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九专题闯关检测岳麓版.docx_第1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九专题闯关检测岳麓版.docx_第2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九专题闯关检测岳麓版.docx_第3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九专题闯关检测岳麓版.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闯关检测1.(2019江苏南京调研测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勠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和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3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3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4分)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1分)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分)(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分)(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3分)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1分)2.(2018江苏无锡期末)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分)(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4分,任答4点即可)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2分,任答2点即可)(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分)3.(2018江苏盐城期末)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因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此可谓纯有利而绝无病者也。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其警察的作用,可谓有利而无病,其成效亦已章章可睹。其寓兵于农的作用,则以当时募兵未能尽废,常备后备之区别不立,其稍扰民,固意中事。然为起宋之衰,势不得不尔也。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梁启超王安石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6分) 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2分)(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2分)答案(1)举措:免役法,保甲法。(2分)作用:免役法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减轻了农民负担。(2分)保甲法起到警察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寓兵于农,增强军事力量。(2分)(2)政策:市易法。(1分)理由:市易法不适用于专制政体的国家。(1分)(3)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经济发展。(任意一点即2分)4.(2018江苏徐州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百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戊戌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张元济编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册材料三历史研究时期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据此判定变法的性质。(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的措施与不足之处。(5分)(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