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doc_第1页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doc_第2页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doc_第3页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doc_第4页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黏膜,表现为炎症或者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远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往往迁延难愈。自2005年至今,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该病5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简要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男36例,女22例,均符合临床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58例中,病程13年者18例,35年者20例,5年以上者20例。1.2 诊断标准 本组所述病例,均符合七版内科学2008年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 11.3 治疗方法 基本方: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4枚。加减:大便次数增多,病程长者加石榴皮1530g,赤石脂1520g;大便质稀者加茯苓1215g,炒山药1530g,炒白术1520g;腹痛者加白芍1530g,木香36g;大便有脓者加白头翁1215g,秦皮12g;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芡实15g,金樱子15g,肉豆蔻9g;畏寒者加干姜39g。2 结果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复查结肠镜,结肠炎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复查结肠镜,结肠炎症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无明显变化。2.2 治疗结果 58例中,治愈25例,好转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4%。2.3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0岁,2007年10月7日就诊。患者自述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三年余,慢性腹泻,或粘液便,血便,腹痛,反胃,呕吐,心下痞闷不舒,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刻诊:腹痛,腹泻,大便日56次,粘液便,胃脘不适,口干,舌边白,中现微黄,脉弦微数,肠鸣漉漉可闻。复查结肠镜: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临床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9g,黄芩3g,干姜6g,人参6g,甘草6g,黄连3g,大枣4枚,石榴皮15g,白头翁12g。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服,服药10剂,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用该方加减治疗3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3 体会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变态反应、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属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常因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饮食偏嗜等生活失于调养而发,因为病情迁延日久,就诊时多呈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症,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又根据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推测,本证当有下利的证候,临床将其变通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相符,疗效满意。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升降得平,诸症悉除。本方重在调和肠胃,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参考文献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罂粟花 14:29:01 摘要:为观察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运用中医药分型证治配合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强的松等治疗。治疗组治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84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关键词:泄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灌肠疗法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下层的弥漫性炎症和溃疡,尚无确切有效地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本病100例,近远期疗效确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所有病例均经结肠镜和病理结果确诊,并经临床检验,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感染性肠炎和其它炎性肠病、肠癌等。本组患者100例,住院37例,门诊63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19-70岁,平均43.2岁;病程5个月至20年,平均4.5年;病变部位仅在直肠者12例,直肠结肠者13例,降结肠者17例,全结肠者8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病变部位无统计学差异。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调护上均给予低脂、低盐、低渣、无生冷、无刺激性食物。治疗组以温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利湿为基本疗法。组方以四神丸、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方药组成:黄芪20g,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三七粉10g(冲服),阿胶10g(烊化),乌药10g,白及15g,黑地榆20g,芍药15g,甘草6g。水煎取汁500ml,温服,日一剂。在基本方基础上分型证治:阳气虚弱者,去川楝子,加炮附子10g(先煎),炮姜10g,益智仁15g;气滞血瘀者,加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湿热郁积者,加黄芩6g,大黄6g;气血虚弱者,去川楝子,重用黄芪45g,党参改人参10g,加熟地20g。同时每晚睡前给以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组成:白及30g,乳香、没药各20g,苦参30g,五倍子20g。浓煎取汁80100ml,兑入锡类散1g,搅匀,药液温度38度左右,左侧卧位,注入肛内即可。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每次1g,每日4次;强的松10mg,每日4次。依据病情进展,强的松用量递减,每晚睡前给予西药保留灌肠,方药组成:甲硝唑注射液60ml、庆大霉素针8万单位、地塞米松针5mg,混合后温度调至38度左右,操作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停药后6个月以变焦肠镜复查1次。2 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下病区粘膜恢复正常,停药后半年无复发。显效:腹疼腹泻,粘液血便等症状基本消失,变焦显微镜下,粘膜明显好转,停药半年无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肠镜下粘膜无明显改变。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肠镜下粘膜无改变。2.2 临床疗效 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 n(%)组别 n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50 30(60.0) 18(36.0) 2(4.0) 96.0对照组 50 18(36.0) 24(48.0) 8(16.0) 84.0注:*P0.05 VS 对照组3 讨论中医认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UC),是有多种原因作用于已虚之体,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下,清浊相乱,混杂而下,迫及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肠络受伤,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病而致。故病位始于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初发见大肠湿热,为实证;久病由腑转脏,久病多累及肝肾,且久病入络,反复出血,瘀血阻络。笔者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症侯,采取温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利湿等法,辨证治疗。基本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渗湿止泻;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缓急止疼;阿胶益血;乌药温肾调气;白芨、三七粉、黑地榆活血化瘀、敛血止血、消肿生肌。血不利则为水,血活瘀去,粘液便自止。此方以协调、平衡整体机能为目的。中药治疗和保留灌肠,是中医整体与局部治疗方法的结合,针对本病粘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等病理改变,采用肠道给药,锡类散解毒消炎,止疼散肿。苦参清热利湿;白芨、五倍子止血收涩;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疼生肌,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能够有效地缓解本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局部病理变化,改善局部充血、水肿状态,促进局部病变修复。由此可知,中药口服和保留灌肠,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植物神经紊乱状态,抵抗病原微生物,减轻或缓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