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02_免费下载.doc_第1页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02_免费下载.doc_第2页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02_免费下载.doc_第3页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02_免费下载.doc_第4页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02_免费下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02_免费下载.doc.doc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 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干益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如今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丰富知识结构。本文正是从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课例撰写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课前的前置性引导策略、课中的面对面点拨策略、课后的反思性跟进策略。本文的研究是丰富、可信的,能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数学质疑能力 策略 中高年级学生正文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 对问题进行假想性解释或预测 收集相关信息,从数学方面(知识或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 获得数学研究结果 证实或推翻假想性解释或预测 提出新问题 能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会从中提出问题,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011学年,我们有幸从参与全市绿色指标测试中获悉:我区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市平均水平持平,但高层次思维能力发展要远远低于市平均水平。【见下表】由此,我们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有序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智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可见,质疑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大量的实践证明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和我的伙伴开展了多视角的研究性实践,从中总结了一组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一、课前的前置性引导策略课前质疑犹如播种在知识土壤中的种子,学生吸收着知识的营养,酝酿着破土前一刻的喜悦。它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认真解读教材,创设疑惑情境教师通过认真解读教材,在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创设疑惑情境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做练习中思维产生碰撞,发现问题,然后将学生碰到的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在课堂中开展讨论和解决。如:平行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1.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中,( )和( )是无限长的;( )是有限长的。2.观察下面的几组直线,请你分分类。 从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看,有些学生分成两类:为相交,不相交;也有的学生把分为一类,认为是是相交,是另一类是互相平行,既不相交也不平行;还有的学生把分成一类,是另一类,通过课前预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产生疑惑:什么是相交?什么是平行?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都是平行?课前学习使学生自然产生了各种疑惑,更有利于教师在课中组织学生开展质疑、释疑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课前的质疑,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生成问题,充分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2.准确定位目标,留下思考时空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1.理解“棱”与“顶点”,选择一个长方体的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2.长方体有( )条棱,( )个顶点。3.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长方体的面和棱,你有什么发现?许多同学都通过预习提示的步骤发现自己的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于是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事实是就需要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的分析、总结与归纳,无意识的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得出长方体的各个特征。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测到验证到归纳,不同程度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科学性。3.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材料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传统的阅读教科书的预习模式不太受学生欢迎,故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先拍好所授内容简单方法的视频,课前学生在家先观看视频自学,根据自己学习中碰到的疑惑提问,这样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和质疑。然后在课中教师引导、同学间进行提疑、解疑,这样的课堂模式,非常受学生喜欢。如:测量体积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多实践、勤思考、我能行! 像老师这样做一个小实验,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记录水位变化的情况。1. 水位变化情况指水位上升多少,水溢出来多少。实验记录:被测物体测量工具水位变化情况被测物体体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有,请你写下来。2.对于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还有什么疑惑吗?3.教师提供思维度不高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视频,学生学习好后完成预习单。大多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预习,都能理解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由于学习的资料变成是学生喜欢的视频,故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思考,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先放土豆,再把它拿出来得出的体积和先放水,再放土豆得到的体积不一样呢?”“我们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何作用呢?”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的分析、 总结与归纳。可见,课前质疑就像开山铺路,给学生预留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去观察分析,再经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要点,并在质疑中得到学习的兴趣,得到自我的肯定。二、课中的面对面点拨策略课中质疑,学生犹如重获海水的鱼,经历了磨难,终于得水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提出问题后就会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大脑里就会再现各种与所提问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使之产生联系。而建立了这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问题已被有机地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中,使原有的知识得到重组,获得新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反思常规解法,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所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质疑课堂氛围是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只有通过营造起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释放学生紧张的情绪,才能给学生自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质疑意识,以此丰富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性思维。1)鼓励学生敢问课堂中,教师允许学生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插嘴现象。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许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或许幼稚、可笑;或许不切主题、奇思异想,教师均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肯定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想法的勇气,切不可因为请学生提出他们的疑惑会打乱自己正常的教学预设而忽略学生的提问,要保护学生幼小的敢于质疑的嫩芽,娓娓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师:小朋友,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糖的游戏。同桌合作,老师给每个小组发10粒糖,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粒?同桌合作尝试分糖游戏。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如何?生:老师我是一粒一粒分的,10粒糖,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5粒。师:和他分法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全班只有一位学生没有举手。师:(教师走到他旁边,摸摸他的头)*,你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能告诉老师吗?生低着头,很难为情。师:没事,大胆的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生:(轻轻地说)10粒糖,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5粒。但我不是一粒一粒分的,是算好结果直接分的,102=5,所以每人分到5粒糖!师点点头,微笑地举起一个大拇指,送给这个学生。师:*的方法真不错!在分糖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算好结果再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不错!课堂上,当学生在分糖游戏中有不同方法,但不敢提出自己的方法时,老师通过摸摸学生的头,循循诱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不够自信,声音比较轻时,老师用微笑、注视、点头等肯定手势进行鼓励,给学生信心,大胆质疑,正是这些细小的动作、表情,在师生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保证了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这样就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造性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进行充分质疑,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2)引导学生多问由于年龄特点,大多数小学生面对大自然、社会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觉得世间万物很新奇,都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可在数学课堂上又大都闭口缄言,无语可说。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全程性地问;要求全面参与,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师:每个人都带来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简单地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想想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师生交流)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我们观察了牙膏盒、肥皂盒,发现它们都有平平的地方。师:大家都认识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那么你还想认识它们哪些方面?生2:我想知道它们的面。生3:它们一共有几条棱呢?生4: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在观察过、动手摸过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基础,当教师问道“你还想认识它们哪些方面”,他们有话可说,有问可提。“有什么不明白的想提出来吗?”、“那你有什么疑问要问吗?”,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内容,深入思考,敢于多问,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3)允许学生错问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 ,教师都要允许“乱”问,但不允许不问,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出发,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每个学生,谁不想自己的提问能“一鸣惊人”呢,他们的“错”和“乱”,大都是水平、能力有限所致,只有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可能逐步走过“错问”、“乱问”的“幼稚”期,使“质疑问难”到达理想的境界。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断教师出示练习题:长方体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长和宽分别是2分米和5分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师:错的学生请起立。(有两名学生起立)生1(站着的一位学生):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也是正确的。师:说说你的算式?生1:80425=13(分米),2(13225513)师: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他的算式对吗?生2:他把80看做棱长和了,这里是体积。这时其他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点嘲笑生1的感觉。师:对呀!这里的80是体积不是棱长和,所以我们审题一定仔细!但老师还是要表扬(生1),虽然这题他做错了,但他在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帮助,相信他一定把这题弄明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其他学生也都附和着教师的话点头。教师是聪明的,他并没有这个孩子提出一个低级的问题而批评他: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而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的质疑心态,表扬他,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态度。只要以平等、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经历“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通过同伴间互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新知。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感知到自身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设质疑素材,帮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关键靠老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提供素材, 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合作交流情境等。从而帮助他们开展质疑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课堂教学中以生活的情境引入,学生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言,始终处于一种自信、放松的学习状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他们主动提问质疑。如:年月日教学片断师出示8个年份的年历表师:请小朋友观察这些年历表,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学生们情绪高涨,仔细观察生1:我发现,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是31天、还有的是28天或29天师:什么样的月份是30天、31天、28 或29天呢?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们争论不休。师看到时机成熟: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铺路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引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自始自终全面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产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3)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知识点展开合作交流,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如:周长教学片断师:刚才大家寻找了身边的一些物体和平面图形的一些的周长,我们可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自己轻轻地读一读,想一想对这个概念你觉得有什么地方是关键字,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4:周长一定是要从起点回到起点,一周的长度。生15:关键字是一周,周长一定是要沿着边线的。生16:像角这样的图形,我也沿着边线描,描不尽,那它有周长吗?师:对呀,我也沿边描一周,那这个算不算周长呢?(师边指角的一周,边说)请大家思考下,谁能回答?生17:不算,从这个点出发,没有回到起点,所以它不是起点。师:是呀!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周长,这个图形必定是封闭图形,而且一定是从起点到起点,一周的长度。师:谢谢*,真是个爱思考,会提问的孩子,我们一起表扬他。(全班向他举大拇指,你真棒)教师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抓住重点词“一周”来进行合作交流,先让学生自己轻轻地读一读什么是叫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然后让他们想一想对这个概念你觉得有什么地方是关键字,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设计,就给孩子们留了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学生就说“周长一定是要从起点回到起点,一周的长度。”“关键字是一周,周长一定是要沿着边线的。”通过思考,学生们说的多好啊,把周长概念的关键点都提到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像角这样的图形,我也沿着边线描,描不尽,那它有周长吗?”当问题一提出,就有几个学生直摇头,“不对不对”。我就乘机引导学生,“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不算,从这个点出发,没有回到起点,所以它不是起点”。可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联系旧知,发散思维,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3.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会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结果,会学才是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会问才是质疑的重要标志。1)教选择质疑角度质疑教材。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知识结构上、知识的来龙去脉上、知识的作用上、知识的模糊处、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等方面进行思考、提问、质疑。2)示范提问方法对一些需要口头表达的问题,可以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考考对方,看谁讲得好,有时也让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就会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圆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课件出示“井盖”图片。师: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做出圆形?师:为什么井盖怎么都掉不下去呢?师:什么导致井盖怎么都掉不下去呢?4人小组讨论并动手验证。(每组有一个圆形的杯子和圆形的盖子)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一位“小先生”提问:井盖可以做出椭圆吗?(在课的开始,老师就称呼每位学生为“小先生”)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课的伊始,面对一幅“井盖”图片,教师就一下子给学生示范提了3个问题,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一下子有了思考提问的感官,让学生也意识到可以围绕井盖进行思考提问,再通过实践操作,这一步步地铺设,给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条件,学生想到圆形是可以的,椭圆也是圆的,是否也可以呢?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于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三、课后的反思性跟进策略 1.开展综合实践,提升数学素养课前课中的质疑,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同伴的互助,思维碰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课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前课中质疑的延生,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学生也在掌握新型的学习方式,如何去质疑问难、如何去主动探究、如何去分工合作,用课堂所学的静止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感受人生、体验生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来创造生活,提升数学素养。如:测量体积实践活动作业片断测量并计算出一个乒乓球或一粒黄豆的体积,并记录下你的测量过程。动手实践,解决问题。通过测量乒乓球和一粒黄豆体积的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乒乓球放入水中,球会漂浮在水面上,而一粒黄豆很小,使用常规的测量方法,水位变化微乎其微,无法测量出体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思维发生碰撞,寻求解决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像这类漂浮的物体可以想办法让他浸没水中再测量,微小的物体可以通过测量一堆物体的体积,再算一粒的体积等等方法,打开思路,真正为生活所用。2.撰写数学日记,提升数学素养课后,组织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在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如何解疑,如何释疑的真情实感和体会,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反思自己问题解决的策略,以此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自身的质疑意识,提升数学素养。如:升与毫升数学日记有天晚上,奶奶准备做醉蟹给我吃。她在罐里放了很多东西,如香料、黄酒、盐等等,但她还需要加250毫升的水。这下奶奶可犯难了,250毫升的水到底是多少呢?于是奶奶就来问我了,我就去帮奶奶了。首先,我先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瓶50毫升的养乐多饮料,把它喝完。然后,我用清水把它洗净后,在它里面装满水,这样50毫升的水就出来了,就这样重复装了5次,505= 250,250毫升水就搞定了。奶奶十分高兴,连连夸我是小天才,我心里美滋滋的。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去阳台玩,突然看到阳台上的水龙头在滴水。我突然想到:这几天,我们在学升与毫升,也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