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_第1页
西师大版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_第2页
西师大版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_第3页
西师大版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_第4页
西师大版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师大版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姓名:_ 班级:_ 成绩: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1. (5分) (2019邵阳模拟) 文言文阅读 学弈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b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 一心以为有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为是_?曰:非然也。(1) 按课文内容把文段补充完整。 (2) 学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家、_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_和_。 (3) 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4)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15分) (2019大石桥)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注】凛然:稳重的样子。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甫冠:指刚满20岁。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1) 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退为家人讲_众皆弃去_光持石击瓮破之_同列语之曰_(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3) 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3. (14分)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 朱熹)(1) 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余尝谓_ 心不在此_却只漫浪通读_ 心到最急_(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B . 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C . 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4.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给划线字注音。 _盂沧孰汝知乎(2) 解释下列划线词。 两小儿辩斗_我以_日始出时去_人近及_其日中如探汤_孔子不能决_也孰_为汝多知_乎(3) 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4) “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 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5. (2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给下列字注音。 _盂沧孰汝(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两小儿辩斗_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及其日中如探汤_孔子不能决也_孰为汝多知乎_、_(3) 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4) 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 “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6) 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7) 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8) 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9) 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 6. (8分)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 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诸儿竞走取之_人问之_取之,信然_(2) 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B .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C .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3) 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 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 信服B . 征服C . 服从7. (1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方:刚刚。曝:晒。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禽:同“擒”,捕捉,抓住。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1) 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代把_国和_国比成了故事中的鹬和蚌,把_国比成了渔者。(3) 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8. (13分) 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注释:发鸠(ji)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柘(zh)木:柘树。文首:头上有花纹。其鸣自 :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少女:小女儿。(1) 解释下列下划线的词语。 白喙:_以堙于东海:_(2) 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4) 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9. (10分) (2019长沙)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吕布为曹操所缚,将死之际,乃语操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操竞杀之。(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吕布为曹操所缚_将死之际_乃语操曰_明公之所患_(2) 为什么吕布愿意投降并效力于曹操却仍然被杀?请谈谈你的理解。 10. (5分) 课外阅读。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欲知其轻重。1使水及原痕。2(2) “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1。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置 象 于 船 上 刻 其 水 痕 所 至。(4) 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11. (6分) (2019三山)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 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以至于斯也斯_(2)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12. (19分) 课外阅读。 道旁苦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诸:众人。游:玩。子:果实。折枝:压弯了树枝。竞:争着。走:跑。信然:果真这样。(1) 文中形容路边李子树上李子多的一个词是( ) A . 折枝B . 竞C . 多子(2) 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是( ) A . 道旁而多子B . 此必苦李C . 取之信然(3) 读了故事,我知道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多选) A . 仔细观察B . 爱动脑筋C . 故弄玄虚13. (27分) 课外阅读。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媪(o):年老的妇人。杵(ch):棒槌。卒业:完成学业。(1) 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去:_。 方:_。欲:_。 还:_。(2) 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还_(3) 用“是”与“否”判断下面的划线字是否意思相同?(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4)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_太白感其意,还卒业。_(5)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14. (14分) (2019天津模拟)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 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暮:_ 闻:_ 善:_(2) 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3) 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_15. (10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日:“鞭乎?”王日:“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反家。【注释】系:抓。致:达到。(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世乱 _云_鞭乎_释之_(2) 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惊弓之鸟B . 君子何之C . 置之度外D . 久而久之(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 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16. (8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讴(o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穷:尽,完,这里指学完。谓:认为,以为。之:代词,指代秦青高超的唱歌技巧。遂辞归:于是就(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遂(sui),于是。辞,告辞弗(fu)止: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衢(q),大路抚节:打着节拍。遏(e):阻止。谢:认错,道歉。反:通“返”,返回(1) 对“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A .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说自己什么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B .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2) 秦青为薛谭饯行,高歌一曲之后,薛谭是怎么做的?写出相关的句子。 (3) 秦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理由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 17 页 共 17 页参考答案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1-1、1-2、1-3、1-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