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木板年画.doc_第1页
南通木板年画.doc_第2页
南通木板年画.doc_第3页
南通木板年画.doc_第4页
南通木板年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蕊春非遗传习所 (通州实小校本教材) 南通木板年画(名字得取得文艺些)百度百科 南通年画 /view/4123872.htm?fr=aladdin/s/blog_412fc2630100s4qr.html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南通地区,有一种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和年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春联和年画,营造出一片吉祥红火,春意盎然的节日氛围。木刻年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普及。南通的木版画最早出现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南通木版画直接受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影响而产生、成长,它的生产制作工艺及其作坊在清代中晚期的南通地区已颇具规模。早年间南通的版画加工作坊,主要集中在通州兴仁镇太阳殿村,年画工匠们自己雕版、自己印制、批量销售,木版画的货源大部分来自这里。据记载,在晚清时,一付“大家官”即大门画要卖到60个铜钱,也算是一个挣钱的生意,因此当时南通城里的唐广太、张元等大商行在临近年关时,均邀请太阳殿村擅长木版画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到商行里现场制作,销售相当红火。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南通木版画的内容早先都以门神为主,所以本地人过年贴年画往往叫做长(zhang)门神,门神的种类大致有六到七种,大将军秦叔宝、尉迟恭、家官、披风官、灯官以及五子将军、麒麟送子、状元骑马、抱瓶门神等,每种根据纸张的大小再分四、五种型号,如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贴门神也有讲究,旧时两扇木制的大门,一般要贴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握刀枪、威风凛凛的武门神的功用是镇宅护院。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们觉得年复一年地贴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过于单调,后发展了披风官、灯官、家官等文门神的形象,它昭示了民众招财进宝、功名利禄方面的要求。其余的房间门根据各自家庭的愿望和喜好选择,如多年未得一子的,往往在卧室门上贴麒麟送子;希望人丁旺盛、子孙成材的往往在书房里就贴五子将军和状元骑马;做生意的为讨个好彩头,往往门上要贴赐福财神、黄金万两等。这些年画的品种和内容虽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也表达了老百姓们祈求家庭幸福安康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门神之外,木版画又逐渐增添了门头画和纸马两种形式。门头画又称满门增福,春节时贴于门头,用以“镇妖避邪”,门头又称“魁头”,即魁星神、文昌帝君,还称文曲星,门头画图像面目狰狞,取其“慑邪而善守”之意。纸马,一为甲马,于纸上画牛王、马王,保生大帝等神像,为年节祭祀用品,礼毕焚烧(谓之请神“上天”)。二为瑞符,为新年祈福或出行、禳灾而焚化求吉之物,多画“百忍”、“赐福”等带有谶纬意愿的图案,图文并茂。南通木版画的生产一般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绘画,画稿是决定作品风格及下几道制作工序的基础,先由画师设计出黑白稿,然后画成效果图,若要多色套印,还要绘制多张单色色稿,以供刻制分色木版之用。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色彩鲜艳明快,笔法拙朴简练,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画师在透明而拉力颇强的毛边纸上绘出墨线稿,然后反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刻版材料上,切忌出现皱褶,待浆糊干透后,涂上一层芝麻油,一为墨线更加清晰,再为增加版面的韧性而便于雕刻。第二道工序是刻版,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刻版,决定木刻年画的艺术效果,要求雕刻出来的木版必须忠实于画稿原作,不损其画意与笔势,不失其神韵和形态。刻版材料有枣木或梨木,它们都具有木质坚硬细匀、不易翘裂伸缩等特点。刻墨线版的要领是“陡刀立线”有深度,才能耐磨损,长期印刷不走样。其中墨线板为主版,红、黄、兰三套(块)色版,各刻一版,每套色版必须与主板相吻合,以免套印不准。第三道工序是套印,这是一门易会难精的手工技艺,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最初时,南通木版画的制作并不繁杂,只用一张木刻模板作母板刷上黑色,勾画出图案的黑色线条轮廓,然后再由画师用毛笔填色,后因工作效率慢,而发展成以木制模板印制而成,每版一色,分版套印,一般为五套色或六套色,色彩有红、绿、黄、兰四种配制而成,要求套版准确无误,画面洁净无污,线条清晰明朗,色彩鲜丽明快。南通木版画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刻工严谨精细,色彩单纯明快,图案古朴原始,版画艺人懂得农民的审美心理,刻画形象以自然形态为基础,概括提炼突出特征,借形写神,门神人物的刻画多为五短身材,突出表现头部,着重刻画眼睛与表情、神态。南通木版画刻绘精美、色彩艳丽、人物仪态温和,留存有刻工见长的姑苏桃花坞年画风韵。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南通旧时木版画工艺的突出代表人物要数通州兴仁镇太阳殿村的易桂仁、陈建新、姚增泉三户人家,2005年日本民间还专程派员到姚家作过调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虽然有些地方过年还保留了贴春联、门神的习俗,却常以精美的现代印刷品替代,传统木版画的需求量正逐年减少,现在兴仁镇太阳殿村从事木版画工艺的人,已廖廖无几,坚守这块阵地的只有几位年龄都在5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易家木刻版画的传承人姚生沐,1922年出生,住在太阳殿村31组,15岁私塾毕业时即开始学习木版画的制作,师承母舅易茂进,易茂进其父易德元等均从事木版画的手工制作,属家族传承,易家祖籍为原横港竹子园,从事该行业至少200年的历史了。南通木版画代表作品还有麒麟送子、状元骑马、抱瓶门神、五子将军等。主要价值学术价值:南通木版画经过民间艺人们口传身授,世代积淀,其自身所包含的审美观念、乡俗民风、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实用价值:这些反映民间乡土文化心态的木版画均具明显的装饰趣味和极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保护情况一方水土一方人,两百多年来,南通木版画经过民间艺人们口传身授,世代积淀,已经形成了较高的美学价值,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经历了农耕社会、工业文明,人类来到了信息时代,传统的南通木版画已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除了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慕名求购以供收藏与研究之用外,一般市民无意问津,这种古老工艺如不加保护与传承,很有可能销声匿迹,也许不久的将来,有怀旧情结的人们只能到博物馆去看一眼久违的南通木版画了。针对南通木版画的这种濒危状况,当地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摄制了南通木版画专题电视片,全面普查,搜集整理普查资料,摸清南通木版画现状,调查了解老艺人生存状况并为之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鼓励老艺人培养年轻传承人以求传承有人、技艺延续。 (高 飞) 南通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 江苏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北侧,素有“江尾海端,风水宝地”之称,因其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成陆较晚,所以南通土著先民大多由外地逐步迁入。南下、北上、东进之大量移民,既给南通带来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理念和经济的繁荣昌盛,又给南通带来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基因。于是,长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与楚荆文化在这里相通相融,经过长时间的杂糅优选和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海文化大观。南通木版年画作为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江海文化的地域特色。2005年,日本民间文艺家组团来华考察,专程来到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太阳殿村,在木版年画传承保护代表性传人姚增泉的家庭木版年画作坊参观,日本友人对姚家刻印的彩印木版门画以及用于春节祭祀用的单张神佛画像极为赞赏,称之为“别处少见、个性独具”的佳品。南通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工艺精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南通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士农工商、大家小户皆有张贴年画和春联的习俗,以示消灾避邪,迎奉吉祥,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南通的木版年画都是本地艺人自己雕版、自己印制,自己销售的,其工艺精良,制作精细,颇受民众青睐。它的制作过程与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年画四大家”既相同又相异。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分为勾、刻、刷、画、裱五道工序;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则分为钩描、刻板、印刷三道工序;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分为画稿、刻板、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四川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三种,制作方法比较特殊。而南通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则接近于潍坊的杨家埠,一般简化为三道工序,即绘、刻、印。第一道工序绘,是指绘画,即先由画师设计出黑白稿,并画成效果图,若要多色套印,还要绘制多张单色色稿以供刻制分色木版之用。画稿构图要求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色彩鲜艳明快,笔法拙朴简练,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意趣和审美情趣。画师在透明而拉力颇强的毛边纸上绘出墨线稿,然后反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刻板材料上,切忌出现皱褶,待糨糊干透后,再涂上一层芝麻油,一使墨线更为清晰,再为增加版面的韧性而便于雕刻。第二道工序刻,是指刻板,主要工具是“拳刀”,同时以弯凿、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刻板决定木刻年画的成败和艺术效果,雕刻出来的版面必须忠实于画稿,不损其画意和笔势,不失其神韵和形态。刻板材料有枣木或梨木,它们都具有木质坚硬细匀、不易翘裂伸缩等特点。刻制线版的要领是“陡刀立线有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刻板耐磨损,长期印刷不走样。其中墨线版为主版,红、黄、蓝三套色版各一个,每个套色版必须与主版精准吻合,以确保套印效果。第三道工序印,是指套印,这是一门易会难精的手工工艺,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模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最初时,南通木版年画的制作并不繁杂,只用一张木刻模版做母版刷上黑色,勾画出图案的黑色线条轮廓,然后再由画师用画笔填色,后因工作效率太低而发展为以木制模版印制而成,每版一色,分版套印。一般年画为五套色或六套色,由红、绿、黄、蓝四种色彩配制而成,套版要求准确无误,线条清晰明朗,色泽靓丽明快,画面洁净光鲜。因为南通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既受“年画四大家”的影响,严谨精细,一丝不苟,又具有江海平原自身的地域特色,简练明快,古朴雅拙,所以很受南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这使南通木版年画犹如江尾海端一奇葩,年年绽放,岁岁馨香。融通多样南通木版年画与国内著名的“年画四大家”进行比照,我们可能会感到“像又不像”“似又不似”,其实,“像”“似”是民间艺术传承性、流通性的体现,而“不像”“不似”才是其变异性、地域性的特征,是它的艺术个性和艺术价值之所在。“像又不像”“似又不似”充分体现了南通木版年画融通性和多样性的地域特色。我国木版年画历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品类繁多。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文故事、民风民俗、山水风光、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花鸟虫鱼、名人字画等题材,在年画中几乎应有尽有。这一传统亦为南通木版年画所接受和传承。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南通和苏州仅一江之隔,地域上十分靠近,所以南通木版年画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影响很大。当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处理喜庆、仕女、风光、花卉等题材的同时,还出现了一团和气春牛图丰收图渔樵耕读等单张画页,乃至出现了姑苏万年桥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大型风俗画,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于是,南通的木版年画也呈现出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南通的木版年画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地域特色,除了五子登科和合神仙麒麟送子四季平安状元骑马抱瓶门神等经典代表作向人们传递吉祥喜庆的氛围外,还出现了大量避邪驱鬼、震慑恶魔的画作。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均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便将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镇宅,便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像,用来驱鬼避邪,左扇门神为神荼,右扇门神为郁垒,民间称之为“护门神”。至唐代,皇帝命画师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护佑。于是,钟馗像也成了“护门神”。再后,唐代名将秦叔宝、尉迟恭也成了“护门神”。在南通木版年画中,除了上述门神外,还有郑成功、赵子龙、岳飞、关公等老百姓所崇拜的英雄豪杰。在南通诸多木版年画中,最具特色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秦叔宝横眉慈目,五缕胡须;尉迟恭竖眉碧眼,紫髯飘逸。两人面部均印以赭色,有别于北方门画的花脸。此画曾广泛流传于南通市郊、通州、海门、如皋等地,唐代名将居然能为南通百姓看家护院,并能“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充分反映了平民百姓驱邪避恶的心理愿望。根据实际需要,南通木版年画的题材、形式、规格各异,张贴方法也各有讲究。门神是专门贴在门上的,旧时两扇木制大门,分别贴上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等手执兵器,威风凛凛等武门神画像,用于镇宅护院。以后又发展为贴披风官、灯官、家官等文门神画像,昭示民众对发家致富、功名利禄方面的需求与愿望。其余的房间门可根据各自家庭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如多年未得一子的,往往在房门上贴麒麟送子;希望人丁兴旺、子孙成才的,往往在书房门上贴五子将军和状元骑马;做生意为讨个好彩头,往往要在门上贴赐福财神和黄金万两等。神像有灶王爷、天地神、仓房财神、车马神等,都各有各的贴法。还有“中堂”应贴在客厅,“月光”宜贴在窗口,“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均各有规矩,不能乱贴。有的人家还在门眉上贴虎,在门锁上系以铁环,说是一旦恶鬼撞入,便会被铁环套住,被神荼、郁垒赐于猛虎吞食。每当除夕来临,南通人家的院内院外,屋里屋外,都打扫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各处都贴上花花绿绿的年画和对联,充满了祥瑞和谐、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 美丑统一向往美、歌颂美、追求美,是各种各样文化艺术作品共同的价值指向。南通木版年画向世人展示的不是娇艳美、阴柔美、英俊美和阳刚美,而是一种复合美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彰显了寓美于丑的艺术魅力。南通木版年画的代表作是门神画和单张神佛画像,有别于“年画四大家”,这些画的人物造型多为身首不成比例的“五短体型”,画面人物面目狰狞,眼露凶光,严肃有加,亲和难觅。种种天兵神将的容颜,多是双目圆睁,横眉冷对,手执兵器,满脸杀气。给人的视觉效果是怪异乃至恐怖,用南通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老惹怕的,老丑怪的”。而这些勇猛、冷酷的神灵,虽然面貌丑陋,令人畏惧,但职责却十分神圣他们都是法力无边、专门对付恶魔的凶神,或是除暴安良、为民积德行善的圣人,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护佑百姓的美好心灵。这无疑是老百姓心中十分理想的保护神,因此,南通人又说他们“心老好的,老善良的”。南通木版年画正是用这些鲜明、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将美丽与丑陋、慈悲与冷酷、善良与凶恶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楚人信鬼神而好祭祀,必使巫觋作歌舞以娱神”。楚荆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