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材分析.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材分析.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材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材内容的相关研究内容1、教材的地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土地的誓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是让同学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整合:教材的内容: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所写,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 散文卷一,入选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 越地发土地的誓言誓:“我要回到 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 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 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 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写作背景: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对教材的处理及整合:(1)、要能指导学生大体了解土地的誓言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土地的誓言在端木蕻良作品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由于本文是人物直接抒情,且是散文诗。要依据散文诗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要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3)、要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用呼告、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2)、诵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4、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散文诗中的呼告象征手法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加之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七年级的学生青春浪漫,喜欢读诗写诗,老师应该把优美的诗篇呈现给他们,引领他们走向诗的国度;土地的誓言全篇是端木蕻良的内心独白,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文,对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凡的语言效果、深沉的思想情感,掌握、领会有一定难度;并且因为学生平时的朗读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念书”,很难真正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无法融入到课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更难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这就需要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综合分析学生状况,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困难。因此,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5、教学方法: 诵读法 、 研讨探究法主体思路仍然是“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1)、教法说明:教学本课,朗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结合前面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课型以朗读课为主,朗读中让学生去感悟真情,释放真情。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优秀的视频朗诵包括教师当场示范朗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一些重点语段对学生及时点拨,教授朗读方法和技巧。尽可能的实施“欣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美、欣赏语言美、欣赏表演美,通过欣赏美来感悟美;情境教学的途径:通过课件快速进入情境,化身土地、角色转换进行内心独白;讨论教学的实施:设置主问。设计理由:余映潮老师认为: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可以集中话题、优化活动。 (2)|学法说明:在听中感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中提高,在指导下进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