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秦国的崛起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秦在战国初期被中原各国视为夷狄之国,其原因不包括()a擅长畜牧狩猎b在东周才成为诸侯国c父子兄弟共居d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解析:秦被中原各国视为“夷狄之国”是因为经济、文化、政治的落后,不是因为受封的时间长短,魏、赵、韩都是在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后才成为诸侯国的。答案:b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肯定会自食其果a bc d解析: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变法者也不一定会自食其果。答案:c3资治通鉴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a连坐法 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军作战勇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故选b项。答案:b4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实现了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 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abcd解析:从经济基础角度考虑,商鞅变法使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私有制转变,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社会形势上看,秦国的强大,有利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说法不正确。答案:a5商鞅原名公孙鞅,他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废分封、行郡县”,可他自己却被封于商,成为商君,并改名为商鞅。这一现象说明()a商鞅变法不彻底,保存大量残余b不能以身作则,为后来身死埋下祸根c此分封与彼分封从性质上看完全不同d成为别人攻击商鞅的借口解析: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受封制度不同,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是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并让他们世代继承,而封建社会的受封更主要的是封名号,即使封给一定的土地和人口,但土地和人口也大大减少了,以致受封者很难形成割据势力,商鞅受封即属于后者。故选c项。答案:c6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注意关键词“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结合战国时期的史实,可以知道诸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战胜而强立”成为当时历史的主线。孙膑和商鞅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一条件的限制,故选b项。答案:b7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军功者”“宗室”,可以判断出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这样秦国原来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被废除了。答案:b8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解析: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是秦国的强盛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秦国形势的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c9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本题选d项。答案:d10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地方进行严格管理,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当时的秦国实际情况不符;c项说法错误,普遍实行的是法家思想;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a1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解析: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或本国人,任用外来有才能的人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如商鞅、李斯等,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的说法本身错误,d项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答案:a12二十级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下列叙述与之不符的是()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秦国统治集团内部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社会转型”。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也反映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故a、c、d三项均是正确的,唯有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淮南子要略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栗劲秦律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结合材料从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变法后秦国士兵产生的强悍特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三所述的商鞅变法后对秦国产生的军事方面的影响回答。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1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