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科教育教育科学2O11-第5期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冯军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311200)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内容单薄,浅显,呆板,枯燥.教师教得苦不堪言,学生学得不胜其烦.本文试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入手,探索一条轻松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途径.从文言文的音,词,文,情入手,去探究,品味,享受文言文的美音,厚意,深情,哲理.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中华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成就了它灿烂多姿的文化,而文言文作为这一文化的载体,就像一块蕴藏丰富的宝地,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又像座美丽神秘的百花园,等待我们去欣赏和培育.而我们初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一些典范文章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一些词法和句法现象,并且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初步评价文中的形象和内容,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思维方法的启迪.可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读懂文言文.所谓读懂,就是读通课文,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内容单薄,浅显,呆板,枯燥.内容决定形式,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传统的讲授的教学方法亘古不衰,即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一味地串讲,从表面看,学生完全懂了,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也许在学的这一篇文言文中,学生落实了字词,把握了人物.可是,另一篇呢,字词句的理解,思想内容的把握,还是需要老师口口相授.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学生对传承文化,孕育灵魂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烦.有些地方甚至有了这样的传闻语文学习,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在文言文教学上,语文教师也是有苦说不出,自认为讲得面面俱到,讲得口干舌燥,讲得问心无愧,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教师只得使出另一杀手锏练,练反复,反复练,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各类测试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分数可能提高几分,可这却是以学生对文言文加倍的厌烦为代价.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也许可以用这样一句俗语来概括,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究其原因,也许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文言文本身与学生存在时空距离;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没有工夫对含蓄隽永的文言文慢读细品.然而,首要的原因也许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定位有偏差.如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大都定位在文意的疏通和概括上,学生感受不到文言文诗性的光辉,厚重的关怀,浪漫的情怀,高尚的灵魂.而且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的单薄,浅显,死板,保守,使得教学设计单一,大多是这样的思路:介绍文学常识,相关背景,疏通文字,概括内容,偶尔也程式化地评价一下人物.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美文就这样在一两个课时内学完了.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单一的设计,使教学方法也变得简单,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唱主角,几乎全程由教师串讲,从文学常识讲到人物形象,从上课讲到下课.总之,文言文课堂费时,低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文言文到底教什么?又通过怎样的教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昵?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在字音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诵读,在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就受到重视.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句为证.而且,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进度,为了所谓的创意,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却被我们忽略了.偶尔的诵读,也许只是凑时间的替代品,或是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采用的点缀,或是为了听课需要而制造声势的工具.总之,文言文课堂已远离了诵读这颗教学之根,而远离了诵读之根的阅读教学,自然也会变得生硬而肤浅.所以回归传统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文质兼美,语言音节响亮,节奏和谐,富有韵律.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感受出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体会文章有意味的形式,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例如木兰诗,五言一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读来一唱三叹,回味无穷.学生很喜欢读,往往在新课没上完之前,就能熟读成诵.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学生感受到了音韵的美,引起了阅读探究的兴趣.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深深刻印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着披文以入情.教师应从诵读入手,让课文的音韵,节奏,语调及色彩直接刺激学生的头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用声音读课文,不如说是在用心感悟语言,感悟内容,感悟作者.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到这些句子,学生也会联想到那种澄澈的月光,月光下那种宁静的意境,进而触摸到作者与友人,在逆境中那种坦然而又有些虚无的心境.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文章的气势即所谓的文气.古代评论家所说的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之类的话,指的就是文势.语势的背后,潜藏着作者感情的起伏.例如,经典名篇岳阳楼记中,文章本身就是一条情感的河流.时而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时而阴风怒号,暗流汹涌;时而超然物外,洒脱豁达.这是作者从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到志士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蜕变和升华.在高声的诵读中,我们似乎看到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自己不觉也纯净和高尚起来.在教材中,像这一类有着明显语势文气的文章很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互相交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自然地走近文本,读懂文本,读出文字背后那激昂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把握内容由于时空的距离,曾经的美文,如今成了文言文.一些词句的含义,一些句子的组合方式,乃至一些文章的谋篇布局等,与现代文都显得有些两样.要理解文章,就要扫除这些字词句的障碍.传统的方法就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吃力不讨好.文言文的疏通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来完成.文言文虽然不同于现代汉语,但现代汉语毕竟也是由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所以除了一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一般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所以学生借助工具书,注意特殊的句法词法现象,完全可以自己疏通课文.在疏通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点,这时让他们进行讨论探究,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主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1【-=I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学科教以下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文言文有许多常用的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基本的句式.把握了这些常用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掌握了这些基本句式的类型和特点,那么文言文的翻译几乎不成问题了.所以,一方面要求学生识记这些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在新的语境里能够正确理解学过的那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例如,如果记住了口技中会宾客大宴中的会是适逢,正赶上,那么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中的会就能轻松解决了.2.触类旁通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即学过的东西能够运用,能够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如教学出师表,在导入新课时,我用了一个排比句来介绍出师表的地位和影响,说它是为表的典范,是为文的圭臬,是为人的楷模.圭臬这个词学生第一次接触,可是根据排比句的特点句式相同,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可知圭臬的意思也是规范,触类旁通了的学生很有成就感.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互文经常出现,所以有些字词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大致的意思.3.知人论字在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有学生解释为因为,有人觉得译为认为.事实上两种译法都说得通,在一些资料上两种译法也都有出现.可这时候,我让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形成这样的认识,觉得还是翻译成认为好.认为是一种主观看法,因为是一种客观事实.如果译成因为,那么诸葛亮的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就成了一种大家公认的包括诸葛亮自己也承认的事实了.可实际上,诸葛亮一向清高自许,在隆中对冲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辅佐,自然不会认为自己卑鄙.而刘备对诸葛亮,在徐庶的推荐下,求贤若渴,自然不会认为孔明卑鄙,知人论字,不仅理解了字,而且进一步地了解了人.4.反用其意有时候,把文章的词句段的翻译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用文言词句替换,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件很新鲜而又有趣的事.这种逆向思维,使学生的视觉和思维都很兴奋,而积极的思维不仅加快了记忆,而且可以帮助大脑全面发展.用新奇的方式思考和观察世界,有助于改善大脑不活跃部分的功能.看着现代文,说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而且能引导学生注意特殊的词法和句法现象,也有助于加强对文言文表达形式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在课文的疏通过程中,教师退出,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地翻译课文,遇到疑难,合作探究,课堂不仅有了意料中的高度,也有了不曾预约的精彩.(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常见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就事论事,句子是什么意思翻译成什么意思,然后就万事大吉.这就如鹦鹉学舌,其实根本就没有挖掘文本的价值.一篇文章的丰富内涵,人物形象,远非几句干巴巴的翻译就能涵盖.文言文言简意赅,但它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空白,让读者回味咀嚼,这也是占代作品得以延绵千古的魅力所在.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用心灵去感动心灵.文言文也不例外,从情感体验出发,叩响语言之门,唤醒沉睡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让它在体验的碰撞中与交流中苏醒过来,并与千年之后的人们产生共鸣,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情感体验出发学习文言文作品,就是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模拟一下人物的心理,再现一下人物的神情姿态,或者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从而真切地触摸到作品中人物的灵魂与生命.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在最后秦王屈服的时候,让学生描绘一下秦王的心理,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下当时的秦王.这样比单纯的概括来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因为这样使简洁的语言丰满起来了,让文字后面的画面灵动起来了,让概念式的人物生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兴致勃勃地讨论,声情并茂地朗读_.睢妙惟肖地表演,文言文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文本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再也不必担心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条件许可的,还可以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感情的和谐共振.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景,物,人有切实的体会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2.情景描述,使意境更真切在文言文中,由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或者一些节选的内容由于前面已交代,对一些情景,情节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如果让学生对这些简略的情景进行描述,无论是对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无裨益的.例如在隆中对中,由于文章主要是表现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文章只是这样一笔带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或白话,或文言,描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景.写好后与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进行比较,评价赏析优劣,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内容,也使学生对合理的想象有详有略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所谓的把薄书读厚.长期练习,反复训练,学生必将具备合理想象,具体描述的作文能力,而对文章的人物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文言文中的人物生动立体起来了,文言文中的故事具体厚重起来了.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在初中的文言文课文中,不仅有血肉丰满的形象,细腻真切的意境,更有许多深远感人的情意.这些情意,或者通过作品中的形象表达出来,或者作者直接抒发出来.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情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也就感悟不到它的真,它的深.教师在教学中,多一些背景的介绍,多一些历史的认识,多一些环境的把握,多一些经历的铺垫,学生也就更能理解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意义,也就更能体悟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情愫的悲壮,也就更能明白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悲叹的警示.我们应让形象,让作者回到他自己的时代去,回到他本身的生活中去,然后让学生与这些有血有肉的伟大灵魂对话,与这些有情有义的文化巨人交流,那么学生不仅感悟了作品的情意,而且获得了思想情感的熏陶,获得了生命发展超越的顿悟.(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从作品层面,可以是文章本身的题材,写法,主题,风格;比较的方向,可以横向,也可以是纵向.总而言之,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方向,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可以探究起义胜利的原因,而课文后面,节选了陈涉王六月的语段,将之与课文比较,就可以探究出陈涉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道理,同时使学生对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和陈涉这个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再比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就可以将之与湖心亭看雪放在一起.两文在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两位作者的情感,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都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比单单翻译一下课文,概括一下内容可要厚重得多.当然,学生通过多次这样的阅读学习,也找到了一个打开文言文这座神秘文化宝库的钥匙比较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人,事的比较中完善了性格,丰富了精神,也获得了一些为人做事的智慧.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续写是对文章结尾或局部的再创作,它具有创造性,同时又受前文的限制.续写练笔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由于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功底相对薄弱,续写时大多尚不能以文言文形式写作.用白话文续写,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作用不是很大,可是续写中的想象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写作类别,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而后记,相当于学生学科教育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了解?体验?感受?快乐刘波(山东省平度市古岘小学266700)摘要:针对当前教育现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乐于学.-j,探索思考,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教学中从写实入手,把游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游戏,参与游戏,表述游戏,感受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游戏;比赛;表述;感受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个要求中,写具体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在教学中从写实入手,把游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游戏,参与游戏,表述游戏,感受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了解游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听说课上有游戏,哪位同学不欢呼雀跃?我根据四年级同学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接受能力,设计了一次投飞镖比赛.在板书游戏的名称之后,随即宣布游戏规则:1.全班分成6组,每组由组长负责,抽签决定出场顺序.2.投镖者站在离靶子2米远的界线外.3.每人投三支镖,每支镖所扎的环数就是取得的分数;镖扎不到靶子上不得分;三支镖所得的分数加起来就是个人的成绩.在宣布规则时,我故意放慢语速,让学生听得清,记得下,了解游戏.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游戏,我还做了示范.二,体验参与游戏了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游戏,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致很高,注意力根本不放在习作上,为此,我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三支镖分三轮投,每人一轮只投一支镖;二是在投每一支镖的时候,都要看清楚,想明白老师设计的问题(脚是怎么放的?腿是怎么站的?身子是倾,是仰,是侧?右手在干什么?左手放在哪儿?眼睛如何看的?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念叨着什么?结果如何?面对这样的结果,同学们表现得怎样?你自己心里又想了些什么?你是怎样回到座位上去的?三是一轮结束后,马上按老师的提示写下来.每个同学参与了三轮游戏,观察了全班同学的三轮游戏,练习本上记录了三次投镖的经过,有的同学三次投镖经过记得几乎一样,有的同学写了点忘了面,有的同学顾了自己忘了别人.为了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具体内容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就要引导学生表述游戏.写具体习作指导三,表述感受游戏表述游戏分两个层面:一是让学生说游戏,这是重头戏.二:在完善交流,补充,订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游戏,这是习作目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习作,谈谈这一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写别人,别忘了自己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游戏,老师亲自出场示范.只见他信心十足地站在界线外,拉开弓步,摆开架势,向前探着身子,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捏住飞镖,眼睛盯在靶子的1O环上.只听嗖的一声我们多希望老师能扎在1O环上啊!然而,老师竞可怜巴巴地扎在1环上.正当同学们为老师叹息的时候,老师的第二支镖又飞了出去,纹丝不动地扎在3环上.老师的进步还不小呢!加上第三支镖所得的5分,老师一共得了9ff.镖是老师投的,文却是学生写的.这位学生在写别人的同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写了进去.另外,这位同学写了老师投的三支镖,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详写第一支,略写第二支,第三支只用了半句话.2.写自己,要兼顾别人同学们投飞镖却很认真.终于轮到我上场投镖了.我站在界线外,捏起了一支飞镖,眼睛一瞄,胳膊一轮,顺势投了出去没想到啊,堂堂班级中的大男生竞一环也没投中,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我低着头回到座位上.第二轮我又上场了.我深深地吸了一1:2气,叉开双脚,持镖的右手比划了一遍又一遍,眼睛也不动地盯着靶子的红心,用上全身的力气,把第二支镖向靶子射去.同学们欢呼起来,掌声,尖叫声,一片喝彩声.我也欣喜若狂,这一镖竞得了1O分,我想第三支镖再给同学们一个惊喜,谁知只得了4分.这个片断,学生写的是自己投镖的经过.但他没有忘记同学,失利时,同学的惋惜,得胜时,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