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1页
【教学设计】《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2页
【教学设计】《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3页
【教学设计】《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4页
【教学设计】《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本课时编写:蚌埠二中 胡云好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补充各种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来源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2.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2.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脉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看两幅图片,这是做工精美的瓷器,这说明中国制瓷技术精湛。其实在中国古代,中国的瓷器制造就已经很精美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古代手工业的求知欲。讲授新课: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官营”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发展历程: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3)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2、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 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多媒体分别展示以下资料:【备课资料】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备课资料】精妙绝伦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备课资料】东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南北朝:灌钢法【备课资料】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綦毋怀文,姓綦毋,名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6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来】【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冶金业技术先进,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2)制瓷业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备课资料】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来源: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瓷器与中国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CHINA一词,就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义。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2)重要成就: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备课资料】陶器与瓷器的区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左右。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低闷。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知识延伸】南青北白唐代的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瓷窑。这一时期青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北方的河北邢窑与南方的浙江越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有“南青”、“北白”之说。代表青瓷发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代表白瓷发展成就的是北方的邢窑白瓷。青瓷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窑瓷器,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邢窑白瓷较之隋代白瓷又前进了一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邢窑的白瓷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烧造白瓷的定窑。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从此并驾齐驱。唐代著名瓷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民窑则烧制黑釉、黄釉、褐釉、酱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间的鲜明特色。汉代的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俑,不论是形象的刻画,还是釉色点染,都体现出唐代陶塑艺术的高度水平。其人物形态逼真,姿式优美。马和骆驼的造型,也都恰到好处。【知识拓展】唐代的秘色瓷越窑青瓷精品之一。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青花缠枝莲大罐 明洪武 高 483厘米 估价人民币180220万,成交价165万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 明洪武 口径19厘米 估价人民币2025万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中国制瓷技术的精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网2)突出成就: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工人多;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陈宝光妻能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提花技术相当成熟;丝路。【精品赏析】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1972年3月至7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基本完整的丝织物和服饰达一百余件。在这批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素纱襌衣”。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第一代軑侯利苍的妻子。她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几年。作为第一代軑侯妻子随葬品的“素纱襌衣”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织精品。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品(尤其是细密精致的缎)超过前代;出现苏州、杭州和南京著名丝织业中心。【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丝织技术高超,增强民族自豪感。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艰难经营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2、曲折发展的历程:(1)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如商鞅变法鼓励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出现巨富的手工业者,如鲁人猗顿、邯郸郭纵、能工巧匠鲁班等。(2)秦汉:发展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3)隋唐: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帛、锦等大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4)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5)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使用花楼机。【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民间手工业在艰难中前行。【知识拓展】花楼机花楼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代替竹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织花纹开口不用综片,而是每组经线用线综牵吊,每梭所需提起的经线上的线综再另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织造时,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花楼之上(古时称挽花工),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另一人(古时称织花工)脚踏地综,投梭打纬。这样,花纹的纬线循环可以大大增加,花样也可扩至很大,且更为丰富多彩。现在此技术后继乏人。【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在封建社会晚期,手工业技术在不断进步。【合作探究2】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准确的区分和辨别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不同。3、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1)明朝中后期出现: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江南的苏杭部门: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2)清朝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制度的衰落(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提示: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来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的有: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产品品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发展的表现: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代表历史进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多种因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合作探究1】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谈谈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手工业生产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