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_第1页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_第2页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_第3页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_第4页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心理学 记忆 信息加工模型下的记忆研究内隐记忆错误记忆情绪记忆元记忆前瞻记忆 第一节信息加工模型下的记忆研究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 Sperling 1960 即使感觉记忆中的许多信息在最初的1s内就消退了 但仍有一部分信息继续保持在记忆中 这些信息进入了记忆的第二个阶段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 memoryspan 法以数字材料为例 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 呈现一次后 让被试立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 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连续呈现 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 正确再现一个系列得1 3分 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 以得1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 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编码 Conrad 1964 听觉编码理论 phonologicalcoding 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 声音上混淆的 如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 如XVSL 他发现回忆声音混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 如把B写成P 把C写成T 把F写成M 等等 Baddeley 1966 单词材料回忆 Posner 1967 1969 证实视觉编码形式存在 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Wickens 1970 1972 证实语义编码形式存在 前摄抑制设计 当前后识记材料有意义联系时 字母 字母 表现出前摄抑制干扰 否则 字母 数字 表现出前摄抑制的释放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 短时记忆的提取失败 遗忘Waugh Norman 1965 探测法实验认为 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的消退 7 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 1974 语音环路语音相似性效应词长效应无关言语效应视觉空间模板双任务范式干扰范式中央执行系统随机生成任务 randomgenerationtask 中央执行系统控制子系统无存储功能 语音环路默读复述存储 视觉空间模板复述意象和空间存储 长时记忆的研究 Ebbinghaus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Craik的加工层次途径 Craik等人认为 记忆是同知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知觉涉及对刺激物作一系列水平的分析 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 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把输入与头脑中已存储的经验的抽象进行匹配 即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抽取 这些不同的加工阶段属于不同的 加工深度 Tulving等人的多重记忆系统 第二节内隐记忆 启动效应的概念与测量方法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传输适当认知程序 启动效应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启动效应 primingeffect 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 所以它又被称为无意识的记忆 直接启动 directpriming 间接启动 indirectpriming 14 间接测验 知觉辨认 perceptualidentification 词干补笔 wordstemcompletion 补笔 word fragmentcompletion 任务分离 实验性分离 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验任务下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experimentaldissociation 也称任务分离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 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 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 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 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 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Tulving 1985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17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18 任务分离的质疑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可比性逻辑上的循环论证测验任务的纯净性问题 加工分离程序 PDP 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 Jacoby等 1991 1993 逻辑 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部心理加工机制 通常在一个再认过程中 两种心理机制同时起作用 前者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 反映了自动和无意识记忆 称为自动提取 automaticity 后者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回忆 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 为考察两种加工效应 PDP提供两种测试条件包含条件 意识和无意识条件共同促进作业成绩 排除条件 意识与无意识条件对作业成绩的作用正好相反假设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 学习阶段1 被试阅读一些单词 并对一些变位字重新排序组合成单词学习阶段2 听觉呈现单词 要求被试听到后大声读出并要求记住以准备测验 包含测验 对学习阶段的变位字 视觉呈现词 听觉呈现词均进行 新 旧 再认 排除测验 仅要求对听觉呈现词进行积极的再认判断意识提取R 1 A 自动提取A 1 R 两者共同RAP 旧 包含 R A 1 R P 旧 排除 A 1 R 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Tulving等人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Roediger等人则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 transfer appropriateproceduresapproach 23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 或过程 不同而已 这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 则测验的成绩好 否则就差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 结果 这两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学习时的意义加工 精细编码和心理映象等加工过程导致大多数外显记忆 回忆和再认等 成绩良好 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严重地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 24 25 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 3 26 第三节错误记忆 艾宾浩斯 1850 1909 与巴特利特 F C Bartlett 1886 1979 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 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 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年 Ebbinghaus OnMemory AContributiontoExperimentalPsychology 1932年 Bartlett Remembering 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 1956年 Miller MagicalNumberSeven PlusorMinusTwo SomeLimitsonOurCapacityforProcessingInformation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 心理物理学纲要 的启发 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 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 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无意义音节 nonsensesyllables 节省法 savingsmethod 28 艾宾浩斯在小结其记忆研究方法时写道 在心理过程研究时应用所谓自然科学方法 遇到两种根本性困难 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 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 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 涉及意义的追求 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 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 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艾宾浩斯过于关注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因素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 10 20 1969 9 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 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 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 1948年被授予 勋爵 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家第一人 30 Bartlett的重复再生实验 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 之 鬼魂的战争 TheWaroftheGhosts 一个晚上 有两个从伊古拉来的青年男子走到河里想去捕海豹 当时 天空充满了浓浓的雾气 非常平静 然后他们听到了战争的嘶喊声 他们想 也许有人在打仗 他们逃到岸边 躲在了一根木头后面 就在这时 有几艘独木舟出现了 他们听到了摇桨的声音 看到其中一艘向他们驶来 船上坐着5个人 那些人问道 我们想带你们一起到河的上游去跟敌人打仗 你们觉得如何 其中一个年轻人说 我没有箭 他们说 31 Bartlett的系列再生 serialreproduction 实验 同样证实了他的设想 对称化 尖锐化和同化原理 32 图式理论 schematheory 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 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 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 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记忆过程中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 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 意义更明确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 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 reconstruction 他认为 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 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 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 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33 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 1 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 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 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 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 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34 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 2 35 错误记忆 联想研究范式 DRM范式 Roediger McDermott 1995 Deese 1959 36个关联词表 每个词表由目标词 关键诱饵 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单词组成 被试在即时回忆测验中有40 的几率错误报告了关键诱饵 被报告的几率甚至超过一半呈现过的单词 并伴随相当程度的自信 被试在再认测验中同样发现较高的虚报率 甚至被试还报告自己 记得 这些词曾经出现过 人对事件的记忆是有关联的 理论解释有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模糊痕迹理论 矛盾 归因假说和来源监测理论等 错误记忆 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 Jacoby Whitehouse 1989再认测验的每个目标词前加入一个速示的掩蔽词 分匹配 无关联和基线三个水平 速示时间分有意与无意识知觉两个水平结果 无意识知觉影响了再认记忆判断 错误记忆 错觉联接范式 学习材料Handstand shotgun再认测验 handstand handmade handgun学习对象的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各部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 错误记忆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被试观看与某事件有关的幻灯片或录像 向其提供误导的描述或问题 在一段时间后 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 当两辆汽车碰撞 撞毁时 汽车的时速大约是多少英里 34 40 8 控制组一周后 上次的录像中 你是否在交通事故现场看到了撞碎的玻璃 14 32 错误记忆 KK范式 Kassin Kiechel 1996误导信息同样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记忆 任务 计算机打单词 摁Alt键研究者用社会依从解释这一现象 实验心理学 记忆 信息加工模型下的记忆研究内隐记忆错误记忆情绪记忆元记忆前瞻记忆 情绪记忆 闪光灯记忆 flashbulbmemories 遗忘症病人的情绪记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情绪对记忆的损害效应 闪关灯记忆 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 持久的鲜活性核心信息效应 Christianson 1984 时间间隔效应 Heuerh Reisberg 1990 Christianson 1984核心信息与情绪事件的主题直接相关 让两组被试观看情节相似的影片 情绪组影片为男孩撞伤后被送医院 控制组则未被撞伤情绪组较控制组对影片的主题和主要特征记忆效果较好 但外周信息却遭到破坏 Heuerh Reisberg 1990图片序列故事实验 中间部分情绪唤醒不同结果 在即时测验中 两组不存在差异 在延时测验中唤醒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 而且记忆优势主要表现在核心信息的保持上 核心信息效应可以用注意资源的分配差异解释 时间间隔效应则反映了情绪记忆的抗遗忘性刺激后精细化 Post stimuluselaboration 情绪状态下产生的激素的促进作用 Gold Martinez Gahill等 没有外显记忆的遗忘症患者在接受电击后会通过陈述对电击他的医生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 Korsakoff 1889 简单暴露效应 mereexposureeffect 遗忘症病人的情绪记忆 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当个体的心境与记忆材料的情境一致时 对材料的记忆效果比不一致时好 通过催眠 复述自传体事件 倾听情感音乐等方式引发不同记忆 所有被试识记情感词表 或阅读情感故事当个体处于一种中性的情绪状态 测量他们对词表或阅读材料的保持量个体更容易回忆那些与当前个体情绪体验相同情调的材料 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 如果识记时的心境与回忆或再认时的心境匹配 会提高回忆或再认的效果 重在编码和提取的情绪状态持续性间的关系 而非材料和当前情绪状态的关系 Bower等人 1978 首先诱发被试进入愉快或悲伤的情绪 然后学习词表 测试阶段 重新诱发一致或不一致的情绪状态 关键因素 情绪状态的特性 记忆材料的类型或特性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效应 抑郁情绪会造成记忆任务成绩下降Ellis等 1988 资源分配模型悲伤情绪或任何情绪状态都能降低一个人向记忆任务分配注意资源的可能性 动机理论抑郁的个体拥有完成任务的认知资源 但他们没能引起这样做的动机 元记忆 1960s 哈特在斯坦福大学完成 知晓感 的博士论文 1971 Flavell Wellman正式将元记忆纳入记忆研究领域 Nelson Narens 1990 认为 人类的认知过程不是单一的水平 而应分为元水平和客体水平 而记忆应分为元记忆 metamemory 和客体记忆 objectmemory 元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包括元记忆知识 元记忆监控 监测 控制 元记忆的测量 元记忆监控回溯性监测JOC前瞻性监测EOL 识记 JOL 回忆 FOK 再认 Justice用录像机向儿童被试呈现四种记忆策略 审查 命名 复述 分类 儿童进行对偶比较用来评定被试对各种记忆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程度 元记忆的研究核心 FOK 经典RJR范式 recall judgment recognition 哈特的实验先向被试呈现有难度的常识问题 要求被试回答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哪个 对于没能给出正确答案的题目 要求被试作出FOK判断多选再认测验 四选一 痕迹接通说Reder 1987 FOK是提取前的一个快速 自动且普遍存在的判断过程 是在问题提出时发生的 为帮助进行监控策略的选择 元记忆的发展研究 学前儿童对 知道 猜测 思维 记忆 遗忘 等心理动词的了解程度 4 9岁的儿童都正确地运用了心理动词来表示他们的心理状态 儿童对个人变量的了解4岁儿童不知道年龄和记忆成绩是相关的 33 几乎一半4岁儿童认为头发的颜色与记忆成绩有关 韦尔曼 超过75 的3 4岁儿童把 头发的颜色 穿着 体重 中的两个评价为在决定记忆方面不重要 儿童对任务变量的了解韦尔曼 学前儿童对材料数量和噪音两种变量了解的最多 只有37 和26 的儿童认为外部提取线索和学习时间对记忆有影响 Yussen等 大约一半的6岁儿童对最困难的项目 学习时间 作出正确回答 但一年级儿童 7岁 还不能认识到分类结构对记忆的影响 多数的一年级儿童不能认识到再认比再现任务容易 儿童对记忆策略的认识Kreutzer四种策略 对游泳器具的处理 外部记忆线索 别人提醒 复述 内部加工 即使学前儿童也报告了至少一种策略 前瞻记忆 Retrospectivevsprospectivememory前瞻记忆是指对于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 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Time basedEvent basedActivity based1971年 若福特斯完成前瞻记忆的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 1996年 Brandimonte主编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前瞻性记忆的著作 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 自然法实验法模拟情境法 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TAP Einstein McDaniel迁移恰当加工效应 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 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的情况 前瞻记忆的发展和老化线索熟悉性情境 记忆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Primingeffect fMRI的证据 在对面孔与物体加工的腹侧颞叶 与新视觉刺激相比 刺激重复出现时 大脑的反应强度下降 vanTurennout Ell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