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简介背景,初读课文)一、审题,揭示主线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二、分段,理清文脉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1给文章分段。2.我们还能找到别的分段依据吗?(冷场)师:(提示)比如,船的位置。生:船离岸,船向前驶,船师: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从内容看呢?生:第一段写亲友的送别,第二段写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写作者的联想。(习题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学环节就是“遵路识斯真”)三、讲读,牵情入境第一段:离别情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为什么感动?生:因为作者看到亲友送别的情景,听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想到自己要远离祖国。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动“说不出”?生:作者没有说话,只流泪。师:作者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为他生:(齐)太感动了。师:作者不但泪满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镜面上,甚至使镜面都模糊了,也是因为生:(齐)他太感动了。师:正因为他太感动了,所以生:(齐)说不出。师:这种离别故土、离别亲人的感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我”的这种惜别之情。(学生朗读)(抠住一句话,披文入情)第二段:爱国情1.比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所激起的愤慨之情。2.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何处不有,何处不见,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样亲切?3.通过灰、白和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比较,读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第三段:奋斗情1.船驶向了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生:船驶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视着祖国的海岸线,小岛越来越小了,渐渐地看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是海风掀起的巨浪。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生:他首先想到不忍离中国而去。师:既然不忍,为什么要离开呢?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师:那么,他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责是罪人!(生纷纷摇头)生: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生:课文说他出国是为了求经验,求武器。也就是要寻求马列主义真理。生:从“暂别”、“终将”这些词可以看出他离开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来战斗、工作的。师:所以说他出国是为了救国。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从两个“更勇猛”,从“驱逐”到“毁灭”的语气由轻到重,体会作者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提示用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语调朗读,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感。)(顺着情感线索,字词句一线串通,文路学路合二为一,作者读者心灵相通。)四、抓眼,深化感情1.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2.比较三个句子文法上的差异,从中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一句:放在段的开头。真抒离别情。第二句;做段的结句,单独成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对壮丽山河的依恋使爱国之情升华了。第三句:全文归结,增加感叹号。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高潮。(齐声朗读三个句子,指导第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第二句要读得亲切深情,第三句要读得坚决、激昂)3.结束语:为了建造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文眼,贯穿全篇,作者那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刻骨铭心的国耻 1教案 浙教版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日本侵略军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毋忘国耻,这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体会课文第二段中的典型事例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突出日军暴行的。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2.学习生字新词。3.完成有关字词作业。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出示课题。2.解题。理解词语:刻骨铭心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引导学生评议,把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国耻”在课文中指什么?这什么说这“国耻”是刻骨铭心的?2.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三、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带点的字。荷(h)枪实弹(dn)用另一个读音分别组词。2.读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词语。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吃惊。如愿以偿:偿,满足。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令人发指:发,读f 。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年逾古稀:逾,超过。古稀,指七十岁。年纪超过七十岁,指高龄老人。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解疑。四、给课文分段1.本文是一篇参观记,这种类型的文章常按“概括介绍参观经过观后感”的结构来写。我们可根据课文的结构给课文分段。2.本文也可采用先把课文主体部分(参观经过)划出,再看头尾的方法来分段。五、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细读课文,学习句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看拼音和汉字,把词语写完整。 xin yn do do toto沦( ) 火( ) 舞( ) ( )田 ( )不绝2.听写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1)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5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2)南京沦陷后的40多天内,侵华日军屠杀了35万人。3.抓住这一段课文的重点词概括段落大意。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学课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参观顺序给课文分层。全班交流,说说根据哪些句子来分层?灯片出示。(1)纪念馆分史料陈列厅,尸骨陈列室和卵石广场等几部分。(2)史料陈列大厅很宽敞,墙壁上挂着250幅图片。(3)走进尸骨陈列室,首先跳进眼帘的是橱窗里的累累白骨!(4)史料陈列厅中的图片室外的卵石广场却给人另外一种感觉。启发学生理解第(4)句的过渡作用。2.学习第二层。(1)自由读第二层课文。(2)这两段都采用了先概括介绍后举实例的方法,重温历史,控诉侵华日军的罪行。找出课文中的实例部分。(3)理解重点句。A、从1937年12月到期938年2月初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这句话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图片内容的?(时间短,手段多,杀人面广。)课文用了一个长句来全面来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读起来一气呵成,情感愤怒激烈沉痛。指导朗读。B、35万人惨遭屠杀,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里两个连续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C、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第一句用“把”字句,突出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人间地狱”是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强调日本侵略者对这场空前的劫难罪责难逃。)3.学习第三层。(1)指名读课文第三层。(2)读旁注。4.学习第四层。(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2)讨论:大院卵石地面小路边13块浮雕围墙边的一组浮雕。小结:本层按参观顺序记叙。5.根据各层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四、指导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课文。2.全班讨论:这什么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