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doc_第1页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doc_第2页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doc_第3页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doc_第4页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2004年第4期(总第167期)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No.4,2004GeneralNo.167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一个经典个案分析阎光才【摘要】本文从牛津大学与牛津城间的历史中突分析入手,解析这一系列冲突事件对彼此所发生的影响,以及冲突在大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经典案例的分析,为我们探索传统大学与它所在社区间互动的性质提供些许启发.【关键词】牛津大学;牛津城;冲突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04)04004205牛津是当今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但牛津城的历史远比牛津大学要长.因此,究竟是牛津城创造了牛津大学,还是牛津大学创造了牛津,如果从时空概念和历史内涵角度全面分析,我们恐怕很难得出定论.故而,在今天,当人们谈起牛津的时候,几乎无人意识到:牛津大学与牛津城原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换言之,因为盘根错节的历史纠纷,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感到委实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两者绝然分开,牛津大学属于牛津城,但牛津城又似乎就是牛津大学,仅此而已.然而,一部牛津大学与牛津城的冲突史表明,历史中真实的牛津曾经拥有两个世界(GownandTown),两个世界间的斗争从未停息过,甚至延续到今天.一,牛津大学与牛津城的中世纪冲突史牛津之谓到底起于何时,史学上没有定论.从词源上考证,oxford为Ox/Oxen(牛之义)与Ford(浅滩之义)的复合词.因为牛津所在之地为泰晤士河(Thames)与切沃河(Cherwel1)交汇处,由此,人们大致推断:所谓牛津很可能是取牛可以涉水过河的地方之义.牛津城的历史最早可溯至远古时期,早期的传奇表明:牛津是由公元前1100登陆英伦的特洛伊人创建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在公元70年由一个叫阿维鸠斯(Arviragus)的国王创立的.【2牛津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城市是在6世纪古罗马之后的撒克斯人统治时期,一个莫西亚公主圣?弗雷德斯维德(St.Frideswide)(至今她依旧被称为牛津城的保护神)首次在如今牛津的基督教堂所在地建立了一个修道院.在撒克斯人统治后期,牛津作为麦西亚王国(Mercia)与西撒克斯王国(Wessex)之间的一个重要贸易通道,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领导英国抗击丹麦人侵略并统一了英国的着名西撒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Alfred),把牛津作为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并纳入王室的保护之下.1018年,先后征服了挪威,英格兰,威震四方并显赫一时的丹麦国王克努特大王(Canute)甚至选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社会中高校群落与社区间的互动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阎光才(1966一),山东荣成市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一42No.4.2004GeneralNo.167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2004年第4期(总第167期)择牛津作为他加冕之地,当时牛津城地位之显要由此可见一斑.3牛津城作为一个宗教和学术重镇的历史,起于中世纪.一般人都认为,牛津大学的形成是起因于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与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的交恶,英王召回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学者和学生,归国的师生们自发地在牛津汇集,于是才有了牛津大学.4然而,实际上,牛津大学到底兴起于什么时候,至今在史学上还是一团迷雾.有人认为,其实早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牛津就已经成为一个培养牧师,探讨学问的中心,但牛津大学不是某个人或组织创办起来的,因此它的具体创办日期很难确定,毋宁说,它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确切的建校日期,而是一步步进化发展而成的.到13世纪,牛津大学才迎来了它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在此期间,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1249),贝列尔学院(BalliolCollege,1263),默顿学院(Mertoncollege,1264)和圣?埃德蒙学舍(st.EdmundHall,1278)相继成立.从此,以牛津城内四处分布的学院为基础,牛津大学开始逐步走向仿照巴黎大学模式的组织化,规范化发展轨迹.分散于英国以及欧洲大陆各地的宗教学者,学生由此也把牛津视为家园,纷至沓来,并在牛津城内安顿下来.由于得到王权和宗教机构的双重认可,且因为牛津城中对各个宗教派别相对宽容的氛围,如在13世纪下半叶,牛津城内的宗教派系就有多明我,圣芳济,托钵僧,奥古斯丁,西多会和本笃会等,牛津大学的规模也迅即扩大,人口迅速膨胀.这些学者和学生的到来,既为牛津城带来了繁荣.然而,对教权主义(clericalism)的反感和天生的仇外情绪(xenophobia)也导致了城市居民与牛津人问持续的紧张,因而,在学者,学生和城市居民间时时引发冲突,甚至酿成大范围的暴乱.这种冲突和摩擦仅在13世纪颇有影响的就发生了多次,如1209,1228,1236,1238,1248,1272,1289和1297年等.6在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牛津城内这种或许实在羞于启齿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称为Town(城市)andGown(长袍)现象.所谓Town(城市)代表市民一方,Gown的原义为长袍,代表大学一方.现在来看,牛津的TownandGown实在不是什么值得炫耀和关注的现象,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很有价值,如果忽略或越过它,我们恐怕就很难把握牛津大学独特的文化品格,也很难理解后来的牛津大学是如何在冲突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并使牛津城称为当今世界最有特色的大学城.1209年发生的冲突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因为牛津大学的两个学生杀死了一位妇女,引起了居民的骚乱.愤怒的民众吊死了两个学生,并到处追杀牛津大学的成员,于是很多学者和学生逃到了剑桥.但是,学者的外逃自然也让商人们失去了重要的主顾,于是,在1214年,外逃的人们又被邀请回来.不过,虽然人回来了,但从此在大学与城市间积怨日益加重,频繁的摩擦不断.造成积怨愈深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哈特勒(AidanHarfley)认为,在1248年的冲突后,牛津市长被要求发誓尊重大学的自由和习惯让市民们感到很不满;而在1297的冲突中,市民们被主教逐出教会7个月,这在人们看来是明显的偏袒和不公的惩罚;另外还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原因,在当时牛津的高街,曾矗立着两座教堂:圣玛丽教堂与圣马丁教堂(即今天的卡菲克斯塔CarfaxTower所在),前者属于牛津大学一方,后者属于市民一方.这两座教堂之间常常是两方交战的主战场.但是,因为圣马丁教堂要高得多,无论是在叫骂(要仰起脸)还是对射中,大学一方往往处于劣势,所以牛津大学感到很不公平,一再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有意思的是,1340年爱德华三世竟然同意把圣马丁塔尖拆掉,这自然又让市民们也愤愤难平.71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市民们原本对牛津大学成员平常的养尊处优十分厌恶,而在1349的黑死病肆虐的时候,让他们感到更为不公的是,大批牛津学者因为有条件躲避或得到庇护而幸免于难,但市民却因此而大批死亡,人口迅速下降,这难免更引起市民的嫉恨.故而,在经过l3世纪一系列琐碎的小规模冲突之后,在1355年的2月10日,积郁已久的市民情绪终于喷泻而出,导致历史上牛津城内规模空前的一次血腥冲突.这次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也是一件俗常小事,一些牛津学生晚上在卡菲克斯塔附近酒栈中喝酒,.但他们认为店主卖给他们的啤酒有问题,于是把杯子投向店主.不想,第二天,突然有2000左右市民聚集起来,举着黑色旗子开进牛津的学舍和客栈,到处殴一432004年第4期(总第167期)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No.4,2004GeneralNo.167打和追杀学生.冲突持续了三天.17世纪的历史学家沃德(AnthonyWood)描述了当时的惨状:尸体堆积如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人在暴乱中被杀死,仅知道大学一方就死亡62人.【8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冲突之后,市民一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大学开始获得了对城市至高无上的管理特权,牛津大学和牛津城之间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也开始得到确立.在国王和主教的支持下,暴乱之后对市民的惩罚延续了近一年,牛津大学获得了空前强大的权力,地方教堂让位于大学,不仅如此,大学还控制了城市面包和啤酒,称重和量度的立法,并负责管理市场,甚至所有的交易都要由大学来裁决.更过分的是,大学有权对城市实行宵禁,甚至直到19世纪,大学警察有权逮捕夜行者,即使没有与大学发生纠纷的罪行,大学也有权审理.而对城市最大的耻辱莫过于一个一年一度节日的确立,为了让市民们把这次大屠杀牢记在心,每年在圣玛丽教堂群众集会上,市长,执行官和62位自由民必须要公开思过并表示认罪.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1825年.I9l也就是说,至少到l9世纪中叶,牛津城与其说是一个拥有牛津大学的城市,不如说是由牛津大学所控制的城市.一个现象可为佐证,传统上牛津只有校警而没有地方警察系统,牛津警察局直到1936年才成立起来.有控制就必定有反控制,只要两者间不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冲突就不会停息.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使在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维多利亚时代,town和gown间的对峙也时有发生.最晚近的一次着名冲突就发生在1867年.1o1二,牛津大学和牛津城冲突在现代的延伸从1825年牛津市长拒绝出现在令城市感到耻辱的纪念节集会后,以此为标志,牛津城算是多少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此后随着19世纪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后,如1913年莫里斯(WilliamMorris)在牛津建立的汽车制造厂,带动起了整个地方工业的发展,传统上地方产业发展主要依赖牛津大学如出版行业和服务性行业的格局被初步打破,至此,牛津城的地位才开始有了44实质性的提高.然而,即使如此,作为一个地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代表机构,牛津城地方当局依旧不是一个完全自主的权力实体,牛津大学的传统惯性依旧时时表现出巨大的威力,左右或制约着地方的行为.换言之,即使进人现代,两者间的紧张和冲突依旧存在,只不过,相对于与中世纪的暴力冲突,两者间的现代意义冲突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层面上.尽管在1945年的普选中,牛津大学在议会中的座席被拿掉,但一直到1974年,牛津大学依旧掌握着市政厅的实质性权力.在此之前,地方所有的交通,市政规划建设,经济发展计划等都无不受到牛津大学的肘掣.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保守的学术性机构,牛津大学无法容忍为满足私家汽车需要而对牛津城内交通的盲目改进,因为这无疑会伤及它精心呵护几百年来的各种传统文化设施,更为重要的是它很可能会破坏牛津人典雅,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牛津市政厅曾多次提交的方案大都遭到牛津大学否决.20世纪70年代后,虽然牛津大学在地方事务中直接介人的权力被削弱,但是,牛津城当局实际上也并没有获得多少的自主性.因为牛津大学有着强大的院外集团,特别是在中央政府中的众多实力派人物的鼎力支持.故而,从20世纪初一直到今天,牛津城的交通运输问题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它甚至成为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目前,争论虽然还在继续,但发展趋势显然还是倾向于牛津大学的偏好.牛津城的私家车规模因为种种限制没有出现膨胀,公共交通系统相当发达.n制造业相对集中于郊区,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等各种文化设施极少受到不良侵害.因此,相对于英国其它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牛津城虽然少了些气派,如牛津城中的出租车司机经常不无刻薄地攻击道:一个拥有二流大学的三流城市.但距离伦敦仅有60英里的牛津还是那个充溢着浓厚古典神韵的牛津,保持着它的圣弗雷德斯维德的处女之贞.进人20世纪后,在整个世界民主化潮流激荡下,英国教育领域传统的精英主义也受到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1924年工党崛起之后,在英国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有所削弱的社会氛围中,牛桥(Oxbridge)的老派精英习性和霸道习气也越来越No.4.20O4GeneralNo.167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2004年第4期(总第167期)为平民阶层所责斥.尤其是在牛津这个特殊的大学城中,人们更是不满.他们抱怨大学独占各种文化,体育等设施,譬如运动场,全年有将近半年处于闲置状态,却不对公众开放.然而,牛津大学对此毫不妥协,以致于地方不得不重建自己的文体娱乐设施.It2尽管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牛津大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传统上由富人阶层主导的局面不再,更多的平民子弟涌入牛津;大学也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象牙之塔,甚至为了生存牛津也不得不多少地讲求一点实用,注重研究和开发,譬如仿照其兄弟剑桥建立牛津科技园区.但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牛津地方民间社会和政府之间没有太多的关系.800多年惟我是大的传统,已经塑造了牛津独特的孤僻,自傲甚至有些狂妄的个性和品格.这究竟是一种值得人们仰慕的风范,还是一种顽劣的积习?基于不同的立场,人们见仁见智.但是既然是传统和积习,显然就不是近期所能轻易改变的.所以,即使在今天一个民主,平等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我们所看到的牛津,还是多少有些我行我素的牛津,即使对于中央政府它都显得不是那么的驯服,更不要说地方.因此,文化的冲突必定还会持续下去.三,冲突中的牛津与牛津城各自得失发生于牛津大学与牛津城间的一系列冲突,单就每一个历史事件而言,它的确不值得大书特书,甚至,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去审视,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过程都实在有辱牛津大学的门风.但是,反过来看,如果没有这一系列不雅的争斗,是否还会有现在的牛津?特别是牛津作为一所传统大学它对整个现代大学的贡献?对于地方而言,的确,一部冲突史可能让人感到更多的是屈辱和蒙羞的成份,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事件,牛津城是否还有现在典雅的景观以及它在整个世界的知名度?是否有牛津城目前独特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在当今浮躁世界中牛津人独特,宁静的生活方式?冲突为大学带来的最大收获便是它至高无上的特权.这种高度自治的特权即使在其它中世纪知名大学中也不多见,如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和萨隆纳,法国的巴黎大学等,都因为世俗权力的全面介入而在后期没落了.因此,相对于牛津,他们对现代大学虽然也功勋卓着,但因为缺少稳定的特权保障而不能善始善终,故而,他们已经没有条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世纪大学典范.德国柏林大学模式曾经辉煌一时,但它也不过是在牛津高度自治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当代世界大学最为成功的模式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但哈佛,耶鲁等创办时所仿效的范本也是牛津.因此,尽管单独评价牛津城内的每一次冲突,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消极色彩,但这一系列冲突所造成的客观结果,对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意义却非同寻常.正如现今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传统,其实,这种传统之所以能够得以维系,如今世界少数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够傲视群雄,都无不与这些历史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为拥有特权和保守文化品格的牛津大学存在,的确,牛津城或许失去了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机会.如牛津没有实现如曼切斯特等工业城市的崛起,牛津城委实缺少些现代化色彩的绚丽.但是,培养出近3O位英国首相和数不清的知名学者与文化名人的牛津大学,却为英国和世界留守住了最为灿烂和辉煌的一笔文化遗产,它的三十多个学院每所学院便是一道风景,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的图书馆,体育场,艺术馆,博物馆,公园,教堂,剧院等等.在人们对现代化为城市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而忧心忡忡的同时,牛津城却以它的小巧,古朴,宁静,典雅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而享誉全球.历史上,因为牛津大学,牛津城形成了最为发达的出版业(目前,它依旧是牛津的主要产业,每年产量占整个英国出版物的15%,在教育与科学出版物方面,它位居世界前列)和服务性行业(如餐饮和客栈).但是,在今天,无污染的文化旅游却是牛津城最为兴旺的产业.正是为目睹牛津大学风采,每年有500多万的旅游者慕名而来,他们为牛津城注入了2.5亿英镑的经济收入.按照牛津市当局的计划,牛津还将专注于文化经济开发策略,计划到2008年使牛津成为欧洲文化之都.flI据统计,2001年牛津城的常住人口仅有134,248人,包括整个牛津市及郊区范围的主体产业结构是服务,公共管理和零售,占整个就业人口一452004年第4期(总第167期)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No.4,2004GeneralNo.167的84%,其劳动力人口结构:专业团体占23.41%,管理和技术职业12.80%,熟练非手工职业占15.83%,熟练手工职业占7.63%,半熟练和无技能职业仅占16.92%.失业率相当低,2001年牛津城仅为1.5%.人均周收入水平,牛津城男性为530.47英镑,女性为416.65英镑.fl可以说,现在的牛津城已经是一个人们生活安定殷实,高文化品位的古典社区.而颇意味深长的是,这一切又很难说不是保守的牛津大学之功劳,历史有时候也颇有嬉戏的味道,恐怕谁也想象不到:早年在与牛津大学的冲突对峙中,城市市民的屈辱会在今天成就了他们后人的福祉!当然,在今天,我们说牛津大学的保守也是相对的.作为一所研究实力雄厚的知名大学,牛津大学不仅间接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为地方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如有资料统计表明,牛津大学是牛津城中仅次于健康服务部门的最大雇佣者,它与另外一所大学布鲁克斯(Brookes)大学共同提供了整个地方劳动力市场8%的份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高科技如生物科技的开发,它还是多少地直接介入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人曾对牛津大学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产出与可支配收入)专门进行过估算,结果表明:牛津大学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基本凯恩斯乘数是1.34,这就意味着牛津大学每支出1英镑,便会为地方经济带来34便士的额外增益.【l5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保守党的市场化策略强力推动下,牛津大学自然也未能完全脱俗,传统重学轻术的特征已多少淡化,技术开发应用和市场化也受到重视,可以想象得到,牛津城从大学中得来丰厚收益将更不可限量.参考文献:【1RiverbedanditsBank,/workshopalice/【2OxfordHistory:/cities/oxford/history.htm【3OxfordHistoryhttp:/www.britainexpress.corn/cities/oxford/saxonoxford.htm【4裘克安.牛津大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1.【5【10OxrdHistory:TownandGown,http:/www.britainexpress.corn/cities/oxford/medievaloxford.htm【6TimLambert:HistoryofOxfordCity,England,/history/oxforduniversityhistory.htm【7】【8】【9AidanHarfley:TownandGown,EtedbyRachelJohnson,TheOxfordMyth,WeidenfeldandNicolson,P2l一28.【11【12GrahamParkhurst:ACaseStudyoftheTransportDebateinaHistoricCitySinceMotorisation,EsrcTrans?portStudiesUnit,2002.【13】OxfordCityCouncil:Oxfordinspires,http:/www.oxfordinspir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