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课件_第1页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课件_第2页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课件_第3页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课件_第4页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经济 政治 读者 基础设施建设 背景西方 a 政治上 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b 经济上 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对外开拓殖民市场 c 报刊 近代报刊的大发展 2 中国 a 政治上 封建中央集权制 b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 c 报刊 封建的邸报 京报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15 1839从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到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前 外人来华创办6家中文报刊和十几家外文报刊 开办者大多为传教士 办报活动局限于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第一阶段 1840 19世纪末 外人办报规模和地域迅速扩展 逐渐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 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1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15 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会马礼逊 主编米怜2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 1823 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伦敦布道会麦都思3 依泾杂说 1828 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4 天下新闻 1828 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5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3 1838广州创办人 主编普鲁士人郭士立6 各国消息 1838 1839广州创办人 主编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马礼逊 英国传教士 所属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 米怜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一年轻传教士 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工作 1807年9月 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 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地 1815年 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 办学校 设印刷所 并出版了中文月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815年 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 他在华25年 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 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 圣经 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 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 编纂第一部 华英字典 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 他创办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为第一份中文月刊 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 他开办 英华书院 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 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 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 他所开创的译经 编字典 办刊物 设学校 开医馆 印刷出版等事业 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马礼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报刊书籍传教原因 1 是中国地方很大 方言很多 口头宣传有困难 而中国的文字是统一的 通过印刷品宣传 各地民众都能接受 2 是清朝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 中国人对外国教士也怀有敌意 很难直接作口头宣传 而散发中文书刊进行传教却较方便 将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到中国也不难 察 是一份宗教报刊 木刻雕印 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发行 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 也发往内地 察 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 阐述伦理道德 西学介绍等 其中 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1 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 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达到宣传效果 如封面上印有 子曰 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 博爱者纂 等字样 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 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 雕版印刷 3 有评论 记叙文 故事 诗歌等 还用对话体 章回体 有些文章的结尾 写上一句 要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4 为了吸引读者兴趣 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 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 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 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创新 1 月食 一篇预告性新闻 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2 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 这幅插图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每期6至7页 1张两面 每期初印500册 第五期起印1000册 后增至2000册 免费赠阅 传布于南洋群岛 泰国 越南等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中国境内亦时有输入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是米怜 其他撰稿者还包括马礼逊 麦都思 梁发等 1821年 因为米怜病重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停刊 历时7年 共出7卷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地位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时间及创办人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 于1838年停刊 内容 东西洋考 虽为宗教报刊 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 有科学知识 宗教 道德等 设有言论 新闻专栏 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 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 东西洋考 与 察世俗 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 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 刊名相似 封面设计也相似 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 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1 从内容上看 两者均由宗教 伦理道德 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 东西洋考 中 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 2 新闻和言论 东西洋考 对时事政治很关注 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 东西洋考 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 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 察世俗 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 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3 新闻文体 与 察世俗 相比较 东西洋考 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创新 1 迁新加坡后出有货价行情报表2 京报 选载均为中文近代报刊之首创 3 新闻专文 东西洋考 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 新闻纸略论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二阶段 香港和上海两中心商业报刊为主 如外文 德臣报 中文 申报 宗教报刊为辅 如 万国公报 中心一香港 主要外文报刊 中心一香港 主要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 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 主编麦都思 由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 1856年3月停刊 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绍西方政治 历史 医学 地理等知识 三分之一篇幅报道新闻 中心二上海 主要外文报刊 北华捷报 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创刊 周刊 创办人英商奚安门 1856年增出日刊 每日航运新闻 1864年1月 每日 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更名 字林西报 北华 转为 字林 的星期附刊 字林西报 外文报刊中 发行最广 影响最大的报纸 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 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 该刊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告发表机关 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 字林 重视言论 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 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 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 除言论之外 还大量登载航务 商业等方面的信息 它报道内容广泛 资料丰富 且常涉及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 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 北华捷报 创刊号和 字林西报 中心二上海 主要中文报刊 六合丛谈 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7年1月创刊 月刊 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 1858年终刊 内容与 遐迩贯珍 相似 主要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六合丛谈 创刊号目录 六合丛谈 虽然也是一本宗教刊物 但传教内容亦显著减少 新闻增多 也刊登了商人需要的信息 创刊号的目录全抄如下 1857年1月26日 咸丰丁巳正月朔日 六合丛谈小引 英 伟烈亚力金陵近事丁巳元旦列国历纪粤省近事述略地理 英 慕维廉月历地球形势大率论进口货单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 英 艾约瑟出口茶价单约书略说 英 韦廉臣银票单泰西近事纪要水脚单印度近事 万国公报 1868 1883 1889 1907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 影响最大 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 并任主编 该报初名 中国教会新报 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 万国公报 1883年休刊 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 并改为月刊 1907年5月 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 7月 万 停刊 在 中国教会新报 时期 主要以传教 联系教友 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 更名后 宗教内容减少 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 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 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 万国公报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 使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 301期起改名为 万国公报 目录 1874年9月5日 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京报七日全录 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初四日 地球全图 附张 大英国事万国地图说略 亚细亚洲印度与暹罗立约有和约之十五国与中国相较事印度国信息大清国事大丹国事台湾信息丹国皇出游属地大美国事秘国与中国立约二则土番滋生事端格物探源 未完 英 韦廉臣美国驻俄钦差回国救世当然之理 未完 英 李提摩太 郑雨人美国米西息江边大铁桥告成传教于印度之盛大德国事印度教会大兴蓝牧师德俄两国密约助钱印书传道蓝牧师大俄国事银洋市价德国奥斯伯新报信息上海各货行情 上海新报 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 1861年创刊 由出版 北华 的报馆创办 初为周刊 1862年改为周三刊 1872年7月2日改为日刊 同年12月在与 申报 的竞争中失利 停刊 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 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 上 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 其刊载的中外新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 创办之初 刊载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况 很受时人关注 该报虽为商业报纸 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 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 上 在创刊后十来年里 使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 直到1872年 申报 创刊 申报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由英国人美查等人集资创办 宗旨 赢利 办报策略 低价出售 重视言论 重视新闻 出版文艺期刊 出版画报 创办书局 出版 申报年鉴 1889年 美查将申报馆改组为美查兄弟有限公司 并成立董事会 收回原股本2000股 约合银10万两 返回英国 改组后的申报官买办为席裕祺 总揽馆务的是英籍董事埃波诺特 1913年 史量才独自经办 申报 后 其业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申报 改革第一 重视言论 每日一篇 言论 且都在头版 第二 重视新闻 第三 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 第四 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第五 扩大报社业务 新闻报 新闻报 与 申报 被当时时人们称为 鲁公之政 兄弟也 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 比 申报 晚21年 初为中外商人合办 后股权为英商丹福士独有 新闻报 经营思路 一 是每份报纸以低于 申报 的价格出售 二 是将自己的发行及地方在苏锡常一带 三 是利用一切方法获取广告 四 福开森时期的 新闻报 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 提出 在商言商 经济独立 的办报口号 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 努力适应商业需求 使得 新闻报 发行量不断上升 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 从而对 申 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外报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一 外报与中国 邸报 的区别 二 19世纪40到90年代中文报刊业务状况 三 外报在侵华活动中的作用 四 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影响 外报与中国 邸报 的区别 一 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同时存在 但有不同点 1 在办报思想上 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 具体的宗旨 并公之于世 如 察世俗 申报 等 2 在内容和版式上 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 评论 文艺作品 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 而邸报 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3 在机构设置和专业分工上 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 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 所有这些是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 外报与中国 邸报 的区别 二 4 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 当邸报 京报还在手抄 木刻活字 或胶泥活字 印刷的时候 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5 外传播范围和效果上 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 主要在官吏中传播 范围很小 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 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 19世纪40到90年代中文报刊业务状况 一 1 印刷上雕版印刷到铅印石印的过程 2 版式上鸦片战争前后 多是中国土纸印刷的线装书式 60年代 上海和香港出现几家单张的报纸 有的仿照外文报纸的版式 用进口白报纸印刷 每版分为几个直栏 但70年代 申报 创刊后出现了倒退 用中国土产纸张单面印刷 每张4版 当时称页 每版版面很小 整张报纸 可裁叠称线装书 19世纪40到90年代中文报刊业务状况 二 3 版面编排上70到90年代 中文报纸大体流行着一种格式 即 首论说 次上谕或宫门钞或辕门钞 次为各省各埠要闻 末为本埠新闻 这种编排是一种简单的分栏 是一种进步 但在20多年中一直停滞不前 从70年代起 中文报纸上开始陆续刊登电讯或专电 但到甲午战争前 除外来电讯外 各报的专电还是偶尔有之 还没有一家中文报纸设立电讯或专电专栏 19世纪40到90年代中文报刊业务状况 三 4 在新闻文体与写作上70年代前 由外人编撰的一些中文报刊 如 遐迩贯珍 上海新报 其新闻虽然写得还不够完备 还常与评论相混淆 但都较为记实 简洁 有一些新闻 已经五要素俱全 1870年 上海新报 开始在每条新闻上加简明标题 并且用大于四号字正文的头号字排出 但是70年代起 随着中文报纸的增多 一批中国旧式文人参加了报纸编撰工作 他们不懂报纸和新闻 往往混淆了新闻与文学的界限 喜欢以新闻描写取代对事实的报道 于是 大量谈神说鬼 离奇故事被当作新闻充斥报端 反映到新闻标题上 开始流行优美典雅 但千篇一律的四字标题 如 上林春色 禁苑秋声 等 大约70年代后期开始 怪诞人及故事新闻逐渐减少 较记实的新闻有所增加 并且出现了一些比较像样的新闻通讯 如 申报 所谓一些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 不过到90年代 总体上新闻稿件的质量都不高 远未形成较固定的新闻文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