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学案语文版必修5.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学案语文版必修5.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学案语文版必修5.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学案语文版必修5.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学案语文版必修5.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论民本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社稷()(2)粢盛()(3)圹()(4)曳兵() (5)数罟() (6)洿池()(7)鸡豚() (8)狗彘() (9)庠序()(10)饿莩()答案(1)j(2)zchn(3)kun(4)y(5)c(6)w(7)tn(8)zh(9)xin(10)pio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诸侯危社稷:_(2)则变置社稷:_(3)兽之走圹也:_(4)苟为不畜:_(5)载胥及溺:_(6)河内凶:_(7)勿夺其时:_(8)谨庠序之教:_(9)王无罪岁:_答案(1)危害(2)改立(3)原野,旷野(4)平日积聚,储藏(5)相互(6)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丧失,耽误(8)学校(9)归咎,归罪2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通“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莩”通“_”答案(1)雀(2)毋(3)斑(4)途殍3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古义:_今义:_(2)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今义:_(3)河东凶亦然古义:_今义:_(4)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_今义:_答案(1)祭祀用的牲畜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逃跑走路(3)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人或动物暴躁(4)更增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王(2)就(3)数(4)道(5)畜答案(1)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2)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成就(3)几/定数,天数/数量/读shu,多次,屡次(4)方法/学说/道理,思想/道义,正义(5)平日积聚,储藏/畜养/养活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树之以桑:_(2)虽欲无王:_(3)衣帛食肉: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名词用作动词,称王(3)名词用作动词,穿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于(2)以(3)者(4)之答案(1)介词,比/介词,对于/介词,在(2)介词,按照/介词,用、拿/介词,凭借/动词,认为(3)“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用于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时候”/用于数词后,译为“样”“个”/用于判断句的主语后,引出判断/用于表原因的判断句中,译为“的原因”(4)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此事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_(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_(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译文:_(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答案(1)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因为跑五十步的)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4)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三、名言警句1课内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课外名句(1)仁者无敌。梁惠王上(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梁惠王上(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二、背景展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三、文化常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文白对译(尽心下)(离娄上)(梁惠王上)孔子的仁爱更多地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王道仁政”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1)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部分中,孟子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请将其填在图中处,限四个字。(2)孟子在全面论述王道仁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请在图中处填出正反的具体内容,各限四个字。答案无望民多使民加多批判虐政1本文节选的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_答案(1)孟子认为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施行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者”“为丛驱爵者”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统治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治天下的理论基础。2本文节选的梁惠王上这一部分论述的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答:_答案从这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在实实在在地维护百姓的利益。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即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的联系。答:_答案(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是忠君。(2)“忠君”带有竞争意识谁爱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谁,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虽没有离开“忠君”的轨道,但对那些不可救药的暴君,孟子主张“变置”,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国君,民众则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4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帜鲜明,观点突出。他善于通过对事理的分析来把自己的观点发扬光大,从不含糊其词。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真理的勇气,蔑视统治者的傲骨,这些构成了孟子散文雄辩风格的内在精神实质。第三,孟子的雄辩还表现在论辩技巧上。论辩技巧有:(1)知言。要和对方辩论,必须掌握对方论点的实质,把握对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者由远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或者把对方话题的内涵暗加改变,使其变成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3)“引人入彀”法,即“归谬法”。对于对方的错误观点,先不直言其错误,而是把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前提,利用自己的观点加以推论,最终使对方的观点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有人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实施利民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有人却说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_答案(观点一)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警示作用。(观点二)孟子企图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问题,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王的政权,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这种温文尔雅的社会理想麻痹了人们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极作用。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论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民为贵”的深刻道理;再如“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暴君会让百姓离开的道理。技巧点拨排比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的主要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及作用如下:1短语排比,排铺物象。如:人们经过几千年对大自然的寻访对话,看过高山、流水、落红,惊叹过马王堆里精妙的玉器,莫高窟里无言的经卷,飞天曼妙的舞姿及古丝绸路上的苍苍烟云2段落排比,条理清楚。如:看,这是一棵“民本”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孟子;看,这是一棵“淡泊”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陶渊明;看,这是一棵“自强”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林则徐。3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如:选择,是深邃的天空中滑过的一颗流星;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选择,是如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4复句排比,深度议论。如: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感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又可信。5引用排比,彰显文化。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6反问排比,不容置疑。如:岂可让黏稠的血液停止流动?岂可屈从于命运的戏谑与安排?岂可让涟涟的泪水滑落年轻的面庞?7对称排比,各显特征。如: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言;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旷达豪放。8对比排比,突出中心。如: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我保留宽容;在尊严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迁移运用请以“爱”为话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个字。答:_答案 (示例)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黯淡的生命;爱是酷暑里的清泉,滋润了干涸的灵魂;爱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1)在战乱纷纷、强权横行的战国时代,孟子胸怀恻隐之心,体察人民疾苦,欲救民众于水火。他极力劝谏君王爱民养民,虽屡遭失败,但其为民请命的责任意识、傲视王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千古长存。(2)刘欢在歌中唱得好:“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是温度计,民心是风向标。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一段辉煌,都毫无例外地证明了民心的重要性。运用示例得民心者得天下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人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二、课外素材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经常攻击人类、偷袭牲畜、踩损庄稼,因而影响了附近地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更时常引发枪杀野生动物的事件。虽然有关人士想尽了办法,也无法真正解决人与动物间的“争食”和“争斗”。随着人和动物之间的冲突的不断升级,肯尼亚政府伤透了脑筋。有一天,一个在临近野生动物保护区居住的居民发现,那些野生动物们对一些两米以上长满刺的仙人掌总是敬而远之。他便有意识地在自家庄园边缘种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墙”。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曾经肆无忌惮靠近村落的野生动物们每每都会在仙人掌“防御墙”前停下脚步,继而转身离开。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种植仙人掌,随后,野生动物侵袭人类和践踏庄稼的事件也渐渐少了起来。选材感言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既保证人、牲畜及庄稼免遭野生动物的伤害,又避免人类对野生动物实施报复性猎杀。这种两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墙”让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迎刃而解。这种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有关和谐相处的真理:呵护和关爱总是比血腥更有力量。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的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启悟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平日积聚,储藏C数罟不入洿池数:几D养生丧死无憾丧:办丧事答案C解析数: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表判断。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B填然鼓之C树之以桑D请以战喻答案D解析D项战:动词用作名词,战争。A项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B项鼓:名词用作动词,敲击战鼓。C项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材木不可胜用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C解析C项“不可”,古今义均为“不可以;不能够”。A项“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B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D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却”;今义为“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渊驱鱼者,獭也B此之谓也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6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译文:_(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译文:_(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译文:_答案(1)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便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便可以做大夫。(2)人民归附仁德,就好像水向下流、野兽向旷野奔跑一样。(3)如果平时不积聚,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文中评价国家、君主、百姓之间轻重位次的句子是“_,_,_”。(2)孟子认为,只要做到“_,_”,就不会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3)孟子认为要想真正地实行王道治国,必须从“_”开始。答案(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养生丧死无憾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洿:深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吃答案D解析食:食物。9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B解析B项中的“之”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都是助词,的。A项代词,它,指“五亩之宅”。C项代词,这样的事。D项代词,代指那个人。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答案B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条件。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_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顶着东西走在路上了。(2)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三)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四)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梃:木棒。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答案D解析将语段放入文中整体理解意思,再根据助词“焉”“乎”来断句。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梁惠王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答案D解析“悌”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答案C解析“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_答案(1)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