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doc_第1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doc_第2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doc_第3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doc_第4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有些哲学家把金、木、水、火、土说成是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气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把水、火看成世界的本原。这些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把世界的本质理解为:气金、木、水、火、土 原子 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说明:A哲学就是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人都懂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哲学是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哲学是对正确的世界观的概括和总结4、中国古代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8、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可知与不可知的不同回答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10、被称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的哲学观点是A辩证法 B可知论 C唯物史观 D静止观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2、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他建成了。”这表明了A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与物质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1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说法A表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C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混为一谈 D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15、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D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1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17、“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18、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意识是否能反作用于物质19、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关系是A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造规律C发挥人的主观能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无法把握规律20、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B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1、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实践活动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绝对性25、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A无限性 B有限性 C可逆性 D不可逆性2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主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2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2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3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3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4、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都是A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 B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C既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D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35、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混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36、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阶级斗争37、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3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是( )观点: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物论D.唯心论39、“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人与规律的关系4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包含的哲理是A矛盾的斗争性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新事物一定要代替旧事物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4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42、.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4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4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4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46、在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所利用 D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47、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A折衷主义诡辩论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4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4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50、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51、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5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5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出现时间的早晚 B事物在形式上的新旧 C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相符合 D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强大和完善5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 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C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相统一的观点5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连续性和间断性5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C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D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不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对立57、“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之”表明的哲理是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任何事物变化都是有规律的58、我国中医针灸学主张:“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从哲学观点看,这一主张A表明假象就是本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C体现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的道理D强调了人们只能通过实践和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理先气后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4、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是否承认矛盾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D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世界统一于存在D世界统一于意识 E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 D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7、“先有计划,后有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房子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D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E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1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E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12、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1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在于A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14.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E.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主要有A、辩证法 B、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C、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D、以实践为基础 E、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16、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践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7、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特长、才能,培养思维和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种做法是A尊重了客观规律 B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C正确处理了内外因关系D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E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8、新生事物是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D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E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19、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20、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E物极必反,相辅相成21、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正确的观点是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条件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C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D改变条件是不需要条件的,可以任意进行E改变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2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B.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C.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D.限制事物的发展 E.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2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2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2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28、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三、判断正误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每个人的世界观就是哲学。2、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物质利益,后者注重精神利益。4、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5、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6、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认为静止是相对的。7、实践是纯粹的精神性活动。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9、世界统一于存在。10、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过程。11、先有计划、方案,然后施工,说明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12、人脑分泌意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13、意识的唯一本质是人脑的机能。14、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5、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16、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7、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18、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19、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所以质变优于量变。20、矛盾只存在于观念之中。(矛盾是人的思维陷入错误时的表现)21、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2、辨证的否定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23、既不存在纯粹的必然,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24、“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25、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必然性,所以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26、真象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不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