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取生辰纲教案学习目标:1、 找出文中吴用和杨志的“志”的具体表现。2、 探究杨志生辰纲丢失的原因。3、 学习文章补叙写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2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用具:书本,ppt学习过程:1、 情境导入杨志这个人物是我们在水浒传当中第一个认识的人物。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了解杨志多少信息?其实杨志在整本书当中作为主要人物一共出现了三回,请看ppt。板演:杨家将的后代,原为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岗岩丢官,沦落东京,盘缠使劲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大名府充军。(第12回)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因斗武出色,被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奉命押送生辰纲。(第16回)追问:请同学们揣摩一下,杨志押送生辰纲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报恩,急功急利,急于成功2、 课文品析1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主人公是谁?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吴用之“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智用天时; 智用地利; 智用人和; 智用计策(假扮枣客稳住对手;买酒畅饮迷惑对手;抢酒下药麻翻对手;相劝买酒引诱对手)提示:吴用取胜的条件。总结:吴用智借天时,智借地利,智借人和,智用计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简直是天衣无缝难怪人送绰号 三、课文品析2吴用实在是高明,但是杨志难道不“智”吗?杨志的“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1. 变更起止时辰 2. 催逼军健赶路 3. 慎重选择路径 4. 盘问贩枣客商 5. 阻止众人买酒 总结:杨志人称青面兽,在水浒108将中排名第17位,乃是杨家将之后,有家学渊源,常年行走江湖,绝非等闲之辈,在事件中处处留心,非常精明谨慎。 四、课文品析3 如此精明谨慎的杨志,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明确:、对手计策太高明; 、自身性格有缺陷; 3、 内部矛盾太激烈; 4、 不义之财必然丢。 总结:对手计策太高明,自身性格有缺陷,进而导致团队内部矛盾太激烈,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失去了,为别人押送的又是巧取豪夺来的不义之财,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五、技法学习1文章除了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在一些技法上也值得我们去学习。课文最后一节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哪一种?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记叙的顺序有如下几种: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明确: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了吴用等人用计的过程,令人恍然大悟,达到意外之效。提示:全班齐读最后一节。 六、技法学习2金圣叹认为,智取生辰纲的环境描写,“不费笔墨”,“分寸不失”。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找出文章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明确:1、身临其境,渲染气氛; 2、烘托心情,刻画性格;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总结:补叙和环境描写的应用,使全文情节曲折、矛盾紧张、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写杨志之智、吴用之智,其实作者更是一个智者。七、反馈探究课文标题为“智取生辰纲”,如果换成“夺取生辰纲”或“盗取生辰纲”等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八、结束语俗话说,勇不勇读水浒,智不智读三国。因为水浒当中多勇夫,三国当中多智士。但是老师却认为,水浒当中既有勇夫也有智士,短短一节课我们也只窥视了很小的一部分,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先生曾言,“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课后推荐阅读第66回,再去感受下智多星吴用的魅力。九、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吴用 天时 地利 人和 计策 教后记: 这节课上下来之后,虽从课堂流程的角度来说是比较顺利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几个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从学生的接受层面上看,还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去反思和总结的。1、 课堂的容量问题。 课文本身的长度非常之长,在试上阶段,我就很担心容量的问题。所以特意在上课之前把字词、句式等问题先解决了。但事实证明,长文的处理还是需要谨慎的,可发掘的角度很多,单从故事的趣味性上(情节)就可以讨论一课时,从人物的表现技法上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一下。2、 内容的衔接问题。 课堂讲授内容的流畅度和各个环节的衔接是紧密相连的。本课虽从杨志的视角去叙述,但主人公却是吴用一伙人。在课堂设置中,从情境导入到分析吴用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我就觉得显得有点突兀,但是由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只好先就从标题省略的主语入手进行处理,教研员孙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让我“恍然大悟”,可以引导学生从吴用的视角对课文进行复述,这样的话既能够整体熟悉课文内容,又能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以杨志视角抒写的妙处,在此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吴用之“智”进行赏析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这项的处理给我的启发是内容之间的衔接思考可以从多种角度,从学生接受的方面去解读。3、 角色的定位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组织者。教师要学会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对师生的角色定位我是记在心里的,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是会让老师的地位变得特别“主动”,在总结吴用之计时,由于时间的因素,一些步骤化的计策总结我就顺口带了出来,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叙述总结的话,他们的所获应该会更多。1节 公开的展示,其实是一次个人成长的展示。课堂中重点分析两个人物,但课下备课之时我却看了许多人物接受,相关评论,确实有多裨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