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者”走向“教育研究者”.doc_第1页
从“教育学者”走向“教育研究者”.doc_第2页
从“教育学者”走向“教育研究者”.doc_第3页
从“教育学者”走向“教育研究者”.doc_第4页
从“教育学者”走向“教育研究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教育学者”走向“教育研究者”改“校兴科研”为“科研兴校”。我们在研究中要直面学校实践,以改进学习的实践活动,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以能否解决学校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学校问题作为衡量和评判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观念中仅把教师视为普通知识的传递者,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前人、别人的发现和创作。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由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教育研究来说,中小学教师总是处在教育研究的旁观者、消费者的地位。脱离了研究的氛围,我们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毫无专业可言;教师有知识,但只是传递知识,教师在社会上成了一个特殊的、封闭的知识阶层。1980年6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一篇题为救命!教师不会教,引起了公众对教师素质的担忧,拉开了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序幕。1997年,北京文学引发了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同时刊登了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等三篇文章,对语文教育展开批判。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多家报刊转载了这三篇文章,并就语文教育刊发了大量文章,语文教育问题一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还就这次讨论制作了专题节目。这次讨论,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先生最新力作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正式出版。学生不会飞,是因为老师剪掉了他们的翅膀,可怕的是同样缺翅膀的老师已不以蓝天、不以飞翔为意。像现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整个败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趣味。而根子何在?大陆一家报纸的一篇文章说,一位参加高考模拟考试的学生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被两位语文老师判为不及格,而在复查考卷时,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却认为这篇作文用词生动精细,句式灵活多变,文笔优雅凝练,有意蕴有味道,建议给满分。报纸将学生作文登出,结果,大多数读者认为应给高分。其实,一般人都不难看出,那篇作文是相当优秀的。 我们的老师怎么了?难道判断力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吗?能参加高考模拟考试判卷的,可都是各校挑出来的优秀老师啊。 曾读到过一篇中学老师写的文章,说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毁人无数,我当时还不太明白 ,现在算是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这是正式高考,如果这篇文章不被正视,那么可能影响到这位学生录取,甚至影响其终身发展。想想看,在历年高考中,还有多少考生就这样被无声无息地毁了! 鲁迅先生当年呼吁救救孩子,现在是该大呼:救救老师了。 深入到学校去看看,就会发现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已经很危机了。前些年,羊城晚报曾在头版登出一篇文章,标题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当时我还觉得是否有些危言耸听。但几年过去了,语文教育 误尽苍生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老师的自身素质是个关键。 如果到中学去看看,会发现语文老师是相当忙的一群人,他们要当班主任,要管理学生,要备课改作业监督晚自习。忙得没时间读书,没时间与校外社会交流,没时间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使用统编教材(最近稍有松动,有几套不同的版本可供选择了),使用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带领学生参加统一的考试,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判卷,他们基本上工作在统一和标准状态下,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在把学生个性磨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个性磨平了。高三老师更是疲于奔命,周末和假期还要补课,要出各种考卷,要研究高考出题趋势,要调整学生心理。指导学生高考已经变成一项极其专门的技术,是一场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的残酷的马拉松。语文老师给学生出的考题之难之怪,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学生学语文已经不是审美享受,而是精神折磨。语文教育离人文精神、离真正的学问、离文化和生活越来越远。大部分中学都是封闭办学,几乎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需要知道,老师们只关心高考出题的变化。笔者孩子所在的中学甚至有老师规定学生不许读课外书,不许看电视,不许读报刊,不许上网,连读者这样的刊物都不许读,只许读与考试有关的教材。老师在把学生变成套中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套中人。学生毕业后便解套了,可老师们却难从套中脱身,久而久之,老师们也不觉有套了,甚至对跳到套外的学生反而觉得不正常。如果到各中学的图书馆去调查一下,便会发现,喜欢读书和借书的老师很少,文化修养类的书更是少有人问津。老师不读书,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老师,能不神经衰弱和把身体累垮就算万幸了,怎么会有兴趣学习?怎么会有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水平?他们把一篇优秀作文判为不及格,太正常了! 曾听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说过,平时作文优秀的学生,高考时作文往往得不了高分。因为高考判卷有统一的标准,作文中规中矩的考生往往得高分,那些有创意、有想象力、比较出格的作文往往不及格。判卷老师的眼光和水平决定了考生的命运。 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师生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阅读量少于学生,学生不那么服老师了。老师阅读量不如学生,就应当在质上努力,做人文精神的启迪者和文化趣味的引导者。可事实却很悲观 。 著名学者许纪霖在向记者谈到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时说:我对这些感受是很深的。首先是从我儿子身上感觉到的。他上初中二年级,我有时要辅导他功课,刚开始我还挺当回事,后来我发现,现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越是不懂语文的人越能够适应这套东西。所以我对儿子讲,你不用在这上头太花精力了,只要掌握一点儿技巧就行了。本来会写一点儿东西的人,现在都不会写了。也就是说,你越认真越糟糕。另一方面是从我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的。我在大学里教书,我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叫做消磁,就是要他们把中学里学的那一套东西全部消掉。我是教历史的。我发现我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好像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张口就是一二三四,惟恐漏掉什么。我告诉他们,你首先把这一套东西全部忘记。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自己来学习,怎样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他们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那套方式。 这真让人震惊。也让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无地自容。多少中学老师辛辛苦苦、费尽心血只落得了一个给学生上磁的评价,我们还不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吗?还不该赶紧给基础教育本身消磁吗?可当务之急是给老师消磁,许多老师已经身披厚厚的磁壳而不自知。许教授还说:像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教育,整个败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趣味,这是一件比任何事都要痛心的事。我每个月让儿子写一篇作文,我要他用另外一种方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写。我希望他还能保留一点自己想象的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功利了,他们已经没有梦想,连做梦的兴趣都没有。他们想象的翅膀被剪掉了。我担心的是即便有一天这套体制改变了,他们也不会飞了。 学生不会飞,是因为老师剪掉了他们的翅膀,可怕的是也缺翅膀的老师已不以蓝天、不以飞翔为意。所以要救学生,先要救老师。当然,造成老师们目前这种状况,背后有体制的巨大影响,但体制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转换,只能靠老师们意识到危机感,要自救。而危机意识需要全社会的提醒。要从机制上让优秀的人当老师,让当了老师的人不敢不创新、不能不作为,教育体制改革才能被真正地推动。此外,学校要减负,首先要减老师之负。老师的沉重负担减不下来,他们便永远飞不起来。曾有一位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我跟一些老师打过交道,发现他们思维相当僵化,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似乎与世隔绝,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差,语文老师大多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这样的老师能教出充满创造性的学生吗?知识经济社会是个高度个性化的创造型社会,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被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很可能一生都难以有开拓性的成就。下一代缺乏创造性,这是民族最大的危机。 现在课程改革已经大规模地铺开,新的课程体系要求高中语文老师能开三到五门选修课,但目前老师的素质恐怕大多难以胜任,本来立意高远的课程改革可能又要落空。解放老师,尽快促使老师从老套子中跳出来,让老师多与变化迅速的大千世界接触,多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使老师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已成为重中之重,他们的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族的解放。教育的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生命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尽管讲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学生怎样理解这些内容都有很大 的差异,教师工作的动态变化,时时面对未知的因素,需要我们以探究态度去对待和把握,我们的工作永远充满着研究的性质和机会。教师要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需要学习和研究。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教师要学会走研究的路子,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提升教学理性、促进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使我们“讲学习”,与时俱进,养成前瞻视野,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促使我们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促进自我更新;可以增强我们的专业敏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我们的交流与 合作的精神,增强我们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当我们从事研究性质的教育活动时,我们会获得自身成长的快乐,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自豪的欢乐!教育本身是实践的,教育的意义在它发生的地方显现着,与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着的一系列生活相联系着。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 “ 活泼 ” 一词造句,学生甲站来说: “ 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 ” 老师点评道: “ 很好。 ” 学生乙站起来说: “ 河里的水很活泼。 ” 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 “ 说水 活泼 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 ” 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此案例中,教学注重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教育意义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整体存在的。教育的意义的应当有整体的、完整的理解。如果教育只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即只涉及了学生的整体精神的一面,教育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经验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联系起来,这样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外,还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人生的生活过程。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研究怎样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的意义,怎样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现教育的意义。这样做,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因为有了明确的、自觉的实现教育意义的意识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本身就是教育根本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是我们形成的一种教育、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不仅要肩负自己的责任,而且要审视自己,对正在发生的教育故事、教育事件有广阔的视野,要有理论自觉的态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认识的高度,更在于,实现的无比丰富和创造。教师的研究能力,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着手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讲授着教材的内容,感受和面对着学生的反应,不断地出现“场”的调整和灵机处置,这使教师保持着创造和探究的激情。然而,在即时发生的情景中,教师却无法直接看到自己在怎样行动。因此,教师的工作需要反思。反思使我们审视自己的实践,通过审视自己课堂上的每个人、每一件事、每个行动,我们为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新的起点。反思也是一种研究,它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杜威)二、 在学校真实生活中研究新的发展着的时代,凸现了教育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评价标准的多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变动性、生成性是的真实情景。教育活动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增加了教育固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需要教师从事实践的研究,同时,提供了教师研究的实践空间。我们要有能力通过较为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教师和通过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教师不是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而是积极主动地研究者,必须拥有扩展性的专业特性,即把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和探讨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它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我们的教学实践,并能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在今天,我们教师从事研究,已经不再是完全出于缩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的考虑,而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自己,改进自己的实践。教师不仅是实践的研究者,而且是研究的实践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教育的意义。包括教师能否认识到对教育意义的过程意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的意识,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它们怎样整体地显现其教育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以及对教育怎样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有清醒的意识等。在教育改革中有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不能够充分地一致起来。实际情况往往是,人们虽然在思想上理解或树立某种新的教育观念,从主观意愿上也想努力地按照新教育理念的要求革新自己的教育行为,但是,传统的教育行为模式似乎非常“顽固”,以至于试图按照这种新教育观革新自己教育行为的教师们时常落入它的窠臼之中,也使得那些提出新教育观念的教育理论家们非常苦恼,因为他们提出的教育理论似乎总是不能实现其价值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解决。教师的科研是教育教学研究,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开的,是在教师的职业生活现实中展开,而研究的需要和动力也是在执教生活中产生的。教育教学既是教师活动的场,又是生活的内容,还是教师参与知识的一种方式,它的本质是实践的。学校教育教学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题构成的。从本质属性上看,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实践都是生成的实践。教师的学校实践,无论是制约它的带有社会性的教师“习性”,还是时间和空间,都需要而且必然要教师在“学校真实生活中研究”。教师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师生生活质量,提升师生生命价值和意义。三、 面对真实的学校教育问题“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共识。各学校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并且这些科研活动在部分学校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与此同时,又不能不看到,一些中小学校的变化教育科研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的变化,往往是轰轰烈烈的“科研”一番,教师依然故我,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学校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存在。现在,只要是办学条件稍好的学校,大都是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成果的,但是对这些科研的成果加以比较,不难发现,研究的课题和项目的数量与解决学校问题的低劣质量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这样的“校兴科研”行为,并未产生“科研兴校”的成果。确定研究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开端。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实质就是矛盾,问题是联结已知和未知的纽带,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立足于已知,去探索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进步。”确定研究问题直接关系到一项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成功还是失败,成果是大还是小,价值是高还是低。问题的来源: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我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教育教学实践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这些“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要在教育教学现场中发现研究的问题,首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独特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时间让教师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2、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中选题面临课程教学中不断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教师时常会感受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为教师选择研究的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新课程提倡教材的开放性,那么教材如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校,如何进行校本教材建设与开放,教师如何把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材料、新问题、新内容及时纳入到课程中来,弥补教材上的不足3、从人际互动智慧中选题新课程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方方面面的人际协调互动,在与学生沟通交往中,在与家长对话中,在教师集体备课共享信息中,在与领导的探讨中,时时刻刻会有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智慧的启迪、灵感的点燃;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学生的心愿,家长的期望,领导的要求都有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导火索。4、在与文本对话中选题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从事研究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在于,要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或其它资源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己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关联系。研究的问题就在这样一些过程中产生。当把所阅读的文本所阐述的观点或描述的事件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和说明时,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5、从科研规划课题或课题指南中选题。6、从媒体信息中选择题。7、从专家的指导中选题。他们有丰富的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自己同时在承担科研任务。他们的思想观点、他们的兴趣热点、他们的研究方向、他们的研究成果等无疑会成为教师选题的阶梯,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我们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问题的特征:1、 问题必须旨在探索两个 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 问题必须明确无误地陈述出来。3、 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要4、 具有可检验性。研究问题要有“现实性”,它来自于鲜活的教育实践,紧扣自己的工作实际。必须使选题具有为教育实和践服务的应用价值和改进自己实践的价值。既能突破自己的原有水平,使自己有所提高,又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益,给学生带来超乎寻常的进步。选题的策略:1、换个角度观察只要换位观察,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值得重新研究。2、进一步推进。在原有认识和原来方向上进一步推进,追根究底,层层逼近,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与思考上。3、站在对面从与已有的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用批判的眼光从对立的角度逆向思维,审视一切,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从而确定课题。4、类比迁移。从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或借鉴其他科学方法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过程,或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其它领域,或将已完成的研究方式和成果应用到新的领域,或把着眼点放在事物与事物的结合点,都可能产生新的课题。选择研究问题的误区:为了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为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教育科研的出发点。1、 题目太大由此带来课题宽泛,涉及因素众多,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难以聚焦。2、 难度太高,主题太偏。太边缘化,不着边际,无实际用途。3、 一味“求新求异”4、 课题至上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四、 学校教育问题的设计研究设计实际上就是整个研究的施工蓝图和实施计划,它回答研究什么和怎么进行研究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其优势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大致包括: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提出研究假设;进行文献检索,选择研究对象;拟定研究计划等内容。研究计划的意义:研究内容的细化;课题申报的形式;研究行动的指南;评价检查的依据;完善课题研究的设想;训练研究能力。研究计划的结构:1、课题名称。表述要体现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类型,要求简明、贴切、清晰。2、问题提出一般从选题的背景、选题在本领域中的定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重要性入手,为选题作好铺垫。本部分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1)研究原因时代背景?针对问题?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4)指导理论。3、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课题与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联系与区别。4、研究目的与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5、研究的内容对课题的分解和具体化,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6、研究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7、研究假设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在有假设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必须围绕假设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说明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8、预期成果9、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一般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思辨方法等;应用研究一般采用实验方法等;调查研究一般采用问卷或访谈方法等;技术研究采用实验方法等。方法是解决的途径,一项课题,研究应该选用什么方法,应以“问题”为中心去思考和选择。10、研究步骤准备阶段(论证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过程)、研究阶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总结阶段(回答问题的过程)。11、研究结果。研究最后所要达成的目标。12、课题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的类别、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研究周期、研究时间计划、研究分工及职责、研究过程管理、经费管理、课题的保证。研究计划的要求:回答好四个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有何成效?五、 在行动中作质的研究有效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走向“在学校真实情景中研究”,即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基本含义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和“通过教学(教师)”。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