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 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b. 只适合南方水田c. 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d. 变革了耕作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说明传统耕作技术成熟,故a项正确。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b项中“只”字绝对化错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2.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基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产地较远,据此可知,汉代a.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开始出现b. 民间工商业迅速发展c. 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 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是官营手工业者,“平民墓葬”则体现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是汉代才开始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能说明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故d项错误。3.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减少,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土地作为主要的财富象征,故a正确;明清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并不得力,故b错误;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并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发展较快,故c错误;土地所有权分散化并不是均贫富观念的体现,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 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说明a. 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b. 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c. 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d. 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富商大贾成为革新力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谋取功名虚衔,以保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可知富商大贾的最终目的是让子孙进行科举考试,以光宗耀祖,故b项错误;材料中“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不能说明海禁政策松弛,故c项正确;材料中徽商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说明我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6.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a.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b. 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c.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由于胡椒在欧洲获利丰厚,所以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a项错误;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所以c项包含在b项中,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在当时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因素【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7.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在此进行了疯狂地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故“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本题选a项。b项错误,应该是美洲和欧洲;c项错在“阻碍”,应该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8. 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a. 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b. 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c. 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d. 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54年,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故d正确。环境污染、疾病丛生,无法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故a错误。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与提高英国国民的素养无关,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迟滞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故c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9.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该企业a.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b. 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c. 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d.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但是无法体现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经济发展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没有涉及生产的环节,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可判断出该企业还没有实行垄断,无法得出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故c项排除;结合“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说明了企业兼顾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故d项正确。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效益1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手段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答案】a【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12.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 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b. 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 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 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在西方国家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19141924年间中国又兴起一轮投资实业的热潮,两次工业化浪潮均与外部国际环境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并未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及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故bc两项错误,排除;19141924年,中国实业投资的发展是因为帝国主义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共同作用,并非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1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b.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c.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d.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在开办民用工业的时候,为了减少受到外资企业的压力,李鸿章奏请政府减轻税收,这是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开平煤矿的个例,不能说明整个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矿的控制不准确,排除b;材料中没有看出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税收制度的调整,排除c。14.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措施a. 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b. 可证实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c. 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d. 掩饰不了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末新政”认识。依据所学,商部的设立及一系列有关商业的规定,体现了清政府对商业管理的认识,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的近代化。分析选项,a夸大其词,应排除;b与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及史实不符,也用排除;c符合题意;d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末新政”15.“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a. 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b.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c. 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d.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材料中国家机构的改革可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故选d。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排除b;从1952年底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可结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后,再去理解材料中的国家机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16. 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成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两三千斤,而是两千斤的二十多倍!”该文章:a.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b. 有利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c. 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的影响。根据材料“1958年6月12日”“稻麦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两三千斤,而是两千斤的二十多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篇文章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17.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五年内理顺价格”,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工资上升90%到100%,政策一出台便在全国引起震动。“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出现了罕见的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的风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 价格改革过于急切b. 物价存在“双轨”制度c. 市场物资过于匮乏d. 经济秩序严重混乱【答案】a【解析】据材料“1988年”、“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价格改革过于急切,导致失控的趋势,故a选项正确;价格双轨制指的是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一种是计划的垄断性定价,另一种是市场定价,材料并未涉及这一制度,故b选项错误;1988年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市场物资不贫乏,故c选项错误;经济秩序混乱,属于价格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a。18.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这表明a.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殆尽b. 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度发展c. 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d.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因此选c。a错在瓦解殆尽, d错在根本变化,b无法体现,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特点19.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20.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21.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崇奢黜俭”的消费观念,甚至“隶卒倡优之徒,服饰艳丽;庶人之妻,珠玉炫耀,虽经禁约,全不遵守”,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 沿海地区习俗逐步西方化b. 沿海地区正经历剧烈的变革c. 男尊女卑的观念遭到摒弃d. 求奢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沿海地区的消费观念和等级观念遭到一定的冲击,反映了沿海地区正经历剧烈的变革,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沿海地区的消费观念和等级观念遭到一定的冲击,不能说明逐步西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男尊女卑,而是强调等级观念遭到一定的冲击,排除c。d项说法错在“主流意识”,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切入,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进行思考。22.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礼观念,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盲目肯定和效仿而是在顺应潮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3.“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 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 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 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从“常贴墙阴屋角间罗”到“报纸”的出现,可见c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民众诉求无关,a项排除。报纸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不是强调其内容与功用,bd两项均排除。故选c。24.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25.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梅隆a. 反对自行调节b. 主张干预经济c. 抨击经济改革d. 相信自由经济【答案】d【解析】注意时间1932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改革,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相反,c项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6.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b. 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答案】b【解析】“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表明新政符合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b正确;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故a错误;cd材料未体现,排除。27.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07.0%38.0%55.0%19802.5%33.4%64.1%20061.0%20.0%79.0%下表反映出a. 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b. 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 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d. 新科技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的第一、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生产力提高的结果,d正确。表中美国各产业的结构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a错误。材料中没有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b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比例,而不是数值下降,c错误。28.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19291931 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2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30.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b. 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c. 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d. 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答案】b【解析】据材料“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相当尖锐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1921年初开始执行新经济政策,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公有和私有的共存、计划和市场的共存,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1929年,斯大林还是终止了新经济政策。这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的特点,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从当时俄国的国情出发,没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没有改变社会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没有加剧国家政权颠覆,苏联斯大林时期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实行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故选b。31.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加速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c正确;a、b不符合材料,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32.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a. 新经济政策时期b. 赫鲁晓夫时期c. 勃列日涅夫时期d. 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可知这是在经济政策中融入了价值规律,对以前的经济政策有所改革;从“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可知这时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之一,所以这一时期是对斯大林模式有所改革,但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了改革,重点在工业上,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对斯大林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c正确。a项是列宁的政策,排除。b项时期改革重点在农业,排除。d项时期改革重点在经济和政治上,没有涉及军事,排除。33.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34.某地区一些国家签订了一份合作文件,包含如下主要内容。该文件是a.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b. 罗马条约c. 欧洲联盟条约d.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答案】c【解析】【详解】该合作文件“完善成员国范围内没有国界的内部大市场”即强调建立各国之间在资金、技术、商品等自由流通的自由市场;“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建立政治联盟”反映了该国际组织的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的性质,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区域集团组织只有欧盟有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性质,故c正确;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罗马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是经济联盟,不符合“政治联盟”,故排除abd。35.观察下边的漫画,为下图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a. 人类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b. 两极格局的最后谢幕c.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d. 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答案】d【解析】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漫画画面展现出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强烈不平衡,表明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答案为d项。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6.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b【解析】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二、材料题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每项,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的“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