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doc_第1页
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doc_第2页
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doc_第3页
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doc_第4页
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人机界面与交互设计 专 业 工业设计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5年06月05日iPod nano硬件界面分析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在市场上,风格迥异,独树一帜。产品外观样式、风格的设计非常独特。苹果公司产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是不变的,但其一系列产品的成功也表明其产品设计中对工业设计和和用户交互设计两者的重视。本文以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 nano为例,对其的硬件界面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目前销售的iPod播放器共有shuffle、nano、classic、touch 4款产品,都是由2001年的第一代iPod面世以后发展而来。解析iPod nano这个系类的标志性产品的硬件发展趋势也能看出,苹果公司为其产品更能适应市场而做出硬件的调整。1.iPod nano的诞生图一 iPod nano 一代 iPod nano是由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可以结合iPod shuffle与iPod mini特点于一身的第4代MP3播放器,全新设计的iPod nano只用了9个月便正式推出。iPod nano 比起 iPod shuffle 有更大更快的闪存,和相比起普通iPod更细小化的彩色屏幕和触控式转盘。它的屏幕拥有更高的像素,容许显示更多内容资讯。电池和其他内部零件亦重新配制。触控式转盘的外观略高于平面,令到它有着更佳的触觉反应。iPod nano的命名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因为主要竞争对手,mp3搜索分类功能专利拥有者创新科技在iPod nano推出市场之前几个月就推出了Zen nano。2 iPod nano进化过程2.1 iPod nano的起源iPod mini是美国苹果公司于2004年1月所发布的一款随身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 mini属于iPod产品系列中体型较为小巧的版本,使用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所制造的微型硬盘(MicroDrive)作为存储媒介,有但因为使用微型硬盘而非iPod使用的小型携带式硬盘,因此mini拥有更精巧的体积与更轻的重量。而除了轻巧外,iPod mini也是iPod系列里少数拥有多种外壳颜色可以选择的机种。由于iPod mini 有许多不便利之处,因此,2005年9月7日,iPod mini 正式停产,继而代之的是iPod Nano.iPod Nano是苹果推出的新一代产品,它使用闪存,而不是笨重的硬盘来存储歌曲;它拥有一个彩色显示屏,可以清楚地显示图片;比iPod Mini更小巧,更精致。尽管在苹果的整个iPod产品线中,iPod Mini最畅销,但随着替代产品iPodnano的推出,iPod Mini还是要停产。苹果本周停产iPod Mini、推出iPod nano,就是为了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图二 图三iPod mini1 iPod mini2表一 iPod mini1-2代硬件参数时间体积按钮颜色显示屏重量Mini2004年1月6日915113mm点击轮银色、金色、蓝色、绿色和粉红色1.67英寸(对角)的灰阶液晶显示屏103g第二代mini iPod2005年2月915113.8mm点击轮银色、蓝色、绿色和粉红色1.67英寸(对角)的灰阶液晶显示屏102g 图四 新款iPod nano产品可以被看作是前面四代iPod产品的完全混血产物,丙烯酸塑料前面板、抛光金属背壳和早先的第一、第二代iPod产品完全相同;圆滑的边缘设计又让我们看到了第三代iPod的影子;轻触式操控盘以及彩色屏幕又让我们感到了nano具有第四代iPod的血缘;在黑白双色的色彩选用上无疑又是受到U2纪念版iPod的影响,不过在操控盘的色彩设计上,黑色的nano无疑要比U2黑色版本更为优化,选用了黑灰色的色彩搭配,而没有选用备受争议的红色;至于闪存存储、超薄电池模块设计无疑又是Shuffle的作用所致。2.2 iPod nano的发展图五第一代到第七代iPod nano进化史第一代iPod nano屏幕锁功能让用户为他们的iPod设置4位数字的密码,当屏幕锁被启动时,唯一能按的是前进和后退键。音量控制用来输入密码的数字。iPod nano 的细小体积:仅0.7 厘米厚,阔度4厘米,长度9厘米,以及重量只得42克。电池电力可达14小时。而它的1.5吋屏幕像素为176 x 132,能够显示32768种颜色 (15位色),并能支持显示65536色(16位色)。第二代第二代iPod nano在外型上有了些改变,舍弃了原本的压克力和金属材质,改用镀铝外壳,使得新型iPod nano不会像旧型的一样那么容易刮伤,而且厚度比旧型的薄了约0.01英吋(0.025厘米)。除此,新型的iPod nano有更多种颜色可以选择:黑、银、粉红、蓝、绿(8GB的机型只提供黑色,4GB提供银、粉红、蓝、绿四色,2GB只提供银色)。第三代第三代iPod nano的操作接口。第三代的iPod nano在2007年9月5日发表,外型由细长变为宽矮;增加了对影片播放的支持,屏幕变成2寸。容量分别为4GB(US$149)及8GB(US$199)两种。新型的iPod nano有5种颜色可以选择:黑、银、粉红、蓝、绿、红(Product Red,只有8GB的机型提供6种颜色,4GB只提供银色)第四代第四代的iPod nano在2008年9月10日发表,外型由宽短变为细长,恢复了以前的修长身形;和三代iPod nano相同,有对影片播放的支持,屏幕仍为2寸,但由横宽直窄改为横窄直宽。容量分别为8GB(US$149)及16GB(US$199)两种。新型的iPod nano任何容量款式皆有9种颜色可以选择:粉红、红(Product Red)、橙、黄、绿、蓝、紫、黑和银色。iPod nano第四代更新了许多用户操作界面,采用了方向感应器来体现Cover Flow选择界面及影片功能,还内置了iTunes 8上新出的Genius功能,将用户操作习惯和听歌喜好进行分析和数据同步。第五代第五代的iPod nano在2009年9月9日发表,外形与第四代iPod nano类似,屏幕尺寸增加到2.2寸,分辨率提高到240*376.容量分别为8GB(US$149)及16GB(US$179)两种。颜色选择与第四代相同,仍为9种颜色,不过大多数颜色皆经过重新调色而变的更深更亮丽,其外壳也从纯镀铝合金改为抛光镀铝。iPod nano第五代机身的背面右下角内置摄像头和麦克风以及内置比起现任iPod touch具有更大音量的扩音器,摄影机可拍摄分辨率至640*480的高品质VGA视频,同时支持录音、计步器以及VoiceOver操作,还加入了iTunes 9上新出现的Genius Mixes功能。第六代 iPod nano 6相对于旧版nano带来了多项改进。iPod nano比上一代小46%,轻42%的外形。旁边有声量调整钮,背面设有夹子。少了经典圆盘,但有了人见人爱多点触摸屏幕。当然,前一代有的FM的优点依然保留着。24小时续航力,外壳七种炫彩金属色。同时,全新iPod nano 6引入夹子设计,可帮你保持好身材。iPod nano 6轻便灵巧,易于佩戴,在跑步、散步和运动健身中都可使用。将 iPod nano 佩戴在身上,只需手指轻点或轻扫就可控制音乐,让你专心于运动,不会手忙脚乱。iPod nano 6还取消了点击轮盘,加入了多点触控屏幕。第七代这款全新的iPod nano在外观上厚度只有5.4mm,比前代薄了38%。无缝结合的金属加塑料材质机身,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号的iPhone。一块2.5英寸的Muti-touch显示屏镶嵌在机身正面,给予了不错的显示效果与操控感。时间体积按钮材质颜色显示屏重量iPod nano2005年9月7日25858.5mm触控式转盘铝制外壳、顶端和底部使用塑胶包覆白色和黑色1.5英寸彩色LCD与LED背光显示屏46.5giPod nano 22006年9月40906.5mm触控式转盘阳极氧化金属外壳黑、银、粉红、蓝、绿1.5英寸彩色LCD与LED背光显示屏40giPod nano3 2007年9月9日69.852.36.5mm触控式转盘电镀铝合金和抛光不锈钢全金属黑、白、粉红、红、蓝、绿2.0英寸LCD背光显示屏49.2iPod nano 42008年9月9日90.738.76.2mm触控式转盘,通过摇晃机身随机更换歌曲电镀铝合金银灰色,黑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 红色,粉色2.0英寸LCD背光显示屏36.8giPod nano 52009年990.738.76.2mm触控式转盘,通过摇晃机身随机更换歌曲抛光阳极铝制外壳银色,紫色,灰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粉色2.2英寸LCD背光显示屏(新添摄像功能)36.4giPod nano 62010年9月37.540.98.78mm多点触摸屏幕+侧面按键抛光阳极铝制外壳(引入夹子设)计银灰,深灰,蓝色,绿色,橙色,粉色,红色1.54英寸LCD背光显示屏(新添摄像功能)21.1giPod nano 72012年9月1376.539.65.4mm多点触摸屏幕+侧面按键金属加塑料材质碳黑色,银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粉色,红色2.5英寸LCD背光显示屏(新添摄像功能31 克表二iPod nano1-7代硬件参数3. iPod nano硬件设计界面分析 就上面的iPod nano 发展历程来看,苹果公司在每年的九月份对其产品进行纵向的延伸,这就是说,iPod nano系列的产品更新周期为一年。在旧有的产品销售期达到一年之后Apple公司就开始推出新的产品,以此来刺激已经对旧有产品产生感受疲劳的消费者。细节上新的惊喜可以吸引新一批的消费者,而整体风格的保持,又不会丧失老顾客对其的信任。3.1iPod nano硬件界面的技术分析从iPod的外壳材料技术分析来看,第一代的铝制外壳的优点有很多,铝合金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量、断裂韧度、疲劳强度和耐腐蚀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小产品重量。第二代到后期使用的阳极氧化金属外壳,首先整个机体的抗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其次是在耐磨性上的表现要强于普通的铝合金,而与此同时,外壳采用的阳极氧化处理技术可让机身颜色长时间保持鲜亮如新。从iPod nano的按钮来看,其第一到五代都使用的是苹果公司典型的click wheel(点击轮),点击轮是由iPod classic1 圆形机械式按键式按钮不断发展改进而来,最早应用在iPod mini上,是一项苹果公司的专利技术。它由一个转轮和五个物理按钮组成。其中菜单按钮位于转轮上方,前进/后退按钮位于左右两旁,播放/暂停按钮位于下方,确定按钮位于中间。图六3.2 iPod nano硬件界面设计的趋势分析从颜色上来说,nano一代仅仅是黑白两色,如果说此时的苹果还没有想到产品的多彩化,那么从二代的五色到三代的六色再到四代的九色,颜色极大的丰富了。iPod nano从尺寸上来说越来越来大,但是重量越来越轻,往更便于大众携带和使用的方向发展。苹果公司关注细节,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源来解决一个极微小的问题,即使这个问题不会影响产品的功能,不断完善苹果公司产品的细节。色彩屏幕设计分析iPod消除黑白色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冷漠感,这也是消费者对所有带显示屏产品共同的追求。圆滑的边缘设计使得平整、单调的长方形外观稍微变化,曲直平面的相互融合体现了现代工业美学的经典原则。视觉体验的分析圆形面板将所有操作按键结合在一起,人们会有机的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方便了操作。操作区及显示区的有效分割,使得产品功能更加明确,人机界面更加单纯,使用这也能更好的识别和记忆产品。转盘似按键有效的集合了快进、快退、播放、暂停、访问菜单等操作,其排列方式也符合用户的认知规律。利用触敏式表面来控制音量或浏览音乐,用户甚至不用看就可以完成所用操作,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操作过程中给人带来的认知上的延误及理解上的困惑。触觉体验上的分析触摸感应轮操控按键设计在一起,使用者很快就能轻松掌握。在操作方式方面,按压式与触摸滑动式两者的结合是操作更简单,也使面板更加简洁美观。功能分析iPod除了具有音乐功能之外,其独特的菜单式操作还支持照片及幻灯片的浏览、有声书籍的播放、世界时钟、通讯录、日历等多种功能。多种功能的集合,是变相提高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常用方式,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功能性需求的心理。4.总结 iPod这一音乐魔盒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位硬件专家托尼费戴尔。他研制出一个像鞋盒子一样的原型机,功能简单,样子也很丑陋。追求完美的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毫不犹豫的介入产品后期开发,这使得iPod的外形、功能体验及其他设计有了极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