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一师一优课”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董学农授课班级:黄渡中心初中八(1)班 授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学习本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特点以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幽默、简练质朴、雅俗结合,并联系作者身世,领略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与追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和赞赏。【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 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设想】 本堂课我主要以“作者通过歌会发现了什么?”为线索,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通过解析结构、质疑诘惑、咀嚼词语、品味修辞、比较差异、融入情景等方法激活文本。【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云南民歌姑娘生来爱唱歌。 【屏显】彩云之南歌词 彩云之南 我心的方向 孔雀飞去 回忆悠长 玉龙雪山 闪耀着银光 秀色丽江 人在路上 彩云之南 归去的地方 往事芬芳 随风飘扬 蝴蝶泉边 歌声在流淌 云南,曾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她们大都能歌善舞,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蓬勃怒放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美的纯净生活的展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作一次云南之旅。二、沈从文介绍 【屏显】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才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7、1988年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奖。三、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检查字词(课前预习)【屏显】蹲踞 酬和 譬喻 熹微 淳朴 引经据典 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 2、 整体感知文意 (1)齐读文章第1段【屏显】: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思考:作者在云南的歌会看到了什么?“我的见闻”有哪些?“这一回”指的那一回?文章原来的题目是什么? 补充:云南的歌会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在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屏显】: “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摘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思考: 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 小结:“这一回”指跑马节看到的这场歌会。 (2)抓关键词,了解内容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么“这一回”中,有哪些更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由“这” 出发,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字的语句?【屏显】: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就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尽量读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获也不错!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四、研读文本 探究美点 1、 屏显: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齐读)提问:“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是指哪一个场所?分别是谁在歌唱?在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方式歌唱? 默读课文,思考: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歌舞厅、音乐会相比,演播厅一样么?(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提示: (1)年轻妇女在哪儿唱?(2)赶马女孩在那儿唱?(3)最热闹的场所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 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按照节目单唱,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 ,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给下一代 使大家喜欢他。 2、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再次梳理,分别是谁在歌唱?在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方式歌唱加以概括。学生讨论后明确:年轻妇女在山野对唱;赶马女孩在路上漫歌,唱自己想唱的歌;一些村民在寨子轮着传唱。 【屏显】山野对歌 山野漫歌 山寨传歌 3、文本妙点,深入探究 接下来,我们就由这几句关键句出发,看看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吸引作者呢?请你也打开智慧的双眼,用欣赏者的眼光,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一)“见景生情,引经据典”是哪个歌唱方式?(山野对歌)对歌的特点是什么? 第2段句子赏析:作者通过运用“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叠字,突出表现他们的轻松快乐,多么淳朴本色!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色彩的词语,“黑里透红”“蓝”“葱绿”从“肤色”到“肤色”精妙地勾勒出昆明乡村年轻女人独特的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不粉饰不雕琢,纯朴健康蓬勃着生命的活力。 小结:作者写年轻妇女并不是仅仅写她的聪明机智,更主要以此为例展现云南歌会的魅力,展现云南人自然美好、充满浪漫气息的鲜活的生存状态。【屏显】:比较两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二)漫歌的特点呢?找一找描写漫歌特点具体句子读读。(美妙有情,淳朴本色)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屏显】:“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屏显】 问:山路漫歌中写了大量与歌会无关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呢?会不会冲淡主题? 讨论后归纳:山路漫歌中的景,和“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相照应,衬托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三)提问:第5段“那这种唱法是什么有意思唱法呢?”找一找描写“金满斗会传歌特点具体句子读读”(唱和相续 龙吟凤哕)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屏显】“声音虽及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屏显】 :“舒卷”一般是用来形容事物状态是只能看到不能听到,但这里却用来形容歌声的宛转悠扬,回环往复,让人仿佛进入一种隐隐约约,灵动飘逸的意境,领悟沈从文对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歌颂。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男生女生合起来剩下的句子。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唤起读者丰富联想与想象。小结:少数民族的歌会原本是一种宗教仪式,赞颂鬼神,避疫免灾,慢慢变成一种纯粹的歌唱活动。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山野、山路、山寨(板书)生面别开的三个情景,摇曳生姿,淳朴自然。云南的歌会充满纯朴本色、悦耳好听、美妙有情、场面宏大的特色。云南人民人人爱唱歌,云南人民会唱歌。 读读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结尾: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西南原是诗歌的家乡,我住云南乡下整整八年,所听到的不过是极小范围内一部分而已。解放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欢畅,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泼和热情。唱歌选手兼劳动模范,不是五朵金花,应当是万朵金花!”四、再读课文 升华感悟 1、“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生命、原生态) 2、“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领会本文散文体式的独特性)【屏显】 背景补充: 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尽被销毁,不行于世。沈从文压力很大,内心紧张,觉得创作不好写了,难得很,就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考证文物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因为害怕现实而只有极力想法贴近过去”。1963年的沈从文,已近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每天只与文物打交道,但他的心实际仍在写作上!没办法公开地写,他也就只能在心底里暗暗回味,偶或透露于文字。本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我们可怜的作家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发现了淳朴的人们在这天人合一的和谐圣地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唤起了人们对健康和谐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我们当地的民俗风情中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