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2、 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3、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 理论。4、“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 篇中提出的。5、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6、 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7、儒家将经籍诗 书 尊为五经。8、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 之气,浊为 之气。9、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 、 、 三大理论中。10、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11、梁启超提出了小说的四种力,即: 、 、 、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以己度物 2、道家 3、言不尽意 4、用心 5、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 2、试述陆机的灵感心 3、概述李贽的“童心说”及他在小说评点上的理论成就 4、明清诗词理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四、论述题(20分) 论述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是什么?答案一、 填空题(20分)1、文赋 2、诗品3、性格 4、结构第一5、词论6、易传7、礼易春秋8、阳刚 阴柔9、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10、韩愈、柳宗元。11、熏、浸、刺、提。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以己度物 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 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2、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 3、言不尽意: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用心出自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窍有以得其用心。”从字面上理解,“用心”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心之所在”,二是“心之如何用”。陆机“得其用心”是一个重要的文艺心理学命题,它所要深入探讨并努力揭示的,是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理活动及心理功能的规律。后来刘勰受陆机“得其用心”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夫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并用“文心”作书名。 5、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1)论“明道”、“言志”文学观的新内涵。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2)论人追求美的欲望与“以道制欲”的文艺观 2、试述陆机的灵感心理。陆机论灵感心理也是“动静”兼顾、“意辞”相联。一般来说,灵感与想象,均以“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灵感,可谓动之极致。然而在灵感的“动”之中,依然有“静”的一面,陆机称灵感为“应感之会,通塞之纪”,“通”为动,“塞”为静,“识夫开塞之所由”也就是识动静之所由。“行犹响起”、“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状灵感之动;“藏若景灭”、“六情底滞”、“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写灵感之静。心理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不仅能引起兴奋,而且能加强兴奋。因此,兴会之际、灵感袭来之时,主体心理状态的“静”会诱导并强化心之“动”,“塞”会促动“开”。而灵感的心理过程,就是由“藏若景灭”之静与“行犹响起”之动交替组成。当然,动静之交替,开塞之所由,说到底,还是创作主体的心理功能。陆机认为,作家在驱使这一功能时,应顺其自然,循其规律,不可力强而致,否则便会“竭情而多悔”。 3、理解李贽的“童心说”及他在小说评点上的理论成就。一、童心说出于李贽的童心说一文。他主张文学要写“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认为,凡天下至文,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就是要表现“真情”,反对描写受儒家礼义束缚的“伪情”。童心说为性灵说奠定了基础。二、(1)“不愤则不作也”,李贽继承了前人的说法但又有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真正的好作品绝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作家心中郁结的不平之气的尽情倾吐:(2)“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他认为水浒传写人,能够“得其意思之所在”,擅长于描写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能把握同一性格类型人物的不同特点。 4、明清诗词理论的主要特点其一,从倡导复古模拟到提倡抒写性灵。其二,从抒写性灵向儒家传统诗教的回归。其三,对诗歌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总结。四、论述题(20分) 论述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是什么?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