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达罗卫夫人文学分析 从外因上看,20世纪的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宗教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生疏。个人感到孤立无援,似乎生活在虚无缥缈的空气中。人们的物欲不断膨胀,金钱至上主义越来越严重,贪得无厌的物质享受追求取代了高尚的精神生活,人生活在这种心灵的“荒原”下必定感到痛苦、焦虑和绝望。大战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使人们对一向信仰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反叛情绪,并大大加强了工业化所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而达罗卫夫人即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她虽身为贵妇人,但是却缺乏友情,缺乏爱情,无依无靠,以致让她感到现在死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没有了精神支柱的达罗卫夫人难免在生存还是死亡的思考中挣扎。而从内因看,则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达罗卫夫人陷入这样的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首先,达罗卫夫人虽然身处上流社会,但她的文化层次极低。小说开头就提到,“她究竟是如何靠丹尼尔小姐传授的那点支离破碎的知识度过这半生的,连她自己都不是很明白。她什么都不懂,不懂语言,不懂历史;她现在很少读书,除了在床上读些回忆录。”成天靠读回忆录度日的达罗卫夫人置身于上流社会中,内心必定是非常空虚。她可以通过举办晚会,把更多无聊的人集中在一起,用喧嚣打发寂寞的日子,可心灵深处的空虚无聊无法打发;其次,达罗卫夫人是一个过分注重物质生活的人,这从当年她选择了理查德而不是彼得即可看出。过分优越的物质生活使她远离了昔日的好友(如彼得、萨利),远离了她曾经深深为之陶醉的田园生活。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掩盖精神上的贫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她注定要在得与失的迷宫里挣扎。造成达罗卫夫人这种生存状态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源于她的信仰危机。上流社会空虚乏味的生活使她变得世故;战争的残酷,引起了这位平庸的小妇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一切使得她每天如同生活在虚空中,没有任何的精神支柱。宗教对她已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甚至引起了她的反感。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她强烈反对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和狂热的宗教徒基尔曼女士的亲密接触。因为她已意识到,“宗教的狂热常使人变得冷酷(事业也是如此),使他们缺乏感情。”2P9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社会也离得越来越远。这一切都不是她一个小妇人所能改变的。无助与失望导致了她对宗教的怀疑。没有了信仰的达罗卫夫人,在面临林林总总的生 活时,必然进退两难,举步唯艰。伍尔夫早在她的论文论现代小说中就鲜明地指出,传统的小说关心的是人的躯体而不是人的灵魂,是物质小说。她认为物质小说并不能真正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因此,她认为现代小说应该描写普通人一天中的内心活动,描写心灵每天接纳的成千上万的印象,以及那些倏忽即逝的瞬间。这样,即使小说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悲剧或灾难,却能更如实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实践了她的这一理论主张。在小说中,她摈弃了传统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大胆地试验了新的手段。她的小说在试图消解人物的同时又在一个新的美学形态范围内重新建构人类的经验。她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手段,写出了人物一系列的感觉、想法、回忆、联想和反思。不仅从人物本身的视角出发去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回忆、评论刻画人物,这样多视角地描写人物,大大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对达罗卫夫人的形象塑造,伍尔夫除了用克拉丽莎本人坦诚自省的视角以外,还使用了其他人物的视角,如她的昔日恋人彼得,过去的密友萨莉以及她女儿的家庭教师基尔曼等等。从他们的眼中,达罗卫夫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还借用了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技巧。蒙太奇是电影制作的基本技巧之一。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它是指一系列同类的技巧,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倒叙)”等等。意识流作家们之所以使用这种技巧,是因为“意识本身的性质要求意识能够自由地前后移动,能够自由地揉合过去、现在和想象中的未来。” 3 P68 蒙太奇手法可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伍尔夫在小说中同时使用了时空的蒙太奇。有时以物理时间(大本钟)为固定中心,描写在同一时间内不同人物的思想活动;有时以某个人为中心,描写他在不同时间内的思想意识。例如达罗卫夫人开篇写达罗卫夫人出门买花,清晨的空气使她回忆起年青时和彼得的一段感情纠葛。在一大段的回忆过去的内心独白之后,作者把她的意识带回到现在。再从买花跳到即将到来的宴会。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达罗卫夫人的思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内忽前忽后地流动。这就是时间蒙太奇。这时,大本钟的声音表明这是早晨的某个时刻,我们就从达罗卫夫人的意识中退出来,看到了这个时间内其他的人以及他们的意识流动,这就是空间蒙太奇。类似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伍尔夫正是通过运用时空蒙太奇手法,将错综复杂的人和事通过人物的意识倾泻而出, 使读者从人物的意识中了解到了生活的变迁,更真实、细致地反映了生活。伍尔夫在构思这部小说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大概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与精神错乱;我想批评这个社会制度,展示它是如何运转的,展示它最强烈的方面。” 4P1因此,她在小说中尝试运用意识流的多种技巧,通过一个平庸无知的小妇人一天中十几个小时的生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这一点来看,她的尝试是成功的。真正实现了她写“精神小说”的理论主张。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摘 要:达罗卫夫人是维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目前国内对它的评论多局限于对其创作形式的探讨上,而没有在思想内涵的内在联系方面加以深入。本文拟从作品中主要角色克蕾丽莎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出发,阐释作家本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作为伍尔夫的重要代表作,达罗卫夫人创作于1925 年。伍尔夫曾在其1923 年6 月19 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大概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与精神错乱;我想批评这个社会制度,展示它是如何运转的,展示它最强烈的方面”(谷启楠,2003:1)。可见,对生与死的探寻是达罗卫夫人首先关注的主题。2作家赋予克蕾丽莎的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2.1 活着就是幸福达罗卫夫人写的是英国下议院议员达罗卫的夫人克蕾丽莎在1923 年6 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上街买花到晚上举行宴会之间十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伍尔夫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内心独白为我们多角度地展现了达罗卫夫人的生存状态,展示出一位女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无限潜力。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六月中旬的伦敦,春意盎然,树木葱郁,鸟儿争鸣。达罗卫夫人一清早便出来为当天要举行的晚宴买花,虽然年过五旬,病后初愈的她看上去还有些面色苍白,但周围的人和物对她却充满了吸引力。早上刚一出家门,面对着令人爽朗的清晨,她不禁感叹:“多美的早晨啊”,“真有意思!好爽!”走进公园,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多么寂静啊!薄雾,嗡嗡声,悠然游动的欢乐的鸭子,长着喉袋的摇摇摆摆走路的水鸟?”就连看见老朋友休她都感到无比地新鲜:“背朝着政府大楼迎面走来的人是谁呢?那得体地手拎一只印有皇家纹章的公文递送箱的人,是休?怀特布雷德,她的老朋友休令人尊敬的休!”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景观都会在她敏锐的神经激起阵阵涟漪。克蕾丽莎不是个哲学家,也不是个空想家,她对人生没太 多的奢望,她所在意的是她所能掌控的眼前的生活:“在人们眼中,在轻快的、沉重的、艰难行进的脚步中;在轰鸣和喧嚣声中;马车、汽车、公共汽车、货车、胸前背后挂着广告牌一会儿蹒蹒跚跚一会儿大摇大摆的广告夫们;铜管乐队,手摇风琴;在胜利的欢呼声、铃儿的丁当声和飞过头顶上的飞机的奇怪的尖啸声中,有她热爱的一切:生活、伦敦、六月的此时此刻。”“她喜欢的是此时此地面前的这一切,包括那个坐在出租马车里的胖女人。”与女儿的家庭教师姬尔曼小姐不同,克蕾丽莎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不是通过学习或后天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一种本能。用彼得的话来说,享受是她的天性。“她什么也不懂:不懂语言,也不了解历史?”她唯一的天分是她的直觉。在她的意念里,万事万物皆有灵性,而自己就生活在这灵性当中。“然而,不知怎地在伦敦的大街上,经历了沧桑岁月,这里那里,她幸存下来了,彼得幸存下来了,活在彼此的心中,她坚信自己属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属于那座难看的、乱草丛生的破房子,也属于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她像一层薄雾,弥漫在她最熟悉的人们之间,他们就像树木用枝丫托起云雾那样高高地举起她,而她的生活、她自己,却伸展得是那样远。”与作品中另一主要角色赛普蒂默斯不同的是,克蕾丽莎没有一味地沉溺于凌乱的思绪,而是忙碌地准备晚宴,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生活尽管琐碎,但在这琐碎当中,克蕾丽莎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要积极地面对并且创造生命。“只有天晓得,人为什么这样热爱生活,这样对待生活,在自己周围构建它,又把它推倒,时时刻刻新造些花样?”克蕾丽莎热爱生活,同时渴望融入到她所热爱的一切当中。“再不要害怕烈日炎炎,也不要怕隆冬的酷寒”,她反复地吟诵着莎士比亚的诗句。作为小说结尾的晚宴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庆祝仪式。这里,伍尔夫没有像很多其他作家特别是男性作家那样将宴会描写为贵族阶级打发无聊时光的方式,而是赋予了它一种积极的内涵。伍尔夫能够深切感受到妇女们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所创造的欢乐、美与意义。“啊,真是奇怪。某人在南肯辛顿,某人在贝斯沃特,而另一人,譬如说,在梅费尔。她不断感到他们的存在,感到这是多么无谓的浪费,她感到是那么可惜,她感到要是能把他们聚拢来多好,因此她就这样做了。这是一种奉献,去联合,去创造;但,奉献给谁呢?”是啊,宴会是为了谁抑或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帮助官场中的丈夫扩大交际面和影响力,帮助他平步青云?如果那样,理查德就不会 像布鲁顿夫人所说的那样失去了进入内阁的机会。那是为了她自己的虚荣心,成为彼得所说的“完美主妇”?伍尔夫似乎在告诉读者:晚宴对于克蕾丽莎而言不单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奉献,是她回报生命的一种方式。这是那些满脑子都是所谓正事的绅士君子所理解不了的。“但是有哪个男人能理解她的意思,她对生活的看法?”“她热爱的仅仅是生活本身。就是为了这我才举行晚宴的她大声地向生活说。”这里,我们看到了伍尔夫的社会观,即“这个世界是男人创造的,而她作为一个女人,无须对这个世界的混乱负责,因此她从来不去考虑改进社会与世界的事情”。同样身为女性的克蕾丽莎只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并且在这琐碎当中探寻生命的真谛,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2.2 生命在于参与伴随着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热爱,克蕾丽莎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一种担心自己被生活、被生命抛弃的恐惧。“她像一把刀子刺穿每件事物,却又置身事外作旁观。她看着计程出租车时,总有一种远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43远地、远远地离开此地独自去海上的感觉;她总觉得,生活在这世上,哪怕是一天,也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当得知布鲁顿夫人只邀请理查德而不请她吃午饭时,她感到她一阵颤抖,“就像河床上的一株植物感觉到船桨划过时的晃动和颤抖。”由于这种恐惧,克蕾丽莎无法充分地享受生活,她一心要把晚宴办成功,恐怕也是为了证明她的存在、她的生命力,从而排解她内心深处的惶恐和不安。同样地,在向彼得介绍自己的女儿时,克蕾丽莎说“我的伊丽莎白来了”。这句话让彼得感到非常不自在,他认为克蕾丽莎在有意装出和女儿很亲近的样子,她太虚伪,太自负。但对克蕾丽莎而言,女儿就像她举行的晚宴一样,是她生命的结晶与延续,也是她对生活的奉献,她之所以对姬尔曼小姐心存戒备,原因之一就是她的不安全感,她生怕姬尔曼小姐会将女儿夺走,因此在伊丽莎白和姬尔曼小姐出门时,她急切地提醒她们道:“记着宴会!记着咱们今晚的宴会!”这里的“咱们的”和上面提到的“我的”一样都是克蕾丽莎在竭力强调自己对生活的“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品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克蕾丽莎亲自上街买花这件事。作品交待克蕾丽莎之所以自己去买花,原因是女仆露西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克蕾丽莎想要自己参与到晚宴的准备中去的心情。“What a plunge(跳水,跳入)!”就很好地表现了她刚出家门投入伦敦街头热闹场面的欣喜之情。2.3 反对 压迫 追求独立对于克蕾丽莎而言,这世上除了一种不安全感外,爱情、宗教、政治和权力也都对人性具有压抑作用,是它们使生命变得无法忍受。“爱情和宗教!它们多么可恨、多么可恨啊!”说到爱情,达罗卫夫人提到了在情感方面对克蕾丽莎最重要的三个人:萨利、彼得和丈夫理查德。和伍尔夫本人一样,克蕾丽莎也有着复杂的情感经历。年轻时,放荡不羁的女友萨利曾经让克蕾丽莎心乱情迷,萨利和自己在一个屋檐下的事实都会使克蕾丽莎激动不已。许多评论家认为,曾经的萨利才是克蕾丽莎心之所属。好友彼得一直深爱着克蕾丽莎,克蕾丽莎多年后还会想到如果自己当初嫁给了彼得自己该有多么幸福,但出人意料的是,正如当年作家本人选择了布鲁姆斯伯里一个不太起眼的人做自己的丈夫一样,克蕾丽莎最终选择了理查德。评论家Emily Jensen 认为,克蕾丽莎为了求得显耀的社会地位和由此而来的安全感而牺牲了自我(Lodge,1972),但她忽略了克蕾丽莎作为一个日益觉醒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追求,即自由和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而这也恰恰是伍尔夫嫁给雷纳德的原因。就像伍尔夫临死前将自己一生的幸福归功于丈夫雷纳德一样,克蕾丽莎觉得“由于理查德;她从没有这么幸福过。”(作者译)理查德除了给她所需要的安全感外,更有婚姻中的自由和独立。对于克蕾丽莎而言,“凡是人都有一种尊严,一种独自的生活,即使在夫妻之间也有一道鸿沟,这是你必须尊重的。”很显然,作家将彼得刻化为典型的男权主义的代表,他喜欢摆弄手里的小刀,而这把刀在克蕾丽莎眼里代表了男权主义的威胁。与彼得在一起,一切都要与他分享,这种爱尽管热烈,对克蕾丽莎来说却太苛刻,让喜欢独立的她无法容忍。一向沉迷于男权主义思想的彼得对于这种尊重是无法理解的,而对克蕾丽莎所关注的生活中的琐碎和奢华他更是无法接受,他批评她,诋毁她,说她变得“冷漠”、“不真诚”,称她的灵魂已死。在这方面,伍尔夫没有像后代某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那样,刻意贬低各类社会信念、男性价值,而是通过“意识流”展开纷繁的意绪,在各种意识被平等地呈现时,我们看到那些被当时社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念在排斥女性的同时,又是如何深深损害了男性(顾瑶,2004:110)。至于克蕾丽莎对姬尔曼小姐的反感,不是因为姬尔曼小姐人有多不好,而是由于她所代表的宗教思想,一种企图控制他人的欲望。克蕾丽莎虽然与赛普蒂默斯素未谋面,甚至不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但得知赛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后,她禁不住与 赛普蒂默斯有一种认同感,因为她也感受到了霍尔姆斯和布拉德肖所代表的权力欲。借着赛普蒂默斯的死,伍尔夫质疑了英国社会各类根深蒂固的准则、规范,对那些披着拯救精神的合法外衣、以人性守护者面目出现、旨在控制他人的“正人君子”们进行了猛烈抨击,她愤怒地写道“平稳,神圣的平稳?平稳还有个姐妹,不那么笑容可掬,更令人敬畏。?她的大名叫感化,她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对生命意义的诠释44尽情蹂躏弱者的意志,热衷于引人注目,发号施令,强加于人,把自己的容貌刻在民众的脸上而得意洋洋。正是像他之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孙梁等译)2.4 死是无奈的选择 作为生的对立面,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曾探讨过伍尔夫的死亡意识。有些评论者甚至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和创作都体现了苦生乐死的意识,其倾向是消极的(如柴平,2000)。但通过达罗卫夫人,作家似乎在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伍尔夫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最后被逼自杀的赛普蒂默斯死前还抱着最后的生的希望:但他要等到最后一刻。他不想死。生命是美好的。和多次经历生死离别之苦的伍尔夫一样,热爱生命的克蕾丽莎对于死亡,既被它深深吸引,又感到无比恐怖。克蕾丽莎甚至想过:如果现在死去,那将是最幸福的。但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有着敏锐感受的她又不愿接受死亡。因此作家在小说结尾安排了塞普蒂莫斯的自杀,让塞普蒂莫斯承担了死亡的命运,而让克拉丽莎在对死亡的认识中去开始新的生活。3. 结 语通过以上对克蕾丽莎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作家本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生命是美好的,活着本身就是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参与与奉献。凡是对人性具有压抑作用的人或物都是可恶的,独立、自由是享受生活的方式。尽管生命中会有诸多令人不快的事物,但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人是不该放弃生命的。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作家最终不得不选择自杀时的无奈与悲哀。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 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遗体整容师初级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程序员高级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团队管理方案
-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及律师实务操作指南
- 探索明星之路星探工作计划及执行案例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服务标准操作规程制定方案
- 高级粮食仓储保管员考核评价报告
- 声音演员配音试音技巧与剧本分析手册
- 环保型垃圾焚烧炉技术改进与应用方案
- 病毒性肝炎内科护理要点
- 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
- 2023年甘肃二造《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土木建筑)》知识点必练100题(含详解)
- GA/T 1173-2014即时通讯记录检验技术方法
- 地球物理学课件
- 初三满分的作文600字5篇
- 工程案例-金域华府住宅小区
-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 感官第一节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天文篇课件
- 住建部新发布建设项目总投资费用项目组成详细
- 卫生院关于宣传贯彻《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的工作总结
- 冠状动脉弯曲钙化病变分型及锚定介入新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