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民间服饰刺绣的艺术风格研究_第1页
中原地区民间服饰刺绣的艺术风格研究_第2页
中原地区民间服饰刺绣的艺术风格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原地区民间服饰刺绣的艺术风格研究 *李克兢,蔡 倩(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 要:通过对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法的深入研究,展现了民间刺绣独特的色彩应用理论,夸张多变的造型和工艺上独到的艺术风格,为民间刺绣的现代应用指明方向。关键词:民间刺绣;艺术风格;色彩;造型工艺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2.01.018Study of Artistic Style about Folk Embroidery in HenanLi Kejing, Cai Qian(Fashion Depart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Abstract: By talking about the folk embroiderys patterns and colors, art and technique in Henan deeply, showing the folk embroidery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shape and process on the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give a direction to the folk embroidery in modern application.Key Words: folk embroidery, artistic style, color, modeling, process民间刺绣主要是指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刺绣工艺品为主,她品种繁多,绣艺精 美。各个时期勤劳智慧的伟大劳动者创作出的刺绣 精品数不胜数,使得我国的刺绣工艺大放异彩,在 世界上享有胜誉。从艺术角度讲,在色彩、造型、工 艺上,民间刺绣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 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特征,对 民间刺绣进行研究意义深远。1 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民间刺绣图案取材于生活,生活中的色彩是绚 丽多彩的,是自然的。自然中的色彩美妙而变化无穷,是传统民间刺绣色彩利用和借鉴的重要来源,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民间刺绣形成了别具一 格的色彩应用体系。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的用色理念受阴阳五行学 说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色彩审美理论和用色观念,认为“正色”是青、赤、黄、白、玄,且为“贵”色。不 同的颜色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寓意,如“赤”色 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喜悦;“青”色则代表永恒、希望和年轻;“黄”色象征权贵、尊严和华丽;白色象征纯洁、平静等;玄色则象征沉着、持久与稳定。因此在民间刺绣中,这些颜色被频繁使用,且与其它颜色 搭配形成了丰富而明快的刺绣色彩体系。民间用于喜庆年节的刺绣,色彩更加强烈,对 比鲜明,大都采用红、黄、蓝、绿、金等鲜艳颜色,且 注重刺绣的底布与图案之间、图案与图案之间的色 彩对比,如红花绿叶、金底红花等,例如图 1 所示。 日常生活所用到的刺绣更多的喜欢自然、随意和质 朴,有的色彩凝重,在深色布底上加以炽烈的大花, 气势豪放;有的色调淡雅,在浅色布底上喜欢用素 雅的纹样,使得风格清秀。图 1 裙装(中原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馆藏)收稿日期:2011-11-09* 项目名称: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 BYS 005)。作者简介:李克兢(1963- ),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时尚流行设计;蔡倩(1983- ),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形象色彩设计。57服 装 服 饰山东纺织经济2012 年第 1 期(总第 179 期)在长期的刺绣艺术实践中,中原地区民间刺绣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色彩处理方法。例如在处理对 比强烈的色彩关系时,通常会采用圈边、留空(留水 路)、或加饰金、银线的方法,为后代接受和借鉴。此 外,民间刺绣还擅长运用“退晕”、“色晕”技法起到 调和的作用。从现存大量的刺绣作品中可以看出, 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用色特别考究,那些看似不经意 的搭配,却反映出民间艺术家们深厚的经验,丰富 细腻的情感世界和世代相承的审美情趣。这些成熟 的用色风格充分展示了民间刺绣艺术传达的简练、 拙朴、明快、绚丽的色彩之美。2 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的造型民间刺绣作品的图案造型,通常采用夸张和变 形的艺术手法。例如在人物、动物造型上,既保持了结构和比例的相对精确,又不会刻意苛求逼真,反 而追求一种单纯概括的感觉,使人能够对作品一目了然。通常来说刺绣艺术造型往往是多视点的描 绘,眼可以是正面,头也可以是侧面;脸可以是背 面,而身体可以是正面等,绣常人所不能想。整体造型上却能够注意把握形体的外轮廓和动态,通过简 单的几笔勾勒却达到极为传神的艺术效果。民间刺绣艺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不是经过常规艺术科学 训练的一种结构变形,更不是为了变形而去变形, 这种变形是民间美术的一个特点,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经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演变形成的不自觉的 一种规律,是自然和淳朴的变形。这样的造型或许显得幼稚拙笨,但更多地展现了生动、质朴、乡土气 息和强烈的趣味性,这是广大劳动者共同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体验的艺术表现。民间刺绣图案中还会存在很多非正常的比例 关系。比如在描绘几种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上,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或者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以及表 现目的去安排,不会刻意地去按照正常的比例关系去刻画。人比房大、树比山高,牲畜可以比人大的情况经常出现在刺绣艺术作品中等。民间刺绣作品虽然有大有小,但是每件作品的 图案构思都会追求其完整性,其内容和风格都有一 个清晰的主题。民间刺绣的取材广泛,日月风云、山 川草树、故事传说、林园亭榭、吉祥纹样和戏剧人物 等等,对各种取材也力求构思完善。如绣有各种吉 祥花卉的云肩(如图 2),绣有龙虎的肚兜,绣有动物 花草的香襄,绣有琴棋书画的扇套,绣有山水风景 的挽袖,绣有神话传说的门帘等,都能表达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寓意的统一性,也显示出了整个作品构思的完整性。图 2 云肩(中原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馆藏)3 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的工艺技法民间刺绣艺术作为工艺美术的品种之一,同样 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设计思想,必须通过工艺与材料的结合才能实现。实现刺绣丰富图案过程中的决定环节就是“针 法”。针法是指绣线的各种组织形式。古代劳动者积 累了千百年的经验反复实践,并且不断创新,完成 了一套完整的刺绣针法。如通常使用的锁绣针法是唐代以前民间所使 用的针法,一针从另一针预留的锁套中穿出,连环 不断犹如辫状,所以也做叫辫绣针。这种针法缜密 整齐,肌理清晰,很有表现力,所以历经千年,代代 相传;豫西一带地区的刺绣针法常用平绣,是先将 布料绑缚在一种叫撑子(撑子是用四根木条的方形 框架)的工具上,使底布平展,然后将刺绣花样图纸 贴在布料背面,借助光的亮度使花样显示在布的正 面上,再用墨笔描绘出来,最后用丝线和绣针(俗称 麦芒针)进行刺绣。这种针法起针要保证绣线绣在 画稿之外盖住墨线,落针在画稿之内,拉紧后再绣 第二针。现代非常流行的十字绣是民间广泛流传的 传统刺绣方法,也称十字桃花,其绣法只需根据网 格面料上的设计图稿,将绣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 穿过网格绣制而成;“挆花”绣是豫西一带民国末年 非常流行的刺绣工艺,挆花指用挆针将花纹绣出 来。挆针从针杆穿进去后,再从针孔拉出来。这种刺 绣花纹凸出布面,极富立体感;补绣是中原地区民间 刺绣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有表现力的刺绣,是一 种很有地方特色的一种针法。补绣的特点是能够使 绣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这种刺绣工艺常见于兜 肚、盖帽和枕顶(如图 3)上。此外还有很多刺绣针 法,都是伟大劳动者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经验创造的。58服 装 服 饰山东纺织经济2012 年第 1 期(总第 179 期)4结论中原地区民间刺绣用色考究,其用色方法值得 现代设计借鉴。造型淳朴自然,栩栩如生,感情色彩 浓郁,对现代设计造型艺术有一定指导作用。工艺技法娴熟,如果能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将会发挥更 大作用。河南民间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并与现时尚紧密结合,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图 3枕顶(中原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馆藏)针法对刺绣具有很重要的表现作用。针法是刺 绣图形构成形式的基本要素。刺绣是结合针法的变 化和绣线差异组织来形成的造型艺术,在刺绣图形的构思中,已经包含了对针法的选择;针法的表现 力是图案审美效果的要素。刺绣针法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它可以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色泽 感、空间感和质感。色线的表面凸起、底料的凹陷、 针脚的纹理都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另外,不同的绣线,如丝线、加捻线、绒线等所构成的针法,也 会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或者光滑有光泽,或者粗犷洒脱、或者朴素整洁的效果。由此可见,充分调动不 同材料与工艺特性、增强图案的质感与空间感是刺 绣针法得天独厚的优势。刺绣倾尽了历代民间妇女代代相传的聪慧劳力与感情,精湛的针法正体现了 她们具有健康、热烈、贤惠和淳朴的情怀。参考文献:1 蓝先琳中国传统刺绣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 社,20072 田顺新民间刺绣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 版社,20073 崔荣荣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北京: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94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刺绣M西安:三秦出 版社,20065 安毓英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56 邓启耀衣装密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7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6(上接 56 页)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来看,缀做衫的内在结构更具广阔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江南大学民 间服饰传习馆的一款编号为 H 衫 017 的缀做衫实 物标本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缀做衫的结构设 计手法满足“服装机能性”的实用、好用和美三个层 面,即前后中破缝与节省面料的“经济实用性”,袖 子和衣长的“劳作便利性”、紧胸和宽下摆的“卫生 舒适性”,表现视觉形式美感的分割和拼接,以及 “压胸突腹”审美取向等诠释的民俗文化寓意。联社,1999.4 张静,张竞琼近现代闽南、江南地区民间妇女 服饰形制比较J广西轻工业,2008;(12):156-157.5 刘瑞璞,邵新艳,马玲,等古典华服结构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49-56.6 张庆梅,代虹解析惠安女服装的结构美小 岞节约衫、阔腿裤的款式结构和原型制定J艺术与设 计,2009;(12):250-252.7 袁杰英闽南小岞妇女服饰J装饰,1995;(4):13-14.8 张华玲,蔡经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