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吊古战场文》(语文北师大必修2).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吊古战场文》(语文北师大必修2).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吊古战场文》(语文北师大必修2).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吊古战场文》(语文北师大必修2).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吊古战场文》(语文北师大必修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吊古战场文教学设计宜阳一高 李金霞教材分析:吊古战场文唐代诗人李华写的一篇骈赋。此文有感于玄宗后期,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而发,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作为咏史怀古文,本文用审视的目光把现实推向历史,具有普遍而永久的警世意义。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读懂原文。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3、体会作者对战争的看法, 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原文内容的掌握。教学难点:作者对战争的看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资料;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内容,做好预习。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吊是古代哀祭类文体之一,即追悼死者之词,其间表示悼惜及感慨之情,其情感基调以恻怆为主。其由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吊辞发展而来,汉贾谊创作的吊屈原文为吊文之祖,其体制、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的程式。晋代陆机有吊魏武帝文。也有将吊文称祭文的,所以历代文人在进行文体分类过程中,经常将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哀祭类文体相混称。唐宋以后,吊,不仅用于人,也有用于物的,如李华吊古战场文,秦观吊镈钟文等,我们今天所学的吊古战场文吊的其实不是物而是人,即秦汉以来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千千万万的将士。【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导入,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让学生对此类文体有初步认知。二、作者作品李华(约715774),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等。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得,授伪凤阁舍人职。乱后贬杭州司户参军。764年,领选江淮,擢检校吏部员外郎。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客隐山阳以终。李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文,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亦有诗名。其集已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三、背景介绍盛唐时,汉民族与北方其他民族包括突厥、回纥等虽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但矛盾冲突亦不断。为了靖边安民,同时也为了拓土开疆,唐王朝自武则天临政秉朝至李隆基天宝年间,尤其是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 ,边境上烽火时起,战事频繁。连年的兵燹,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乃至生命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李华天宝末年曾奉使朔方(今雁北一带),亲眼目睹了北方战场的悲凉景象,有感于朝廷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于是写下本文。【设计意图】对背景的把握有助于了解作者倾注于文章中感情,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文本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四、文本分析(一)第一段概括地描写了古战场旷远、惨悴、阴森的环境,因此地常覆三军,而感到极度悲伤。1、作者是怎样描绘古战场的景色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吊古战场文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愁惨、阴森,凄凉的古战场画面:那辽阔无边、杳无人迹的沙荒之地,河水回环,群山对峙,风声悲鸣,日色暗淡,百草枯萎。在这里飞鸟也不肯落下,野兽都离群狂奔乱走。作者着意夸张古战场悲凉的景色和气氛,为的是突出本文的主旨:战争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因此要避免战争,必须行王道以安四夷,择良将而御边塞。2、重点字词(1)浩浩:辽阔的样子。垠:边际。(2)夐:远。(3)纠纷:重叠交错的样子。(4)黯:昏黑。(5)曛:赤黄色,形容日色昏暗。(6)蓬:草名,即蓬蒿。秋枯根拔,随风飘转。(7)挺:通“铤”,疾走的样子。(8)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安、诉讼等事。唐代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亭长,负责省门开关和通报传达事务,是流外(不入九品职级)吏职。此借指地方小吏。(9)三军:周制:天子置六军,诸侯大国可置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此处泛指军队。(10)将:抑或(二)第二段铺写士兵生活的苦况:连年征战,居无定所,长期露宿山野;生活艰苦,晨早放牧,晚渡冰河;归家无期;时刻身处险地;心中郁结无人倾诉。概述连年战事频频,只因文教失宣,武臣用奇的缘故,点出了全文题旨。重点字词:(1)齐魏、荆韩: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国家。荆,即楚国。这里泛指战国时代。召募:以钱物招募兵员。徭役和召募,是封建时代的义务兵和雇佣兵。(2)腷(b)臆:心情苦闷。愬,即“诉”。(3)四夷: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夷,古时对异族的贬称。(4)耗斁(d):损耗败坏。(5)戎:西方少数民族。此泛指少数民族。夏:华夏,汉族。(6)王师:帝王的军队。古称帝王之师是应天顺人、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7)文教: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8)用奇:使用阴谋诡计。(三)第三段重写三军战士覆亡的惨烈情景,写出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从而警惕君主要宣扬文教,以避免战争。1、本段铺写敌我交战时、战后的惨况分别是什么样的?明确:交战时:敌我双方搏斗激烈,山川为之震动。胡人占了天时地利,在寒冷括大风沙的环境下,截夺军粮,从侧面攻打我军,利箭不断穿进士兵的骨裏。最后,人力和兵器也耗尽了,有的投降,有的战死;战死士兵的数目惊人。侥幸生存的则心情矛盾,不知继续苦战,还是投降。交战后:一片死寂,鸟儿和山野寂静无声,只听到风声。月色昏暗,天气寒凉,遍地霜雪,士兵的亡魂则聚集此地。2、重点字词(1)期门:军营的大门。(2)旌旗:旗帜的统称。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饰的旗。(3)组练:即“组甲被练”,战士的衣甲服装。此代指战士。(4)析:分离,劈开。(5)穷阴:犹穷冬,极寒之时。(6)海隅:西北极远之地。海,瀚海,指北方的戈壁沙漠。(7)缯纩(zng kung):泛指丝棉品。(8)凭陵:侵扰。(9)辎(z资)重:军用物资的总称。(10)踣(b):倒毙,陈尸。(12)胜(shng生):尽。(13)蹙(c):迫近,接近。(14)幂(m)幂:阴森惨淡的样子。(四)第四段痛斥了自古以来统治者的穷兵黩武。1、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哪些史例?引用这些史例的用意何在? 明确:史例:战国时,李牧为赵国大破林胡,辟地千里,使匈奴逃跑,开拓千里的疆土,使外族不敢再侵犯边境;汉代倾尽全国财力和人力政击匈奴,结果虽取得阴山,却弄至国家财尽人疲,死伤无数。周朝时任用尹吉甫,赶走猃狁,在北方筑了长城后,全师而还;返国后设宴庆贺,君臣气氛和睦。秦筑长城以防外族,导致大量人民死亡。用意:作者用李牧逐匈奴的事件和汉代屡伐匈奴的事件作比较,说明用人只要得当就行,不在乎人数众多。以猃狁和秦筑长城以防外族,汉虽然夺得阴山,但士卒死者数万作比较,说明治国者应顾念民生,使百姓生活安定。借古讽今,讽刺唐玄宗如秦汉的君主一样,结果只会得不偿失;此外,亦希望唐玄宗应向周朝的君主学习,任用贤能才是避免战争的方法。2、重点字词(1)牧:李牧,战国末赵国良将,守雁门(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击败东胡,降服林胡(均为匈奴所属的部族)。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2)殚:尽。痡(p):劳倦,病苦。汉武帝时,多次大举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天下虚耗”,甚至“人复相食”。(3)猃狁(xin yn):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时,猃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统军抗击,逐至太原(今宁夏固原县北),不再穷追。(4)城:筑城。朔方:北方。句出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5)饮至:古代盟会、征伐归来后,告祭于宗庙,举行宴饮,称为“饮至”。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6)穆穆:端庄盛美,恭敬谨肃的样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仪表。棣棣,文雅安和的样子。(7)荼(t)毒:残害。(8)殷(yn):黑红色。(9)阴山:山名,在今内蒙古中部,原为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汉。汉武帝时,为卫青、霍去病统军夺取,汉军损失亦惨重。(五)第五段铺写战争为人民及家人带来的痛苦:不知道亲人是生是死;即使有亲人的消息,也是半信半疑;终日忧愁,连睡觉也梦见亲人;接到亲人的坏消息,在家中望著天崖哭;吊祭亲人时,鬼魂不到,担心他魂魄不知依附何处;战后百姓将要面对饥荒或天灾,人民到处流离失所。以后方百姓的哀怨引发出全文主题,应该用文德使四方异族归顺,各为天子守土,就可消除战祸。重点字词:(1)苍苍:众多。蒸,通“烝”,众,多。(2)悁(yun)悁:忧愁的样子。(3)寤寐:此指睡梦中。(4)布奠倾觞:陈列祭品,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陈列。奠,设酒食以祭祀。(5)不至:不能达于死者。 精魂:精气灵魂。古时认为人死后,其精气灵魂能够离开身体而存在。(6)凶年:荒年。(7)守在四夷:指施行王道才能使四方外族臣服,从而固守边疆安宁。【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梳理以及文意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五、合作探究1、作者对对战争的观点是什么?明确:(1)不是完全反战,赞同保卫国土的战争,只反对不义之战(因好大喜功而引发的战争);(2)认为任人得当是战争致胜的关键;(3)提出避免战争的方法:宣扬文教,使外族为朝廷镇守边疆;善用武将,以驱逐外族,全师而还。2、吊古战场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有战场的描写,在李华和苏轼笔下的战场有何不同?两位作者在凭吊战场后分别产生何种感慨? 明确:(1)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战场是阴森的:黄沙万里,杳无人迹,河水迂回,群山交错,天昏地暗,风声淅淅,寒气刺骨,鸟和兽都不敢停下来。(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战场却是雄伟壮观的:乱石直插天空,汹涌波涛冲击崖岸,卷起了千万个洁白的浪花。(3)李华凭吊过阴森的古战场后,对自古以来战死沙场的士兵寄予无限同情,又对统治者不宣扬文教、穷兵黩武、涂炭生灵的做法感到愤怒。(4)苏轼在吊过雄伟壮观的战场后,向往在赤壁之战中能建功立业的豪杰,也因此而产生自怜之情,因自己年纪渐老仍一事无成,但想起在历史的洪流中,无论英雄或平凡的人,最后都是同一下场,遂有“人生如梦”的感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的能力,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对比,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旨。六、布置作业1、识记文中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