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1)_第1页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1)_第2页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1)_第3页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1)_第4页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法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历史地位 法家的地域特征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与秦、齐与三晋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第五讲 法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历史地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渊源 先秦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法家思想与秦之兴亡 法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以法治为核心的学派 否定世袭制:“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史记 商君列传 ) 奖励耕战、毁弃诗书,以 法治 国 礼治 、 人治 、 不治 最终往往是以生命实践治国理念,即现实使命( 国家 ),儒( 文化 )、道( 人生 )、墨( 社会 )是历史使命 法家思想的渊源 政治基础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动摇 经济基础 井田制瓦解,私田制出现。 思想基础 由学在王宫至学在四夷。孔子:“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 左传 昭公十七年 ) 先秦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法家先驱 法家派系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夏商神权法 : 天命、天罚。 西周宗法制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春秋成文法 :以法治国。 春秋成文法 铸刑书 : 前 536年郑大夫子产把成文法的条文铸在铁鼎上,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成文法。 铸刑鼎 : 前 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法家先驱 齐:管仲 郑:子产、邓析 晋:赵鞅 战国法家派系 时间 :前期重实践,不完全排斥道德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重理论,完全排斥道德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 地域 :晋法家、齐法家。 理论 :前期法家分法、势、术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法,法令条文。势,政治斗争手腕。术,阴谋诡计。韩非子认为三者要结合。 法家的地域特征 齐法家 代表有管子、慎到等,核心是稷下黄老之学 。 晋法家 代表有申不害、韩非、商鞅,核心是功利主义与理性精神。 法家思想与秦之兴亡 一断于法,轻罪重罚: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商君书 赏刑) 隐晦术治,君主至上: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 修权) 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 吕不韦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 “ 此奇货可居 ” 。乃往见子楚,说曰: “ 吾能大子之门。 ” 子楚笑曰: “ 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 ” 吕不韦曰:“ 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 ”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 “ 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 子楚曰: “ 然。为之柰何? ” 吕不韦曰: “ 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 ” 子楚乃顿首曰: “ 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 “ 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 。夫人大喜。 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 “ 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 ” 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 “ 仲父 ” 。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 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 “ 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 ” 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 “ 王即薨,以子为后 ”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 “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 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史记 吕不韦列传 ) 齐晋法家异同 重农 慎赏罚 君臣有分 法由君立 法出于道 以法治吏 ( 1) 晋法家主张 “ 君尊则令行 ” (商君书 君臣);齐法家主张 “ 令重则君尊 ” 、“ 令尊于君 ” (管子 重令)。 ( 2)晋法家认为人 “ 好利恶害 ” 本性不可改变,反对儒家的礼治,应 “ 不务德而务法 ”(商君书 错法),以刑去刑;齐法家 “ 以德使民 ” , “ 杀戮众而心不服 ” (管子 牧民)。 ( 3)晋法家 “ 抑工商 ” ,限制、排斥工商业;齐法家重农之外,也注重有节制地发展工、商业。 法家代表人物 管子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李斯 韩非 管子 管子生平 管子 内容与作者 管子思想 管子生平 (? 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安徽颍上人。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管子 牧民 ) 管仲与鲍叔牙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曰: “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史记 管晏列传)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 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 “ 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 ” 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 “ 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 于是桓公从之。(史记 齐太公世家) 管子 内容与作者 经言 、 外言 、 内言 、 短语 、 区言 、 杂篇 、 管子解 、 管子轻重 。 现存 76篇,管仲、管仲弟子及管仲学派、齐法家所著。非一人一时所作,兼有战国、秦、汉“管仲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管子思想 重农思想 民本思想 法治思想 管子的重农思想 “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 ” (管子 国蓄) “ 粟者,王事之本也。 ”“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 ” (管子 治国) “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 ;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 ” (管子 揆度) “ 三农 ” 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 2009年关键词: 家电下乡,返乡农民工就业 管子的民本思想 “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 ” (管子 形势解) “ 霸土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 (管子 霸言) 管子的法治思想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 明法 )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管子 任法 )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 管子 任法 ) 礼法并重 商鞅 商鞅生平 商君书 的作者 商君书 的内容及其思想 商鞅生平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 废井田 (百步改成二百四十步), 开阡陌 (转田间道路); 郡县制;迁都咸阳。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 能徙者予五十金 ”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改革者先死之悲剧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 商君列传)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 商君列传)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史记 秦本纪)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 商君喟然叹曰: “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 “ 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 ” 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 莫如商鞅反者! ” 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商君列传) 商君书 的作者 伪书:郭沫若; 作者为商鞅:吕思勉; 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非作于一人一时:高亨。 韩非子 五蠹 : “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 商君书 的内容及其思想 重农重战 : “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农战 ) 重刑少赏 : “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 去强 ) “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 ( 去强 ) “ 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 ( 赏刑 ) 重刑少赏 “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 ( 壹言 ) “ 农战之民千人,而有 诗 、 书 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 ( 农战 ) “ 豪杰务学 诗 、 书 ,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政,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 ( 农战 ) 重本抑末,反对儒术 慎到 (前 39515),赵人。早年学黄老道术,曾以齐国稷下讲学而负盛名。后离齐至韩,为韩大夫。他与田骈同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主张“尚法”和“重势”。 汉书 艺文志 著录 慎子 42篇,现存残本仅 7篇。 尊君、贵势与尚法 (二) 贵势与 “ 法治 ” “ 权重位尊 ” 、 “ 令行禁止 ” 。 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 慎子 威德 ) (一) 尊君与任法 民一于君”。( 君民关系 ) 君臣关系 ) 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慎子 君臣 )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荀子 解蔽 ) 申不害 申不害 (约前 385前 337),郑国人。曾为韩昭侯相,重术治(领导者驾驭之术)。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两篇,号曰 申子 。(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韩非子 定法 )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闻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晁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 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战国策 韩策一) 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史记 韩世家) 韩国之亡与法家 地处中原,被魏、齐国、楚和秦包围,没有发展空间 注重吏治,没有真正实现富国强兵 秦国向东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障碍(远交近攻)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 “ 何见也? ” 对曰: “ 无所见也。 ” 昭侯曰: “ 虽然,何见? ” 曰: “ 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昭侯谓使者: “ 毋敢泄吾所问于女。 ” 乃下令曰:“ 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 ” 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 “ 未尽也。 ” 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韩非子 内储说上 ) 僖侯浴,汤中有砾。僖侯曰: “ 尚浴免,则有当代者乎? ” 左右对曰: “ 有。 ” 僖侯曰: “ 召而来。 ” 谯之曰: “ 何为置砾汤中? ” 对曰: “ 尚浴免,则臣得代之,是以置砾汤中。 ” (韩非子 内储说下 ) 尚浴:掌管君主沐浴的官吏 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 谁加衣者?左右对曰: “ 典冠。 ” 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韩非子 二柄 ) 李斯 (前 280通古,楚上蔡人。 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实践者 鲁迅( 汉文学纲要 ):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 谏逐客书 ) 而已。 重法 故商君之法 ,刑去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 ,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 ,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史记 李斯列传) 老鼠哲学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史记 李斯列传) 在仓之鼠 :硕鼠 过街之鼠:人人喊打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 李斯议亦在逐中。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 “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 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 “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 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 “ 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 ” 于是二世曰: “ 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赵高案治李斯。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 “ 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 史记 李斯列传 ) 李斯之死 韩非子 韩非生平 韩非子思想 韩非子影响 韩非子生平 (前 27521),韩人。 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秦王见孤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