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立意.doc_第1页
园林设计---立意.doc_第2页
园林设计---立意.doc_第3页
园林设计---立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园林立意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园林的创建,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三、因地制宜,随势生机: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第二节 园林布局一、园林形式的确定 1 根据园林的性质 2 根据不同文化传统 3 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园林的表现形式二、园林的布置形式1 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园中。2 自然式园林: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山水式园林。它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地形起伏的环境3 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在创作时运用综合法,即介于绝对轴线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一种园林设计方法,因而兼容了自然式和规则式的特点。从整体布局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将一个园林分成两大部分,即一部分为自然式布局,而另一部分为规则式布局;二是将一个园林分成若干区,某些区域采用自然式布局,而另一些区域采用规则式布局。第三节 园林艺术构图法则一、多样与统一在园林中的应用是指: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包括:形式的统一、材料的统一、线条的统一、花木的多样化与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二、对比与协调对比,是指借两种或多种性状有差异的景物之间的对照,使彼此不同的特色更加明显,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新鲜兴奋的景象。包括:空间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方向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和布局对比。协调,是指事物和现实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与配休整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中的统一。包括:相似协调和近似协调三、均衡与稳定园林布局中的均衡可以分为: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和质感均衡均衡主要是园林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稳定是园林景观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四、韵律与节奏 园林绿地中常见的韵律有: a连续韵律即有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距的长廊、等高等宽的登山台阶、爬山墙等。 b交替韵律 即有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柳树与桃数的交替栽种、两种不同花坛的等距交替排列。 c渐变韵律指园林布局连续出现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加大或变小,逐渐加宽或变窄,逐渐加长或缩短的韵律特征。如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的逐渐变化。d交错韵律 两组以上的要素按一定规律相互交错变化。常见的有芦席的编织纹理和中国的木棂花窗格五、比例与尺度 在园林中的比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尺度则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园林造景中,运用尺度规律进行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位尺度引进法 即应用某种为人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来确定群体景物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合乎尺度规律的园林景观。如在苏州留园中,为了突出冠云峰的高度,在其旁边及后面布置了人们熟知的亭子和楼阁作为陪衬和对比,来显示其“冠云”之高(图319、彩图2)。 2)人的习惯尺度法 习惯尺度是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为准,来确定风景空间及各景物的具体尺度。如亭子、花架、水榭、餐厅等尺度,就是依据人的习惯尺度法来确定的(图320)。 3)夸张尺度 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意图或造景效果的需要。园林造景及景观分析一、景的含义景,就是一个具有欣赏内容的单元,是从景色、景致和景观的含义中简化而来,也就是在园林中的某一地段,按其内容与外部的特征具有相对独立性质与效果即可成为一景。景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本身具有可赏的内容,一是它所在的位置要便于被人觉察。二、赏景赏景可分为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两种形式。由于游人观赏的视角、视距不同,其感受也不同。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不同的观赏方法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游人在行走中赏景即人的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移位,称为动态观赏,动态观赏的景物称为动态风景。游人在一定的位置,向外观赏景物,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即为静态观赏,静态观赏的景物称为静态风景。 观赏视角与景在游览过程中,由于人的观赏视角或观赏视距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同。 观赏视距与景观赏点:游人所在的位置即人的眼睛的位置,也称为视点。观赏视距:观赏点到被观赏的景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视域:视距范围之内的区域,也称视场、视线区。1识辨视距 正常人的清晰视距离为25 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距离为3050m,能识别景物的视距为2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约为13002000m,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了。 2最佳视域 人在观赏景物时,有一个视角范围称为视域或视场。人的正常静观视场,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 3适合视距 人在观赏景物时,景物界面的长度和宽度对于确定适合视距有很大影响。欲将景物的高度纳入最佳垂直视域,其适合视距为: D=ctg(H-h)=ctg(30*12)(H-h)=ctg15(H-h)=37(H-h) 式中:H景物高;h人眼高。 在这里,建筑师认为,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景物高的3倍距离)、27(景物高的2倍距离)、45(景物高的1倍距离)。景物高的3倍距离,是全景最佳视距;景物高的2倍距离,是景物主体最佳视距;景物高的1倍距离,是景物细部最佳视距。 欲将景物的宽度纳人最佳水平视域,其适合视距为: D=ctgQJ2=ctg(45I2)*J2=ctg22308J2=2414J212J 当景物的高度大于等于其宽度时,适合视距按公式:D=3.78(H-h)计算粗略估计,大型景物,适合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倍,小型景物,则适合视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当景物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应比较 D37(H-h) D=1.2QJ的值的大小,以大的值作为适合视距的取值标准。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造景:在园林绿地中,因借自然、模仿自然、组织创造供人游览观赏的景色谓之造景。人工造景要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规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5渐变法在园林景物的布局上,采取渐变的方法,从低到高,逐步升级,由次景到主景,级级引人入胜。(二)、对景位于园林轴线或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称为对景。它有正对景和互对景两种形式。(三)、前景的处理手法在风景园林立体画面构图的前面用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等手法处理,都会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框景是在园林中用门、窗、树木、山洞等来框取另一个空间的优美景色。主要目的是把人的视线引到景框之内,故称框景。框景的形式 入口框景端头框景流动框景镜游框景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漏窗、花墙、漏屏风、疏林树干等作前景与远景并行排列形成景观。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夹景以树、山、建筑等将轴线两侧贫乏景观加以屏障,从而形成左右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景观。添景是在主景前面加植花草、树木或铺山石等,使主景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四) 分景的创造分隔园林空间、隔断视线的景物称为分景。分景可创造园中园、岛中岛、水中水、景中景的境界,使园景虚实变换,层次丰富。其手法有障景、隔景两种。1.障景障景也称抑景。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视线的作用,是引导游人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它能欲扬先抑,增强空间景物感染力。有山石障、曲障(院落障、影壁障) 、树(树丛或树群)障等形式。2隔景以虚隔、实隔等形式将园林绿地分隔为若干空间的景物,称为隔景。它可用花廊、花架、花墙、疏林进行虚隔,也可用实墙、山石、建筑等进行实隔,避免各景区游人相互干扰,丰富园景,使景区富有特色,具有深远莫测的效果。五 借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的类型有:远借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2邻借(近借) 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 3仰借 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仰借视觉较疲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