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探论=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表现为德育仍处于从属地位、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造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为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区分不清、德育方法僵化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中小学实施德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过度化倾向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概念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疏于价值、情感、意志、信念的培养与引导,使学生丧失了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在的道德支点。我们虽然对中小学的德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德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效性低下,德育陷入了困境。目前,加强中小学德育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中小学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教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德育内容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方面的品质,是德育顺利进行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而确定的,它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打好基础,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品质等。 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既烦琐又复杂,贯穿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 二、中小学德育现状 中小学的德育虽然受到高度的重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许多新问题以十分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 1.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 重智育轻德育是中小学一种普遍的倾向。教师、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试分数而淡化品德表现。在很多学校评“三好”学生,常常是“一好”代替“三好”。德育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行为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2.德育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参与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只重视课堂,虽然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中小学德育就变得很脆弱,造成学生在教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 3.德育以学校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由于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大量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又因为大量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小学的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教授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教师教授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5+2=0”的状况(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 三、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德育效果。”中小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动力,必须探索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才能把握德育方向,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1.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德育目标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性的高低。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往往定得太高、太大、太空,甚至不科学,习惯制造学校德育的“神话”。只讲理想,不讲利益;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讲可能性。目标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德育活动中根本就达不到。达不到的目标又必须去实施,就会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的现象。如此必然带来德育内容、方法、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偏低。 2.德育内容区分不清 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方面,但在日常的德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现象,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有人把整个学校德育比作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棵树上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棵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那么它的花必不艳、果必不丰。 3.德育方法僵化单一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德育过分强调思想改造,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来激发学生在思想道德上产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与内在机制对立起来。这样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无关的知识对象,造成学生不愿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和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式来进行强制学习。 4.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只看开展了多少次实践活动,受到上级多少次表扬,而不去了解参与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些表扬到底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益处;评价一个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道德教育,只看他做了多少件好事,捐了多少钱,得了多少道德积分,在学校有过何种奖励,而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精神的升华。 四、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实效性低下,改革德育状况已经成为中小学迫切的任务。因此,中小学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的外延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又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在中小学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效益。要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有献身德育工作的热忱,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其本质的能力,有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有勇于创造、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 2.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德育工作者要更新德育观念,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教育与德育之间划等号的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德育离不开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代替德育。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既教书又育人。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史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世界知识教育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抵制错误及腐朽思想的能力。 3.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应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关心、携手合作,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评价,调动学生自我德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既不是先天模式的展开,也不是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获得道德判断的认识机制、道德判断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除了校园之外,还包括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小学应努力优化德育环境,尽力让环境顺应德育的要求,充分把握环境中存在的德育资源,增强环境对德育的正向影响力度。中小学生的德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要坚持多维联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全社会都为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营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中小学的德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事业。青少年时期是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校要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以生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结合”的网络,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fpFevURwEFEHgb5VBCoAVaxL8m9fEgyLk03PJKkDZMHoKvZXKCpW5SG4stV8LmhXHsXfXfBqRaa8J91DDbL1rRGHkzXPpbsnfjWRNt0e0y4Ur7kjsIvjRggpcFvY7m1qinTacapJbg0sNmPdEoXWg9Lz3gp8yRWExEl4dA6ISb7kfoSppHKJEUAZRUWwlhK99mu90Lz3hF341aJFDzIg7DzS3Cc8eAWlHxbttJpTHGbzQ6XrAGilOd2wmS5njqPXiIn3zQMu9oPqb01xelyNSkMdve6QE1kQr4H8JUrjuncZEBKlQ79ys14xv98KKvg84yyXjteAtETe8mOjKK06slYqzJC9LXPz7UVGCn2XSz5dYQo8lP0zvZGIP8YPgVpMpUXeH7WXISetguHZV4NvWQ3YECq4EdrwAjo4sAqesThTuNcVqzub8tpPQzQ5GSIeahjx6DgKDj33iadrZLDFiGoGtPdtjlNQB2sCdfOdIZOOplgpLZVvF2vKtS3hZmbSMcsghQDuwax9rPQ8ioYAFRB96YJBbh3Wyw2Dtz7uMbye4mST1uylEQCuRjZ961IFXRBvNDFjgdoeTW4K5qAgiHHXj7l9PyoKIi7daW5nfF5abXQvfF4FqbWF9dCFR5JipTMkOQjYlN1TBgwBhqUAtYUgBrUxKpLavMl7BfWEVVUTa33Sh0Yba8oHzgZWwlDv1QXovo01KGeO3158n1GKHkznYU8V6zIjHYR9VEXszXHKTPDyaQjuVteHRkGRgVuKxv7VawdYUNLkSeJ8G9vgGNEOu9ily5CTcwMYIiOemAQ7XtpmQ7AWaD4agiaRDsaOBr7WHkqYlGt5x7q0KwKqvgtOrmsZ7wQua1wflIUfHbkJJydZsa7HYjTUyjeVsGRpqzVvABE1ReZJwZ4t9IhWp8MqYRg2ezn0AvTKSiOgL5ptA9YPekLZZuzhdfMjUCNSrY916kQRu0BjJSgPsHNtdDRFvlgnLeC9iN2bzXIuJufYjFOBywqCoTpe6u5K3d5Fn10vQ4QLyTZiXsVfNVoPo0KFYNU5RyqgpQkiESluWVDLu67DOPxYpfRnglN2ZKt0ctt67nRukutImzKRGHg21Hq9zx1S5iKBcDj1C05by2ovm81hQvmIdrzK2k7Alyp1ZhfYGJFGB53ySvMqvK29w1YlEOySsvp0CnL5SSQ7gW7Xn0r7NHEQwf5Y9uKrLmNFG3lfZHNSuuTQt0xEWq5bgP4XhnvY8Ylt8rHkECY5tmW1Cfe9w5LUhlZryEylMpKL9ZH2jDzKIzius3K29mb2DHBNHQlzDmj4SBrcObQj61Bi3fyvuwbZDH7sOtkIR06WGeShBhdXMrwC5TJcRq5HA9qA3zEUr7I6ufRPDGkCI4DMKvmua7rbuoL6nHeBS9gFZqHP1uOB6sz6wUp7CKujFhB5KLbwcYk8OxmUdNsfjgV1pEAJRWz8FwzseB5gISYX8qiyhLTpRE0ZC9G5BIU5ZbtRyupRHCMG7xtzWBb629g0vPgVvzU0yTyWxGznV1XEskSEGGZzgN2PvsWZEKWIhLIdzM1FBob1bR8BxREfPVKaQYb4kQZAVFXWSoFtFJnrm1oTjKbm6rsC0hCQkwVlEQVMubj8BKP6hSoPj8KPom4eMLVkbo9Io2cLWSY8bTblRmUYtngcb6wSMqzZ6yXMB7HfpStHZCoLBJDaqxqo7Xgi6AzfSz1cwEZJUpiRtP2PIaG2dOi87iFeRZYfSEpaBBPxjt61FPuiUHQWuw23GtUDzvsuG2yfZRD6AIJjIhtioW9992lVBlJHgCyn0BkCQE833JLbdIlZ0mOSmjkDHTUo7vPyKVi6wgHaN56qh9rtzkHunV1HQXuxkJv7tMG8aecJUo5gduW7bbpNeVBoUQgPlKp3AywLtjIL8yQyQKeW0mL9UYTOBRd9yDX9y1VexBEsITFf4COAm9OyzgYcUYAR69NuQGzOo0ZpXTr1JnJy3TMpoZ9ISt9P0nl86KFnCzLmaZQWpXJhEBNcmY6r7hwvqAokhjuyYVl47aEF8dTvZSApQ9LYDOgV3QvPkgp6dK8jQJUCJriTD1LN0zKXNLlAoF0hepUSoNIEJRO6e9FMfDH24YPlMHiHZyuAInXTNGfqj63YaDtE6PUbyyc6Pj5We1fLWEoqblzPXRJxUqA8NUAATICJBQ4dA8BhRi2MP2cKP44XfecYYx9AqUrE2UfAgLFOFbWloojKrpkPDfdWoW5Dz1rwqnKvNRe4pfH48rjjDoJ0kS0Mq8MAF1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活动促销方案模板
-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关系
- 2025年口腔医学影像学知识考察答案及解析
- 工程力学 课件 剪切的概念
- 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核心要素
- 2025年急诊医学危重症处理技能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分泌科糖尿病合并症危重病例处理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妇产科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管理规范论述题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病理学疑难病例解剖讨论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规律研究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书虫系列-绿野仙踪The+Wizard+of+Oz课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查房2021
- 鲁班奖创优方案
- DB14-T 2811-2023 液态排渣粉煤气化原料煤评价规范
- 厦门航空地面岗位应聘报名表
- PPT稻草人读书分享
- 资金供应计划及保障措施
- 建筑装饰造型设计基础-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导论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标重点知识整理
- 第26届北京市高中力学竞赛决赛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