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积累回顾(19分) (共5题;共19分)1. (4分)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笔杆_(n n) 擎起_(qn qn) 波浪_(ln ln)嗓子_(shn sn) 盛饭_(shn chn) 音乐_(yu l)2. (6分)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知_知_ _出_没 出_不_所_无_ 运_帷_ 骨瘦_声_击_ 花_叶_ _先_后3. (5分) (2019五上韶关期末)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 李老师经常用“_”这句名言教育我们要讲诚信。 (2) 在来到四川红原,看到满山红似火的枫叶,我不由得吟诵起杜牧的诗句:_,_。 (3) 如果你班上有同学不喜欢读书,你会用_这句名言来劝说他。(4) 请选择一副你收集的对联写下来:_。(5) 方军拿了一道六年级的数学竞赛题给读二年级的弟弟做,我在一旁对方军说:“你这明摆着是_嘛!”(填写歇后语) 4. (2分) 一夜的工作主要从周总理的_和_这两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周总理的崇高形象。文中两次出现“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是采用_的手法,抒发了_(作者)_的感情。5. (2分) 把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 (1) 一日无书,_。 (2) 读书破万卷,_。 (3) _,善读之可以医愚。 (4) 黑发不知_,白首方悔_。 (5) 读书有三到,谓_、_、_。 二、 语言运用(10分) (共3题;共10分)6. (2分) 按意思写词语 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_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_拥护推戴。_(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_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_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_来势迅猛,不可阻挡。_形容走路不稳。_7. (2分)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 ) A . 春B . 夏C . 秋D . 冬8. (6分) 按课文顺序排序。 毛主席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国旗。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群众游行。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检阅。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确的顺序是:_三、 综合应用。 (共1题;共5分)9. (5分) 按要求写句子 (1) 用下列词语造句。犹如不论不论(2) 扩句。学校开展活动。春天花盛开。(3) 缩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4)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难道荷兰不是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吗?这难道不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5) 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四年级的同学运走了学校墙角的那堆垃圾。“把”字句:1“被”字句:2四、 阅读感悟(33分) (共3题;共33分)10. (9分)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 “雨疏风骤”中的“疏”的意思是( ) A . 稀疏B . 密集C . 疏远、生疏D . 开通(2) “残酒”指的是( ) A . 上次自己没有喝完的酒B . 别人喝后剩下的酒C . 质量低劣的酒D . 还未消尽的醉意(3)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谁说的?说话者的语气是怎样的?( ) A . 浓睡人 教训语气B . 卷帘人 责备、焦虑的语气C . 卷帘人 不耐烦的语气D . 浓睡人 责备、焦虑和惋惜的语气(4)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 A . 初春B . 暮春C . 盛夏D . 金秋11. (12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十字路口,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信号灯,指挥着来往的车辆。为什么要用这三种颜色呢?这里边还有点科学道理呐!红色的光透过雪雨和雾气的本领很强。司机在恶劣的天气里,老远就能看到醒目的红色信号,引起注意。所以红灯用来禁止通行。黄光的亮度大,在阴雨和雾天,透雾的能力也很强。变灯时,黄灯一亮,就是告诉司机:“注意啦!准备停车!”绿色,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颜色,看了以后使人感到舒畅、愉快,象征着平安,所以把绿色作为通行信号。当你骑车、步行过马路时,要注意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听从它们的指挥。(1) 在横线上填上可搭配的词语。(不能与文中已有词语重复)指挥_ 听从_ 禁止_ 注意_(2) 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用“”标明。 (3) 第二自然段的段意为( ) A . 红、黄、绿光的作用。 B . 红、黄、绿光的特点和作用。(4) 写出第一,三自然段的段意。 12. (12分) (2019六下龙泉) 课外阅读, _童年的大院里,住的都是一些引车卖浆者流,生活不大富裕,日子各有各的过法.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晒到太阳底下。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会这样做,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_下来,_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_好,_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_进去,被子里就是暖烘烘的了,连被套的棉花味道都烤了出来,很香的感觉.母亲对我说:“我这是把老阳儿叠起来了.”母亲一直用老家话,把太阳叫老阳儿,“阳儿”读成“爷儿”音从母亲那里,我总能够听到好多新词,把老阳儿叠起来,让我觉得新鲜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街坊毕大妈,靠摆摊养活一家老小。她门口有一口半人多高的大缸.冬天用它来储存大白菜;夏天到来的时候,每天中午,她都要接满一缸自来水,骄阳似火,毒辣辣地照到下午,晒得缸里的水都有些烫手了.水能够溶解糖,溶解盐,水还能够溶解阳光,大概是童年时候我最大的发现了。溶解糖的水变甜,溶解盐的水变成,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那时候,家里都没有现在普及的热水器,洗澡一般都是用火烧热水,像毕大妈用这样法子洗澡,在我们大院是独一份。母亲对我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我得佩服母亲用词儿的准确和生动,一个“煮”字,让太阳成为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之后,还得加上一件,即母亲说的老阳儿。真的,谁家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能离得开老阳儿呢?如同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一样,老阳儿也不用花一分钱,对所有的人都大方且一视同仁,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样样都得花钱买才行。母亲和毕大妈将阳光变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让那些庸常而艰辛的琐碎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这需要一点儿智慧和温暖的心,更需要在艰苦的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选文有删改)(1) 文章第自然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动作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抱 取 铺 叠 钻B . 取 抱 叠 铺 钻C . 取 抱 叠 钻 铺(2) 读文章梳理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下列图表。 (3)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都写到了“日子的过法”,这样的写法叫_,其作用是_。 (4)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孩子们的_和_进行描写,并联想到_的故事,表现出他们洗澡时的欢乐。 (5) 母亲说的两句话中,“叠”和“煮”用得准确生动,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6) 给文章取个题目,并写出理由(可以从人物、内容、主题等方面思考)。 五、 习作(30分) (共1题;共33分)13. (33分) 习作。 题目:小故事大道理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许多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什么大道理或对你有什么启示?选择一个写下来。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回顾(19分) (共5题;共19分)1-1、2-1、3-1、3-2、3-3、3-4、3-5、4-1、5-1、5-2、5-3、5-4、5-5、二、 语言运用(1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