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久的悔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的线索。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重点难点1.理解母子深情。2.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电教方式多媒体教学德育要点理解文中的母子深情,学会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报答父母。教时安排本课共分 2 课时。第1课时;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梳理结构,把握线索,理解内容。第2课时:品味文中写母亲的事例和细节,赏析文章的选例和语言特点。教 学 过 程基 本 内 容补充内容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 (放一段抒情性的音乐)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呀,母亲的爱是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默默地投洒清辉;母亲的爱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绵延伸展;母亲的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深厚而广博。母亲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默默无闻的行动在天地问抒写着爱的诗篇。 今天我们将走进永久的悔,去感受人世问最真诚的母爱,去理解一个儿子的自责、内疚和悔恨之情。 导语二唐朝大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千古传唱,广为人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母子情深的由衷赞叹。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永久的悔”在思想情感上与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季羡林老先生运用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 导语三 (多媒体出示季羡林先生的头像,配思乡名曲导入) 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上又颠簸了一天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时,他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 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并且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一件事。 60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永久的悔”。季羡林看了题目后说:“题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笔写就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及巴利文等古代语言,后因二战爆发滞留德国长达10年,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谢绝了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辗转瑞士、法国、越南、香港,于1946年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了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即使在“文革”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着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80年代,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构建全民族人类精神素质,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及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唐史研究及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吐火罗文一书,是季老85岁后用英文冲刺的作品,其学术价值极高。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唾手可得(tu) 懵懵懂懂(mng)望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后悔的事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也说背井离乡。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生活艰辛,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红的”食物,令人心酸。全文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又表现了作者离开母亲后的深深自责。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线索及结构,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指名上黑板板书。 (点拨)文章第12段,开篇点题,“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其中35段,概括叙述了家庭的基本情况; 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状况;第9段,详细叙述了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 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 (点拨)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果。从“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的自责、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学生活动分小组交流、讨论。 (点拨)不离题,这样写恰恰是为了表现主题。通过回忆自己“吃的”经历,写出了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这正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同时,回忆自己的吃,也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作者也由此更加思念母亲。 (四)课内小结本文虽然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是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我”“永久的悔”,条理清晰。阅读此文,让人深深感受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以及作者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后悔之情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 走进永久的悔,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章结构上的魅力,更让我们对母爱有了更多的诠释。有人曾这样写道:“儿时,母爱是甜甜的乳汁,浓浓的奶香里流淌着无尽的爱怜;童年时,母爱是夏天驱赶蚊虫的蒲扇,为我摇动着多彩而丰盈的梦幻;长大了,母爱不再细细碎碎,而是变成了一根线,一根思念的线。线的这头轻轻地拴着我,线的那头紧紧系着母亲的关爱。”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这片爱的阳光之中,去感受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份自责、后悔之情。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试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写母亲的地方,以及让你最感动的事例、细节尤其让你最有感触的语言。然后反复朗读,各小组讨论、交流。(点拨)(1)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母亲。第4段写母亲家境贫寒,不识字,没出过远门。第7段写母亲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从来不尝一口。第9段写母亲不曾有过笑容,热切地盼望儿子归来。 (2)最感人的事例:母亲给“我”吃月饼。(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3)最感人的细节是:当“我”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月饼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这个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4)最感人的话语:“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单的话里面含着无尽的辛酸和悲伤,还有那深切的思儿之情。 2想一想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之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点拨)朴实的语言:(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蕴含的情感:(1)母亲很少出门,一辈子都在家操劳,更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2)写出母亲为了子女,宁可自己挨饿,也舍不得吃好一点的东西,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母亲所受的苦难,对儿子的思念,是那样的揪心。岁月刻在母亲脸上的永远是凄苦,是不可磨灭的伤痕。 (4)写出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以及“我”令母亲失望的心痛和愧疚之情。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点拨)最感人的话语是:“我不忍想象母亲l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这个“悔”字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内心充满了自责、无奈、悔恨,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令人潸然泪下。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小组交流。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白的”一口也没有吃过。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看到了母亲的棺材,想到了母亲思念自己的急切心情;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想到了母亲一生所过的苦日子,心中很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起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作者认为,自己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最后让母亲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死去,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所以作者十分后悔自己在母亲身边生活的时间太少了。由此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三)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本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通过作者对过去家庭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及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学习本文,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主题突出、条理清晰;二是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切的感情。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接近九十岁的高龄,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约,完成了这篇散文。作者虽然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一一在目。对于自己对母亲的尽孝作者心中铸成了一个永远的心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而成年后却无从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作者,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3、教师设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三、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参考答案:1、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2、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3、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四、(品味精彩,积累感悟)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归纳妙点: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五、比(迁移性训练,拓展视野,合作探究)阅读自读课文中梁晓声的同名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之后自由上台填写表格。表格设计永久的悔比较季文 梁文内容主题线索结构方法叙事方法语言风格结论:同一个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