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361937年河南旱灾述评曹风雷(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摘要:发生在19361937年间的大旱灾给河南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酿成的大饥荒导致食品奇缺、灾民遍地并大批饿死逃亡、伦理道德丧失。究其原因,除自然界气候变异的客观因素外,社会原因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统治者、侵略者的压榨与掠夺,致使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政府的防灾无能、救灾无力使灾情不断加重;水利长期失修、植被遭严重破坏使灾害难以抗御、亦加剧了旱灾。关键词:河南,旱灾,农业,民生Comment on Drought in Henan between 1936 and 1937Cao fenglei(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Hennan Province, Shangqiu 476000)Abstract:Great losses were brought about in agriculture of Henan by reason of severe drought which took place between the year of 1936 and 1937, resulting in serious famine which caused large amount of shortage of food, victims every where, bodies of the starved and fugitives, and loss of morality. In addition to climatic aberrance in the Nature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alike, social causations played a big role in it, such as the under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oppression and robbery of rulers and invaders, which led to poverty of people, inability of preventing disasters; The incapability of resisting calamity and having no strength to relieve suffering of government aggravated the condition; Water conservancy without repairing for a long time, vegetation was destroyed gravely making disaster irresistible, and deepened the drought.Key words: Henan; drought; agriculture; the peoples livelihood.前言旱灾是河南历史上发生频率最高的气候灾害,民国时期河南旱灾更加频仍,给河南社会、经济、人口带来了惨重损失。史学界对河南19421943年的大旱灾关注较多,而对19361937年大旱灾关注较少,本文拟根据相关资料作以探讨。1 旱灾与农业生产河南自1929年以来,水旱迭起,饥荒连年,“统计此数年中无岁不灾,无灾不重。农村经济枯竭,人民困苦颠连,即小康之家亦复户鲜盖藏,家徒四壁,贫苦之民更可想见,是地方穷迫情形已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1。1936年全国灾情总的来说,“与前两年相较,灾害损失,尚见减轻,其被灾之区,亦范围较小”2,被国民政府誉为农业丰收之年。可是在河南,该年非但没成为丰收之年,反而发生了民国时期罕见的大旱灾。此次大旱“亘古未有,麦既歉收,间有水田,入秋后复遭虫雹各灾,收成亦复大减,迄今凡九月间,仍未得沛甘霖,现届夏冬,二麦多未下种,赤地千里”,“计达九十余县,田禾损失之巨,灾民待赈之多,实开空前未有之记录”3。如加上水灾、虫灾等灾害,全省被灾之区,“竟达百有十县,待赈饥民近千万人”2,可谓无县不灾。严重的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受灾各县农作物收成剧减,多数县份收成仅及常年的十分之一至十分之四,个别县份灾区收成全无(表1)。在大片旱区中豫西尤为严重,据1936年11月20日大公报报道,“豫西山脉纵横,田地多在高原,今年天时亢旱,致被灾田地达一千万余亩”。到了1937年,豫西地区旱情继续发展,灾情更为严重。如郑县郭店,1936年秋至1937年春末“迄未落雨,秋即歉收,麦亦绝望,麦苗又已枯死,麦田之可收获者,每亩至多不能得十斤,仅仅可收回种子”4。密县境内,值麦将登场之际,其高尚不盈尺,如针如线,苗而不秀,秀而不实4。表1 1936年大旱期间河南部分县市受灾面积及作物收成数县别旱灾面积作物收成数县别旱灾面积作物收成数登封1 219 113亩收成十分之一通许541 080亩收成十分之二新安258 100亩收成十分之一浚县576 200亩收成十分之四嵩县352 024亩收成全无杞县1 273 750亩收成十分之二孟津166 774亩收成不及十分之一临颍787 65亩收成十分之一点五宜阳104 610亩收成十分之一阌乡400 000亩收成十分之四商水502 895亩收成沿河十分之一,其他全无滑县1 182 514亩收成十分之二鄢陵618 100亩收成十分之二淅川549 800亩收成十分之二许昌57 100亩收成十分之三开封629 500亩收成十分之三、四罗山217 589亩收成十分之四汲县475 750亩收成十分之八伊阳283 993亩收成十分之一巩县192 150亩收成十分之三扶沟86 400亩收成十分之二禹县826 035亩收成无卢氏21 547亩收成十分之一洛阳1 600 000亩收成十分之二密县614 300亩收成十分之一灵宝463 100亩收成十分之二长葛349 000亩收成十分之一渑池310 500亩收成十分之二本表据河南民报1936年10月1日、3日、20日第6版,10月2日、17日第7版制成。2 旱灾下的民生2. 1 灾民众多、大批流移或死亡干旱所造成的灾害具有累积性、缓释性,它逐渐吞噬着灾区的生灵,往往会使灾区遭到毁灭性的浩劫,形成“到处被毁,有如兵剿”的惨景。在持续不断的旱灾和饥馑的打击下,灾民生存环境极度恶化,当株守家园失去最后一线生机时,他们或被饿死或踏上逃荒之路,但即使逃离家园也是一条充满艰辛甚至是死亡之路。在这次持续一年多的严重干旱的打击和政府救济的迟缓无力双重因素下,灾民总数达九百余万,仅豫西地区灾民即达300余万人,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六七,其中非赈不活者约占半数。大批灾民不是被饿死就是流移他乡。如渑池县自被灾以来,“迄无收容之所,亦无义赈之施”,灾民多就食于洛阳粥厂,闻即将施赈多持条而归,然杯水车薪,其何能济。未能受赈之户,谋生无术,“尤复相率逃徙,转食他方”。外逃者“日必千百人,然无相当目的地,东奔西跑,均非乐土,往返徒劳,迄无归宿”。有乘车外逃者,因每次登车,“路警干涉,上下徘徊,危险万分,俄顷车开,或失足毙命,或遗下老弱,弃子失女号泣时闻,悲惨情形,不堪目睹”,其投崖断命、悬梁投井、临轨服毒自杀者,单就该县第二区所能指出姓名者即达13名之多5。据省赈会调查,密县灾民达201 817人,逃亡他县62 477口,饿死105人;登封县,灾民饿死有姓名地址者约300余人,逃亡者32 000余人,尚有待赈不活者23 373户,大口76 995人,小口32 975人;洛阳饿死者260余人,赤贫非赈不活者30余万人;伊川县灾民23万余人,临汝县灾民24万余口,逃往外县者已近10万,死亡者300余人;新安县灾民约15万口,男约6万口,女约8万余口,赤贫约4万余口,灾民逃亡47 800余口,死亡者700余口;渑池县灾民12万,逃亡者万余人,饿死者200余人,城南有一家男女老幼18口在一天之内饿死。陕县,灾民非赈不活者173 680余人,逃亡15 150余人,饿毙者3 478人,灾民抢粮杀牲之事时有所闻;灵宝,灾民16万余人,饿死及自杀者523人,逃亡陕西省者26 000余口,少壮者远逃他乡,老弱者一息奄奄,待死于沟壑4。其他如卢氏县灾民饿毙688人6。2. 2 食品匮乏、道德失范粮食收成的大减致使食物严重匮乏,广大农民面临着灾荒压迫和死亡威胁。由于食物严重短缺,最初灾民将每日三顿改为两顿,继而改为每日一顿,不吃蔬菜、油盐。当一日一顿饭也无法维持时,他们只有以野菜、麸皮、谷糠等平时喂养牲畜家禽的东西为食。吃尽了这些,便开始吃树皮、树叶、草根、水藻等。河南很多地方“自(1936年)入春以来,罗掘俱穷,草根树皮均将食尽,即小康之家亦以借贷无门,相续断炊。”7到了1937年春,旱情继续发展,食物更形匮乏,各县灾民多以水草、雁粪、棉籽面、麦秸面、榆叶面、鸭头根、刺梅果饼、榆皮面饼、红薯面饼、甘薯穰面、高粱糠饼、石头末馍、石头掺棉籽、萝卜叶掺糠8等充饥。如登封县灾民以槐叶、石粉、榆树皮、杂草、麦秸、秫秆充饥4。陕县灾民以糠秕、槐叶、棉花壳、油渣、树根、草根、卤土、石粉等物充饥,因食此物品而胀死或仰药自杀者日有所闻9。密县灾民吃荞麦花,花尽而吃树叶,吃麦秆兼吃肝子石。肝子石为一种质地较松的石头,可以充饥,灾民发现后竞取若鹜,“当初系自由采取,嗣以供求需要,进而地主者把持,要求代价,论斤称两出售,居然岩穴之下,咸为交易闹市矣”4。当灾民将可果腹之物罗掘殆尽之际,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失去理智,以致做出种种极端的事情来,父子、母女、夫妻之情,亲属关系、同情心、道德和习俗等荡然无存。他们将亲生骨肉或卖与他人或抛弃于道旁沟壑,争食人肉、杀食子女等人间惨剧也屡有发生。豫西各县,蒙灾最重区域,“灾民以食尽粮绝相率出售妻女,得价苟延残生,售时公然分等议价,姿色姣好年在十七八至二十余者十数元,至多二十元即可买得,讲妥之后,哭声与斥骂声齐作,小儿牵衣索母,老者怀抱呼儿,为夫为父者饮泣吞声,一任买主缚之而去” 9。陕县苏村庙镇居然成了公开的人口交易市场,该县卖儿鬻女售妻者达12 000余人4。卢氏县鬻妻者150名,卖子数428名6;渑池县鬻妻卖女情势实不计其数5。登封县灾民四处逃亡时,有一对少年夫妇,领一四岁小孩出走。夫妇二人因饥饿过甚,扶持业已无力,于是男子坚持弃小孩而去,而妇人犹一时不忍,相持半日不决,几于无可奈何之际,妇人终被男子强夺孩子抛至沟中,洒泪而去。“未停若干时间,又有一批灾民随后由此地经过,见此弃置小孩,即取小孩腿上之肉及腹中之肉大啖生啃不已”。正吃食间,后面又有一批灾民赶来,“乃相争享此美味”。事有凑巧,“小孩头部之肉较少,一时尚未食尽,面貌清晰可辨,灾民群中即有此孩之叔父,亦参加其中,骨肉之情,见面大悲,然犹不能止众人之剥夺,狼吞虎咽”4更为惨者,临汝县“灾民无以为生,城南数家有杀其女孩而食者”4。3 灾荒成因气候异常是这次大旱灾产生的自然原因,但是之所以形成如此严重的灾荒,民国时期经济发展停滞、战乱不已、国困民穷、政府救济不力、水利失修、森林破坏严重等社会因素则均为重要致因。3. 1 经济发展停滞、内忧外患交织使国困民穷无力抗灾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不能完全控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大大减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的。民国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广大内陆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停滞。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中世纪时期的水平,作物单产很低。就河南来说,20世纪30年代,全省平均粮食亩产量仅为80多公斤,比晚清时期还要低10。加上帝国主义掠夺、历届政府和地主、高利贷者敲骨吸髓的盘剥,广大劳动人民终岁勤劳,难得一饱,以致抗灾能力极其低下。民国时期政府财政年年入不敷出,赤字巨大。从19271936年看,平均每年亏损30.8811;从这几年赤字的绝对数看,1935年最高,达8亿多元。国民党政府解决财政赤字的办法就是对内加紧搜刮,对外大举借债。税收普遍成倍增加,各级政府层层加码。政府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军费和还债,19271936年,军费年均占财政支出的45.8,最高年份达87,还债年均2911。如此庞大的军费和债务开支,造成国困民穷,根本无法进行经济建设,更无力防灾、救灾。3. 2 政府救灾不力旱灾发生后,河南省政府在查灾、救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立粥厂,施放赈款、赈衣,发放农贷,办理平粜、工赈,豁免公粮等。但这些不是进展迟缓、效果甚微,就是纸上谈兵、未能切实执行。从施放赈款来看,严重的饥荒发生后,救急款项仅动用了本省10万元的救灾准备金 3,且仅分配灾情最重的27县,其他多未赈济。以豫西为例,据表2可计算出,豫西12县灾民总数1 710 537人,两年共发放急赈335 000元,人均不足0.2元。按1937年6月的粮食价格,每石小麦10元、豌豆8元、谷子6元、表2 19361937年豫西12县被灾人口与政府发放赈款数目表县份密县登封偃师洛阳宜阳洛宁灾民人数266 000人140 000人170 000人100 000人146 100人150 437人急赈款数33 000元23 000元24 000元29 000元32 000元38 000元县份卢氏阌乡灵宝陕县渑池新安灾民人数100 000人35 000人160 000人173 000人120 000人150 000人急赈款数33 000元22 000元22 000元28 000元30 000元30 000元本表据常志箴视察密县等十二县灾振报告,河南政治第7卷第8期制成。小米10元、玉米6.7元、高粱6.4元12,可分别购买小麦2.4斤、豌豆3斤、谷子4、小米2.4斤、玉米约4.5斤、高粱4.4斤。若按大口赈款1元、小口5角计,人均可买到的粮食亦不过525斤之间,况且这样势必有半数以上的灾民领不到赈款。因此,所领赈款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宜阳县“今日领赈明日无食者,何只数十余家,若谓领到赈能支持十日者,万无一二”13。渑池县灾民12万,1937年施赈22 000元,所活不及1万口,连去冬所放8 000元,受赈者亦不及4万口,而每人所领按大口1元、小口5角计,至多不过维持一月生命5。该县既无住宿之所又无粥厂之设,办赈者只有一人,请赈、领款、放赈都是一人奔跑。至于农贷,因合作社交待而停止活动,故始终未领4。事实证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赈济工作未尽全力,成效甚微。再加上一些官员玩忽职守,办事不力和贪污腐化,不能有效控制灾情发展。3. 3 水利失修、植被破坏水利设施的兴建是抗御水旱灾害的重要手段。民国以来,河南境内大多数河流和原有渠道淤塞严重,失去了灌溉功能。据1934年,河南省整水改土委员会对豫东地区原有101条河、渠、沟概况进行的调查14显示,全部、大部淤为平地或严重淤塞者及平时无水者有94条,占总数的93%以上。另外,地方官府对于水利建设的漠视,建设不足、破坏有余也是普遍的现象,有些地方水利事业往往丝毫不举办。因为经费困难,对于水利工程固然谈不上积极建设;但消极破坏倒是常有的事。如西北军在河南因为要就地征饷,“往往任意斩伐种在河边巩固堤防的树木,民众起来请求,愿分担军饷而永得树木的保留,但第二或第三次终被他们斩伐”。因此,“日言治水,而水灾不可防;日言水利,而旱灾不可免;弄或水来则成水灾,水去则成旱灾”;“十年九旱,一年不旱便是水灾”15。结果很多地方水田变为旱田,旱田变为荒田。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防治水旱风沙等灾害的巨大作用。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毁坏森林,到民国时期河南森林已经非常稀少。据凌大燮估计,1937年河南森林覆盖率仅为0.616,且主要残存于豫西陡峭的深山区,基本上起不到防灾作用。民国时期,城乡居民所用燃料几乎完全依赖农作物秸秆、木柴,毁林现象十分突出。有人在谈到救灾问题时指出:“造林可以防止水旱天灾,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河南造林,是特殊的困难,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在河南虽百年,亦见不到树木之成绩在那里,你今天植了树,人民明天就要把它摇死,等它枯了,好把它打柴烧,所以年年植树,年年不见树,以致提倡植树,虽然经过了若干年,至今依然遍地童山,不见植树的成绩在那里。”17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19361937年间发生的旱灾对河南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农作物收成的剧减造成了民食匮乏,导致大批灾民饥饿而死、流离失所,或者被迫卖妻鬻女、抛弃老弱,甚至同类相食。这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政府、地主、高利贷者的盘剥,连年高额的军费开支,政府的防灾无能、救灾无力,水利长期失修、植被遭严重破坏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参考文献:1 河南省政府,河南省赈务会. 河南省二十五年旱灾报告R. P1.2 华洋义赈会.民国二十五年度赈务报告书R.华洋义赈会丛刊(甲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井矿盐制盐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节能环保设备采购及维护方案
- 2025年传染病学检测技术考核答案及解析
- 地产项目投资回报率分析报告
- 乘法口诀快速记忆策略分享
-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专题训练题库
-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施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操作规程
- 碑林区天然气管理办法
- 电网设备规约管理办法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B/T 20801.6-2020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6部分:安全防护
- GB/T 19355.2-2016锌覆盖层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第2部分:热浸镀锌
- 主编-孙晓岭组织行为学-课件
-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课件
- 企业信用信息公告系统年度报告模板:非私营其他企业
- 施工员钢筋工程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
- 共用水电费分割单模板
- 《阿房宫赋》全篇覆盖理解性默写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