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印刷出版同步发展的张元济.doc_第1页
坚持印刷出版同步发展的张元济.doc_第2页
坚持印刷出版同步发展的张元济.doc_第3页
坚持印刷出版同步发展的张元济.doc_第4页
坚持印刷出版同步发展的张元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坚持印刷出版同步发展的张元济 钱普齐今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是爱国文化名人张元济先生诞辰140周年;适逢先生为之奋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沪创办印刷厂110周年。 6月6日,北京商务印书馆总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商务印书馆创立110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写信祝贺。信中说:“商务印书馆诞生百年以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为宗旨,为促进民族的崛起,提高国民素质,繁荣学术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段话不仅是对商务也是对张元济先生功绩的肯定和赞扬。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建厂110周年之际,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现列举数例,见证先生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印刷,而且有参与改进和发展印刷的实际行动。一、投资用于新建扩建厂房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之初,没有自建的厂房。先后在江西路、北京路租屋办印刷厂。 1901年,商务为开拓经营出版,邀请张元济及纺织业富商印有模同时投资,使资本从创业初的3750元,增至5万元。开始组建有限公司,使商务摆脱家族经营方式,从体制方面创造了发展的条件。张元济进馆前夕,首先支持购地自建印刷厂房,为发展扩大印刷奠定基础。1902年,张元济辞交通大学校长等职务,正式进馆主持。此后,随着出版业务的发展,厂房不断新建、扩建。现列表如下,见证张元济早期重视出版与印刷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年份新建扩建厂房情况1902开始在北福建路(今330331号)海宁路口,购地新建印刷厂厂房。(1907年后,出售给大东书局办厂,现列入上海市保护建筑。)1905收购北京虎坊桥之直隶官书局,设商务北京分厂。称“京华印书局”。1954年并人北京新华印刷厂。1921年虎坊桥建新厂房。1907建馆第十年,在上海宝山路购地,建成第一、二印刷厂。(砖木结构、上下二层)。同时建编译所三层楼房一幢。1912在宝山路(50l号后改45号)厂区内,建铁工部,自制印刷机及印刷器材,同时制造文具、教学仪器、标本、体育文化用品等;在河南中路211号建总发行所(2007年拆除改建)1913在宝山路厂区内扩建钢筋水泥三层厂房,设第三印刷厂。1921在宝山路厂区内,扩建钢筋水泥四层厂房,设第四印刷厂,印制精品。1923收购五洲大药房1921年新建未用之二层仓库,设第五印刷厂(即今日天通庵路190号之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现列为上海市保护建筑。)1924在香港设分厂,1934年在香港所建新厂房落成。二、从欧美引进新印刷设备 1910年,3月张元济到世界各国考察教育、出版、印刷,见到欧美印刷设备、技术之先进,深感我国印刷设备,技术的陈旧落后。5月在国外写信给夏瑞芳说:“欧美印刷新机器多,弟在此已费考求,得粹翁(夏瑞芳又名粹芳,粹翁是对他的尊称)来此,便可定购;与欧美各书店直接联络;需用各种原料,可以廉便之法选购,弟与粹翁同在此间可以商定。” 同时,又复信给编译所的负责人高梦旦说:“本馆宜改用新式机器(指排订言)。”“逐渐将旧机售去新机抵补。则如有要书,可以整期出版,平时不必印存过多,免致危险。且印装均用新式机器,必能格外出色,则代印之事亦可推广。本馆营业将来恐不能全恃教科书,必须办到仅仅代人印刷亦能支持,方为稳固”。从张给高的信中,可见张对工人密集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排字,装订部门,引进机器提高产质量,降低成本的迫切心情。 1911年初,张元济回国与夏瑞芳商讨后,决定派分管印刷的鲍咸昌先生去英、法、德、奥、美、日诸国考察,订购新式机器。此后,重点引进排、订方面的自动、联动机器,印刷方面引进大型、多色、高速之新式印刷机器,(文后附张元济进馆前后改进印刷变迁之大事年表,由于缺少一手资料,书刊装订引进之摺页机、精装串订机、骑马式铁丝排订联动机、排书机、包封面机、三面切书机等,因无具体购进年份,表内未列入。今年出版的商务110年大事记,印有当时使用上述新式订书机器的照片)张元济出国考察后,商务早年从聘请日本技师,引进日本技术设备、派员工到日本学习,转为直接向西方学习、引进设备。张元济晚年认为,商务在培养印刷技术人才方面,他最满意的是郁厚培先生,郁先生1904年东吴大学毕业后进馆,长期在印刷厂工作,先后任照相制版部部长,厂长、总馆印刷部主任及董事等职。他一心为商务一直到退休。张元济称郁先生是“商务培养最成功的一位胶印专家”。三、领导刻制商务的新字体张元济先生擅长书法。对当时既不美观,又不规范,单一的印刷字体深感有责任加以改良。 早在1909年,先生请刻字名家的徐锡祥,用电镀制字模新设备,刻制二号正楷字模一副,浇制铅活字,用于改进印制启蒙识字课本,便于幼童摹仿正楷,书写楷体字。为了解决印刷字体单一的问题,同时刻制“方头字”“隶书字”等多种字体。当时称此为“商务字”。 “商务字”的问世,改变了我国单一使用宋体字印书的方式。引起国内各地印刷业的重视,纷纷来沪向商务订购“商务字”。商务创制新体活字的推广,使旧式的“香港字”(美国教会创制)、“美华字”(美华印书馆创制)、“美查字”(英国人创制的扁体字)逐渐淘汰。四、组织上海总厂毁后复兴 1932年,爆发“一二八”事件,一月二十九日上午,侵华日军飞机投弹炸毁位于上海宝山路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商务印书馆印刷制造厂”。厂区内的总经理办公楼、总管理处办公楼、编译所、尚公小学等附属机构及厂区之外的东方图书馆毁于一旦,损失殆尽。第五印刷厂遭炮击,厂房未毁。当时估计,有形经济损失高达一千六百余万元,为商务总股本五百万元的三倍以上。其中除去编译所、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等附属机构的经济损失之外。印刷制造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经济损失共计一千三百余万元。可见张元济进馆后,坚持少分红利用于扩大再生产,逐年投资用于发展印刷资金之巨大。上海商务总馆总印刷厂被毁,面临倒闭之际,已退休的商务董事长张元济,以“平地尚可为山”的决心,召开董事会,立即成立“特别委员会”,他亲自担任委员长,选派总经理王云五担任“商务印书馆善后办事处”主任。他支持王云五,以战时应变方式,将排版、装订工人密集的部门临时交给同人承包办厂。此后在租界内以小型分散方式,设承印股工场于南京路河南路口,设制版厂于北京西路,设铅印厂于辽阳路,设平版印刷厂于秦皇岛路。当年8月恢复营业,经过四年努力复兴,毁后总股本1932年减为300万元,1936年底又恢复到被毁前的500万元。营业略有盈余。在“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努力复兴的口号声中,商务经营恢复好转之际。1937年“八一三”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幸商务在事前,已将毁后修整的部分印刷机,重点转移发展香港分厂。日军入侵上海后,商务在南京西路649号(青海路口)设制版印刷厂,在石路九江路口,设字模、打字机制造工场。总馆先后迁至长沙、重庆,并在重庆、江西赣县设印刷厂。1941年,侵华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新建正在发展的商务分厂,被侵华日军占用,设备掠夺一空。幸在重庆、赣县设有印刷厂。这两个厂设备简陋,规模很小,对于坚持抗战,坚持商务战时出版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商务的存在,胜利后总馆迁回上海复业发挥了作用。五、重病中指导改进排字架 1949年,新中国诞生,毛泽东特邀张元济赴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大会和开国大典。会后,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未来充满希望。1950年全国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之后,商务贯彻会议提出出版、印刷、发行分工的要求,逐步走出困境。1952年,86岁高龄的张元济,瘫痪在床作诗:“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勉励后人奋进。当他获悉西安日报印刷厂工人杨树斌,设计坐式排字架的消息后。联想到排字工人,整天在立式长架前左右行走,上下弯腰撮字的劳累。回忆起1923年,曾亲自研究、设计、创制“塔形轮转园盘坐排机”往事。该机将汉字分成“繁用”、“冷门”两大类。“繁用”字置于左右两个塔形园盘内;“冷门”字置于方形可移动的立式插屏内。排字工人操作时,坐在两园盘相切之旁,取“繁用”字;如取“冷门”字,操作工人坐的旋转椅转到身后之方形插屏盘中取字。可是该机制成后,因战乱未能推广。 西安日报印刷厂改革排字架一事,使张元济得到启示。他立即请总馆印刷处主任郁厚培,组织印刷厂厂长王雨楼及排字车间懂机械制图的青年职员费云海,共同研制、设计坐式排架。 1952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设计制造了一台“三面坐式排字架”。经过试排,不断改进,使此字排架具有排科技书刊的功能,从而得到推广。在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深受排字工人的欢迎。附1952年“三面坐式排字架”第一台试排操作时的照片。照片中操作青年工人坐的铁椅,可360旋转,并可调节高低。照片上方“迎接文化建设高潮”口号,表达了当时全厂职工和张元济同样心情,正满怀信心和决心,创造条件,争取商务公私合营。 1954年,中央批准商务印书馆实现全面公私合营。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因独具科技书排版特色,高等教育部,指定商务厂为排印高校数、理、化及科技专业教材的印刷厂。为此,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编审部门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共同为建国初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作出新贡献。一九五二年张元济在病中,亲自主持研制成功的“三面坐式排字架”。图为商务厂排字工人坐在可旋转360调节高低的坐椅上排字。六、张元济重视印刷的思想关于张元济先生重视印刷的思想,是逐渐形成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的。现分述如下:1幼年受生活环境影响。先生1867年在广州出生,家住广州纸店、书店、印刷厂林立,文人必至的“纸行街”。每出家门,就置身于文化闹市之中。小小童年,对印刷的功能、印刷与纸张、书籍的关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少年受家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先生14岁随母从广东返回祖籍浙江海盐县定居,受到张氏家族著书、刻书、藏书文化背景的影响,树立起著书立说,必须经过刊刻后,广泛流传的理念。 3在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章京时期,认清当今世界民富国强,必须办实事,从而建立了办实业的思想(视印刷为实业之一)。 4为培养兴国办各种实业的人才,在北京创办“西学堂”(后称通艺学堂)。在上海交通大学主持译书的实践中,与书刊印刷厂直接联系,认识书刊印刷的重要性。 51902年投身商务印书馆后,在领导书刊出版、印刷、发行综合经营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重视印刷的思想。 61910年,赴欧美考察教育,出版、印刷,发现西方印刷新机器多种多样,从而坚定了向西方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发展现代印刷工业先进技术设备的思想。 张元济一生读书、爱书,从书中吸收新思想,他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六岁赴京参加殿试中进士,人翰林院、博览群书,自学英文。三十岁考进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第一名。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主办外事的重要部门,兼管学校、铁路、开矿、造船、练兵等要务。章京,是管理文书的官职。他一心报国。为培养外交、办实业的各种人才,在北京创办“西学堂”。 1898年,32岁的张元济涉嫌变法,被“革职永不叙用”。罢官后,应交通大学之聘,任译书院院长,期间与承印译书院书稿的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交往中,发现夏是他实现理想的合作伙伴。1901年,应邀投资帮助商务发展,扩大印刷厂。1902年,张元济36岁,辞交通大学职务,应聘进商务主持,一直到93岁病逝。 原北京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董事长,著名的文字语言学家陈原,生前十分重视研究张元济的学术思想。1991年他怀着崇敬的心情,为张元济年谱出版作序。序中论述:“张元济投身商务印书馆实际上是投身于一项爱国事业。有许多爱国志士聚集在这事业的周围,他们理解他,他们信任他,他们支持他”。 陈原在序中的这段话,表达了张元济高瞻远瞩,高起点,严要求,以非凡的超前意识,以“轻利重职”的经营方针,领导商务同人,为发展现代出版、印刷的爱国思想和行动。 1992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张元济之子、张树年先生,陪同一位名叫芮哲菲(Christopher AReed)来沪学习的美国年轻学者,到商务厂访问。接待中听芮先生说:“研究世界印刷史多年,为此曾到台湾勤工俭学,做过印刷工人。现在又到上海来学习。”在研究中他发现:“中国古老的印刷术传到西方,经过300多年才发展成现代化,而中国仅用30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中国的商务印书馆带头引进西方的最先进的印刷技术、设备,加速了中国印刷工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特地要到贵厂来参观”。为此,附张元济先生进商务前后,印刷改进、变迁大事年表供研究、利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张元济进商务前印刷改进、变迁大事年表(修正稿)年份印刷改进、变迁大事1897(光绪二十三年)2月11日(正月初十),在上海江西路(北京路南面)之德昌里弄末三号,租三幢两厢房连庇民房,办印书房,挂牌商务印书馆,正式开张营业。置有三号摇架3台,脚踏架3台,自来墨手板架3台,手揿架1台。中外文铅字器具等。1898(二十四年)6月,迁至北京路顺庆里口(美华印书馆西面),租屋十二间,屋后设排字房和印书房。增添设备,改用煤油发电机,拖动印刷机。创新用有光纸代替毛边、毛太、连史纸印书。成本降低三分之二。代销有光纸,介绍有光纸印刷的操作方法。深受同业的欢迎。1900(二十六年)收购日本商人1883年在沪开办的“修文书馆”亦称“修文印刷局”。这是一家经销字模、铅字为主、印刷发行日文上海新报周刊的印刷厂。该厂1900年停业关闭。经闸北纱厂创办人印有模介绍,帮助商务以廉价收购全部设备,首次使用纸型印书,可复制保存活字版再版印刷。承印张元济主持译书院之书稿。张元济进商务后印刷改进、变迁大事年表年份印刷改进、变迁大事1901(廿七年)张元济和印有模,同时应商务之邀、投资成立有限公司,资本从创业初的3750元,增至5万元。开始在宝山县境内选址建造印刷厂房。承包印刷、发行张元济与蔡元培创办之外交报(19011910)。1902(廿八年)张元济辞交通大学译书院主事,正式应聘进馆主持,创立编译所。在上海北福建路(今330331号)所建印刷厂房落成。商务始有自建之印刷厂厂房。1903(廿九年)10月,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资,进用日本印刷技师。改进印刷,始用照相网目铜板,改进摄制铜锌版法。张元济任董事会主席。1904设黄杨木版部,进用日本技师,传授雕刻黄杨木版之技术。1905(卅一年)收购位于北京虎坊桥的“直隶官书局”,(原系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办的雕版印刷厂,称“强学会书局”。1896年被清廷封禁,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改用此名)。1905年商务收购后改称“京华印书局”,淘汰雕版印刷,全部改用铅石印,扩充为南北两厂。在沪外设立第一个分厂。进用日本彩色石印技师七人,雕刻凹板技师一人,始用雕刻铜板。1906(卅二年)许康德进馆,摄制教科书照相锌版,始用手工彩色石印制版技术,印制教科书。1907(卅三年)始用珂罗版印刷。印名人书画及其它美术品。派照相部的郁厚培赴日本金港堂印刷厂学习照相制版,后成为我国最早的胶印专家。1908(光绪卅四年)始用铝版印刷机,以薄型铅版代替厚重之石版,使印刷机增速。张元济手书学部审定五彩精图方块字出版,共一千字,供幼童识单字。附方形铁板一块,可插上四个字,组合成词或简单字句,教儿童读词、句。1909(宣统元年)始用照相制字模,经镀铜后成字模,浇成铅字。在张元济主持下,请刻字名家徐锡祥,刻制二号正楷字模一副,用于印制启蒙识字课本。同时刻制“方头字”、“隶书体”等字模各一副。使印刷字体逐步多样化、规范化。聘美国摄影师施塔福(STAFFORD)进馆,将美国最新三色(黄红蓝)照相网目分色铜锌版制版技术,用于改进商务制作铜锌版,颇有成效。(制油印铁笔刻写的钢版展销。)1910(宣统二年)张元济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教育、出版、印刷。回国后,请印刷所派员到欧美购买最新式的排字、印刷、装订机器和器材。1912(民国元年)进用美国技师劳氏创制电镀铜版,提高铅合金印版之耐印率。成立“铁工部”。开始仿制、自制印刷、排、订机器出售。同时自制文具、仪器、标本等教学用具等多种多样。郑孝胥任董事会主席,张元济不再任董事会主席。1913引进美制汤姆生自动铸铅字机。购置英国潘罗司世界第二台最大照相机,印制巨幅地图及教育挂图。鲍咸昌偕沈治生赴欧美考察选购最新式的制版、印刷、装订技术设备。1914正月,收回全部日本股金,限在国内扩股增资,总资本由中日合资的130万元增至200万元,制造教学幻灯片。试制交通大学周厚坤设计的华文打字机,未正式投产。1912年周在美国研制华文打字机。1915进用美国技师魏氏,指导操作引进之“海立司自动胶印机”。张元济主持下,请湖北刻字名家陶子麟,选用南朝著名字书玉篇中字体,刻制一、三号“古体活字”各一副。(1962年海立司彩色胶印机,随平印车间并入市印七厂。)(制油印腊纸展销。)1916张元济请陈叔通进馆主持设立总管理处(即总务处),为董事会下设公司执行事务最高之行政机构,统一协调出版、印刷、发行之间的事务。1918仿制镏版印刷机投产,用国产铝合金印版代替石版印刷。从日本引进马口铁特种印刷设备。照相部附设活动影戏部。1919引进米利机,即美国制造的二回转凸版印刷机多台。此后又引进双色、双面印刷之米力机数台。始用机刻字模。始用照相制版平版彩色印刷。在宣纸上套印15色。在张元济主持下,请刻字名家韩佑之,以宋元精美刻本中的字体为字样,制 “仿古活字”,用于印制古善本书。2月5日,张元济访问商务总经理鲍咸昌,提议在香港设印刷分局,鲍很赞成,经提请董事会讨论决定后,张亲自赴香港调查、择地。为推广国语,刻制“注音连积字模”(汉字与注音符号,刻在同一枚活字上)。为编译世界各国书刊,刻制各种型号的外文字母(英、德、俄、法、西班牙、希腊、拉丁、罗马、日文)字体。同时为编印数、理、化等科技书,刻制各种科技专用符号。音乐简谱符号、美化版面的花边、铅条等多种。因交通大学周厚坤发明的华文打字机,(经舒震东改良,)故转而研制“舒震东华文打字机”,获得成功正式投产,供应市场。该机专用之铝合金活字,亦配套试制成功。华文打字机问世,十分畅销,致使“台式印刷”,在全国机关、学校等企业单位,迅速推广使用。1920张元济任监理。聘美国胶印专家汉林格(L.E.HENLINGER)进馆举办照相平版制版印刷学习班。商务照相部青年工人柳溥庆在学习中,成绩优异,获“半工半读”三年奖励,升影印部副部长。后赴法国勤工俭学,攻读印刷专业,成为新中国著名印制人民币的印刷印钞专家。选派郁厚培(印刷)、王仙华(发行)赴欧美考察、学习,选购新式排、印、订机器。郁回国后,推广使用园盘网目照相制版新技术。始用直接照相石印法。发明古籍线装本“书根印字机”。设立活动影片部。1921聘美国技师指导雕刻网版及复制法。始用高强力压纸型机。京华书局设新厦。1922引进德国爱尔白脱公司之“高速双面印刷卷筒纸轮转书报两用印刷机”,该机附有折页机构。(文革中,此书报两用轮转印刷机,无偿调拨给金华日报馆)。购英国乔治门双色胶印机。聘德国六名印刷专家,对印刷工艺布局等作全面研究改进。灌制有声读物国语留声机片一套八张。总资本增至500万元。1923设影写版部,改进雕刻铜版凹印制板,先聘德国技师海尼格(F.HELNICKER)主其事。后聘美国技师福劳司特(FROST),指导钢制园辊雕版术。购环转凹印机。购德国博星公司浇制印刷机胶辊全套设备,该公司领导人亲自来馆指导设备安装、调试。设立印件监印处。张元济设计的“塔形轮转园盘坐式排字机”制成试用。1924在香港西环坚尼地城吉直街,设“商务印书馆香港印刷分局”。1925购荷兰来丁“荷兰影写版公司造-影写板机器(凹印机),该机原系上海英美烟公司向荷兰订购,因五卅事件经营困难,所订购之凹印机,转让给商务印书馆购置。1926张元济辞监理,再次当选商务董事长,直到1959年在沪病逝。1912年设立之 “铁工部”,改为“华东机器制造厂”。1918年设立之“活动影片部”,改为“国光影片公司”,均独立经营。商务编印的书刊、制造的华文打字机等文具、教学用具等,在美国费城之“万国博览会”参赛,荣获大奖及荣誉奖章。1927伍联德设计的“CP商”专用商标及联合商标计九类,经农工商部批准注册。1928“国光影片公司”停办。1930王云五任商务总经理,成立研究所,规定标准版式九种、标准纸张七十种、标准纸尺寸十七种,在印刷方面试行科学管理。“华东机器制造厂”停办。1931改进直接照相石印法,不用胶纸,以阴文直接落样于亚铅版(亦称传真版)更便捷之新技术。用影写版印刷机承印良友画报。19321月29日上午,侵华日军炸毁宝山路总印刷厂及总馆及附属机构。已退休的董事长张元济以“平地尚可为山”的决心,立即在毁后成立“特别委员会”,自任委员长,委托总经理王云五担任“善后办事处” 主任。支持他以小型分散、战时应变方式,恢复印刷之经营。8月复业,开始承接印刷业务。设承印股印刷工场,于南京东路河南路口。设商务印书馆上海制板厂,于爱文义路163号(今北京路)。设商务上海印刷厂,于杨树浦辽阳路培开尔路(今惠民路)。设商务上海平版厂,于秦皇岛路和平栈房内。1934香港新建之印刷厂新房屋在北角落成。上海总印刷厂毁后修复之部分机器逐步转至香港分厂,继续在港发展印刷业务。第四印刷厂修复,辽阳路印刷厂迁入。1935制版厂厂长唐凌阁、照相股股长张沾卿、工人林九龄,共同研究用“电木粉”(酚醛塑料)加压,发明“赛铜模”,亦称“培珀字模”。十五分钟压制一字模,售价低廉,解决战时有色金属供应短缺,制造铜字模之困难。1936唐凌阁厂长,用国内材料试制“薄型纸“,压制纸型成功。1937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商务在“一二八”后所设之制版、印刷、平版厂均陷入战区,在南京西路649号(青海路口北)设平版制版印刷厂(1955年全部人员和设备并入天通庵路190号第五印刷厂),该处现建上海集邮大厦。在江宁路1110号,设排版、石印厂(解放后设群众印刷厂)。在石路(福建路)汉口路口设装订工场。在石路九江路口,设“赛铜模”、铅字、华文打字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