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九) 第6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 实用类文体知识附录 新人教版_第1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九) 第6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 实用类文体知识附录 新人教版_第2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九) 第6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 实用类文体知识附录 新人教版_第3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九) 第6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 实用类文体知识附录 新人教版_第4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九) 第6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 实用类文体知识附录 新人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集训(二十九)第二部分 连续性文本阅读(传记)对应学生用书p48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林丰俗: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端阳时节,凤凰花开,不觉想起林丰俗先生。他笔下的凤凰花极富感染力,那幅创作于1972年的公社假日让人过目难忘:火红的凤凰花下,如释重负的人们骑车穿行,轻松喜悦的神态与鲜艳怒放的凤凰花相映成趣,人与自然的和谐,真实亲切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在铺天盖地的样板戏和宣传画之外窥见真正的艺术之美。如今提起林先生,知道的人已经不多。广州美术学院的陈侗老师称他为“20世纪中后期岭南最重要的山水画家”。如此举足轻重的画家,生前却从未举办过大型个展,低调得难以想象。林丰俗本姓施,1939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彩塘镇一个铁匠家庭。适逢日寇占据,禁止民间打铁,生计变得艰难,家里孩子又多,只好把他过继给金石镇的远房亲戚。养父姓林,在新加坡务工,家境相对宽裕。林母将他视为己出,爱护有加,尽力培养,除供他上新式学校之外,寒暑假还让他入读私塾。林丰俗一生钟爱诗文,在古文方面积淀深厚基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林丰俗小时候就因为热爱家乡祠堂庙宇装饰画,开始自学绘画,初中时已经能画梅兰竹菊,高中时受过李屏周先生指点。1959年考进广州美术学院,受关山月、黎雄才、卢振寰等名家栽培。他觉得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基础不扎实,所以在学业上特别刻苦。1964年毕业,分配到怀集县文化馆工作。之后几年,一直在粤西北山区,种地、造林、卖杂货、搞宣传,就是没有好好画过画,一直身处各种“运动”之中。1972年有过一次全国画展。已经整整八年没画过山水的林丰俗激情难抑,一口气创作了石谷新田和公社假日。清新脱俗的田园诗意,活泼浓烈的生活气息,超越了当时的命题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两幅作品都参加了大展。1975年,林丰俗调任肇庆群艺馆副馆长,搬进肇庆众多文艺单位聚居的一个称为“独立营”的片区内。由于他有学问,好相处,大家都喜欢找他请教、交流,他家因此成为当地的“文艺交流中心”。1981年底,林丰俗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画的教学当中,直至退休。教学上林丰俗一丝不苟,对学生的基础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在艺术观念上他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认同的观点,从不反驳,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旁敲侧击,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领悟。他强调画外之功,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多深入生活,从自然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不要像我”是他提醒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在生活上他对学生十分关心,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他都亲自过问,给予帮助。林丰俗待人和善、谦虚,说话慢悠悠,声音不大,面带微笑,朋友和学生都称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他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在生活和艺术理念方面尤为执着。在创作石谷新田的时候,一开始黎雄才先生批评他石头画得太黑,以当时黎老的权威,换作他人,可能就改了,他却不肯让步,坚持按原来的设想完成。看到最后效果,黎雄才先生夸赞:“幸亏石头够黑。”林丰俗喜欢读诗,尤喜陶渊明。他一生淡泊名利,晚年将自己的房子命名为“心远草堂”,是他心境的写照。早年学校想让他担任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他婉拒了,认为行政工作花费太多时间,没法静心,还是安心教书为好。林丰俗一生好静,没有手机,不爱运动,读书画画、三两学生朋友谈天说地是其最爱。晚年极少参加公开的活动,能推则推。有一次参加开幕式回来说:“去看人,被人看,就是没看到画,以后不参加开幕式了。”近年艺术品市场兴旺,求画的人很多,林丰俗能推则推。在他看来,钱不用多,够花就好,为钱而画,会影响和左右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告诫晚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画家靠手艺挣钱,无可厚非,但要认真,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马虎不得。不要忽悠人,更不能忽悠自己。”退休后,家人朋友鼓励他办大型个展,他不知是怕麻烦还是觉得自己还可以画新作品,总是说“不急,迟一点,迟一点”,不料竟成憾事。2019年3月19日,大型个展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距林丰俗辞世已接近两年。开幕式五百多人参加,参观人次多达数万,反复观展者不在少数。正如陈永锵先生所说:“我观察这次来看画展的都不是为捧场来的,是林老师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感召来的。”(摘编自陈斯鑫林丰俗: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丰俗的养父母对他爱护有加,相对优越的家境让林丰俗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b林丰俗从小就热爱绘画,初中时便能画梅兰竹菊,此后还受过许多名家指点。虽然基础不扎实,但林丰俗在学业上特别刻苦。c林丰俗的代表画作清新脱俗,富有田园诗意,散发出活泼浓烈的生活气息,超越了当时的命题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d林丰俗有学问,好相处,因此大家都喜欢向他请教,交流艺术创作。他的住所也被朋友们亲切地称为“文艺交流中心”。解析原文为林丰俗觉得自己基础不扎实,而非选项中的林丰俗基础不扎实。答案b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句“凤凰花开”一语双关,既点出了林丰俗创作的凤凰花极富艺术感染力,也暗示了林老蓬勃的艺术创作热情。b文章交代了林丰俗波折的命运曲线,与其对艺术不灭的热情形成对比,表现了林老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与追求。c文中写到林丰俗对学生的基础训练要求非常严格,表现了林丰俗对艺术教学的一丝不苟,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d林丰俗曾在创作上与师傅黎雄才产生分歧,但他坚持按自己的设想完成,最终得到师傅认可,赞扬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原文中无依据。原文中只写了黎老对林丰俗的认可。答案d3林丰俗先生告诫晚辈“印章盖下去就是你的脸面,马虎不得”。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答案林丰俗淡泊名利,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创作者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不能忽悠他人;林丰俗在艺术理念方面尤为执着,有着较高的艺术创作要求,任何作品都要认真创作,不能马虎;生活中的我们也要怀有敬畏精神,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金庸已逝,江湖已远著名作家金庸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查家是海宁名门望族,家风儒厚,以文起家,重气节有侠气。金庸自幼喜欢读书,读遍了查氏宗族的藏书,尤其喜爱历史。金庸自学能力很强,他还精通英语、日语和法语。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办报、写小说的基础。可是金庸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中学时,金庸因为写文章嘲讽训导主任被开除。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又因投诉校内党员而被退学。后赴上海入东吴大学学院学习国际法,但毕业时正逢内战,没有拿到毕业证。2005年,他以81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2010年,86岁的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创下剑桥在校生中年纪最大的纪录。健笔直言,报业巨子1946年秋,金庸打败了一百多名竞选者进入了大公报。直笔敢言、骨气凛冽的大公报让金庸得到历练,“武功”精进。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他被派往香港。随着内地“大跃进”运动开始,虚、假、大、空的信息充斥着港版大公报,金庸知道这些都是假的。1957年冬,他毅然决定离开大公报:“我离开那里,是因为不能发表反对错误路线的意见,这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1959年,35岁的金庸与人共同创办明报,他说:“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明”取“明辨是非”之意,确定了鲜明的立场:“不左不右,绝对中立。”明报刚出版的时候,销量并不大,为了增加销量,他开始以“金庸”为笔名连载武侠小说,这一招获得成功。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达11万份,1989年达18万份。30多年间,金庸将明报办成了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金庸辞世,明报发文悼念:“如非当年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侠之大者,家国情怀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金庸宣布就此封笔。金庸用他所写小说中的14部小说名字的第一个字写就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小说里,还体现在现实中。早在14岁那年,金庸亲眼见证国家凋零,民不聊生,就立志成为一个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官。然而命运多舛,金庸未能实现梦想,而做了一名记者。可他依然心系祖国,几十年来无不想着为国家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遗留下一批飞机在港。当时香港还是英国人的地盘,国民党方面又发动关系游说英国人把飞机移交给台湾。这时候,金庸挺身而出,靠着自己在香港新闻界的名声为新中国仗义执言,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社论为中国共产党说话,援引国际法侃侃而谈,最终为大陆争得了这批飞机。1972年,美国单方面将琉球群岛及钓鱼岛划归日本,引起台湾、香港两地“保钓运动”,震惊中外。关心祖国命运的金庸,发表多篇社论抨击美日无耻行径,维护祖国对钓鱼岛不可争议的主权。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对他的武侠小说赞不绝口。金庸曾对朋友说:“几十年了,我最佩服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邓小平对金庸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那就是中国准备收复香港,并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金庸很激动,连忙回应:“这方针政策好,香港人和国际友人都能接受。”回到香港后,金庸逢人便说内地好,还在明报大力宣传香港回归祖国、“恢复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繁荣”的方针,唤起民众共同关心香港回归祖国的大事。后来撒切尔夫人曾单独会见金庸,希望他为英国说话,反对香港回归。金庸果断拒绝了,并坚定表示站在中国政府一边。时人常感叹,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多么精彩,殊不知,金庸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为多么精彩。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金庸先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为设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金庸先生赤子丹心,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选材综合“百度百科”等资料)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人物传记选取了传主的典型事例,始终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传主的经历和精神品格。b虽然金庸的求学之路很坎坷,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甚至在86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创下剑桥在校生中年纪最大的纪录。c人们对金庸的了解大多是对他创造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武侠世界的了解,而很少了解他铁肩担道义的一面。d1957年,金庸从大公报辞职,是因为有感大公报“直笔敢言、骨气凛冽”风格的失落,不能讲真话违反了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解析a项,“始终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错误,选项对文章思路理解有误,传记并没有“始终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而是按照主题组织,由各部分的标题可看出。答案a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固然是因为他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武侠世界,但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小说中熔铸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精神。b邓小平接见金庸,对他的武侠小说赞不绝口。金庸深受感动,他曾表示,几十年来最佩服邓小平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他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c1972年,金庸封笔之时,用自己14部小说名字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知金庸一生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d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都会见了金庸,希望他发声,金庸态度鲜明,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站在中国政府一边。解析c项,“可知金庸一生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错误,选项曲解文意。这副对联取自金庸所写的14部小说的名字,但并不能说明金庸一生共写了14部小说。答案c6据悉金庸先生入围“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金庸先生令人感动的优秀品格。答:_答案勤奋好学,矢志不渝。读书求学之路坎坷,且逢战乱,金庸坚持求学,甚至以高龄攻读硕士、博士,创下剑桥在校生中年纪最大的纪录。热爱阅读,学识渊博。自幼遍读查家藏书,尤其喜爱钻研历史,精通英语、日语和法语。直笔敢言,骨气凛冽。对于大公报刊登虚、假、大、空的信息敢于直言,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操守。愤然辞职创办明报,“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爱国爱港。为大陆争取飞机,积极参与“保钓运动”,佩服邓小平,支持香港回归,拒绝撒切尔夫人,积极宣传“一国两制”。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贡献政治智慧。勤于创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一支笔写了多部体现家国情怀的武侠小说。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作,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铲平。牛刀小试,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革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摘编辛弃疾的诗意人生)【相关链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辛弃疾幼时就把南宋当作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对辛弃疾产生了很大影响。b辛弃疾从小就有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一直熟读兵书,苦练武艺,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c辛弃疾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年纪轻轻就受到耿京重用,后来耿京遇害,他投奔南宋,继续为祖国效力。d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为嫉贤妒能的南宋官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