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的魅力.doc_第1页
文学经典的魅力.doc_第2页
文学经典的魅力.doc_第3页
文学经典的魅力.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经典的魅力谈及此题,首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是澄清一下:何谓“文学经典”。“经典”一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在我看来,真正的文学经典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岁月的磨砺的文学著作,才堪称经典(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所有流传千古的书籍文章都可称为经典。欲成经典,不仅要流传千古,更应流芳千古)。不仅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应该能让静下心来品读它的读者从它那里得到一些心灵慰藉,最好能与之产生共鸣。何子曾经曰过:“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五千多年来人类的精神世界其实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几千年前的古人对于许多事物的认知水平与我们现在并无多大差异,这也是我们现在读古人的文章,仍能与之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读论语、左传、战国策,孔孟的智慧、郑伯克、苏秦、触龙的计谋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遗留下来的智慧我们至今沿用。所以,何须费大功夫跑到书店里去,面对琳琅满目内容却千篇一律的交际宝典、职场赢家因不知选哪一本犯愁?只要回家翻翻经典名著,便可以从源头学起。这便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之一:教你大智慧。曾经的我们,谈及司马迁,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他留给后人的中华文化的瑰宝史记,竟是他受过宫刑这一屈辱史实。还好有了马宝的存在,让我们在用心领悟了报任安书后,对于司马迁有了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再谈及司马迁,心中油然升起的是无尽的崇敬。“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句话用在司马迁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报任安书字里行间都弥散着作者浓浓的愁绪和屈辱。然而司马迁终于能名垂千古,正是因为宫刑令其历史观大变:他意识到了帝王的局限性和残暴,认识到草根英雄的悲剧性,也终于悟出:草根英雄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因此,他才选择了在屈辱中苟活,他要通过发愤著书,为历史正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生死观甚至高过了史记中许多人的生死观:因为他超越了生死,在黑暗的深渊仍有向往光明的勇气!这是比死亡更痛苦的伟大!司马迁的悲哀痛苦但苟活实乃中华民族之大幸事,因这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从文学经典报任安书中,我们认识了司马迁;从司马迁身上,我们真正领略了何为正气,懂得了怎样以一身凛然正气做一个大写的人,立足于乾坤之间!正所谓“天地苍茫一根骨”啊!文学经典的魅力之二就在于:它教会人们从伟人的身上学到,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的生命意义。短短一篇变色龙,就让奥楚蔑洛夫这个趋炎附势的经典形象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同时引导我们看清了当时苏联阴暗社会的本质;姊妹作品项链和珠宝的比较,让我们在坚定地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同时,意识到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残酷与黑暗。面对这些真实而又经典的社会环境,我们又怎能不去思考:身处于这个同样不太纯洁的社会中,我们作为普通人,应以怎样的方式立足呢?当我们思考的结果与作者想要赞扬的思想品质产生了共鸣之时,文学经典的第三大魅力也与就应运而生:它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黑暗,引发读者对当今的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自己参透处世之道。以上文学经典的三大魅力,对于任何时期的读者,都是意义深远的。然而,令我扼腕叹息的是,如今,“经典”一词已经被用得泛滥了。它不合时宜地充斥着这个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典”沦为了商家用来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噱头。经典的失落,本身也就意味着价值理性和深度模式的渐趋消解。我不禁想起了前段时间网上炒得很火的Q版语文。诚然,无厘头是当今社会的诸多潮流之一,但当恶搞愈演愈烈,蔓延到楷模、经典、英雄的身上,甚至侵袭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冷漠视之,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网上恶搞红色经典,反对恶搞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文学经典存在的意义绝不是适应潮流这么肤浅。对于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此不负责任的污蔑的Q版语文的作者、一些在利益驱动下全然不顾中华经典文化尊严的出版商,和网上那些唯恐天下不乱大肆宣扬Q好处并批判传统文化的网民,他们实在愧对“中国人”这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名份!许多人浅薄地将快感与幸福感等同,殊不知,快感只是浅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幸福感才是真正的灵魂享受。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扬人,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心理满足。我们更需要经典文化的魅力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而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真正去参悟文学经典的魅力亦是要有心灵参与的。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古人思维迟钝,什么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这不是白费劲么?有人说:“愚公怎么就不知道把家搬到山那头去呢?还是智叟聪明。”其实这么说的人正是显示了自己的浅薄,正体现出他们没有真正领会文学经典的魅力。因为他们的看法只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寓言所想要真正赞扬的却是愚公等人的精神追求。韩寒说过:“现在的诗人就剩下回车了。”这从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当今文化的形式化。谁说分行写的就是诗?想要真正领会诗的内涵和本质,不如去读读诗经。其本质还是要回归到文学经典的魅力上。不过仔细想想,文学经典真的失落了么?答案是否定的,不然,电视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名家争相体味论语心得、品三国、品红楼?也许有人说,那是商业的宠儿。但我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