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设计理念: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两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几段文字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同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教学重点: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教学难点: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课件 咏柳 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 齐读、齐背(2) 说说从这首诗中你了解了柳树的什么特点?2、 初读课文,感知险恶环境中的柳树。1、 交流青海高原的资料,使学生对青海高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1) 感受青海高原的寒冷、干旱。(2) 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2、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株柳树。(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出示句子)指导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过渡: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神奇的柳树)3、 课文中有一自然段直接描写了这株柳树的形象,请找出来。(出示第五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这株柳书长得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小结:作者寥寥几笔就给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接下来,我们一起想象着你脑海中的画面再来读这段文字(读第五小节)过渡:作者在青海高原一路走来有没有看到其他的柳树?是呀!在这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能伫立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难怪作者他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面对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那么,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板书:生长)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1想一想:读了这两段之后,在青海高原上存活这样一株柳树容易吗?为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2师生交流:哪些词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A :(出示)干旱和寒冷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寒冷)(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植物都活不过一年,只有这株柳树活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绝不宽容:干旱和寒冷从不手下留情)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1)这里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2)我们身处平原,也许终生无缘了解3500米以上,极端气温零下20度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想象一下:狂风呼啸,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可是它怎么做的?道道闪电,阵阵惊雷,劈向柳树,这株柳又怎样了?(评价: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3. 同学们,你看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了层层递进的句式,非常有力地抒发他对这株柳树的无限崇敬之情,所以每次老师读到这句话我都感到心潮澎湃,现在我也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同学们,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感染者,你们也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感再来把这段文字好好的读一读,品味一下。4面对这样一株顽强的柳树,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5.作者陈忠实通过写这株柳的外形,使得这株柳树巍巍然的样子浮现在我们眼前,他又通过丰富的想象虚写了这株柳的生长过程,这使得这株柳树的精神立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一实一虚相结合着写才使得这株柳树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逐渐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你的作品中也能适当加入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老师相信,这一定能使你的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1.同学们,文章到这里,我觉得这株柳树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可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到了家乡灞河的柳,他的意图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第八自然段。先来概括说说灞河边柳树的特点(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当灞河柳正悠闲地享受着雨露滋润、正沐浴着灿烂阳光的时候,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却在经受(高原风雪)当灞河柳正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柔美的身姿时,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却在忍受(雷轰电击)虽然作者表面上写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其实是用家乡灞河的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对比,衬托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比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此时,作者对这株柳树又上升为一种怎样的情感?(敬畏)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课题,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陈忠实他给我们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他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这一株柳吗?课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作者,老师这有一段关于他的介绍,我想给同学们读一读。2.(走进陈忠实)同学们,读完这段话,你此时有什么要说的?你觉得作者他还仅仅只是写柳树吗?(师小结: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柳,也在写他自己。他之所以对这株柳情有独钟,是因为他在这株柳的身上看到他自己的身影。)通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又想到了那句话?3.这一株柳树,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1)(出示最后一段)(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过渡:是呀,我想这株柳树不仅感召着作者,也感召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当我们的人生旅途上再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想这株柳树一定会再一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来,孩子们让我们再把课文的题目读一读。3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不仅读懂了这株柳,还读出了一个人生哲理,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4最后老师送大家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