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后作业6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后作业6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后作业6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后作业6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后作业6 城市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作业(六)一、选择题半城市化地区是指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据此回答12题。1半城市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郊区大力发展农业 b外来资本的投入c乡村工业化 d政府规划形成解析半城市化地区是非农产业比较发达的非城市地区,郊区大力发展农业不可能促进半城市化的形成,a项错误;半城市化地区是自发形成的,不是政府规划建设形成的,d项错误;乡村工业化有利于促进非农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半城市化的形成,c项正确;外来资本的投入若用于非农产业,则有利于半城市化的形成,若用于农业相关项目,则与半城市化形成无关,故b项所述不可能是半城市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答案c2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解析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会加大半城市化地区与所在区域城市的经济差距,不利于当地非农产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而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的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都有助于改善半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都有利于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答案c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b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乙两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均增大解析读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也比乙城市大,故a、b项错误;图中只显示了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无法进行人口数量的比较,c项无法判断;19922012年,甲、乙两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均增大。答案d4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的()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读图可知,20年来,两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增长幅度大,郊区城市化现象突出,故两城市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答案b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繁荣、高楼林立被称为景观城市化;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高被称为人文城市化。读某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指数越大,表示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分布图,回答56题。5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甲区域 b乙区域c丙区域 d丁区域解析由材料可知,城市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越大,表示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由图中四区域的城市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的数值可知,甲区域的城市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之和最大,且甲区域景观与人文两方面的契合度最高,可推知甲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答案a6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大于人文发展速度时,会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市化”。下列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景观城市化建设亟待加强b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c丙区域人口素质高,城市规划合理d丁区域景观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解析由图可知,甲、丁两区域人文发展指数稍低于景观发展指数,应适度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乙、丙两区域的人文发展指数与景观发展指数相差较大,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丙区域需加强人文城市化建设。故b项正确。答案b德国是人口较稠密的欧洲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据此回答78题。城市人口规模个数100万的大城市4100万50万的中等城市1050万10万的小城市7010万的乡镇135007图表数据表明,德国()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解析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故c项正确。答案c8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解析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答案d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解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答案d10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减少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量解决城市洪灾解决城市缺水问题a b c d解析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答案d下图是19802015年南昌市总人口和城镇化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南昌市()a19802015年总人口的增长率高于2015年的城镇化率b2015年农村人口数量多于城市人口数量c19802015年城镇人口一直在增加d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解析据图可知,19802015年南昌市总人口增长率(约39%)低于2015年城镇化率(约51%);2015年南昌市城镇化率超过50%,说明农村人口数量小于城市人口数量;19802015年南昌市城镇化率一直在增加,总人口数量呈增大趋势,城镇人口持续增加;2015年南昌市城镇化率仅略超过50%,不可能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答案c12从水循环角度出发,下面四幅图所示做法有利于减少南昌城市内涝的是()a bc d解析洼地上建停车场并不能减少地表水下渗,对减少城市内涝作用不大;其他三种做法都有助于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因此均可减少城市内涝。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趋势图。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2005年与2016年产业结构变化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谈谈北京市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变化可看出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重较大,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1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示意世界37座城市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轿车使用量。材料二下图为漫画不堪重负。(1)材料二中漫画反映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该问题在香港不太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2)据材料一分析,洛杉矶比香港较易出现的大气环境问题是()a酸雨 b光化学烟雾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破坏(3)(多选)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a发展大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b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c严格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发展地下、地面、空中立体交通体系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