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诊法的科学依据与应用体会.doc_第1页
寸口脉诊法的科学依据与应用体会.doc_第2页
寸口脉诊法的科学依据与应用体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寸口脉诊法的科学依据与应用体会脉诊自古以其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带给世人对中医以无限遐想与几多迷惑。这种“司外揣内”以断知疾病的神奇方法,成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内经则视脉诊为中医诊断首要法宝。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素问移精变气论言:“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寸口脉诊法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脉诊方法,素问经脉别论即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之说,难经开篇便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可见,研究寸口脉诊法是研究中医诊断第一要务。但近年随着现代化诊断设备的不断出现,脉诊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处于淡化和消沉地位,临床真正意义上通过把脉来诊断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少,这不能不引起诸位中医同道的重视与反思。1 寸口脉诊法的中西医科学依据1.1 中医科学依据有学者提出1,中医科学是通过“司外揣内”研究人体“现象状态”层面的生命规律,这种规律能够反映生命现象与生命状态的关系,具有可重复性,医者通过脉诊等外在现象的体察,能够抓住生命状态和疾病的本质。1.1.1 寸口可反映全身之阴阳虚实关于寸口反映虚实的说法,早在内经就已论述得十分清楚:如灵枢小针解说:“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再如灵枢经脉言:“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气口者,寸口脉也。难经则提出了“脉有阴阳之法”,其载:“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是通过寸口脉诊法与明堂望诊,了知全身之阴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在中医诊断里明辨阴阳的重要价值及方法。1.1.2 寸口是全身脉气所会聚之处灵枢五阅五使大括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可见,诊脉必先明察气口。为何作为“手太阴之本”的气口(寸口)可全面反映脉之情况?难经对此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吸脉行三寸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索问经脉别论在此前还有另一论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也就是说,还可通过寸口以诊察脾胃所化生营卫之气,进而知十二经脉之脉气。类似的说法还有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故气从太阴出复出太阴”等。那么,在八会穴中,脉会为肺之原“太渊”,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意义与内涵了。1.2 现代医学依据我们知道,动脉血管的搏动情况(包括血流速度、节律、紧张度、强弱、波形、振动觉等)不仅仅反映心脏功能,还与全身病理变化、体质、情绪等相关。现代医学的临床报道中就有过对动脉搏动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说,任何疾病只要影响到循环系统,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动脉搏动产生影响。而显露的桡动脉一部分(即寸口),由于其明晰易辨,其可探知动脉搏动情况;同时也成为西医大夫诊查脉搏或心率的主要部位。另外,全息生物医学认为,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也即全息胚,包含着人体全身所有的信息,与整个机体是信息全等的2。寸口脉几乎每个人都会凸显于腕,可以看作是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那么如此以来,通过寸口脉诊法即可察知人体上下的全身状态。实际临床的寸口脉诊,若结合人体全息律,对疾病则可实现相对准确的定位。当然这些依据还不能完全诠释寸口脉法的诊断规律与内涵,还需要将来的进一步研究。2 寸口脉诊的个人临床应用体会近几年以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一直运用传统中医思维诊治疾病,体会颇多。尤感脉诊法实在博大精深,神奇可靠。大的方面来说,就患者全身阴阳变化、神气状态,通过寸口脉诊,笔者大体能了然于胸;小的方面而言,患者病在何位,病势如何,笔者亦是深有感触。下面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2.1 整体感知当三指触脉后,医者需立即进入一个“虚静”状态,指力宜虚不宜实,心气宜静不宜躁。以医者之定促患者之静,以医者之心察患者之气,通过辨查其寸口,大略领悟其神气。禅医称之为“心识”,或“慧然独悟”;传统中医叫“以神驭神,以气辨气”;通俗而言,即是侧重体会寸口脉之振动觉、搏动觉对医者手指的刺激而引起医者身体的反映或心灵的直觉感知。试举两例,笔者曾于2008年3月给一30余岁妇女(北京桐城嘉铭小区)把脉,触脉静定后,以气感气,熟料自己不禁眼泪哗哗直流,遂问曰:“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特别想哭啊?你看,气都传到我身上了。”其先惊,后曰然。遂开养心疏肝之方治之。服后效佳。2006年10月笔者于山东中医院针灸门诊为一50岁左右中年妇女把脉,触脉静心后,遂觉一股寒气直逼我手臂至肘部,我断定其感寒湿太甚,其曰,其所居之地即是又冷又潮之屋。这种整体感知正如元代名医滑寿所言“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2.2 细致摸索脉象并不是完全地不可琢磨,也不是所有的都“幽而难明”,其有大致的规律可循。那么若想掌握这个规律,其要点就是一句话“阳加之于阴谓之脉”。阳气是脉的主导,脉反映阳气在人体的分布状态、抗邪状态以及敛藏与释放状态等。当然在细致探脉之前,还应因人因时因地,大概了解其应该具有的常脉表现。2.2.1 浮沉探寻阳气在外则为浮,阳气藏内则为沉。浮有两种情况:一是阳激在外,以抗表邪。这里的表邪不仅指外感六淫之邪;还指六腑(腑为表;脏为里)的留滞邪气,如右寸(浮取候大肠,沉取后肺)脉浮且有梗涩感多为便秘或便干,右关上脉浮滑多为食湿停滞、胃气不降,浮弦则为胃寒,浮数为胃热。浮沉体现阴阳表里,脉状显示邪气性质及抗邪表现,里面有极细微的关联规律,需细心摸索。二是阳气不敛,虚浮于外。老年人若平时多现浮脉,这一般是元气大亏,阳气飘散的状态,再观其面色,多红或微红,乃阳气上浮之相,其一般会有失眠、脾气急躁,或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沉也有两种情况,沉而无力为阳气不足;沉而有力比较复杂若沉滑为阳气祛驱体内痰湿之况,沉涩有力则为阳气驱排瘀血等。2.2.2 左右对比这里需记住两个规律:左主升发,右主敛降;“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王叔和脉经语)。二者需结合体悟,又不可有定势或线性思维。笔者个人的体会是:若男子左脉脉力整体小于右脉,则一为阳气升发不足,平素疲倦易困;再则为疾病预后不佳。若女子右脉脉力小于左脉,而左脉又不是非常盛大的时候,则其性多阴柔不足,且常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对于孕脉,当代医家常避谈此事;笔者的个人体会是:凡妇女怀孕3月以上者,其双尺脉(全息对应人体下腹的位置)多动、滑有力,且给人以欣悦之感。那么通过摸索、对比其左右尺脉也可辨知男女。初步体会到的规律是:左尺大于右尺或双尺等大者为男孩;右尺大于左尺者未必为女孩,右尺大甚于左尺者为女孩。2.2.3 上下推索寸口脉三指摸按长度的远心端到近心端,按照人体全息规律,可查知人体从上到下的阳气反映,这种观点早在中医经典古籍中就已有所论述,但笔者多按人体全息来把脉体会。但左右三部脉分属五脏六腑的规律,也要在其中参合琢磨。如,寸脉浮滑有力(范围较小),甚至上浮鱼际,则多为阳气上浮头目之候,患者多为头目疼痛、头晕等情况;寸脉沉涩有小结状感觉,为上浮鱼际,可能为肺内有瘤或痈。更为细节的脉体感受,则更需细心揣摩。上下摸索,可为疾病具体定位;若经过长期、认真的把脉积累,熟知阳气抗邪的各种脉体表现,则又能为疾病定性矣。位、性一定,病症悉知;尤其是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按照“阳气为脉之主导”的理论,也能全面把握了。3 小结脉象的表现可谓“气象万千,精微细致”;把脉的感受则是“变通之妙,存乎一心”。笔者在给患者开方用药及针灸过程中,恒以寸口脉象及面色为据,若患者自觉症状大好而脉象不佳者,笔者多鼓励其继续治疗;若患者脉象被调治得已经很好,即便是仍少有不适,常劝其回去自我调养,不必再服药。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深信唐代大医孙思邈“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之论,也赞同明代儒医徐春甫“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之说,不断摸索,不断体会,誓将中医古脉法之薪火传承到底。然笔者年纪尚轻,经验有限,脉理体会仅属一家之言,脉诊之路亦是漫漫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中医,为百姓。 参考文献1任秀玲.确立中医学的“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1-882.1刘兵,王栋,刘学莲.中医官窍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13-14小编注:刘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医学博士。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高级讲师。精于脉法,针术,方药。擅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