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伤寒学 主讲 杨运高教授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电话 6164709613711300922 2 目的要求 通过 伤寒学 的学习 1 掌握 伤寒论 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2 掌握外感病和部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能 3 第一章绪论 一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二 伤寒论 的地位 形成与发展概况三 伤寒论 的学术渊源与成就四 伤寒的涵义及六经病的传变五 伤寒的辨证方法六 伤寒的治则治法 4 第一节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一 基本定义研究和运用 伤寒论 的一门学科 二 构成要素1 以 内经 理论为框架2 以 伤寒论 原著为基础3 融入后人的研究成果和运用心得 5 第二节 伤寒论 的地位 形成与发展概况 一 伤寒论 的学术地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张仲景被后世称为 医圣 6 经典 指具有典范性 权威性的著作 启万世之法程 诚医门之圣书 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清代医家张志聪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 不明本论 伤寒论 者不可以为医 7 古人认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8 图 孔圣人 9 画圣 吴道子书圣 王羲之史圣 司马迁文圣 欧阳修佛家圣人 释迦牟尼道家圣人 老子 李耳 儒家至圣 孔子 孔丘 亚圣 孟子医圣 张仲景 10 二 伤寒论 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 1 作者简介 1 作者姓名 2 生卒 3 籍贯 4 学医行医经历 5 官职 11 1 作者姓名 名机 字仲景 12 图片 张仲景画像 13 国政论衡 人生幼而有名 冠而為之字 王叔和在整理 伤寒杂病论 的过程中 说 今收采仲景旧论 对病真方 孙思邈写 千金要方 说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14 2 生卒 张仲景 公元150 219年曹操 公元155 220年刘备 公元161 223年华佗 公元208年 15 3 籍贯 东汉南阳郡涅阳人 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邓州 16 图 医圣张仲景故里 17 图片 南阳医圣祠 远景 18 医圣祠 近景 19 任应秋教授题写的大门两侧的对联 上联 阴阳有三 辩病还须辩证 下联 医相无二 活国在于活人 20 南阳医圣祠张仲景墓 21 南阳医圣祠张仲景享殿 22 4 学医行医经历 1 家族大多死于伤寒病 遂发奋学医 研究伤寒病 而成一代名医 2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名医录 3 医术在当时与华佗齐名 襄阳府志 华佗读而喜曰 此真活人书也 23 史料 张仲景学医经历 李濂医史 张机 字仲景 南阳人也 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尽得其传 工于治疗 尤精经方 遂大有时誉 汉灵帝时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 与同郡何禺客游洛阳 禺探知其学 谓人曰 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起病之验 虽鬼神莫能知之 真一世神医也 24 张伯祖何人 宋 张杲 医说 就写过张伯祖 说张伯祖 南阳人也 他 独好方术 诊处精审 疗皆十全 为时所重 同郡张仲景 异而师之 因有大誉 名师出高徒附 医案一例 25 张仲景弟子有王叔和 杜度 卫汛 俱为当时名医 26 5 官职 三十多岁被举为南阳郡的孝廉 并因之而出任长沙太守 27 孙鼎宜 仲景传略 今长沙城北有张公祠 民岁以祀之焉 湘潭俗以正月十八为仲景生日 群然举酒作乐乐神 28 清代黄元御 长沙药解 清代陈修园 长沙方歌括 日本人 长沙证汇 29 图片 长沙方歌括封面 30 史料 张仲景病案一例 张仲景 见侍中王仲宣 时年二十岁 曰 君有病 四十当眉落 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 受汤勿服 居三日 见仲宣问曰 服汤否 仲宣曰 已服 仲景曰 色候固非服汤之诊 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言 后二十年果眉落 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终如其言 此事虽扁鹊 仓公无以加也 甲乙经 序 31 2 成书的历史背景 晚年著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即今存之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辞去太守职务 不顾自己五十六岁的高龄 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 参考一生收集的大量民间方剂 埋头刻苦著作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终于 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辩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32 2 成书的历史背景 秦朝 前221年 西汉 前202 东汉 公元25 1 疾病尤其是伤寒病的流行 迫切需要医学的发展 2 科技尤其是医学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奠定 是伤寒论成书的前提 33 1 疾病尤其是伤寒病的流行 迫切需要医学的发展 东汉末年长期的战争 造成疫病广泛流行 曹操 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植 说疫气 家家有僵尸之痛 室室有号泣之哀 张仲景 伤寒论自序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34 2 科技尤其是医学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奠定 是伤寒论成书的前提 战国以来 科技发展 学术空气较为自由浓厚 有了产生新学科的条件 民间治疗伤寒的方法 熏 砭 灸 针等方法广泛应用 西汉初方剂成为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医学的积累和发展 尤其是 黄帝内经 的问世 为 伤寒论 成书提供了基础 35 图片 砭石 36 史料 汉代木简中医学内容 西汉初方剂成为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如西汉仓公的 下气汤 苦参汤 等 1930年在甘肃居延地区和1972年在甘肃武威地区出土大量汉代木简 其中有许多有关医学方面的内容 37 图片 汉代医学木简 38 汉代木简中有关医学内容 治疗久咳 胸痹 久泻 伤寒方人参 紫苑 菖蒲 细辛 姜 桂 蜀椒各一分 乌梅十分 伤寒四物汤乌头十分 细辛六分 白术十分 桂四分 以汤饮一刀圭 日三 夜再 39 史料 黄帝内经 中有关 伤寒 内容 黄帝内经 之伤寒 素问 热论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 素问 热论 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太阳为六经之首 40 黄帝内经 之六经 素问 热论 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 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 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入于藏者 故可汗而已 四日 太阴受之 太阴脉布胃中 络于咽 故腹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 营卫不行 五脏不通 则死矣 41 小结疾病尤其是伤寒病的流行 迫切需要医学的发展 科技尤其是医学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奠定 是伤寒论成书的前提 42 三 伤寒论 的流传与发展 1 版本沿革 43 汉 张仲景著 成书200 205年 晋 王叔和收集整理 265 316年 北宋 林亿等校正刊行 1057年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宋本伤寒论 北宋 王洙整理 明代 赵刻本伤寒论 1 7版 伤寒论选读 1 版本沿革 十卷二十二篇 44 图片 伤寒杂病论封面 45 图片 麻黄汤原文 46 图片 大青龙汤原文 47 图片 宋本伤寒论封面 48 图片 伤寒论木刻本 49 图片 二版伤寒论封面 50 图片 五版伤寒论封面 51 图片 六版伤寒论选读封面 52 图片 注解伤寒论封面 53 图片 唐本伤寒论封面 54 图片 伤寒论研究书籍 55 图片 金匮要略封面 56 图片 金匮要略原文 57 2 宋本 伤寒论 原貌 宋本 伤寒论 十卷22篇前4篇 辨脉篇 平脉篇 伤寒例 痉湿暍 六经病证篇 10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上 中 下共3篇 辩阳明 辩少阳 辩太阴 辩少阴 辩厥阴 辩霍乱病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 398条 112或113方 后8篇 辩可发汗脉证并治 不可发汗 汗后 可吐 不可吐 可下 不可下 汗吐下后 58 第三节 伤寒论 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一 学术渊源1 以 内经 为理论框架2 吸取了 神农本草经 汤液经 胎颅药录 及民间医学等精华 59 二 学术成就 1 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2 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3 创制了功效卓著的 经方 113方 将古方 经验用方 与医经 理论著作 结合起来 所以 经方 是体现了理论 治则 治法等内容的 4 八法 和许多剂型的运用 为后世提供了范例 60 三 对后世的影响 1 形成 伤寒 学派 经方学派 该流派以六经辨证体系为纲 自宋以来 研究 伤寒论 的著作有500余种 著名学者400多家 伤寒杂病论 已经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2 作为教材 自唐宋代开始 成为官办和民办学校的必修教材 以 唐汇要 见八十二医术 为例 选拔医官 各试 医经方术 十道 本草 二道 脉经 二道 素问 十道 伤寒论 十道 诸杂经方医 二道 杂方 二道 通七以上六 70分及格 61 3 流传国外 影响遍及日本 韩国 朝鲜及东南亚等国 尤其是韩国与日本 伤寒论 已经成为日本 汉方医 的重要内容 迄今已经召开过6次 伤寒论 国际学术研究大会 62 A 伤寒论 在日本 1976年汉方提取剂被日本厚生省药务局纳入保险范畴 1976年日本汉方药的产值不足100亿日圆 1995年已经达到1571 94亿日圆 目前适用于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汉方制剂有147种 其中经方72种 占49 日本厚生省公布的一般用汉方处方210种 其中经方82种 占39 在大学开设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等经典原著课程 63 B 伤寒论 在韩国 在医科大学开设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内经 等经典课程 1986年实施 汉方医疗保险法 规定针灸治疗和98种中药提取剂可用于医疗保险 其中经方占了很大一部分 汉方制剂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资料介绍近10年已经翻了8倍 64 C其他 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伤寒论 也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 经方已经广泛被临床医师所使用 65 图片 葛根芩连丸1 66 图片 葛根芩连丸2 67 第四节伤寒的涵义及六经病的传变 68 1 什么是伤寒 伤寒 可以代表人体感受一切邪气 伤寒之研究 谓邪而为寒 盖古义也 孟子 告子 篇 吾见也罕矣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69 1 广义伤寒 一切外感 热病 病的总称 素问 热论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伤寒 湿温 热病 温病 注意 这个 热 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 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70 3 狭义伤寒 外感风寒之邪而致的疾病 即 难经 五种伤寒之中的 伤寒 4 伤寒论 涉及广义伤寒 但以狭义伤寒为主 71 二 六经病的传变放第五节讲解 72 第五节 伤寒论 的辨证方法 一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 通俗的讲就是根据经络 脏腑的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确定证候的类型及相应的治法 方药 73 一 什么是六经 74 1 六经是指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2 既包括经络 又包括经络所属的脏腑 3 内经 六经学说的特点 内经 六经学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 是一种症状 经络辨证 内经 六经学说只讨论了实证 热证及汗法 下法 以上为 伤寒论 六经辨证提供了基本模式 伤寒论 在此基本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75 二 伤寒论 六经辨证的基本要点 1 以脏腑 经络 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 2 将外感病概括为六个阶段 层次或大类 病 3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 证候特点 损及脏腑 寒热趋向 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内容 4 六经之间既是独立的 又是密切联系的 5 六经辨证体系以六经病为纲 汤方证为目 所以说 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 又是施治的准则 76 三 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1 伤寒论 六经病传变次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2 传变的几种基本方式 循经传 按六经病传变次序发展 即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合病 凡二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并病 一经病证未罢 又起一经病证 称为并病 直中 外邪不经三阳 直中三阴 77 四 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1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总概括 具体化2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基础辨证方法 特殊辨证方法 78 五 伤寒论 中的治则治法 1 基本精神 扶阳气 存阴液 1 扶阳气 三阳病易伤及阳气 三阴病多里虚寒 阳气不足 所以有扶阳解表 温中散寒 回阳救逆 温阳利水等治法 2 存阴液 汗吐下容易伤阴 三阴病有阴虚 所以有益胃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急下存阴 三承气汤 滋阴泻火 黄连阿胶汤 滋阴利水 猪苓汤 慎用汗吐下以免伤阴 79 2 六经病证的基本治法 1 三阳病 以汗吐下为主 其中太阳病属于表证用汗法 根据中风和伤寒的不同 又有解肌祛风 发汗解表两种方法 阳明病属于热证 里证 以清法和下法为主 清法用于阳明热证 下法用于阳明腑实证 又可以分为轻下 缓下 峻下 急下等具体方法 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 不用汗吐下 以和法为主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80 2 太阴病属于局部性虚寒 脾胃虚寒 以温中健脾为主要治法 理中汤为代表方剂 3 少阴病为心肾虚衰 既有阳虚 为主 又有阴虚 所以有温阳益气 滋阴泻火 滋阴利水等具体方法 4 厥阴病病情复杂 阴阳转化 多寒温合用 补泻兼施 如乌梅丸 5 表里同病时的治法 先表后里 先里后表 表里同治 81 附 学习 伤寒论 的要求与方法 1 为什么要学习 伤寒论 中医常讲悟性 所谓 医者 意也 所谓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82 清末陆九芝说过 学医从 伤寒 入手 始则难 继而大易 从杂症入手 始则易 继而大难 学习任何一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人调解协议书
- 反担保协议书
- 2025年上海房地产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合同协议书
- 2025综合咨询委托合同
- 赞赞协议书辅助
- 2025年临时工劳动合同
- 合作社入股协议书
- 2025家政服务居间合同范本
- 2025商场店铺租赁合同范本参考
- 2024版中国宪法课件
- 《食品厂员工绩效方案》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汽车智能技术与应用 教案全套 朱升高 项目1-10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介绍- 车载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
- 产品方案设计模板
- 企业合规经营规范手册
- 骨与关节运动学基础-运动链(康复护理技术)
- 2.2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学期
- GB/T 4706.74-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74部分:缝纫机的特殊要求
- 2024版民间借款抵押合同范本完整版
- DL 5190.5-2019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