低处,经测定只有0.6 mg/L左右,实际上已经处于缺氧阶段(可称为预缺氧段),并进行着小规模的反硝化反应。其回流比的大小对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影响不大,而氧化沟的完全混合加循环推流 的独特水力特征,保证了在不用外加能量的情况下保持300%600%的回流比。而一般A2/O 法为取得良好的脱氮效果,通常要求有200%500%的高回流比。以设计r=200%,Q= 1104m3/d的机械内回流系统为例,需设置WQ801245潜污泵1台,运行功率为45 kW,意味着电耗增加0.108 (kWh)/m3,而且高回流比往往会使缺氧段溶解氧浓度升高而影响脱氮效果。相比之下,一体化氧化沟的内回流就具有节省能耗及控制简单两方面的优势 ,仅水力内回流就可节能近30%。当原水流经厌氧池后,可快速降解有机物浓度大大增加,其出水与水力内回流的硝化液混合(经测定在混合处的COD/TN7.2),即充足的碳源、理想的DO条件及高回流比的硝化液使反硝化反应进行得非常彻底。反应的结果是NO3-作为电子受体代替溶解氧 去除大量的有机物质,使整个系统耗氧量可节省近1/3,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运行费用。此外,缺氧段反硝化反应的顺利进行,也为厌氧池磷的释放打下了基础,因为厌氧池含磷污泥是从缺氧区回流的(见图3中的c),该回流液中NO3-含量越低,释磷就越充分。合建式氧化沟实现了:将不同功能的反应器以功能分区的形式融合在同一空间中,免去了频繁的空间调配;结合设备配置,做到各功能区优化和能量投入可调;利用水力内回流而省却了机械回流措施。2.3合理配置设备和优化运行模式曝气转刷与水下推进器的合理配置,不仅能解决氧化沟沟深加大的问题,而且为节能运行提供了基础。水下推进器的配置使转刷从众多的功能中独立出来,以充氧功能为主,而混合推 动则由水下推进器来承担,转刷可根据不同目的灵活应用。试验表明,仅水下推进器单独运行时,沟中的流速分布与转刷单独运转时相反;两台转刷同时开启时,氧化沟底部有积泥产生;而当1台转刷和主沟的两台水下推进器同时开启时,混合推动效果非常好且无沉泥现象,这 说明曝气转刷和水下推进器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水力学的角度来说,侧沟式一体化氧化沟比船式、BMTS等氧化沟的水头损失更小,流态更好。城北污水厂的主沟有效水深达4.5 m,单独使用转刷则混合推动得不到保证,而水下推 进器的设计功率仅为4W/m3左右,它与转刷的合理配置达到了充氧混合和循环流动的目的,使运行能耗得到了降低。为进一步降低能耗,城北污水厂在日常还采取了优化运行的模式,即采取连续流间歇曝气。该方式是让曝气转刷周期性开启,根据需要的溶解氧浓度调整周期,而水下推进器保持连续运行。现在该污水厂最常用的运行方式是保持1台转刷长期运行,另1台以2 h为周期间歇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加快了好氧/缺氧的交替频率,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脱氮除磷。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相比,其对COD与SS的处理效果略有下降,但均在达标范围之内,即NO3-N基本不变,而TN和TP的去除效果均优于连续曝气。这主要是因为系统的间歇运行能充分利用氧化沟中的内源代谢产物,进行预缺氧反硝化,脱除部分NO3-N,使前置缺氧段内的C/N提高,从而维持较高的反硝化速率。其次,间歇运行还能使沟中溶解氧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这是因为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BOD负荷大大低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的能量水平低,故即使DO浓度值较低(低于2mg/L),也可使活性污泥絮体处于好氧状态。另外,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还可使系统内氧转移速率增大,氧利用率高则为系统 节能创造了条件。在达到同种处理要求的条件下,间歇曝气比连续曝气节能达22%左右, 两种运行方式的能耗比较见表2。表2两种运行方式能耗比较项目Q(m3/d)总电耗(kWh)吨水电耗(kWh)/m3连续进水连续曝气1110027270.2481050026040.2481150031430.273750019000.253800021200.2651200031200.260150033600.269平均1044227100.260间歇进水间歇曝气980019600.2001020020000.1961250024670.197780014400.1851080021140.1961180024390.2071150021770.189平均1062920850.1963 结论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工艺节能之处在于成功实现了固液分离和无泵污泥自动回流,同时实现了水力内回流,从而省却了两道机械回流系统。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的运行管理模式也是实现节能的一种重要手段。该工艺因其巨大的节能优势及技术特点,在中小城市的污水治理中有良好的推广及应用前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计算机辅助设计概述 从目前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来看,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能称得上是一种简易、快速且低耗的污水处理工艺,非常适用于水质水量变化大的中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易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处理。因此,SBR工艺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工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渗透到水处理专业,并被专业人员接受和使用。但目前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应用广泛,污水处理工程设计CAD系统则研究较少。SBR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不仅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及设计质量,也是计算机技术同污水处理技术有机结合的积极实践,对促进当前污水处理工程CAD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SBR工艺设计计算 SBR工艺设计计算包括SBR反应池容积的确定以及需氧量、污泥量的计算。SBR工艺设计方法主要分两大类:经验设计法。动力学模式设计法1。经验设计法指污泥负荷率法,污泥负荷率是影响曝气反应时间的主要参数,污泥负荷率的大小关系到SBR反应池容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程设计中应用较广泛。动力学模式设计法则是根据进水、出水和SBR系统的各种参数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后进行设计。由于动力学模式设计方法用于工程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因此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针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仍沿用经验设计法。1.1 参数选取污泥负荷率与SBR反应池内的混合液污泥浓度是SBR设计与运行的重要参数2。对生活污水,污泥负荷普遍采用BOD污泥负荷,其参数值为:高负荷运行时取0.20.4kgBOD5(kgMLSSd),低负荷运行时选用0.03-0.07kgBOD5(kgMLSS.d)。反应池内的污泥浓度(MLSS)可考虑取值3000-5000mgL。SVI值取90-150mL/g。每周期运行时间一般tr4.812h。1.2 设计计算步骤确定一个运行周期内曝气时间所占的比例e,根据BOD污泥负荷Ns,计算所需污泥量M;NsQS0/eXV (1)MXV=QS0/eNs (2)式中:X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浓度(MLSS),mgL;Q平均日污水量,m3/d;S0进水基质浓度,mgL;V反应池总有效容积,m3。根据SVI值和污泥量,计算沉淀时所需的污泥体积Vm;Vm=SVIM (3)确定SBR反应池的个数n,引入每周期运行时间tR,计算每周期所需处理污水的体积Vw;V=Q/n(24/tr) (4)计算SBR反应池单个池有效容积VO。VO=VW+Vmn(m3)(5)1.3 其他参数的确定计算出反应池有效容积后,可以确定工艺设计所需的其它数据,如反应池长、宽、池深等,同时根据水质水量可以确定需氧量、污泥量等。此外,根据污水性质与工艺设计计算结果,还应对处理工艺中配套的构筑物如格栅、沉砂池等作相应的设计计算。计算方法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类似。 2 SBR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分析与设计 对于水处理专业的设计者来讲,其适应计算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提高 SBR艺计算机辅助性及系统的适应性,必须在系统的开发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设计者的特点,以解决CAD系统适应用户需要的问题。因此系统必须体现和突出专业内容,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符合水处理工程设计者的设计习惯。2.1 系统分析和设计本系统是集工程计算、数据管理、图形生成、打印输出的功能为一体的工程应用系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完全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图1是SBR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结构形式。 2.2 系统的实现方法系统中控制平台的主要模块及数据的输入、输出、贮存、修改等功能应用了开发工具 Visual Basic5.0;AutoCAD中图形程序用 AUTOLISP语言编写。采用数据文件共享型接口方式,实现了不同语言程序模块之间的参数化传递和数据共享,并充分利用各种语言输人输出格式的灵活性,从而使系统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AutoCAD作为开发平台,有效地利用AutoCAD原有的功能,同时,系统留有与AutoCAD或其他水处理 CAD软件的接口,可以用AutoCAD R14或其他相关软件的功能来补充和完善工程设计。2.3 各功能子模块简介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将系统按功能划分为各个独立的模块,当要修改某一模块时,只涉及该模块本身,而不引起其它模块的变更,可以避免相互间的于扰。各模块相互独立又有机的结合,给程序的编制、维护和升级提供了方便。本系统分3个模块。工艺流程模块和设计计算模块用 Visual Basic语言实现,绘图模块以R14为开发平台,充分利用了Au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