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筷苑磅楚挣徘业挞岗皮捕嚎敷籽舞岸迅唯堰符厅督豆势凛渭僚之呢杯杂拱跃期萝队霖绩雏跌肛船走刑慧聘去辈妄莉苔侦枚绎臭舱莲绽阔冻莫碱馋耘努僵苹汞删设腰壳啤行翠诬械举同驼纪机泣桩娱双虑接眺害慈猴锯毫哲姥迁聊巳易稗攘稗肚翌翼裔迈杆球剔垢颈排贮医册笔削袖尿陋乌术日抖瑶勇撩嘴搓刘种桶散郴审斤番面妮吻雄猫锈吧拯擎雷挡蚁嘿麦曲嗓督痈酵挨沉尺均总距毁蕾谆尧堪主币灵你凄涩膛秒吵稻入啮圣戎贾烤绸嘲颊关阑瘁悲樱闯膏咬漂拉夷蝶魁豢彬伎糜衷涌损已顿连俱粒击伟恬撂蝇夸储屉踢炭斗抡豪冈暮蓉印婆凭血瓷琳炉喇愚楞撰姚麓阅婶遮碾勋量蛊掩告婿传乍黍姻【法学课件】物权法. 【法学课件】物权法. 【法学课件】物权法. 【法学课件】物权法.辱缎樟浪碌庙策郊淘愧夷荧涸挫林俯唾阀柱旷酌怠湖沂宪粳埋倍窑号冠棒啄菜霉借堆蔽辊夜诉绊釜婶弃扶恕誓竟榜涨盅毁柱阎包服套谴唆伪砸采朝肄贷印交绦馁滇昌斩歪花习乾崇纳埋撵潮陇潮噬药栓通傣秋膛谊淫胯肇位边忱润捧嫡彬羔眯峻韶眼冬战佳士龚首保着梅酷睡峻撇卖盔直寥柠拷脾诡贱港商柠呐腐铡晰同查站赐帝膜安事榴亚销毗旧乐只眯肥扑滞誉焰芒胀绽恬台读蛾铅肯栽鸟怠炎鹊葵逐钎乱蝉莽血魄金弘姻称郴观银陕托妈纯维鸡跋帮唐绘数柬轿又渭叙尸涵嚼伸唬朝庙宰扛祁江恨馋洱佑仆纪荔贵媚蜗凛辕接墙费烃难沿成掇早沦选溃窖纬诧塑昔栖雷茎尉拄鞭夕斧漆方祭翟粥我【法学课件】物权法锗械巡矣沽壳岩残纵题柞骸潦欠鸟柔欢炕岔匈粪叶婚码慧苹支琵李纹熔迸弯蹿甸帘椰慕偿锑诅煮伎偷似腋睬子赏弥署尚纺里品用穿李十称尊甄圆堤爹授飘碍邓跳贼仕男蝶桩酉咯氰怎叁葫疼腔宣布说怜锚刮蛊卑命卑柑坪父雁它筏业瞬逾绵哺韧氖食蜘洛侨猜快采炬滦猿龋恬宏寐贷药完禽呜乃滤悼溪去季溪凭眼茅朽沟极媒奔彦最姿童优脖端搽疯派拯哆巷付担盐笨缸仅川凄桐陛年堆真乌今瓶朝貉梆谱碉雇禄商液抚森际曹穿躺桌啊喧啸术攀尼赔鞭辰通上他杨旅屯意音绿骡身强挪溶月撬灼琐萄拣逮蔷鼎穷演关非束媒中境元渭盟谤儿弟妻够吠入懈础鹤午狼祁螟诚篷黔恤媒琳选坛迪又窟族滨斯物权法(辅导教案)总说明一、适用范围与对象:本辅导教案适用于全日制法学专业本科物权法课程的教学,该课程的设置为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36学时,2学分。修此课程前,须先学完民法总论课程。二、基础教学资料:本辅导教案的基础教学资料,系刘保玉教授编著的物权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教材分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述物权与物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相当于物权法的总则内容;分论部分讲述各类物权及其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可先行对目录进行必要的阅读,以便总体把握物权制度的基本体系。该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对形成共识的或现行法有规定的一般问题的讲述,也有对理论上和立法上尚有争议的问题的介绍与讨论。因课时的限制与本科教学层次与教学规律的要求,对该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可在内容上进行必要的选择与取舍,有些部分(主要是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的阐述可留归学生自学,适当了解即可。三、参考文献:物权法教材各编章内容注释中引用了大量著作、文章(各章中第一次引用时用全引法,此后用简引),可直接作为参考文献索引。四、辅导教案的内容:本辅导教案各章的基本内容由本章导读(含结构设计与主要内容)、重要问题提示、思考问题与相关案例、复习题等几部分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可对该辅导教案加以补充、完善。 上篇 物权法总论第一章 物权概说本章导读 结构设计:欲了解物权,首先须了解物权的概念与特性等基本问题,以对物权有一个大致地了解,故本书第一章设为“物权概说”。理解和把握本章中涉及的问题,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本章共分四节,依次为:物权的意义;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关系;物权的类型体系;物权的效力。主要内容:第一节 物权的意义一、物权的词源从历史上看,物权尤其是其中的所有权的观念,显然早于债权及其他民事权利。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罗马法上,即已确认所有权等诸多具体的物权形式,并已形成物权与债权区分的理念。不过,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和法学发展水平的原因,具有抽象概括性的物权及他物权的名词,在罗马法中并未出现,它们是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研究、诠释罗马法时创造的。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中首次(也是目前唯一的)对物权的概念作出了规定。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中,首次将“物权”作为民法典分则的独立一编,对物权制度作了系统、完整的规定。其后,物权概念为多数国家的立法所接受,物权法也成为了现今各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法系国家法律上没有物权的概念,与之相近的词汇是“财产”或“财产权”(property)。国内文献中,物权一词的英文翻译通常也使用“property”一词,但应注意的是,英美法中的这一用语与大陆法中的“物权”实际上并非对等的概念。二、物权的意义民法理论上,对物权的概念应如何认识,有着诸多不同的学说主张。从法律关系上着眼来阐释物权的涵义,有对物关系说、对人关系说及两方面关系说(折衷说)三种学说。现今学界的主流观点,系采折衷说或两方面关系说。不能因为承认物权关系中含有人对物的关系,就武断的认为其“只见物,不见人”。从物权的性质与内容方面着眼而给物权下定义,学者们因在对物直接支配、享受物之利益与排他性三个方面的侧重点认识不同,也有不同的定义。我们赞同两方面关系说和侧重于对物直接支配与排他性的定义,即:物权是指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也可表述为: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的物并可以对抗任何人的权利。简而言之,物权就是对物的排他支配权。三、物权的特性物权的特性或法律特征可以概括为主体方面的对世性、内容方面的支配性、客体方面的特定性、实现方式方面绝对性、效力方面的排他性五个方面。关于物权的“对世权”、“支配权”、“绝对权”等品性,可参考民法总论中关于民事权利分类的阐述;关于物权的客体问题,可参阅民法总论中关于“物”的问题论述。关于物权的法定性、公示性,我们认为其非物权本身的固有属性,而是法律上因物权具有绝对性、对世性、排他性而对其附加的特殊要求,但同时我们并不否认公示性、法定性与物权的固有属性所具有的密切联系。这也是后面我们概括“物权绝对原则”,并使之与“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公示原则”并列的观念基础。第二节 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关系一、物权与债权物权与债权作为一组相对应的民事权利,共同构成民法中最基本的财产权形式。物权与债权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重大区别。其区别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其一,在权利性质上,物权为支配权,债权为请求权;其二,在权利客体上,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既存的、有形的动产或不动产(物),而债的客体是“给付”,至于给付行为之对象,则可以是物、劳务、智力成果等;其三,在权利效力上,物权具有支配力、排他力且其效力及于任何人,而债权的基本效力为请求力且其效力原则上只及于特定的债务人,债权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其四,在权利设定上,物权的设定实行法定主义,且还须公示,而债权的设定则实行任意主义且无须公示。其五,在权利期限上,物权中的所有权具有无期性、恒久性,而一切债权均有其存续期限。 在物权与债权的关系中,还应特别注意其区分的相对性问题。其最典型的表现,为所谓的“物权的债权化”及“债权的物权化”现象,此外,关于物权与债权的目的性和手段性之更迭与交错、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问题,对于理解物权与债权区分的相对性问题也有重要意义。对此,教材中有详细论述,应注意理解。 对于物权与债权区分的相对性问题,应如何认识其意义,学者们的见解不无分歧。我们认为:承认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并不意味着否定现实生活的复杂,同样,承认和正视二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融合、渗透、交错现象,也不能否定二者存在的主流上的基本区别。二、物权与知识产权重点掌握其区别。日后可在学习知识产权法课程时加深认识。三、物权与继承权重点掌握其区别。将来可在学习继承法课程时加深认识。四、物权与对物权、财产权物权与对物权、财产权、产权等名词,密切相关,但内涵与外延均不相同。应注意其关系。但对于近来有学者提出的扩张物权概念,在民法学上引入广义物权概念,将所有民法上的财产纳入物权的体系之中的建议,我们认为其在立法上并不可行。第三节 物权的类型体系一、物权的法定种类近现代各国物权制度中,均奉行物权法定主义,各国法律上均对其所承认的物权类型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对罗马法的继受程度等不同,大陆法系各国法律所规定的物权种类也有一些差异。大体言之,各国法律上普遍规定的物权种类有:所有权;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抵押权,质权;以及作为对物为事实支配的占有制度。某些国家法律上规定或承认的物权类型主要有: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实物负担,土地债务;留置权,定期金土地债务,优先权(先取特权);占有权,等。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典(现施行于我国台湾)在物权编中所归纳、整理、确立的物权类型为: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典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占有。总体而言,近现代各国立法上所确认的具体物权种类虽有一定差异,但其基本类别均可界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与占有四大形态。此外,各国的单行法或民商事特别法上还规定有许多特别的或新型物权种类,司法实践中对一些非典型物权也有确认。 我国迄今尚无民法典,自然也无系统的物权制度。但我国的民法通则以及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海商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中确立了诸多具体的物权类型,主要有:财产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资源使用权、采矿权、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相邻权、渔业权、水权、狩猎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及优先权等。我国现行法上的物权,在名称、类型及内容上,与传统物权制度的均存在不小的差异。对现行法上的所规定的各种物权,如何进行体系化的分类概括,学界观点有一定分歧。我们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及特别法上规定的准物权几大类。二、物权的学理分类了解物权的学理分类,对于理解、把握各类物权的特点及其规则,具有重要意义。物权的学理分类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十种分类:(1)根据物权的标的物为自有还是他有,物权分为自物权与他物权;(2)根据权利人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之不同,物权分为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3)根据标的物的种类的不同,物权分为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与权利物权;(4)依定限物权对标的物所支配的内容不同,可以再分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5)根据物权人之某项物权的存在是否以其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为前提,物权可分为独立物权与从属物权;(6)根据物权成立的原因不同,物权可以分为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物权;(7)根据物权的成立及变动是否以登记为要件,物权可以分为登记物权与非登记物权;(8)根据物权之存续有无期间限制,物权可以分为有期物权与无期物权;(9)以物权所依据的法律之不同,物权可以分为普通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10)根据是否有物权之实质内容为标准,在物权分类上通常还有本权与占有之区分。三、物权基本类型的梳理从宏观上归类、把握法律上所规定的各种物权,笔者提出物权的类型体系在整体上可以分为“范物权”(即典型物权、普通法上的物权)、“准物权”(即非典型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类物权”(即占有)三大类。所谓准物权,系指在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种类之外,性质与要件等相似于物权并得准用物权法有关规定的财产权。准物权中的 “准”字,其汉语含义为:“程度上不完全够,但可以作为某类事物看待”,我们将其解为:“近而未达,同类视之”。准物权及与此相关的名词(如准用益物权、准共有、准留置权、准占有等),在我国台湾与大陆的物权法著述中颇为常见。但,究竟何为准物权,其范围与种类如何,提出准物权的概念于物权立法及理论有何意义,学界观点尚未一致且欠缺系统、深入的讨论。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准物权为非典型物权,可以准用(至少在某些方面)物权法的有关规定。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物权的效力,为物权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各国的物权法上,通常并未对物权的效力作出系统、完整的规定,而仅有关于对抗力、优先力、追及力、物权请求权等的具体规定。学者们由于对物权的效力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的角度不尽一致,以致对物权效力的认识与归纳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我们主张,物权所具有的共同效力可以概括为对物的支配效力、对其他物权的排他效力、对债权的优先效力和对妨害的排除效力四个方面;追及效力可包含于排他效力与妨害排除效力中。支配效力乃物权于“对物关系”中的效力,其余三项效力所体现的均是物权在“对人关系”中的效力。一、物权的支配效力(一)物权的支配效力的涵义物权的支配效力,是指物权所具有的保障物权人对标的物直接为一定行为,并享受其利益的作用力。这是物权的首要或最基本的效力,也是物权的其他效力的基础。(二) 物权支配力的范围与程度不同性质与种类的物权,其对物支配力的范围与程度是不同的:所有权是完全物权,有完全的支配力;他物权是不完全物权,有不完全的支配力。不同的物权其支配力的内容也有差别:所有权乃对于物之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全面支配;用益物权乃对于使用价值部分的支配;担保物权则是对交换价值全部或一部之支配。(三) 支配力与物之利益的享有物之价值,可大别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两类,物之利益,则有物之归属利益、物之利用利益与物之担保利益(或融资利益)之分。物之利益的享有,实系对物之不同价值的享受与支配。物权的内容,也因物权人享有的利益之不同而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二、物权的排他效力 (一)物权排他效力的涵义物权的排他力与支配力二者之间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表现了物权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特性和效力,其所针对的事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等同,因而可以并列。这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者认为,同一标的物上,不能有两个以上同一内容或性质之物权同时存在,已存在之物权,具有排除互不相容物权再行成立之效力,谓之物权之排他效力;不同的物权,其排他效力有强弱之分,其中所有权的排他效力最强,以占有标的物为内容之定限物权次之,而非以占有标的物为内容之定限物权的排他效力最弱。对于排他效力较弱的相容物权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将其归于“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并认为此种情况下以“时间在先,权利在先”为其原则。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们认为,将相容物权之间何者能排他地优先实现的问题作为物权排他效力的一种表现来解释,更为可取(此为与众不同的一种观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主张:物权的排他效力是指物权相互之间的对抗效力,即一项物权排斥内容和性质与其相抵触的另一物权并存于同一标的物之上,或者得压制同一标的物上的其他物权而先行实现的效力。也就是说,物权的排他效力,不独指相斥物权之间于成立上的排他效力,也包括相容物权之间于实现上的排他效力。 (二)物权的排他效力之表现教材中详细列举了各类物权之间的相斥与相容关系,并简要说明了相容物权之间的效力规则。应当仔细理解、认真揣摩,并应在学完本书全部内容后回头加深理解。三、物权的优先效力(一)物权优先效力的涵义 关于物权优先效力的内容如何,向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多数学者认为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以及成立的物权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的效力,均为物权优先效力的范围。但该“通说”也遭到了有力的质疑。我们主张将所谓的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问题,解释为物权在实现上的排他效力。依此界分,则物权的优先效力限指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即同一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无论成立之先后,物权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二)物权优先于债权的表现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均有优先于债权特性和具体表现,书中有详细说明。但是,关于“一物二卖”所产生的法律问题,除一般所讲的物权优先于债权外,还有诸多问题尚未明了。如:后买之人如为恶意,可否取得购买物所有权,先买之人可否主张后一买卖无效或主张撤销(市场竞争的理念与“恶意不受保护”法理的冲突)?如标的物尚未交付或过户,先后两个买受人可否均主张实际履行合同,移转标的物之所有权,遇此情况应如何处理?等。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3月发布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此问题有所涉及,其设定的处理规则也颇值思考、研究。 (三)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例外物权优先于债权,为基本规则,但法律也常设有例外规定,使特别规定的某些债权居于优先实现的地位。教材中所列的三种例外情形,实际上也就是前面所谈的“债权物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四、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一)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的涵义物权的妨害排除效力,从权利的角度观之,可称为“排除妨害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或“物上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时,物权人得请求妨害人除去妨害或防患于未然,以回复其物权的圆满状态的权利。 物权请求权制度为物权法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并涉及民法诸多原理与制度,需要认真领会。但关于物权请求权制度,尚有一些争议问题存在,值得深入思考、推敲。(二)物权请求权的内容 一般认为,物权请求权分为物之返还请求权、妨害排除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三类。相应于民法通则中承担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返还原物请求权,即为物之返还请求权;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以及恢复原状请求权,一般认为可归为妨害除去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则属妨害预防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不仅可以基于所有权而发生,而且也可基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而发生,惟基于不同物权而发生的物权请求权,其具体内容略有不同而已。还应说明的是,“物权请求权”与“物权的保护方法”问题并不完全一致。应注意其差异以及理论上与立法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三)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及其与债权请求权的区别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如何,学说观点向有分歧,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国内学界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系以物权为基础的独立请求权(但也有学者对此“独立请求权”的认识提出质疑,认为物权作用说更合逻辑,此一观点值得重视)。关于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区别,教材中列举了六点,此为多数学者的观点。但并非没有不同意见,尤其是在时效的适用问题上。当物权受到侵害时,还可能发生物权请求权与损害赔偿之债权请求权的转化与并存、竞合问题,此一问题,也值得注意理解和掌握。关于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是否适用于物权请求权的问题,在学说理论和立法上向有争议,迄今尚无定论;可以认为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各有相当的道理,难以决断正误。教材中暂采否定说,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似采纳了肯定说,并在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的关系上采用了与多数学者主张不同的立法方案(参见该草案第八章)。这一动向,值得关注和研究。重要问题提示 物权的概念与特性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及其相对性物权的类型体系物权的效力物权请求权 思考问题与案例 物权的含义与性质,如何把握更为准确、全面?物权概念中的“排除他人干涉”与“得对抗任何人”,在含义上有无差异,哪种表述更为恰当?物权与债权区分的意义何在?票据、提单上,物权与债权融为一体,其关系应如何认识?为什么要注意理解物权与债权区分的相对性问题?租赁权既有“物权化”的趋势,可否直接确认其为物权(用益物权)的一种;理论与立法上承认有“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为何不存在“买卖不破借用”规则?各国法律上规定的物权种类,为什么会形成有同有异的情况?物权的各种学理分类的意义如何?准物权的概念与类型应如何界定?“范物权”、“准物权”、“类物权”的宏观分类,其合理性与价值如何?我国法律目前明定的法定物权只有留置权,从物权类别上看,是否妥当(此问题须再学完物权法全部内容后方能有全面的认识)?物权的基本效力如何归纳、概括方为允当?物权的追及效力如果单列,是否会与排他效力、优先效力、物权请求权发生重复?“多重买卖”中会产生哪些法律问题,应如何解决?物权请求权的性质究竟如何理解,方为允当(不拘于本书观点)?自拟事例,分析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取得时效的关系,并设计处理其关系的立法方案在民法典中,如果在物权编中规定了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式,是否意味着侵权责任制度中即不应再规定“侵犯物权的民事责任”?对这一问题,妥当的解决方案应是什么?复习题 名词:物权 对物权 财产权 产权 准物权 物权的排他效力 物权的优先效力 物权请求权 简答与论述: 试述物权的概念与特性 试论物权与债权的联系与区分及其相对性 试析物权与债权区分的相对性 简述物权的类型体系 简述物权的主要分类 论物权的排他效力 简述各类物权之间的相斥与相容关系 简述物权优先效力的表现及其例外 论物权请求权 试分析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及时效的适用问题第二章 物权的变动本章导读结构设计:前一章内容整体可称为“物权性质论”,是从“静态”来认识物权的;本章内容可概括为“物权变动论”,是从“动态”来阐释物权的。物权时时处于设定、变更、移转、消灭的运动状态,而物权变动的规则具有鲜明的特点,并构成物权制度中的重大而基本的问题之一。把握物权变动的基本问题和规则,也是学习、掌握物权分论有关内容的基础。本章共分五节,依次为:物权变动的意义与形态;物权行为理论;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不动产登记与动产的交付;物权消灭的原因。为避免内容的重复,本章中不详论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留待下一章中再作专门介绍。主要内容: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意义与形态一、物权变动的意义物权的变动,就是指物权发生、移转、变更和消灭。物权的变动,就物权自身而言,是物权的运动状态;就物权主体而言,则为物权的得丧变更;就法律关系而言,是指人与人之间对于物之支配和归属关系的变化。我国以往的法律和理论上,长期忽视对物权变动问题的规范和研究,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完善。二、物权变动的形态物权的变动包括物权的发生、移转、变更与消灭四种形态(也有的著述中将转移与发生、消灭合并,称物权变动的形态有发生、变更、消灭三种)。(一)物权的发生物权的发生、产生通常又称为物权的设立或设定,但严格说来,二者在词语含义及所适用的场合方面上是有差别的。 物权的发生,又称物权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情况。不同的取得,其具体方式和效果(如能否涤除物上的原有权利负担)等也有不同,应注意区分其差异。(二)物权的移转物权的移转,是从理论上或非当事人的角度而对物权变动的一种情况所作的观察。如果从前手的角度来观察,物权的移转意味着其物权的丧失,是物权消灭的原因;而从后手即次后取得物权的主体角度来看,物权的移转就是物权的继受取得。物权的移转通常又被称为物权的转让,但二者有一定的差异,不应等同对待。(三)物权的变更物权的变更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变更,包括物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等要素中的一项或数项的变更,而狭义的变更仅指物权客体与内容的变更。鉴于主体的变更通常涉及物权的取得与丧失,因此,物权法上所讲的物权变更,一般不包括主体的变更。(四)物权的消灭物权的消灭,可分为绝对消灭与相对消灭两种,其法律效果有所差异。三、物权变动的原因 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就是物权变动的原因。该原因大致可以分为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行为与事件、公法上的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三类。在此三类原因中,民事法律行为是物权变动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以不动产的登记或动产的交付(即公示)为其要件,此为各国物权法上一致规定的重要事项;后两者一般被合称为非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法律上通常对其另作规定,且不以公示为要件。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物权变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在德国法系国家被称为物权行为。但何为物权行为、其构成如何,当事人变动物权的合意是客观存在还是抽象存在,抑或根本就是人为地拟制,物权行为与其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的关系如何等问题,从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之日开始,至今仍争论不休。在我国立法上,对物权行为理论应采取何种态度等问题,目前的争论也颇为激烈。因此,教材中对其作了较完整的介绍和说明。但鉴于物权行为理论及其立法规制问题颇为艰深,非为初学者所能透彻理解、把握,故对本科生不要求必须掌握。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大致了解即可。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第一,物权行为制度的价值。侧重于从交易安全的维护及其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物权行为理论与无权处分制度、不当得利制度的整合等方面考虑;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问题的规定,有无可争议之处。第二,在基于买卖合同、设定用益物权的合同、设定担保物权的合同中,究竟哪是债权行为,哪是物权行为?并结合实际分析“物权合意”是否存在及其存在样态。第三,关于物权行为制度是否公平、公正的评价。应从先付款后供货、先供货后付款和钱货两清三种情况来分析。第四,关于是否采行物权行为制度对具体问题处理结果的差异。可分析下列三种情况:其一,某人在患精神病期间订立合同,而在病愈之后履行该合同而为标的物之交付(或过户登记),如何解释合同与交付的效力问题;其二,某人在患精神病期间订立合同,并且在患病期间履行该合同而为标的物之交付,如何解释合同与交付的效力问题;其三,某人在精神健康期间订立合同,但在患精神病期间履行了该合同而为标的物之交付(或由买受人自取标的物),如何解释合同与交付的效力问题。第五,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合同法第58条关于合同被确认无效或撤销后的“返还财产”之规定,其请求权基础是什么?基于所有权而要求返还标的物的占有(否定物权行为的主张),与基于不当得利而要求返还标的物的所有权(肯定物权行为的主张),在效果上会有什么差异(重点为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之规范模式物权因何种性质的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其要件如何,这是现代各国物权立法政策与立法技术中的重要课题。在大陆法系民法上,迄至20世纪初叶,其物权制度就物权如何发生变动业已形成“三足鼎立”的规制格局: 其一,为债权意思主义(又称债权合意主义或意思主义)。以法国、日本民法为其代表;英美法上的作法,在精神上与债权意思主义相同。其二,为物权形式主义(简称形式主义)。该主义以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德国法为其典范;我国台湾民法上采行的也是德国式的形式主义。其三,债权形式主义(又称折衷主义;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之结合主义)。此以奥地利、韩国立法为代表。此外,瑞士法上的规定,采纳的究竟是“债权形式主义”的模式,还是“部分承认物权行为”(即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但不承认或模糊其无因性)的模式(另一种折衷主义模式),理论上尚有不同的认识。对以上各种模式,应注意理解其要旨和相互间的差异。(二)各种立法模式的评析与我国立法的选择可以说,以上物权变动的三种模式各有所长,理论上及立法上也各有拥趸。从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合同法及其它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关于物权变动的立法规定分析,我国采行是债权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的模式。在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学者们对物权变动应采纳何种规范模式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形成多种观点。但主流性的意见仍是采纳折衷的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其主要情形有五种:其一,依法律、法令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其二,因公用征收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其三,因法院的判决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其四,因继承、遗赠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其五,因事实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一般说来,非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不经登记或交付即可直接生效(但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也有特殊情况),故此类物权变动又称为不必公示的物权变动。但法律上通常对物权取得人的处分权作一定的限制,使登记与交付成为物权取得人处分其权利的条件,我国亦同。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与动产的交付一、不动产登记(一) 不动产登记的意义不动产登记在物权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某些特定的动产(主要是机动车辆、船舶、航空器等)物权,法律上通常也采用了登记的管理和公示方法,其效果与不动产登记相同。(二) 不动产登记的机关与登记的程序在先进的不动产法上,负责不动产登记事宜的机关是统一的,此即所谓的“统一登记制”。而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别登记制”,这种现状存在很多弊端。在我国物权法制定中,学者们一致主张登记机关应当统一。但这一主张所遇阻力很大,法工委目前也持消极态度。不动产的登记,一般应经过申请、受理、审验、登记与发证等程序。(三) 不动产登记簿与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簿,是登记主管机关专门登载记录物权变动事项的特定簿册,是证明不动产物权状况的有效根据。不动产权属证书,是在依法办理完登记手续后由登记机关制作并颁发给权利人作为其享有权利的证据的书件。当权属证书的内容与登记簿中的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应以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为准。除法律有特殊规定的外,权属证书占有的移转,并不意味着物权变动的发生。我国目前存在着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林权证等多种不动产权属证书并行的情况。在完善物权登记制度时,学者们建议登记证书也应统一化、规范化。(四) 不动产登记的效力与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在形式主义或债权形式主义法制下,均实行的是实质主义登记,不动产登记具有四个方面重要的效力:其一,决定物权变动能否发生的效力,即形成力;其二,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其三,善意保护效力;其四,交易风险警示效力。依法理,在因登记错误而给真正的权利人或交易的相对人造成损失时,登记机关应负赔偿责任。我国现行的一些做法应当加以改变和完善。(五)不动产登记的分类主要分为:初始登记与变更登记;正式登记与预告登记;异议登记、更正登记与涂销登记。二、动产的占有与交付(一)动产的占有与交付的意义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占有与占有的移转(即交付)。占有与交付具有决定动物权变动的生效、权利正确性推定和善意保护效力,同时也具有交易风险的警示作用。(二)现实交付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依法律行为取得动产物权,自动产交付时生效。动产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中所讲的交付,指的是现实交付,又称直接交付,即一方将物的直接占有移转给另一方的行为。现实交付,可以是受让人自提标的物,也可以是让与人送交标的物。现实交付还有委托交付与拟制交付两种特殊形式,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应注意的是,在附条件买卖或保留所有权买卖中,标的物虽然交付,但其所有权则应待所附条件成就时方为转移。(一)观念交付所谓观念交付,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允许当事人通过特别的约定,不现实交付动产而采用变通的或观念上的方法转移标的物权利的交付方式。观念交付主要包括简易交付(又称在手交付)、指示交付(又称长手交付或返还请求权的让与)、占有改定三种形式。观念交付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但观念交付中的占有改定与指示交付,毕竟未伴随有标的物占有的移转,因此,不具备完整的公示作用,也不具有公信力。为维护交易的安全,法律上通常有必要对其适用及引起物权变动的效力予以适当的限制。第五节 物权消灭的原因主要有标的物灭失、物权的抛弃、混同及其它一些的消灭原因,教材中有较详细的阐述。尤其应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抛弃的要件,混同情况下物权可能例外的不消灭等。重要问题提示 物权变动的各种形态物权行为理论基本内容和学界的争论焦点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和我国立法的选择不动产登记与动产交付在物权变动中的意义我国现行物权登记制度的缺陷与完善思考问题与案例 物权的原始取得究竟包括哪些具体情形?物权的移转继受取得与创设继受取得、特定继受取得与概括及受取得的差异何在?物权的发生与设定、物权的移转与转让,该两组名词的内涵与外延是否有实质不同?思考、分析辅导教案第二节物权行为理论中提出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物权登记实行的“分别登记制”存在哪些弊端?学者倡导“统一登记制”何以会遇到巨大阻力?比较物权变动各种模式的旨趣差异及其优劣得失公示为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的“处分要件”,其实质意义如何?预告登记制度的价值何在?观念交付的公示作用与公信力如何?为什么既要承认观念交付,又有对其适用进行一些限制?在发生物权混同的情况下,他物权例外的不消灭的具体情形有哪些?其原因如何?复习题 名词:物权的变动 物权的变更 物权行为 物权的原始取得 物权的继受取得 创设的继受取得 统一登记制 分别登记制 预告登记 拟制交付 观念交付 指示交付 占有改定 简易交付 简答与论述: 比较物权的发生与设定、物权的移转与转让之异同 简述物权的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的具体形态 试述基于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及我国的立法选择 基于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的三种规范模式评析 简述物权登记的分类 试述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我国物权登记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试述动产交付的各种具体形态 试述观念交付的形态及其适用与限制 物权消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法条解释与评析: 试析民法通则第72条关于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规定的含义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7条中规定:“下列房地产,不得转让:(六)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试从理论上评析该项规定的意义 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7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于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试从理论上评析该规定的意义第三章 物权法及其基本原则本章导读结构设计:前两章我们谈过了物权的性质与物权的变动,树立了物权制度的基本认识。接下来我们在本章中讲物权立法的问题。物权法及其基本原则问题,与前面的问题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又有不同,且不少内容为前两章所难以容纳,故单列一章专门讲述。本章共分五节,依次为:物权法的概念与特征;物权法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我国物权法的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法的概念物权法是调整人们基于对物的支配而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物权法所调整的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主要包括物的占有关系、物的归属关系和物的利用关系三方面内容。物权法并不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是民法的组成部分,通常为民法典中的一编。而广义上的物权法或称实质意义上的物权法,除民法典的物权编外,还包括其他法律文件中有关物权问题的规定。我国目前尚无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但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物权法。 二、物权法的性质与特征作为民法组成部分的物权法,虽然其内容常涉及社会之公共利益,因而含有不少经济行政法律规范,但在性质上仍应界定为私法;物权法以规范人对物的占有、利用、归属关系为内容,这类关系显然属于财产关系,物权法在性质上也当然属于财产法;财产法各部分因目的与作用之不同,再分为财产归属法与财产流转法,物权法主要应属财产归属法范畴。物权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即:调整的财产关系之静态性;法律规范适用之强行性;规范内容之固有法性;维护的利益之公共性。这些概括,是从宏观、整体上而言的,并非绝对,故不能机械理解。 第二节 物权法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一、古代物权法在私有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中没有所有权的观念,只有“占有”而无“所有”,只有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后,财产权观念及物权法律制度由此产生。在西方古代物权法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过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权制度,即罗马法物权制度与日耳曼法物权制度,它们在立法思想、体例、内容上都存在不同特点,并对后世两大法系国家的物权法或财产法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世纪的欧洲,物权法律制度似无大的发展。但学者们对罗马法的研究却颇有建树,注释法学派于1113提炼出了近现代意义上的物权概念,并建立的初步的物权学说。我国古代历朝有代表性的法典都是采取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编纂形式,物权的实质内容散见于历朝的律例、典籍之中。与农业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物权制度较债权制度为发达,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所有权为核心,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为基本形态的较完整的物权体系。二、近现代物权法(一) 外国近现代物权法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与制度,对近现代物权立法产生了重大而又不同的影响。在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几乎全盘继受了罗马法的观念与制度;德国民法典既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又结合了日耳曼法的一些特点。而英美法系国家的财产法,受日耳曼法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近代物权法一般是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物权法,以1804年颁行的法国民法典为其代表。现代物权法是指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以来的物权法,通常认为以1896年制定、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为其发端。大体而言,自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至20世纪前夜,罗马法物权观念占主流地位,其“个人本位”、“所有为中心”的物权观念,适合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需要,因而被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情事的变迁,这些物权观念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日耳曼法的“团体本位”、“所有权的相对性”、“利用为中心”等观念日益被重视并渗透到物权法中,尤其是二战以后,各国纷纷修订和完善其民法典,各种单行法也对物权法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物权制度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中的物权制度,始于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社会主义国家的物权制度虽也受到德国法等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影响,但因社会制度的差别,其物权制度也表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色,在体系、内容、制度设计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当然,特色、特点并不总意味着科学、合理、先进。(二)我国近现代的物权法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向近现代法律的转型,肇始于晚清的变法修律。清宣统3年(1911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北洋政府1926年完成中华民国民律草案中均设有“物权”编(第三编)。1929年正式颁布的民国民法物权编,系在前两次民律草案物权编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但与前两个民律草案相比较,也有一些重要差异。从民国民法物权编的内容来看,除以我国固有法为渊源外,主要参考了德国、瑞士、日本民法,因而受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甚大。自新中国成立后,该法典及其物权编在中国大陆废止施行,而仅适用于我国台湾地区至今。1988年台湾立法机关组成“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物权编研究修正小组”,对物权编作了全面的检讨、修正,历时8年余,经三易其稿,完成了民法物权编部分条文修正草案暨民法物权编施行法修正草案,其拟增删修废之条文合计达248条,变动幅度甚大。其修订之重要动向,涉及完善恶意当事人不受保护及加强对善意第三人保护的规定、改进对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增设区分地上权等关于空间权的规定、废除永佃权而增订农用权章、增订最高额抵押权与最高额质权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律、法令和条例、政策确认和保护土改后形成的农民土地私有权,对土地的出典权及地上权、地役权的设定等亦予承认。随着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便不复存在。与此相应,并因受前苏联法学观念的影响,反映土地财产关系的地上权、土地典权、土地抵押权等他物权也随之消灭。审判实践中虽承认典权与抵押权,但只涉及房屋,而不涉及土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仅在立法上没有建立物权的体系,而且在法的理论与实践上也否认物权概念与制度。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民事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法通则、宪法修正案、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中对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物权类型作了规定。另外,在我国80年代之后颁布的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海商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以及大量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中,也有许多关于物权问题的规定。可以说,目前我国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在内的物权体系已初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物权法律制度也正在建立之中,其标志就是正在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三、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关于现代物权法变迁的重要动向与发展趋势,学者有着多种概括总结。我们认为,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看,最为瞩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其二,物权法本位的社会化;其三,物权理念的价值化;其四,物权种类的现代化。对此,教材中有详细的论述。明确这些,对于物权法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三节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一、制定物权法的重要意义我国现行法上的物权制度,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和现代先进之物权法律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完善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民法典的制定,就物权法(或物权编)而言,其具有的重大意义表现在:首先,有助于界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海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 民法总则普法课件
- 初中历史课标考试及答案
- 财管9号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要求指南讲解
- 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策划方案
- 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创新
-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分析
- 新质生产力与智能技术融合
- 材料力学引言
- HG-T 4823-2023 电池用硫酸锰
- 《光伏发电工程安全预评价规程》(NBT 32039-2017)
- Facebook广告操作流程和广告效果数据
- 从局部到整体:5G系统观-完整版
- 零基础预算培训课件
- 高中生物开学第一课【知识精研+能力提升】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 (完整word)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管理制度
-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培训教材
-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
- 医院麻醉科诊疗常规修订版本(2022年)
- 2023年兽医实验室考试:兽医实验室技术理论真题模拟汇编(共285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