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的发展演变.doc_第1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doc_第2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doc_第3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doc_第4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斗 栱 的 发 展 演 变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概述的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栱的发展演变各时期不同的特点。前两章简单描述了斗栱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以及清式和宋式斗栱的认知,最后一章为各时期斗栱不同特性的详述。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注解,目的是为了更易懂一些!自 序我和古建筑结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了。自从我渐渐走进并喜欢它后,便觉得读懂它用尽我的一生也不足,但我宁愿和它作伴,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和乐趣。临近毕业了,当我拿到了论文题目时,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题目就是斗栱的发展演变,而后也有再改。我曾看过梁思成的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营造则例等书籍,还有潘谷西与何建中编著的营造法式解读一书,受益匪浅。斗栱是贯穿中国木结构体系的代表特征,是其它建筑体系所没有的,读懂它需要有一定的古建斗拱知识基础,就我所学只是皮毛而已,我也深知写好它难度很大,于是我搜集、参考了些相关资料,给予我帮助。我再载着对它的激情,满怀热情地去做。 王学辉 己丑年元月目 录第一章 斗栱概述4一、 斗栱简史4二、 斗栱在中国建筑体系的作用4第一章注释5第二章 两部“文法”之斗栱5一、 清式斗栱简介5二、 宋式斗栱简介7三、 清、宋式斗栱的关联9(一)宋、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9(二)宋、清式材制表10(三)宋、清用材比较11第二章注释11第三章 斗栱在各时期的形式与发展12一、 汉时期12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12三、 隋唐时期13四、 宋辽时期15五、 元、明、清时期17第三章注释18附录18参考文献21后记21第一章 斗栱概述一、斗栱简史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形制。自从考古学家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似乎斗栱的雏形也开始出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斗栱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这种形制也传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东方独有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共同特征。有关专家认为,斗栱的纵向构件(翘或昂)、横向构件(横拱)是由早期建筑物不同构件演化而来的。斗栱的翘,最早是支撑屋檐的擎檐柱经长期演变,变为落地斜撑、腰撑、曲撑、柱上的曲木,最后为插栱,即华栱(翘)的前身。斗栱的昂,则是有商周时期的大叉手屋架逐渐发展而成的。唐宋时期的昂,下至斗栱外端,上至斗栱中平榑之下,有杠杆作用。至明清时期,昂已演化为纯装饰构件,唯溜金斗栱的挑斡尚有早期昂的痕迹。斗栱的横栱,则是脱胎于原始的替木。插栱(翘的前身)与横栱的组合大约完成于战国时期,而昂与栱的组合约在东汉期间。我们现在看到的成组斗栱(唐、宋、元、明、清)都是有实物考证的,而唐代以前的斗栱,只能依靠壁画、石刻、汉阙、明器、古墓、遗址等参考来推断其结构和形制。成组斗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备和规格化,如唐代佛光寺大殿斗栱,构件已经很完备,与后来的斗栱差不多。五代、宋辽以来,有了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使斗栱的形状、比例、细部尺寸都已经十分完备了。二、斗栱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的作用斗栱在中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下几点:1、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斗栱作为建筑物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渡部分,上承受梁架、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2、承跳出檐,保证出檐安全。深远的出檐,对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有很大作用。3、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4、斗栱在建筑物上下架间形成一层有弹性的结构层,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5、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斗栱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又很富有装饰性。6、在封建社会,斗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章注释宋营造法式宋李诫著。李诫是宋徽宗时期的将作少监。宋营造法式刊行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是北宋汴梁宫殿建筑的“法式”。全书共三十四卷,自测量方法及仪器说起,以至“壕寨(基础和筑墙)”,“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彩画作”,“功限(估工)”,“料例(算料)”等等,一切用原则解释,且附以多数的详图。民国七年,朱贵辛先生于江苏省立图书馆首先发现此手抄本。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工部刊印,全书共七十卷。本书最后二十七卷在工料的估算,书前二十七卷举二十七种不同大小殿堂为例,在图中标定尺寸准确。其余各卷是关于“大木作”,“小木作”, “石作”,“瓦作”, “彩画作”等等。此书经梁思成先生编著后,于民国二十一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出版。第二章 两部“文法”之斗栱一、清式斗栱简介清式斗栱按在建筑物中所在位置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外檐斗栱又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栱,溜金斗栱,平座斗栱;内檐斗栱又有品字科斗栱,隔架科斗栱等。斗栱向外挑出,宋式称“出跳”,清式称“出踩”。斗栱挑出三个斗口称为一拽架。清式斗栱各向内外挑出一拽架称为三踩,三踩斗栱面宽方向(包括正心栱在内)列三排横栱;各向内外挑出两跳称为五踩;以此类推,七踩,九踩,十一踩。如斗栱不出踩又有:一斗三升、一斗二升交麻叶、单栱交麻叶、重栱交麻叶和隔架科斗栱。将出踩斗栱内外拽部分横栱和拽枋省略的做法,称偷心造(与宋式不同);各踩横栱、枋齐全的做法,称计心造。用图例简单介绍不同名称的斗栱及各部件名称。一斗三升平身科一斗三升柱头科 五踩斗栱的各组成构件名称清式偷心造做法二、宋式斗栱简介殿阁式宋式斗栱大体分为外檐铺作、身槽内铺作和平座铺作。外檐铺作按所处位置不同又分为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按斗栱出跳,外拽出一跳称为四铺作(内外拽不一定相等),外拽出两跳称为五铺作,以此类推。若在华栱或昂的出跳跳头上安放与它十字相交的栱和枋,则称为“计心”,如果不用这些栱和枋,则称为“偷心”。 宋式补间铺作各组成构件名称(上两图) 双抄(五铺作)单抄单昂(五铺作)单抄(四铺作)宋式偷心、计心及单栱、重栱的名称叫法三、清、宋式斗栱的关联(一)宋、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宋式名称清式名称宋式名称清式名称朵攒双抄三下昂重翘三昂十一踩铺作科(平身科)柱头铺作柱头科铺作踩补间铺作平身科出跳出踩转角铺作角科四铺作(一跳)三踩攀间斗栱隔架科五铺作五踩(无)溜金斗栱六铺作七踩(无)如意斗栱七铺作九踩阑额额枋八铺作十一踩普板枋平板枋抄(出一跳为一抄)翘(出一踩为一翘)足材一材十五分加一契六分为足材宽一斗口,高二斗口为足材,1.4斗口为单材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单翘重昂七踩栌斗坐斗、大斗耳、平、欹耳、腰、底昂昂华栱翘昂嘴昂嘴交互斗十八斗遮盖板盖斗板齐心斗齐心斗华头子(无)散斗三材升撩檐枋挑檐枋令栱厢栱罗汉枋拽枋耍头耍头、蚂蚱头柱头枋正心枋慢栱单材万栱平棋枋井口枋瓜子栱单材瓜栱平棋天花泥道栱正心瓜栱衬枋头撑头木泥道慢栱正心万栱平盘斗斗盘(用于角科)双抄双下昂双抄双下昂幽(斗底凹进的曲线)清式斗底无幽(二)宋、清式材制表(三)宋、清用材比较由上图表可知,宋的模数为材、契、分,清的模数为斗口。宋材宽十分,清材宽也十分;宋材高十五分,而契六分,清高二十分,却没有契,总体相比,宋、清材制大小没有太大差别。宋代建筑常用三、四、五等材的材料,斗栱才显硕大,而到明清时期,木材略显匮乏,常用六、七、八等材的材料,整个建筑中斗拱就较小,只是用材大小发生了变化。用材制度趋向简单化,规格集中化,做起来比较容易。第二章注释殿阁式是宋式大木构架的一种,宋大木构架分为:柱梁作、厅堂式、殿阁式,常用的是后两种做法。第三章 斗栱在各时期的形式与发展一、汉时期秦以前是否已有斗栱,因缺乏实物,无法证明。及至汉代,文献和实例都能证实木构造建筑已确有此种结构法。幸好尚有少数崖墓、画像石、石阙、明器上的斗栱,可以互相比较研究,略能知晓些梗概。彭山崖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栱,两头各施一散斗;栱心之上,出一小枋块,如枋头。斗下有皿版,为唐以后所不见,而仅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见过(图31)。栱的形状有三种,一种是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曲线,一种是斜杀(卷杀的一种)成直线来连接,是后来分瓣卷杀的初型。再一种是弯作两个相对顶的S型拱,曾在石阙所见,而在后来从未见过,真正在木构架上是否有此型,尚待考证。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栱,均于栌斗下立一短柱,施于额枋上。栱的形式有上述单弯和复弯(S型拱)(图31)两类,栱心之上有出小枋和不出的,斗下皿版却不见了(图32)。(图32)冯焕、沈府君、高颐石阙斗栱在陶制明器中,每个都从墙壁出华栱,或斜撑,或挑梁,承托栌斗,其上施栱,再托平座和屋檐。后期以“一斗三升”颇为常见,又有在散斗上在施较长的一层拱,这就被后来称作“重栱”做法。散斗上又加有替木,在转角处挑出角枋,上施斗栱,抹角斜放,并没有角栱。画像石中所见斗栱多程式化,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的,有单栱或重栱的,还有出跳至三四跳的(图33),其位置多在柱头和补间。综观上述,可知汉代斗栱形式确已形成,其构件硕大且结构比后来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栱如何交接,还没有解决的办法,对于斗栱的尺寸标准,遗物中无例可寻(图34)五代石塔(图33)两山城画像石。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图34)五代石塔(图33)两城山画像石魏、齐斗栱,就各石窟外廊所见,柱头铺作多为一斗三升,与汉崖墓石阙见到的相比,栱心小块已经演进为齐心斗(图34)。龙门古阳洞北壁佛殿形小龛,作小殿三间,其斗栱在柱头用泥道单栱承素枋,单抄华栱出跳;转角出斜45华栱,后来称“转角铺作”,此为最古的一例。补间铺作出现的人字形斗栱,是汉代所没有的。人字形斗栱的人字斜边,魏时是直线,齐时为曲线(图35)。(图36)(图35) 斗栱与柱的关系,是在柱头栌斗上施额,额上施一铺作,在柱头上有两层相叠的现象,是唐宋没有见过的。至于斗栱的细节之处,斗底下仍有皿版云冈石窟所见。而又见云冈石窟柱头铺作斗拱,外形略似一斗三升,实际是刻着两兽,呈背面屈膝形状(图36),如波斯柱头。云冈北魏拱头圆和不分瓣;龙门栱头以45斜切;天龙山北齐栱头不仅分瓣、卷杀,且每瓣做幽成凹弧形。南北朝时期的斗栱近一步完善了汉斗拱的不足,囊括了斗栱最基本的形式,但仍没有标准化。三、隋唐时期隋唐斗栱已臻成熟,以现存实物和间接材料,可分下列六种:(一)一斗 为斗栱中最简单的一种。柱头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在补间铺作,也用大斗一枚。大雁塔香积寺塔的斗栱属于此类。北齐石柱上小殿,为此做法最古实物。(二)把头绞项作(清式称“一斗三升”) 麦积山窟檐、玄奘塔、净藏塔均为此做法。麦积山窟檐在大斗上将梁头做成尖形与令栱相交。玄奘塔大斗口出耍头,与泥道栱相交,其转角铺作侧面泥道栱在正面出为耍头,柱头枋至角相交也为耍头,这种解决方法非常圆满。净藏塔柱头的转角铺作,是泥道栱随八角平面曲折,其大斗口内出耍头,斜杀成尖形,颇有结构原理(图37)。(图37)(三)双抄单栱 大雁塔门楣石刻所画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抄,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上施令栱来承挑檐椽,其柱中心用泥道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栱,栱上又施素枋。其转角铺作,在角上出角华栱两跳,正面华栱及角华栱施鸳鸯交手栱,与侧面的鸳鸯交手栱相交。此虽是间接例子,但其描画准确,结构一目了然(图38)。(四)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 净藏塔前圆券门上用矮短心柱为补间铺作,其余各面为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雁塔门楣石刻所画佛殿在阑额与素枋之间用人字形铺作,且人(图38)字两斜边偏低,端部翘起上下两素枋用心柱铺作(图38)。现存唐宋实物没见过此做法,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见上下层用心柱铺作,与此画所见,除下层以心柱代替人字形铺作外,原则上做法一致。(五)双抄双下昂 何晏景福殿赋有“飞昂鸟踊”之句,是迟至三国已有昂。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抄双下昂为最古实例。其一、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栱跳头施重栱,第四跳跳头昂上令栱与耍头相交,其下昂嘴斜杀为批竹昂(图313)。敦煌壁画所见多如此,而在宋代未见,可能唐代多此昂做法。转角铺作在角华栱上面,又出昂一层,其上安宝瓶来承托角梁,是由昂最古实例(图39)。(六)四抄偷心 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栿,全部偷心,不施横栱,后尾与外檐铺作相同(图39)。木结构斗栱以佛光寺大殿为最古实例。此时(图39)形制已经标准化,与宋辽实物相同之处甚多。 四、宋、辽、金时期至宋代斗栱已发展成熟,各部件大小已高度标准化,其组成也多样化。就实例而言,在燕云边壤多存唐代风格,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佛宫寺塔,保国寺大殿等,其斗栱与柱高之比都较大,斗栱的高度竟然是柱高的一半。至宋出的实例,如榆次永寿寺雨华宫、晋祠圣母殿等,其斗栱的卷杀较为柔和,比例略见缩减。北宋末期,如初祖庵,和营造法式的标准基本一样,斗栱的高度仅是柱高的七分之三,在比例上更见缩小。至于南宋及金,如苏州三清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和山门等,斗栱比例更小,在此三百年间,仅此一端可略见其发展形势。在铺作成组方面,因出抄出昂,单栱重栱,计心偷心,而有各种不同变化。实物所见的有一下几种:(一)斗口跳,这是最简单的出挑做法。将梁头伸出作成华栱头与横栱相交,栱头上安交互斗承托橑檐枋。大同华严寺海会殿、易县开元寺观音殿(图310)。(二)双抄单栱偷心,独乐寺山门双抄重栱计心,大同薄伽教藏、宝坻三大殿等。(三)三抄单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平坐。(四)三抄重栱计心,应县木塔平坐。(图310)(五)单昂,苏州三清殿下檐。(六)单抄双昂,重栱计心,近角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用鸳鸯交手栱相交(图311)。(图311)(七)单抄单昂偷心,昂形耍头,正定摩尼殿,转轮藏殿。(八)双抄双昂重栱偷心,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九)双抄双昂重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转轮藏(小木作)(图312)。(图312)(十)转角铺作附角斗加铺作一缝,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华严寺大雄宝殿。(十一)内槽斗栱用上昂,苏州三清殿。(十二)双抄或三抄与华栱相交,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及三圣殿;华严寺大雄宝。(十三)内槽转角铺作,栱自柱出,不用栌斗,苏州三清殿。(十四)内檐梁架间施矮柱顶大斗,其下施驼峰,大同薄伽教藏、蓟县独乐寺山门、宝坻三大殿等。至于斗栱的各部分,是宋初期所见,而后来却没有见过的形式有以下几项:(一)斜栱,上文(十二)所述。(二)下昂,其后尾挑起,承接下平榑,或压于栿下。起杠杆作用。如永寿寺、初祖庵等。明清时期,昂尾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成为一种装饰。(三)昂形耍头与令栱相交,通常在耍头位置,前作昂嘴形,后尾挑起为杠杆,功能与昂无异,正定转轮藏殿,晋祠大殿和献殿都为此做法。(四)华头子,自斗口出来承托昂的两卷瓣,明清时不见。(五)替木在令栱上来承托榑接缝处,明清时不见。斗栱各部分的卷杀,宋代比唐代柔和,唐代用直线斜杀成批竹昂,宋初在晋冀北部也见过。北宋中叶昂嘴虽直杀,但削两侧如琴面,之后昂嘴幽入弧线,已很常见。这就基本形成了法式下昂卷杀的四种形式(图313)。模仿木构的砖塔,在斗栱的仿砌上比唐代更近一步。唐砖塔仅是把头绞项作,但宋代砖塔出挑,二至三跳不等,在辽、金地域,斜栱也成为常见部分。然而因材料的限制,下昂却没有在砖砌上见过。至于杭州灵隐寺石塔,因用石质材料,而见携出昂嘴形,模仿的很逼真。(图313)五、元、明、清时期元代与宋代斗栱应是同一时期两个阶段。元代斗栱比例尚大,昂尾翘起,仍有杠杆作用,补间铺作朵数较少,其两朵最常见。曲阳德宁殿,正定阳和楼均如此。然而柱头铺作耍头增大,补间铺作后尾开始挑起,这是明、清斗栱的桃尖梁头和溜金斗栱的前兆。明、清两代,与元以前的斗栱相比,日渐缩小。斗栱的高度仅为柱高的五分或六分之一。补间铺作日见增多,明初社稷坛享殿已增至四朵、六朵,长陵祾恩殿增至八朵,以后明清殿宇补间铺作八朵,已成定局。补间铺作不承荷载,反为重累,于是阑额(清称额枋)趋见粗大,且为了避免阻碍纤小斗栱的视线,上面的普板枋(清称平板枋)也变小(图314)(图314)。在材的使用上,明清以后已完全失去宋材、契、分的观念,仅用材的宽为一斗口(十分),其材的高变为两斗口(二十分),没有单材足材的分别。于是契的观念就完全没有了。在各部件细节上,昂的作用也完全丧失,无论是翘还是昂都平放。明、清所谓“秤杆”的溜金斗栱,将耍头和撑头木(宋称衬枋头)的后尾层叠伸长向上翘起,尾端用托斗枋支撑,宋原为荷载结构,现竟成为装饰品。柱头铺作上的耍头,因是梁的伸出,不能随斗栱缩小,仍保持必需的尺寸,做成尖形,在比例上略显庞大,成为桃尖梁头。第三章注释皿板,斗栱下面的一块圆形薄板。飞鸟时代(552645),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为巩固封建制度和统一的专制国家,日本大量吸收中国封建朝廷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佛教便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起初受到神道教传统的抵制,587年,在皇位继承斗争中获胜的苏我氏支持佛教。604年,圣德太子正式信奉佛教,30年内建成了46座佛寺。中国佛教建筑也从朝鲜传入日本。卷杀,将构件砍削成近似弧状的折线。龛(kan),是佛寺、道观中供奉神像、藏经书用的橱柜。幽,将斗下斜面(欹)、木料上的斜面、下昂的斜面、月梁下面砍削成凹弧线或折线。鸳鸯交手栱,由于空间不够,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的横栱栱用一个散斗的做法。奈良唐招提寺(759年建造)是中国东渡高僧鉴真和尚主持建造的一座寺庙。唐招提寺只剩金堂、讲堂和东塔是初建时的原物。金堂面阔7间,约28.18米长,进深4间,约16.81米。开间尺寸由明间向两侧递减,中央五开间设槅扇门,尽间只设槅扇窗。柱头有斗拱,补间只有斗子蜀柱。柱头斗拱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单拱,偷心造。梁、枋、斗拱都有彩画,柱子漆红色。拱眼壁和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