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亚2011[1].ppt.ppt_第1页
布希亚2011[1].ppt.ppt_第2页
布希亚2011[1].ppt.ppt_第3页
布希亚2011[1].ppt.ppt_第4页
布希亚2011[1].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6吨黄金打造的黄金宫殿 香港企业家林世荣用数年时间建造了一座名为 瑞士号黄金皇宫 的金殿 在其鼎盛时期宫殿里的黄金 建材 共有6吨之多 林世荣用24开黄金和6200颗珍珠及宝石打造的黄金浴室 2 林世荣躺在自己的金浴盆里 黄金马桶 3 表面均是以18k金烧制而成的马桶让人惊异 参展商介绍 加上化妆镜和盥洗设备总共需要180万元 之前已经在北京卖出去一套 黄金马桶 4 吃金最早源于日本2005年 广州刮起吃金风潮 甚至在咖啡 酒 茶 糕点 菜上面都加一些金箔 白饭里加金箔 就是 黄金饭 2009年长春市首次出现食用黄金 在总价8888元的 黄金宴 中 只有一道主菜 金蛋蟹 是纯金裹身的 据介绍 吃到 金蛋蟹 不仅品尝了美味 更是享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尊贵 要想吃到黄金宴必须提前3天预订 原因是这道名叫 金蛋蟹 的主菜需要经过72小时的加工 这道菜口感很像鸡蛋 黄金宴 5 布希亚 章节安排 第一节布希亚其人及其主要著作第二节商品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第三节模仿世界中的定局与对策第四节结语 6 第一节布希亚其人及其主要著作 布希亚 1929 2007 法国哲学家 现代社会思想大师 知识的 恐怖主义者 他在 消费社会理论 和 后现代性的命运 方面卓有建树 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做 后现代 的年代 布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 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 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 7 一 布希亚的生平简介 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索邦大学学习德语之后 成为中学德语教师 并开始了文学评论家生涯 他的处女作是译自布莱希特的 流亡者的对话 8 20世纪60年代初 他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作品 以及德国作家彼得 魏斯的许多著作 同时 他重新开始在高校中学习哲学 1968年 他在亨利 列斐伏尔的指导下 完成了博士论文 物体系 这标志着布希亚进入了社会学研究领域 物体系 表现了他的新的关注对象和独特的笔调 一种有时是诅咒的 常常是不落俗套的笔调 9 此后 布希亚在巴黎第十大学任职 1972年成为教授 他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社会创新研究所工作 自1986年以来在巴黎第九大学的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担任研究导师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972 的出版使他成为法国和国际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2007年3月6日 他在久病之后于巴黎家中逝世 享年77岁 10 游走四方的行吟诗人隐者 布希亚形象 11 布希亚是消费社会以及工业化国家的 日常生活 的严厉的观察者 他认为 意识形态和习俗风尚都化为一些符号体系 而任何符号都只是一些拟像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 拟像无限制地循环 直到完全停止流通 我们被指责失去了现实的最终本质 列斐伏尔 12 道格拉斯 凯尔纳的观点 布希亚的新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基于一个关键的假设 媒介 模拟以及被他叫做 赛博闪电战 的东西构成了一个新的经验领域 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社会类型 他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 在于根据消费 媒介 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 重新思考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 13 早期的著作关注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一个新的价值 意义和活动的世界 并由此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模拟和拟像 媒介和信息 科学和新技术 内爆和超现实构成了一个新的后现代世界 在他的理论建构中 当它创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思想和经验时 消除了以往的工业社会模式中所有的边界 分类以及价值 14 物体系 1968 消费社会 1970 符号政治学批判 1972 生产之镜 1975 象征交换与死亡 1976 忘掉福柯 1977 仿象与拟真 1981 美国 1982 宿命的策略 1983 冷酷的回忆 1990 海湾战争未曾发生 1991 完美的罪行 1995 等 二 主要著作 15 三 布希亚的思想发展 布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 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 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 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 此时的布希亚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 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 走向了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 16 第二节商品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布希亚开始出版一系列最终使他享有世界性声誉的著作 在列菲伏尔 巴尔特 乔治 巴塔耶和法国情境主义者的影响下 布希亚在60年代决定撰写社会理论 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领域内的重要作品 1968年 布希亚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 物体系 然后是1970年的 消费社会 和1972年的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17 在批判性的社会学框架内 这些早期作品试图把列菲伏尔 德博尔和情境主义者发起的日常生活研究与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活的社会符号学结合起来 其关注的中心是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他的前两部著作的焦点 以及政治经济学和符号学的交界处 他的第三部著作的核心 18 在一个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系统建构了当代的媒体和消费社会 物是如何被运用这一系统加以编码的 布希亚把符号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社会学结合在一起 对塑造了我们日常生活形式的物符体系进行探索 他还特别描述了当代消费社会是如何围绕 符号价值 被组织起来的 所谓 符号价值 就是特殊商品所具有的带来声望的价值 这些商品包括汽车 家具和日用品 以及现今的电脑和电子小玩意儿 19 一 客体 消费和符号人们面对自然的 人工的各种物品 自以为了解了它 使用了它 占有了它 实际上 当面临分类学问题的时候 我们却常常束手无策 我们究竟是按照物的功能 使用的目的 来分类 还是按它的形式 几何学的或物理学的 或结构 功能产生的机理 来分类呢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复杂问题 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物的分类法 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20 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 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 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系 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 布西亚 物体系 导论 21 布西亚在书中要阐明的问题是 在消费社会之中 人所具有的主体性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是产生于物体系中符号的系统化操控下的一种幻觉 22 物体系的架构a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一摆设的结构二气氛的结构三结论 自然性和功能性 23 物可划分为两种 传统的物与现代的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物属于传统的物 其目的在于 满足人类需求 布希亚形容 此类体系的物通常有 心理与道德上的弦外之音 亦即传统的物往往呈现浓厚的文化意涵和象征价值 24 现代之物通常是功能性取向 以功能性为取向的物体 其价值只在于把某系统中物体彼此之间的相对关系或差异呈现出来 必须成为整体气氛 模式 或风格的一部份 与物体本身的特色无关 即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 物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原有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 而必须成为非本质涵义 功能性的物 从功能中解放出来 即功能性价值 25 在布希亚的物体系中 传统之物的特征是个人化的 表现独特性的 充满了主观的喜好和传统 并与人际关系关系紧密 而现代之物则相反 它必须是功能性的 弹性的 以及具有去中心化 没有象征价值的逻辑 这一区分传统与现代之物的逻辑 就布希亚的说法 就是符号逻辑 而非马克思所认为的生产模式 26 b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一边缘物 古物二边缘体系 收藏它们不符合功能计算的原则而满足别的要求 证据 记忆 怀旧和逃避等 27 c变态功能性的或病态功能性的 新奇的小发明和机器人对功能的刻意追求导致了病态和变态的功能的产生 28 葡萄牙展出奇幻房屋一踩地板虚拟花园现眼前2006 03 1306 14 30 荆楚网消息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通讯博物馆展出了一套高科技房屋 这栋被称为 未来住宅 的房屋 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 屋中配备的各种由跨国公司制造的新奇设施以及一些由当地大学仍在研究的发明 成为它引以自豪的最大特点 会说话的洗衣机 可以当作电视屏幕的镜子等种种新奇的小发明 将这房屋点缀得极富奇幻色彩 最有 魔力 的属房屋的虚拟花园 它的地板是用等离子屏幕制成的 只要踏上这地板 电子花丛 蝴蝶和兔子就会立刻出现在你的眼前 29 房间的内部装修色彩极其丰富 颇有20世纪60年代科幻世界的味道 也正是因为这样 它曾被用于动画电视节目 杰特森一家 以及其他几部葡萄牙电视剧的拍摄 这里的餐桌也能变色 你只要摁一下按钮 餐厅里餐桌的桌面会变换颜色 同时墙上挂着的电子艺术品也会自动更换画面以配合家具与情绪的变化 从而营造出一种不同的氛围 30 d社会意识形态性的物品及消费的社会 意识形态体系一客体的样式与系列二信用贷款三广告 31 补充 广告 一 广告刺激了人类的本能欲望和对身体的消费1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能动的构造作用 其在某种意义上确定了人的身份 确定了人本身 在某种程度上 广告认同了市民文化趣味 打破精英和大众的等级 2 广告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传播 用一种虚假的幸福意识和快乐原则制造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 强化了受众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 把享受自己 享受生活作为人生第一要务 使他们通过消费来实现自己 二 广告是对现实社会的模仿和自画像三 广告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四 广告创造了商品的符号意义和象征价值 32 随着商品逻辑的运转 消费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问题 而生产和消费以颠倒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当消费作为社会时尚 具有社会一体化的力量时 它就成为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组织者 消费是一种符号交流体系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在这里被区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呈现并结构 33 布希亚通过对 物 的功能 非功能和功能失调的分析 导出了 物 向符号的转变 他认为 对物的研究必须超越仅仅对其功能性的研究 对物体进行本质的改变 其实 布希亚对 物 的谈论 实际上是在谈论人和人的行为关系 深化了对物的研究 在人们看到 物 人 关系的地方 布希亚看到的是 物 人 符号 这三者的关系 从而在物的消费中引入了符号消费这一概念 从在物的消费中 实际蕴藏的是更深层的 符号 消费 消费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 实用的过程 而是一个涉及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表达过程 34 在布西亚看来 当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根本就是一个幻象 它已在物的世界中被完全颠覆和彻底否认 如果说 物体系 一书对于西方社会人与物关系的颠覆性分析只是一个开始 在之后的40年里 布西亚的著作越发 极端 和 反动 在他对于物 技术 主体和当代社会的思考中 物具有了绝对的主体性 并以一种主宰者的身份君临于世界 显然 在布西亚的眼中 物已经成为 活物 而人即将成为 死人 35 在马克思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品以商品形式的存在 使得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 但此时的物至少是一种由生产体系制作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说 物不过是异化主体的客体 而在布西亚的分析中 消费社会的物是作为符号而存在的 这使得物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自主的生产体系 此时物将不再以客体的身份出现 36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体制中 当物成为商品时 异化 是人之宿命 而布西亚看来 当物成为符号时 在物的体系中 物成为人的主宰是人之宿命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思路中 主体被物所异化的过程仍是一个核心的批判问题 作为主体的人如何获得解放是思考的主题 而在布西亚的眼中 物本身就是主体 在符码的作用之下 物获得了最终的意义体系 可以自我言说 自我生产 自我消费 最终 物品和我们说话的唯一语言 也就是它所发明的唯一语言 因此 作为物如何得到解放从而获得其自主的运转 成为了布西亚思考的主题 37 二 政治经济学的终结 1 符号政治经济学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符号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术语 在布希亚的理论体系中占据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 布希亚曾经围绕这一概念阐发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批判理论 显现了其与马克思之间的密切关联 另一方面 这一概念的形成又处于布希亚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上 是布希亚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向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转折点 38 艺术拍卖被布希亚视为完全不同于经济交换的一种交换方式 艺术品拍卖的特征 其一 交换过程如同一种仪式 一个事件 其二 拍卖过程中的时间 秩序 节奏 速度等对于拍卖来说至关重要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对于艺术品拍卖的研究 39 赵本山一字值万元 一幅字幅被拍4万元 40 在拍卖中 艺术品拍卖中的交换价值并不来自于使用价值 也不来自于供求关系 艺术品的价值从来不是由艺术品本身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甚至也不是由艺术品被艺术家所评估的那个起拍价所决定 它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拍卖过程本身 它是由竞拍者之间的相互竞争来决定的 这种竞争本身已经完全可能脱离被拍卖物的实际价值 因此 拍卖时的具体场景 对于艺术品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 布希亚 41 在拍卖场中 艺术品的价值不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 价值 艺术价值的本质 42 符号 价值也诞生于 生产 只是这种生产不是物质生产 而是差异的生产 它最终带来了社会等级的产生 符号 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43 进行这种差异性生产的同样也是一种劳动 这种劳动被布希亚称之为 一种奢侈的运作 是一种消耗 而这也就是布希亚所特别关注的 消费 行为 在此 消费 不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所界定的消费 即在生产循环的范围内 经济交换价值向使用价值的反复转换 而是作为一种经济交换价值向符号 交换价值转换的消费 44 消费成为一种生产 这是布希亚在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 传统政治经济学 将生产与消费对立起来 让消费从属于生产的附属过程 45 布希亚 在消费与生产之中贯穿着相同的抽象逻辑 这种逻辑是一种价值的逻辑 在生产中是交换价值的体系化逻辑 在消费中则是符号 交换价值的体系化逻辑 二者在根本上是同质的 对应于生产力 布希亚创造了一个消费力的概念 对应于生产中的生产方式 布希亚提出了消费中的意指方式 并将其视为符号 价值产生的基本方式 于是 消费者如同生产者一样 在消费中完成了一种辛勤的劳作 46 布希亚认为 由于马克思忽视了以奢侈 耗费为特质的消费作为一种劳动的意义 因此没有发现这种符号 价值 所以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未完成的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成为了政治经济学必须补充的另一副面孔 47 符号政治经济学是对以符号为主导的消费社会的一种关照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 带有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视角 即从文化的 或者说泛政治的 非经济的视角来进行批判 所以 虽然鲍德里亚宣称他所建构的是一种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 但它并不是一种政治经济学 而是一种非经济的政治话语 小结 48 布希亚在 象征交换与死亡 之后彻底放弃了 符号政治经济学 这一概念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最终宿命 即对价值的超越 在布希亚后期使用的 拟真 这一概念中更为准确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转向后现代 49 第三节模仿世界中的定局与对策 一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象征交换 是布希亚的一个核心概念 象征交换与死亡 则是布希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 在该书 布希亚提出了著名的 象征交换 理论 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性考察批判 从象征交换这一概念提出后 布希亚便将象征交换原则作为一个遍性的原则 用以诠释和注解现代文明社会 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 50 在 象征交换与死亡 一书的开始 布希亚写有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前言 在这个简短的文本说明中 布希亚指认到 作为人类社会曾经真实存在的象征交换 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场境构成中越来越被雪藏起来 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正是建立在真实的死亡之上的 51 一 象征交换及其特征 1 象征交换 布希亚对概念主要采取的是描述的方法 他所谈的 象征交换 并非是实物之间的对等的 等价 交换 而是具有某种象征性含义的 非等价 交换 或者说 他所谓的交换是一种 象征性的等价 交换 这一点构成了象征交换的一个重要特征 52 2 特征 1 象征交换的非现实性特征布希亚认为 象征不是概念 不是体制或范畴 也不是结构 而是一种交换行为和社会关系 它终结真实 它消解真实 同时也就消解了真实与想象的对立 53 2 象征交换还体现出其互惠性的特征即在象征这种交换行为和社会关系中 交换双方必须是相互受益 而非单方面一方受益或获利 否则 就不构成象征性的交换 因而 互惠 构成了象征交换双方进行平等交易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是单方面的受益 就会导致交易双方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并进一步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 滋生出权利和权威的压制和压迫 54 3 象征交换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象征交换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仍在潜在的发挥着作用 并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原则或规则 55 二 象征交换与人道主义的反动 崇尚生命与死亡的象征交换 导致布希亚对 自然死亡 的鄙视 对非正常死亡关注 并进而展开对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的抨击 在 象征交换与死亡 中 鲍德里亚对死做了非常详细的考察 56 1 首先 布希亚所谓的死亡 并非我们所谈论的自然死亡 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上的 死亡 即非正常的死亡 如车祸 人质危机 自杀等等 57 布希亚认为 人们通常认为的自然死亡 也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死亡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死亡是 预料中的 等待中的 家庭中的老年死亡 是从亚伯拉罕到我们的祖父辈的传统集都将之当作唯一具有完整意义的死亡 但这些死亡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却没有任何社会意义 相反 非正常死亡 事故死亡 偶然死亡 对以前的群体而言是无意义的 为什么它对我们言却有如此的意义呢 它是唯一充斥报刊专栏的死亡 是唯一迷人的 打动想象力的死亡 58 非正常的死亡 如自杀 车祸 人质危机之所以有意义 主要在于它们充满了激情和刺激性 是因为那些非正常的死亡 引起了大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它不再是单个个体的毫无意义的死亡 这些死亡引起了人们的社会回应和反响 进入了鲍德里亚所谓的象征交换 也就是 给予 回馈 的系统 59 2 其次 布希亚的死亡观是建立在原始的象征交换基础上的死亡观 也就是具有 意义 的死亡 在原始社会的生死观中 生死之间是轮回的 在原始人那里 交换不随生命的终止而终止 不论是活人之间 还是在活人与死人之间 象征交换都永无终止 这是一个绝对的法则 义务和互惠不可逾越 谁都无法逃脱 不论何人何物都是如此 否则必死无疑 60 同样 在布希亚看来 我们现代人与原始人并无生命差别 虽然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 但我们仍未摆脱生命与死亡的相互性 只不过我们与死亡的交换采取了更隐蔽的形式 不是原始社会那种公开的象征交换仪式 而是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死亡 诸如人质危机 自杀和交通事故等形式 来与死亡进行交换 61 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生存权和生命权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理性战胜西方神性所取得的取得巨大胜利 可以说 人道主义与西方文明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特别是近代以来 人道主义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它不但成为一种文明社会的进步思想 而且也成为了文明社会的某种意识形态 62 针对人道主义的辉煌成就 布希亚从其象征交换的理论 对人道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以死刑的废除为例 他指出 无论是关于死刑的左翼或右翼思想 即主张废除死刑和反对废除死刑的两方面 他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为这两者都是在试图控制 死 的权利 一个是必须去死 另一个则是不让去死 但无论如何 这两者都没有让死刑进入象征交换 没有使死亡与生命进入自由的循环 63 布希亚认为 人道主义的问题在于其把 死亡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恶 从这一点出发 它陷入了最严重的矛盾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人道主义争议的出发点 个人主义价值系统 人道主义是这一系统的最终完成 人们就这样仅仅根据一种文明是否尊重作为绝对价值的生命 来判断这种文明是否进步 64 打着 人道 进步和文明 旗号的西方的人道主义 从近代以来 在它逐步取得对生命的话语权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 把 死亡的权利 也纳入自己的权力地盘 这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 也体现在 意识形态 的话语权方面 人道主义及其现代机构在逐步取得对死亡的垄断权的同时 也将系统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假如人道主义完全控制了对生命与死亡的垄断 如果没有象征的回应和反对 那么 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体制必将崩溃 65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场境中的拟像关系的三个不同阶段 三重秩序 1 第一个阶段 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 古典 时期 人与世界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本质为 仿造 二 拟像与拟真 66 这一阶段的拟像是自然主义性质的 是 在意象 也就是在摹仿和伪造的二元性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们与仿造对象的关系是和谐的 乐观的 而且 它的存在性 是要去重建出那个以上帝为意象的自然之理想结构 此时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向自然学习 人依从自然规律 模仿自然存在方式 并依自然为参照制造物品 拟像与拟真 67 2 第二个阶段 工业时代 拟像方式 生产 此时发生作用的是 商品的价值规律 68 此阶段为生产主义性质 是 在能量与动力的前提上存在 那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目标 想要造成永不间断的全球性扩张 以及某种能量的无限解放 人们主要不再是面对自然物质存在 而是生产出自然界没有的人工制品 生产不再仅仅是仿造自然 而是在物性存在中制造人的有用性外部世界 这个阶段就是商品 市场经济关系建构的社会历史场境 人创造了经济价值存在的王国 却在这个物性生产中迷失了自己 布希亚在 拟像与拟真 69 3 第三个阶段 受代码支配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拟像是在 信息 模型 以及赛伯操控的游戏之上建立起来的 它完全的操作性 超级现实 它的目标就是总体控制 70 在这个新的时代中 人不再直接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 而是通过拟真建构世界 所以 在严格的意义上 拟真已经是反拟像的 因为前两个阶段中的拟像关系都是有对象性世界和指涉物的 而第三个世界本身是无对象无指涉物的 这是一种自我繁殖的无外部指涉关系的代码关系世界 或者叫自体性结构性价值世界 拟像与拟真 71 在新的第三阶段的拟像之中 资本不再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 它开始操纵以 拟真模式 为支配结构的伪现实 超级现实 72 布希亚认为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基础不再是一种现实存在 而是建立在多重拟像伪相之上的幻觉 这个新的伪世界的构成元素的就叫拟真 而由这种代码自我模拟的超级真实建构起来的伪世界则叫超级现实 73 拟真 是 符号政治经济学 的一个替代性概念 拟真 所有的符号相互交换 但决不和真实交换 而且只有以不再和真实交换为条件 它们之间才能顺利地交换 完美地交换 74 拟真 比真实更真实 因而是真实更彻底的死亡 所以 布希亚说 真实现在成了一条被人遗弃的 母狗 拟真的呈现方式表现为真实的逼真在场性 布希亚也将其指认为超级真实 超级真实是一种遮蔽谋杀真实的 完美罪行 的新幻觉 但这个幻觉是 一种从大众传播和数字理性用技术合成的现实中产生出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