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蜀道难》(语文苏教必修4).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蜀道难》(语文苏教必修4).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蜀道难》(语文苏教必修4).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蜀道难》(语文苏教必修4).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南昌三中 黄莎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教学目标: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魅力。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诗歌中豪迈飘逸的气势【教学难点】探究本诗情感、主旨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对蜀道难进行背诵和简单是梳理。教学过程:一、 引入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人物李白和杜甫引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作者介绍以及创作背景(1)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6岁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凌云志,遍游大江南北;42岁,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翰林,得唐玄宗宠幸,故有“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等传说,但不久即遭谗去职;45岁再游大江南北,在洛阳与杜甫结为挚友;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卒年62岁。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李白一方面受传统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一方面又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2) 诗词特色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了解李白及其诗词特色,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积累作文素材(3)创作背景本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背景,懂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技巧。(4)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收集和创作民间诗歌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乐府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与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称为乐府诗。【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乐府诗,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三、 课文梳理1、诗题讲解“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了解乐府诗,丰富学生文化知识。2、重点把握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叹高而难行,二叹险而可畏,三叹蜀道险要【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综合的能力,能更好的疏通诗歌,找准情感以及主旨。3、分析手法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中手法运用的能力。四、主旨讲解(1)古人观点刺章仇说 沈括梦溪笔谈卷四认为,蜀道难之寓意应是“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讽幸蜀说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奔蜀,朝野以为不可,李白此诗,谓“侧身西望长咨嗟”,叹“问君西游何时还”,实为感唐玄宗幸蜀事而作。咏蜀说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2)今人观点重申讽幸蜀说 俞平伯蜀道难说 力主此诗乃讽明皇幸蜀之作。重提“讽章仇”说 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一书中断言:“天宝末,杨国忠自领剑南节度大使,以章仇兼琼为副使,代镇成都。安禄山起兵,国忠劝玄宗入蜀,李白以为西川不是割据的处所,故有此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