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0-2021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_第1页
上海市2020-2021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_第2页
上海市2020-2021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_第3页
上海市2020-2021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_第4页
上海市2020-2021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 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6分,每空1分)(1)书生意气, 。(毛泽东 长沙)(2) ,白露未已。(诗经)(3) ,七叶珥汉貂。(左思咏史)(4)在饮酒诗中,作者表示自己虽在人境居住,依然拥有宁静的生活状态的诗句是 , 。(陶渊明饮酒)2.按要求选择(2分)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一句话来抒发自己的思想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C.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D.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保有一颗赤子心, ,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甚至能够在否定的现象中挖掘肯定的因素。A.因此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B.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C.并且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D.并且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二 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13分)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1600年前去世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在今天再度死去, 是在当代中国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他们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事实上,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对于他,或许,当代中国诗人缺乏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周末,原文有删节)4.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然而 B.而且 C.因为 D.也5.第段加点词“淹没”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6.第段举罗曼罗兰回信及瓦雷里写序言的例子,用意是 。(2分)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是什么?(3分)8.结合文意,以高中阶段学过的陶渊明诗饮酒为例,谈谈陶渊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的内涵。(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6分)淡淡枣花香仲夏时节的阳光下,我家房宅后院的那棵枣树,终于飘下了淡淡的花香。 不知为什么,枣树就是不喜欢早开花。从季春时节到孟夏时节,枣树在我家的后院里,一直悄悄地看着杏树、梨树和槐树们热热闹闹地开花,它却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也许,它是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我望着光秃秃的枝头,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忐忑涌动着。我真的担心它错过了花期,会耽误孕育果实的时机。误了时机,那秋天满树鲜红的甜脆,就没了指望。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我想,不仅我的心里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们,都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 在我的记忆中,那棵枣树,总是在秋风的荡漾中,把我家的后院,演绎成一年四季最瑰美的童话。抬头望去,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娃娃们,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肚兜,坠在一根根枝条上,悠闲悠哉地打着秋千。鲜鲜的红,翠翠的绿,笼罩在一环光晕之中,吸引我痴痴的眼眸,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住地打开后门,来观赏这鲜美的风景,来品尝这鲜美的味道。 秋风漾起的时候,母亲看见我和妹妹们,常常望着枣树发呆,就在腰间系个圆圆的荆条筐,手攀着树上枝丫,爬到了果叶的风景里。在母亲的面前,我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问号,让母亲思考着。而母亲的答案,总是让我们舒心着,快乐着。 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红枣,一份一份地分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舍不得吃。母亲不管给我们啥吃货,我和妹妹们都很珍惜。我们在母亲身边,看着红枣的新鲜,心里比吃到红枣还甜。母亲也不催促我们吃。她看着我们各自守着的红枣,很风趣地给我们出了一个吃枣的题目。母亲问我们:“吃枣时,是先吃大的、好的?还是先吃小的、破的?”很快,先吃小的、破的成为我和妹妹们的共同回答。我们的理由很充分:小的、破的吃完了,剩下的就都是大的、好的。 可母亲却说我们答错了。母亲告诉我们:“吃枣,要先吃大的、好的,然后吃小的、破的。这样吃,吃到最后一个也是大的、好的。”母亲的话,让我深深地皱了一会眉头后,顿觉心境大开,一下子有了许多的领悟。我们家不管吃啥东西,母亲都是先挑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吃不了,也没啥可惜的。家里卖东西,母亲也是一个劲地劝人家挑最好的,从不把包崽儿给人家夹进去。给人家送东西,母亲也总是挑选最好的。 想不到,这吃枣还挺有学问的。我又想起,在母亲的身边,我和妹妹们总是被她夸奖着。母亲一直拿我们比着找优点。只要我们在母亲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比起来,就都是她心中的好孩子。我经常听到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好,却一直没听到过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不好。我和妹妹们在母亲的夸奖声中快乐地成长着,真是别样的幸福。母亲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那个山屯里所有的人,山屯人同样都是最好的,他们与母亲相处得很融洽。母亲,仅仅是山屯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真不知道她是从哪学来的。 枣花飘香的时候,早过了“立夏前后一场冻”的时节。季春的复苏中,杏花和李子花都是早开早谢,分别结下青杏和青李子的酸涩。我想,那青杏和青李子,一定有啥难言的心事,才共有着酸涩的味道。“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霜冻,不少的小杏、小李子都被冻坏了。”母亲的话,恰恰验证了我的担心。母亲说话的时候,那杏树和李子树下,已经是果殇满地了。也许,那杏花和李子花,在竞相飘香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保护自己后代的准备。 枣树的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枣树一定是像母亲一样,生孩子就要准备好充足的乳汁。我记得,梨花飘香的时候,总是满树的欢呼,满树的热闹。那种欢呼,那种热闹,真是让我为之振奋。我走在梨花的芬芳里,心情陶醉成一个憨憨的傻瓜。可那密麻的花朵,有时争吮着一个芽苞上的乳液,很快就显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花殇一片于树下,难怪母亲说梨树净开谎花。而枣树开花,讲究个先来后到,先开花先结果,后开花后结果,营养有个调配,有开花必有结果。 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那甜腻的枣花蜜。许多不知名的虫们也嗡嗡地飞来,来分享这淡淡的枣花香。我想,那些季春时节的花们,肯定浪费花期和花香。季春的季节,蜜蜂和虫们还没有真正地活跃起来。我站在枣树下,过足了嗅花的瘾。倾听着枣树上花虫合奏的交响,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不晚。仲夏时节,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有删节)9.第段用加点词“终于”是为了_ _。(2分)10.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11.第至段以大量篇幅写“母亲”,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3分)A运用插叙,回忆母亲爱护和教育我们的往事。B用母亲“吃枣”的学问,表现她做事的睿智。C以母亲“夸奖”的行动,突出她为人的通达。D暗示母亲的人生哲学是从枣树枣花中学到的。12.第段多用对比,对此加以评析。(4分)13.结合全文,梳理出对标题“淡淡枣花香”的多元理解。(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7分)紫萸香慢近重阳姚云文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注】姚云文:宋末元初文学家。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笮柳:以箭射柳。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14重阳节是每年的 (写具体日期)。(1分)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绝怜”直接抒发作者对多日风雨后暄明景象的喜爱之情。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重阳日因战争和天气而格外冷清。C下片引用汉家陵的典故,让诗歌的意境显得更加深沉悠远。D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于一体,深化了作品主题。16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2分)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17.解释加点字。(4分)(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勖尔植( )(4)名我固当( )18.下列句式与“故不我若也”相同的是( )(2分)A.与本非文人画士 B.然吾居乡 C.籍何以至此 D.吾属今为之虏矣19.与“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A.早实以蕃 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C.各各竦立以听 D.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20.翻译下面句子。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1.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意图。(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2分)日喻 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22.“皆求道之过也”中“过”具体指(用文中原句回答) 。(2分)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24.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25.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三 写作(50分)26.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似乎“看到”的人事物,但似乎是“视而不见”;有很多我们似乎是“见到”的人事物,但似乎也是“见而不真” 请你以“看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答案:1.6分(1)挥斥方遒;沁园春(2)蒹葭采采(3)金张籍旧业(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1分 C 3.2分B4.2分B5.2分西方现代文化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地位6.2分表明中西文化的阻滞和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文学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7.3分 (1)陶渊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被年轻一代诗人所忽略;(2)中西文化的阻滞和隔膜让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地位;(3)当代中国诗人缺乏对陶渊明所代表的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8.4分 得分点:结合文意1分,引用诗歌为例1分,阐明内涵2分要点示例:陶渊明的饮酒体现陶渊明追求精神上的平静和谐、顺从自然、追求简朴的田园生活(1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了陶渊明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回归诗学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性和地位,“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即陶渊明在诗文中表达顺从自然、喜爱田园的意愿,表现他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平静的价值观(2分)。9.2分 突出等待枣树开花之久,心情之迫切(内心之喜)10.3分 与“最瑰美的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