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通风》隧道消防设计重庆大学版隧道通风安全与照明PPT课件_第1页
《隧道通风》隧道消防设计重庆大学版隧道通风安全与照明PPT课件_第2页
《隧道通风》隧道消防设计重庆大学版隧道通风安全与照明PPT课件_第3页
《隧道通风》隧道消防设计重庆大学版隧道通风安全与照明PPT课件_第4页
《隧道通风》隧道消防设计重庆大学版隧道通风安全与照明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隧道通风 第四章隧道消防设计 2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一 可燃物的种类二 燃烧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三 着火与灭火四 可燃物的火灾燃烧特点五 火羽流与顶棚射流第二节隧道火灾的原因与特点一 隧道火灾的主要原因二 隧道火灾的基本特点 3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一 隧道结构的防火等级二 隧道建筑的防火安全布局三 隧道防火分区和建筑构造四 隧道的消防给水与灭火系统五 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六 隧道的电气控制系统七 隧道的消防控制 4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一 可燃物的种类1 种类1 按形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2 按来源 天然可燃物 人造可燃物3 从组成 单纯物质 混合物2 燃料的来源二 燃烧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1 导热 是物质运动分子之间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一种热量传递方式 与固体相关 式中 常数k称为材料的导热系数 W m K 严格说来 它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5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2 对流传热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使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导致的热量传递过弯管中的对流传热过程 热对流主要发生在流动的气体 液体之间 不会在固体中发生 但在固体和液体 气体间也存在热对流对流换热三个基本因素 流体的运动状态 流体与固体壁面温度差 流体的热物性h为比例系数 称为对流换热系数 W m2 K Tw为固体表面温度 Tf为流体温度3 热辐射 辐射传热不要求热源与接收体之间有中间介质 它是电磁波形式的能量传递 像可见光一样 可以被物体表面吸收 反射等 辐射能 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由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能量 物体的辐射能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为Stefan Boltzman常数 其值为5 667 10 8W m2K 温度T取开氏温度 为辐射率 6 三 着火与灭火火灾三要素 可燃物质 助燃物质和着火源 燃烧的这四个条件间的关系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7 1 着火的形式1 自燃 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行发生的燃烧现象 可为热自燃和化学自燃点燃 使用小火焰 电火花 电弧 热物体等高温热源作用于冷态可燃物使之发生燃烧的过程 需要施加外来热源 从本质上说 可燃物着火是其氧化反应由慢速加速到一定程度的现象 引起氧化反应的加速 或是由于温度的升高 或是由于活性中心的积累 着火过程的热自燃理论和链着火理论2 热自燃理论系统的能量方程 式中 代表体系中单位体积预混气在单位时间内由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 简称放热速率 是单位体积预混气在单位时间向外界环境散发的热量 简称散热速度 分别为可燃预混气的密度 定容比热和单位体积预混气的反应热 是预混气的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8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热自燃理论认为 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温升超过B点时 放热速率急剧增大 系统的放热大于散热 使系统的温度逐渐升高而发生着火 Tc就是热自燃温度 9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3 链着火理论链反应理论认为 在反应体系中可出现某种活性基团 只要这种活性基团不消失 反应就一直进行下去 直到反应完成 链反应一般由链引发 链传递 链终止三个步骤组成链反应理论认为 反应自动加速是通过反应过程中自由基的逐渐积累来达到反应加速的 系统中自由基数目能否发生积累是链锁反应过程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自由基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由基增长因素占优势 系统就会发生自由基积累 氢与氧的反应 1 链引发 2 链传递 3 链终止 10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4 影响着火的主要因素 1 可燃物的物态 可燃气体的点燃能较小 可燃液体的次之 可燃固体的点燃能较大 2 可燃物的结构组成 烷烃类的最小引燃能量最大 烯烃类次之 炔烃类较小 碳链长 支链多的物质 引燃能量较大 3 可燃气体的浓度 一般当可燃气体浓度稍高于其反应的化学当量比浓度时 所需的点火能最小 4 可燃混合气的初温和压力 可燃混合气的初温增加 最小点火能减少 而其压力降低 则最小点火能增大 5 点火源的性质与能量 引起一定浓度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最小点火能 11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5 灭火分析 1 降低系统内的可燃物或氧气浓度 2 基于热着火理论的灭火分析通过改变系统的散热条件也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3 依据链反应理论的灭火分析若要使已着火系统灭火 必须使系统中的活性基团的销毁速率大于其增长速率 加大这些基团销毁的主要途径 增加活性基团在气相中的销毁速度 增加活性基团在固体壁面上的销毁速度 降低反应系统的温度 12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四 可燃物的火灾燃烧特点1 可燃气体的燃烧 1 预混燃烧 两者先混合然后再燃烧称为预混燃烧 2 气相扩散燃烧 两者边混合边燃烧称为扩散燃烧层流扩散火焰高度式中 qv为燃料气的体积流量 m3 s Di为气体的扩散系数 m2 s v为燃料气的平均流速 m s R为喷口的当量半径 m Kc为修正系数 湍流扩散火焰的高度式中 ZT为湍流火焰的高度 KT为修正系数 13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2 可燃液体的燃烧可燃液体在火灾中的燃烧主要是液面燃烧 即火焰直接在液体表面上生成 一般称为池火 PoolFire 液体燃烧主要包括蒸发和气相燃烧两大阶段常用闪点 FlashPoint 来衡量液体的火灾安全性能 液体的闪点越低 表明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14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3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燃固体的燃烧过程大体为 在一定的外部热量作用下 物质发生热分解 生成可燃挥发分和固定炭 若挥发分达到燃点或受到点火源的作用 即发生明火燃烧 有一些可燃固体受热后 先熔化为液体 由液体蒸发生成可燃蒸汽 再以燃料气的形式发生气相燃烧自燃是指可燃固体受热或自然发热 而热量可在其周围积蓄起来 致使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而发生的燃烧在规定条件下 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 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15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五 火羽流与顶棚射流1 火羽流轴对称羽流和非轴对称羽流 1 虚点源的位置为了计算羽流的参数随高度的变化 需要选取一个基准位置 这一位置称为虚点源 式中 为虚点源距离火源面的高度 m 为火源的热释放速率 kW 为火源的直径 m 经验常数左右 2 火焰高度式中 为火焰的平均高度 m 一般 经验常数左右 16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3 质量流率式中 为羽流在高度处的质量流率 kg s 表示火源的总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 kW 一般可认为为虚点源的高度 m 4 羽流平均温度式中 Tp为高度处羽流气体的平均温度 K Tz为z高度处周围空气的绝对温度 K cp为羽流中气体的比定压热容 kJ kg K 5 羽流中心线温度式中 Tz为高度处周围空气的绝对温度 K 为z高度处空气的密度 kg m3 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 m s2 常数C5 9 1 17 第一节火灾燃烧基础 2 顶棚射流 当烟气羽流撞击到房间的顶棚后便形成沿顶棚下表面蔓延的顶棚射流 设火源表面到顶棚的高度为Z 烟气羽流以轴对称的形式撞击顶棚 离开撞击区的中心水平距离为r 顶棚射流的最高温度当时当时式中 是火源的热释放速率 用kW表示 顶棚射流的最高速度 18 第二节隧道火灾的原因与特点 一 隧道火灾的主要原因1 交通隧道火灾大体可分为过往车辆火灾 隧道设备火灾和隧道附属用房火灾1 引发隧道火灾的原因1 机动车故障 2 交通事故 3 车载货物起火4 隧道设施故障 5 人为过失或违章操作一 隧道火灾的基本特点1 火灾类型多样性 隧道火灾中A类火灾发生频率较高 B类火灾 混合物品火灾造成重 特大隧道火灾的频率较高 2 烟气的浓度大 温度高3 火灾蔓延迅速4 起火点的移动5 人员疏散困难6 灭火救援难度大7 火灾危害大 19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1 欧美 日本等隧道较多的国家 都建立了隧道工程建设标准体系2 云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53 14 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 确定的隧道消防设施设置标准 20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 隧道结构的防火等级现行国家标准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将城市 水下 交通隧道划分为一 二 三 四等4类云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53 14 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 隧道防火等级根据公路等级 隧道长度和交通量划分为I级 II级 III级共三个等级 21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 隧道建筑的防火安全布局隧道总体设计时 应根据隧道的自然条件 综合考虑隧道的消防安全布局 合理确定隧道及其附属用房的位置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消防水源以及室外消防应急设施等1 附属用房隧道外的设备用房与其它用房贴邻设置时 应采用建筑构件耐火极限不低于2 00h的隔墙和1 50h的楼板与其它用房分隔开 中央控制室设有重要设备的房间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2 消防车道长度超过1000m的二级公路隧道外应设置回车场 回车场不应小于15m 15m 22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于双向交通的特长隧道和长隧道 有必要在隧道外设置回车场 消防车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 50m 消防车道上方4 00m以内的净空范围不得设置妨碍灭火救援的架空管线和设施 设备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消防车满载时的轮压 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 应设置消防车道 23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3 避难逃生设施隧道安全疏散通常利用隧道内设置的辅助坑道或者专门设置的疏散避难通道 疏散用辅助坑道包括橫洞 平行导坑 斜井和竖井等 隧道安全疏散形式1 双洞单向交通隧道 利用橫洞作为疏散联络道 两座隧道互为安全疏散通道 24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2 利用平行导坑作为疏散通道或者沿隧道长度方向在双孔隧道中间 单孔隧道附近设置的人员专用疏散避难通道 如图4 3 3所示 为英法海峡隧道服务与疏散专用隧道 3 利用竖井 斜井等设置人员疏散通道 如图4 3 4所示 为台湾林口隧道剖面示意图 25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4 铁路隧道中利用多种辅助坑道组合设置的人员安全疏散通道 26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四类安全疏散形式中 对于专用避难疏散通道和独立避难间分别由如下要求 1 专用避难疏散通道专用避难疏散通道直接通往室外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 并应设置在不同的方向上 隧道与专用避难疏散通道之间应设置前室 通道及其前室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 00m 净空高度不应低于2 50m 前室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0m2 通往专用避难疏散通道及其前室的门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装修材料必须为A级 专用避难疏散通道及其前室内必须设置独立的防烟排烟设施 应设置紧急电话 应急广播 应急照明 疏散指示标志和灭火器 前室内应设置室内消火栓 2 独立避难间独立避难间和专用疏散通道前室的设置间距不宜大于300m 面积不宜小于10m2 装修材料必须为A级避难间内必须设置独立 可靠的防烟排烟设施 送风管 排烟管不得明敷在隧道内 27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 隧道防火分区和建筑构造隧道内应采用防火墙或建筑构件耐火极限不低于3 00h的耐火构件将横洞 附属用房 专用避难疏散通道 独立避难间等与隧道分隔开 形成相互独立的防火分区1 防火分隔构件防火分隔构件包括防火墙 楼板 防火门窗 防火卷帘 防火阀 排烟防火阀等 1 防火墙 2 防火门 3 防火卷帘2 管沟分隔3 隧道内的附属用房分隔 28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四 隧道的消防给水与灭火系统1 消防给水除四类隧道和行人或通行非机动车辆的三类隧道 可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外 在进行城市交通隧道的规划与设计时 应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 隧道消防给水分为常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1 常高压给水系统 设置高位消防水池 利用消防水池与管网的高程差产生的势能保证隧道内的供水压力 管网经常保持满足灭火时所需的压力和流量 2 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隧道管网最不利消火栓周围平时水压和流量不能满足灭火的需要 在水泵房内设有消防水泵 火灾时启动消防水泵 使管网内的压力和流量满足灭火的需要 29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1 消防用水量I级长隧道和特长隧道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应低于3 00h 其余隧道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应低于2 00h 隧道消防用水量应按隧道内 外消防用水量之和计算 30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2 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水池 隧道周围没有市政供水设施 市政供水管网为枝状或只有一条进水管 市政供水 天然水源及其取水设施不能满足隧道一次灭火的水量 水压要求3 消防水泵消防水泵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与其它附属用房贴邻设置 确需设置在距隧道较远的地方时 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并应有人职守或能被控制室有效监控 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泵房内应设置消防水泵应急控制装置 火灾应急照明和消防对讲电话 配置移动式灭火器 31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4 消防给水管道隧道消防给水管道应布置成环状 环状管网的进水管不应少于2根5 消火栓系统隧道每个出入口外应设置室外消火栓 双向交通隧道宜在隧道中部的适当位置设置一个室外消火栓 且宜采用地上式 当采用地下式消火栓时 应有明显标志 2 其它灭火设施1 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属于移动式低倍泡沫灭火装置 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应安装在隧道侧壁的箱体内 32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2 灭火器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隧道初期火灾 隧道内有可能发生A类 B类 C类火灾和E类火灾 隧道内适合配置ABC干粉灭火器和其它适用于扑救A B C E类火灾的通用灭火器 危险等级和灭火器配置基准确定 一般隧道的危险等级确定为中危险级 对于以油罐车 可燃气体运输车辆等为主的隧道 其危险等级可确定为严重危险级 隧道灭火器配置以扑救B类火灾为基准 确定为1 0m2 B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灭火级别综合考虑确定为55B 33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灭火器应成组配置在灭火器箱内 每个灭火器箱内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 不宜多于5具 灭火器箱应安装在隧道侧壁上 应采用嵌墙型开门式灭火器箱 设置间距不应大于50m 每个灭火器箱内的灭火器数量计算 式中n 每个灭火器材箱内的灭火器数量 L 灭火器材箱的设置间距 m W 单孔隧道横断面的建筑限界净宽 m kU 隧道灭火器的配置基准 m2 B Rm 拟选用灭火器所对应的配置灭火级别 B K 灭火设施修正系数 未设置灭火系统的 K取1 0 设置消火栓系统或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的 K取0 7 KL 隧道长度修正系数 特长隧道 双向交通长隧道 KL取1 3 其余隧道 KL取1 0 34 第三节隧道消防设计的基本要求 五 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通行机动车的一 二 三类隧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通行机动车的四类隧道可采取自然排烟方式 隧道防烟排烟方式 纵向式 半横向式 全横向式以及在这三种基本方式基础上的组合通风方式机械排烟系统可与隧道的通风系统合用 合用时应符合 1 采用全横向和半横向通风方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