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doc_第1页
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doc_第2页
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doc_第3页
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doc_第4页
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要本)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2010年9月- 2 -目 录1总论31.1项目背景31.2编制依据31.2.1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文件31.2.2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31.3评价技术路线和评价工作重点31.3.1评价技术路线31.3.2评价工作重点41.4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41.4.1评价范围41.4.2环境保护目标41.5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与确定41.6评价标准52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概况72.1自然环境概况72.2社会环境概况72.3环境质量概况82.3.1大气环境82.3.2水环境82.3.3声环境82.3.4固体废物94.3.5辐射环境93.1工程名称13.2工程建设规模14工程分析24.1电磁波传播方式与移动通信原理24.1.1电磁波传播方式24.1.2移动通信原理24.2移动通信的基站和天线34.3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54.3.1施工期54.3.2运营期55 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75.1典型基站的选取75.2监测布点原则与方法75.3测量仪器75.4典型基站本底监测结果86.1功率密度核算96.2辐射防护距离计算96.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97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107.1环境管理107.2污染防治措施108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规划相符性分析118.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118.2规划相符性分析11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210环境风险评价1310.1环境风险识别1310.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1311 结论和建议1411.1评价结论1411.2建议14 1总论1.1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界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用户数量和业务量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用户对通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对WCDMA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容及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覆盖的范围和提供更好的移动通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253号令)以及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家环保总局1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相关规定,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委托具有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对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接到环评任务后,认真收集了本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征求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工程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确定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委托相应的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了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同时开展了本工程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类比评价;对本工程的噪声、生态等环境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 1.2编制依据1.2.1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文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14号令,2003年1月1日起施行);5)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1997);6)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8号,2006)。1.2.2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1)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2)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3) 辐 射 环 境 保 护 管 理 导 则电 磁 辐 射 监 测 仪 器 和 方 法 (HJ/T10.2-1996)。1.3评价技术路线和评价工作重点1.3.1评价技术路线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建设基站784个。鉴于本项目中涉及的基站数量较大,评价时采取了抽样的方法,在区域重点选择基站周围存在环境敏感点或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基站作为典型基站开展电磁辐射现状监测。根据典型基站的监测结果并结合功率密度理论计算结果,提出基站的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1.3.2评价工作重点本项目的评价重点具体包括:1) 工程分析;2) 电磁辐射现状监测和评价;3) 电磁辐射影响理论计算;4) 公众参与。在上述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本工程的环境影响作出结论,论证其环保可行性,并提出基站在今后运行中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监测计划等。1.4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1.4.1评价范围根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规定,发射机功率P100kW 时,评价范围应为以天线为中心,半径500m的区域。在本项目的工作中,鉴于WCDMA网基站的天线发射功率均小于100W,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监测范围为天线周围50m;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范围也取相应的半径,重点评价电磁辐射强度最大的天线主瓣方向的影响。1.4.2环境保护目标基站位于建筑物楼顶时,环境保护目标为基站天线所在建筑50m范围的邻近建筑物内的居民和人群。如基站为立塔建设,则环境保护目标为基站50m范围内的建筑物内的居民和人群。1.5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与确定根据项目的特点,楼顶塔的施工环境影响主要是屋面天线(塔)和馈线架设、安装对本楼顶层住户的噪声影响;机房内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电源柜、空调器及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的安装对相邻住户的噪声影响。楼顶塔基站的施工工期很短,一般2-3天就可以结束。因此,对周围住户的噪声影响是短暂的,只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段,其对相邻住户的影响是很小的。落地塔一般分布在城市郊区、县城或乡村等地,其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是塔基础(人工桩或钻孔桩)、无人值守的小设备房(占地面积约10m2)施工,施工时产生少量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基站运行期间通过天线向周围环境发射无线电信号,从而产生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基站运行时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基站空调设备外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由于基站配置的空调为家用柜机,均为通过国家检测合格的产品,其噪声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只要充分注意空调外机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质量,空调设备运行的噪声影响可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不会产生扰民现象。由于所有基站均为无人值守,基站运行期间不存在废水、废气污染。因此,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可以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为基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建设项目运行期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详见表1.1。表1.1 运行期间的环境影响识别序号项目环境影响1土地占用部分立塔建设和机房建设用地,永久占用2噪声主要为空调外机的影响,只要合理安装,对周边环境影响有限3植被没有影响4景观影响不大5交通没有影响6有线和无线通讯没有影响7电磁辐射有一定影响8文化遗址和风景名胜没有影响9水土保持没有影响10大气环境没有影响11水环境没有影响1.6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规定,在303000(MHz)频率范围内,对公众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为电磁辐射源在接受点产生的功率密度小于0.4W/m2(40W/cm2)。根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中的规定,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包括各种电磁辐射源对其影响的总和,即不仅包括所评价设施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影响,还要包括该设施以外所有背景电磁辐射源的影响。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88规定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它项目则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将以GB8702-88中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即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为8W/cm2。2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东临粤港澳,南向东南亚,北靠华中腹地,西连大西南。全自治区辖14个地级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基层设748个镇,515个乡,61个民族乡。土地面积 236700km2。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全国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该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 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 广西气侯适宜,四季常绿,物种丰富,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全区森林面积9820000hm2,森林覆盖率达到41.33%。发现陆栖脊椎野生动物929种,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49种,占全国总数的 44.5%;野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7种,著名的珍稀植物有金花茶、银杉等。2.2社会环境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总人口4925万人,汉族人口3027万人,占61.46%;少数民族人口1898万人,占38.54%,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57%,占总人口的32.60%。广西壮族自治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为奋斗目标,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在区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互利多赢的合作新格局。近五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成为第一大产业;与2002年相比,工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23亿元,年均增长28.8%;300多个重大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239万千瓦。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广西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招商引资及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3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 万人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GDP)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9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74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 加值2679.94亿元,增长11.7%。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2.3环境质量概况2.3.1大气环境2009年,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有1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有3个城市为三级。南宁、桂林、北海等环保重点城市,环境质量考核位居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的前列。南宁市环境质量也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2.3.2水环境2009年全区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3.5%。珠江流域的西江干流、柳江支流、桂江支流、郁江支流,长江水系,独流入海水质均为优。2.3.3声环境广西全区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水平。主要噪声污染源是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处于较好以上等级的有南宁、桂林等9个城市,属轻度污染的有北海等3个城市,属中度污染的是贺州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处于较好以上等级的有来宾、河池、北海等10个城市,属轻度污染的有贺州、崇左2个城市。2.3.4固体废物广西全区工业固体废物每年产生量约4544万吨,其中,危险废物37万吨,冶炼废渣539万吨,粉煤灰750万吨,炉渣315万吨,煤矸石56万吨,尾矿1377万吨、其他废物122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0万吨。2.3.5辐射环境电磁辐射:广西目前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有:广播电视台(电视塔)、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台。此外还包括雷达、高压输变电工程、通信发射设施等。其他辐射: 2009年广西全区空气、土壤、地表水等环境要素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全区辐射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陆地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原野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环境贯穿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范围值、日均值、月均值及年均值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浓度:空气中气溶胶总放射性浓度和总放射性浓度均为正常水平;大气沉降物总放射性浓度和总放射性浓度均为正常水平。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境内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水体中铀、钍、镭-226、钾-40、总、总、锶-90、铯-137放射性核素浓度均为正常水平。 近岸海域海水中铀、钍、Ra-226、锶-90、铯-137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处于正常水平。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锶-90、铯-137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广西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范围内,属正常水平。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153项目概况3.1工程名称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3.2工程建设规模2010年中国联通广西WCDMA网络新建工程建设基站784个。4工程分析4.1电磁波传播方式与移动通信原理4.1.1电磁波传播方式移动通信最终是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来实现的,而电磁波传播方式和频率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传播方式也不同。电磁波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地波辐射:电磁波沿地球表面的绕射传播;天波辐射:指向天空的无线电波被空中电离层反射后达到接受点的传播方式;直射波辐射:电磁波通过空间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的途径到达接受点,它是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主要方式,其频率范围为0.3Hz300GHz。散射传播:利用对流层大气的不均匀气团、电离层的不均匀性以及流星堕落大气层所形成的电离余迹等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而建立的散射通信电路,它主要用于超短波的远距离通信。移动通信采用直射波辐射的方式传播,其特点为:天线高度远大于工作波长;通信距离通常在视线距离之内;由于存在多径传播现象,造成直射波和反射波互相干扰,引起接收点场强起伏变化并随距离呈波动变化;直射波辐射传播方式与天波辐射相比更为稳定。4.1.2 WCDMA系统WCDMA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三大标准之一,演进于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GSM系统,自2001年1月日本NTT DoCoMo开通全球首个WCDMA商用网络以来,WCDMA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具有频谱效率高、支持多媒体业务、服务质量高以及无缝漫游等特点。4.1.3 WCDMA系统结构WCDMA系统是IMT-2000家族的一员,它由用户终端设置(UE)、无线接入网(UTRAN)及核心网(CN)三部分组成(见图3.5)。此外核心网还可以与外部网络通信。CN与UTRAN的接口定义为Iu接口,UTRAN与UE的接口定义为Uu接口。(1)用户设备(UE)用户设备(UE)主要包括基带处理单元、射频单元、协议栈模块及应用层软件模块,其物理实体包括移动设备(ME)和UMTS用户识别模块(USIM)两部分。用户设备为用户提供电路域和分组域的各种业务功能,包括语音、短信、移动数据业务。WCDMA终端和双模终端可以提供宽带语音和高速的数据通信。 (2)无线接入网(UTRAN)无线接入网(UTRAN)连接移动用户设备(UE)和核心网(CN),实现无线接入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网的的主要功能实体有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和节点B(Node B)。RNC在逻上对应于GSM网络中的基站控制器(BSC), RNC主要完成无线资源管理、Node B的控制和管理以及与核心网CN的接口3项基本功能。对应于空中接口模型,RNC完成空中接口层3信令处理以及用户界面的数据处理和转发功能。Node B在逻辑上对应于GSM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BTS)。Node B主要完成无线环境测量、内/外环功率控制、无线信道编/解码、射频调制4项基本功能。对应于空中接口模型,Node B完成物理层的相关处理,同时完成一些如功率控制等的无线资源管理功能。(3)核心网(CN)核心网(CN)负责处理WCDMA系统内语音呼叫、数据会话以及与外部网络的交换和路由。4.1.4 WCDMA基站结构WCDMA无线接入网(UTRAN)由基站控制器和基站设备组成。基站结构由控制、传输、基带和射频等子系统组成,如图3.6。图4.1 WCDMA基站结构(1)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是基站控制的核心,实现基站系统的高层控制,完成整个基站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包括基带子系统和射频子系统各单板的控制、Iub接口的信令处理、配置管理、资源管理等。(2)传输子系统传输子系统主要由Iub接口板组成,其主要功能提供基站与RNC之间的数据传输。(3)天馈子系统天馈子系统由天线、馈线、天馈避雷器、塔放(可选)等组成。天馈子系统完成基站收发信台空中接口信号的输入与输出。(4)基带子系统基带子系统主要完成下行发送、上行接收的物理层处理过程,完成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和转发。(5)射频子系统射频子系统由收发信机(TRX)、双工器、功率放大器等模块组成。主要完成调制解调、变频、发射和接收功能。4.2移动通信的基站和天线移动通信的基站一般分为全向站和定向站,全向站通常建于覆盖范围的中心,采用全向天线,这种方式投资少,但系统容量小,主要应用在乡镇;定向站通常建于覆盖范围的顶点,采用定向天线,这种方式系统容量高,主要应用在城区。从电磁辐射的角度看,全向站由于天线增益小,位于人员较少的地区,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较小;定向站的天线增益大,位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相对较大。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在移动网络通信中从基站天线到用户手机天线,或从用户手机天线到基站天线的无线连接,它的运行质量在整个网络运行质量中所占的位置是十分明显的。由此而产生的电磁辐射其强度和范围亦与天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天线的基本特性有:天线辐射的方向性;天线的增益;天线的驻波比;天线的极化。天线辐射电磁波是有方向性的,它表示天线向一定方向辐射电磁波的能力。反之,作为接收天线的方向性表示了它接收不同方向来的电磁波的能力。我们通常用垂直平面及水平平面上表示不同方向辐射(或接收)电磁波功率大小的曲线来表示天线的方向性,并称为天线辐射的方向图。同时用半功率点之间的夹角表示了天线方向图中的水平波束宽度及垂直波束宽度,详见图4-1和图4-2。图4-2 天线水平方向波束图图4-3 天线垂直方向波束图在天线辐射的方向图中,处于主射方向的方向叶称为主瓣,处于主瓣反方向位置的方向叶称为后瓣,其它方向的方向叶统称为副瓣。主瓣的宽度越窄,说明天线的方向性越好;后瓣和副瓣越小,则天线可能出现的窜扰就越小。天线辐射的水平波束宽度决定了天线辐射的电磁波水平覆盖范围;天线辐射的垂直波束宽度则决定了天线传输距离及纵向覆盖范围。天线的架设方式根据基站的位置一般有楼顶抱杆、楼顶铁塔、角塔和管塔以及水泥杆。位于城市中的基站大多设于高层建筑物的楼顶,采用楼顶抱杆和楼顶铁塔的方式架设天线,也有少数基站采用角塔和管塔的形式;位于乡镇的基站则大多采用角塔和管塔的形式。4.3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4.3.1施工期根据项目的特点,楼顶塔的施工环境影响主要是屋面天线(塔)和馈线架设、安装对本楼顶层住户的噪声影响;机房内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电源柜、空调器及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的安装对相邻住户的噪声影响。楼顶塔基站的施工工期很短,一般2-3天就可以结束。因此,对周围住户的噪声影响是短暂的,只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段,其对相邻住户的影响是很小的。落地塔一般分布在城市郊区、县城或乡村等地,其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是塔基础(人工桩或钻孔桩)、无人值守的小设备房(占地面积约10m2)施工,施工时产生少量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4.3.2运营期在移动通信系统运行时,利用射频设备和控制器通过收发信台与网内移动用户进行无线通信,而无线通信是由基站通过天线系统接收和发射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来实现的,移动通信中的电磁辐射即由此产生。天线辐射的水平波束宽度决定了天线辐射的电磁波水平覆盖的范围;天线垂直波束宽度则决定了传输距离及纵向覆盖的范围。上述覆盖范围确定了无线通信电磁波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辐射影响范围。一般而言,天线主瓣方向的电磁辐射强度较大,副瓣方向的电磁辐射强度则较小,因此,电磁波对环境造成的辐射影响以主瓣方向为主,但当因天线架设的原因其副瓣覆盖某些环境保护目标时,该方向的辐射影响亦不可忽视。基站运行期间其设备通过天线向周围辐射电磁波,对环境造成的电磁波辐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站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要求和环境条件所限,部分基站必须建在部分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居民楼)的顶部,从而使得移动通信基站进入居民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2)某些处于居民区或商业区中的通信基站由于高层建筑密度较大,天线发射电磁波的主瓣不易避开相邻的建筑;(3)由于通信基站的高度限制,一般为2550m左右,该高度增加了天线电磁波主瓣照射邻近建筑的可能性;(4)部分基站定向天线板因存在下倾角,造成天线发射电磁波的副瓣覆盖了本楼的部分楼层,使部分楼层受到电磁波的辐射影响。综上所述,移动通信基站运行时,电磁辐射为主要污染因子。5 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5.1典型基站的选取为了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具备环境特征代表性和工程特征代表性的典型基站进行现状监测和评价,本期工程选取典型基站159个。典型基站的选取原则如下:(1)根据环保管理部门的要求以及基站周围现场情况,从中选取一定数量的基站作为典型基站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具备环境特征代表性,典型基站应覆盖各种典型的环境,如商业区、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和政府机关等。对于存在或可能会有纠纷、周围保护目标较多或人口较密集地区的基站,典型基站的抽取比例相应地提高,非敏感地区典型基站的抽取比例可适当降低;(3)设备类型、技术参数具有代表性。典型基站应覆盖所有的设备类型、发射天线和发射方式。对于每一类型的基站,拟从中选取发射功率大、载频数较多的基站作为典型基站开展评价工作;(4)鉴于基站天线的各类架设类型中,楼顶抱杆和楼顶塔架设形式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相对较大。考虑到本期工程位于市区的多数基站,均采用上述架设的形式,为了准确评价评价其电磁辐射影响,在典型基站的选取中将适当提高上述基站类型的选取比例。5.2监测布点原则与方法本次检测的检测点位布设在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对点位进行适当调整。具体点位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也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检测点位。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检测时间不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检测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检测时间。测量仪器为自动测试系统时,可设置于平均方式,每次测试时间不少于6min,连续取样数据采集取样率为2次/s。各典型基站电磁辐射监测布点详见检测报告。5.3测量仪器电磁辐射监测仪器采用电磁辐射宽频测量仪。设备均在有效标定期内。5.4典型基站监测结果典型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电磁辐射现状监测结果和评价详见检测报告。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确定环境总的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按照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为12V/m(换算成功率密度为40W/cm2);单个项目的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为5.4V/m(换算成功率密度为8W/cm2)。监测结果表明,各典型基站周围公众活动区域地面环境的电磁辐射综合场强低于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的要求。 6 电磁辐射影响校核计算6.1功率密度核算为了计算本期工程基站运行期间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可能电磁辐射影响,确定基站运行时的水平和垂直控制距离,有必要采用模式计算的方法进行电磁辐射影响理论核算。根据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中远场轴向功率密度的计算公式:式中:Pd 功率密度(W/cm2); P 设备辐射功率(W); G 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的功率增益(倍数); d 离天线直线距离(m)。6.2辐射防护距离计算根据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中远场轴向功率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推算处功率密度与天线主射线方向距离的关系,即:式中:d 离天线直线距离m; P 设备辐射功率W; G 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的功率增益(倍数); Pd 功率密度W/cm2。6.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根据模式估算预测结果可以得出在基站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之外,由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水平将小于5.4V/m(8W/cm2)。因此本期工程公众活动区域周围电磁辐射环境能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要求。在基站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基站周围的建筑物只要满足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即可。根据基站实际建设和运行情况,采取该措施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并与基站网络优化的技术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因此,对基站采取保护距离的措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是可行的。7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7.1环境管理在基站运行期间,根据基站的环境特点配备专业(兼职)环保管理人员,其职责为:(1)制定和实施各项环境监督管理计划;(2)配合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基站环境监测工作,建立环境监测数据档案;(3)密切关注基站周围的环境变化和基站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4)协调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所进行的环保工作。7.2污染防治措施运营期移动通信基站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电磁辐射,鉴于基站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对其电磁波进行防护屏蔽,只能通过合理选址、增大有效防护距离和优化区域内基站辐射功率来满足环境管理的有关要求,以达到在完善网络覆盖的同时,满足保护环境和保护公众的目的。因此,在基站运行过程中有必要对基站周围的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尤其应对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相关的电磁辐射现状监测,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基站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保护目标的影响。此外,在基站建设中适当考虑对天线设备的隐蔽和美化,减小对环境景观的影响,避免引起当地群众长期面对发生天线产生的压抑感和心理不适。8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规划相符性分析8.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本项目属于信息产业类,为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8.2规划相符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四章积极推进信息化提出要“扩大光缆、程控交换机、通讯基站、宽带网等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本项目建设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项目广泛征求了当地政府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使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