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新生代ppt课件_第1页
第8章 新生代ppt课件_第2页
第8章 新生代ppt课件_第3页
第8章 新生代ppt课件_第4页
第8章 新生代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八章 新生代 2 第八章新生代 第一节划分和命名与整体特征第二节新生代的生物界第三节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史第四节第四纪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 3 第一节划分和命名 第四系 纪 指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物1 75Ma 新近系 纪 新第三纪 23 5 1 75Ma古近系 纪 老第三纪 65 23 5Ma 4 5 6 7 8 第四纪分期与分界年龄 9 冰后期大理冰期庐山 大理间冰期庐山冰期大姑 庐山间冰期鄱阳 大姑间冰期潘阳冰期 10 整体特征 1沉积物固结较差 E已基本固结成岩 N尚未完全固结 Q未固结的松散物质2生物界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3全球构造巨大变革期 特别是新近纪Tethys仅残留下地中海 Alps山在新生代形成 喜山形成 环太平洋沟 弧 盆体系形成 大陆裂谷活动发育 11 第二节新生代的生物界 一 哺乳动物二 被子植物三 其他门类 12 一 哺乳动物 古新世 6千5百万年前 除恐龙外 一些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下去 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 并进一步发展 在哺乳动物中出现早期的马 大象和熊类 植物界中菊科 Compositae 植物开始出现 始新世 5千3百万年前 草本 科 植物 grassvegetation 出现并与豆科 Leguminosae 植物 菊科植物一起继续繁荣 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 在4千万年前 开始出现草食性动物 grazing 和猴子 部分哺乳动物类群 鲸鱼 海豚 重返海洋生活 有孔虫发展并繁盛 13 渐新世 3千6百万年前 最早的猿类出现 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如犀类中出现古今陆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巨犀 大量陆地被草原覆盖 中新世 2千3百万年前 灵长类在中新世占有重要地位 如森林古猿分布较广 到中新世末 类人猿 hominidapes 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 类人猿辐射演化并达到演化的顶点 出现西瓦古猿 Sivapithecusa 具有现生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 上新世 5百万年前 出现最早的人类 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14 一 哺乳动物 有胎盘哺乳动物主要类别 目 15 哺乳动物在Cz适应辐射 占领各生态领域 16 有袋类 袋兔 袋熊 袋鼹鼠 袋貂 负鼠 17 单孔类 食蚁兽 鸭嘴兽 18 古近纪和新近纪哺乳动物演化三阶段 E早期 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繁盛时期古草食有蹄类个体小 四肢短粗 不善跑古食肉类构造原始 四肢短粗 趾具爪 但仍象蹄 已全部绝灭E中晚期 奇蹄类高速发展和新肉食类繁盛时期奇蹄类门类多 演化快 分布广 地层意义大 大多数奇蹄类在E末绝灭 适应成功实例 马N 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 反刍功能 19 奇蹄类演化 貘类 王雷兽 马形亚目马超科 雷兽超科 角形亚目貘超科 犀超科 爪兽亚目爪兽超科爪蹄类 20 马的演化 始马 间马 草原古马 上新马 真马 21 原古马 Propalaeotheriumparvulum 22 偶蹄类演化 E13 N 古齿类 弯齿类 猪形类 河马 骆驼类 反刍类 丘齿兽类 奇角鹿 鼷鹿 叉角羚 不反刍类 23 灵长目分类 眼镜猴类 狐猴类 阔鼻亚目鼻孔相隔远 尾长 拇指与食指不能对握 狭鼻亚目鼻孔相隔近 拇指可对握 原始食虫类 24 原猴类灵长目代表 眼镜猴 环尾眼镜猴 婴猴 25 10 2400 中国第四纪动物群 26 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和分区 27 从猿到人的演化 人科特征的出现 森林古猿 腊玛古猿 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早期 晚期 28 中国古人类发展阶段 29 类人猿类灵长目代表 黑猩猩 大猩猩 狒狒 30 森林古猿复原图 森林古猿 N1 大猩猩 上腭骨平坦 下腭骨U形等表明其为类人猿而非人类 31 腊玛古猿 N12 N2 大猩猩 腊玛古猿 人 上腭骨及齿系 1窄圆弧形齿系 2无需犬齿自卫 3大齿基本上在后 特征已非常接近人科 32 1南方古猿阶段 1直立行走 2齿系比现代人类强壮 3脑容量600 700cc 与现代大类人猿类似 约为智人的一半 4会用动物角 骨和齿制作原始工具 不会用火 33 南方古猿与直立人的关系 34 2直立人阶段 1脑容量750 1300cc 现代人1200 1500cc 2高眉骨 颚骨前伸 3会用火 制造原始石器 带木柄的石斧 北京猿人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35 3早期智人 尼安德特人 粗眉骨 下巴不突出 身材矮小粗壮 制造石质工具 矛 刀等 文化 随葬工艺品 马坝人丁村人长阳人 36 晚期智人 新人 克鲁马努人 眉骨变小 下巴明显突出 精制矛 针等 文化 石刻 木刻 绘画 柳江人山顶洞人 37 晚期智人工艺品 38 二 被子植物的发展 从K开始发育 Cz繁盛 在R可分为两阶段E木本植物发展阶段 乔木 灌木为主N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 大量现代种属出现 蕨类和裸子植物减少第三纪植物地理分区 泛北极植物区 包括我国北方 南极植物区 热带植物区 39 三 其他门类 海生无脊椎动物 双壳类 腹足类 六射珊瑚 有孔虫 货币虫 R 抱球虫淡水无脊椎动物 软体动物 介形虫 昆虫等 40 货币虫 41 第三节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史 一 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古近纪沉积类型受构造和古气候控制 1东部为大型稳定类型盆地沉积 时有海泛发生 沉积物类型受古气候控制2盆地形成是裂谷作用的结果 如华北盆地E1有玄武岩 反映地幔上隆 形成地堑 箕状断陷 E2 3充填 之后裂谷发育结束3沿海长白山 辽东半岛 武夷山一带为隆起带 大部分遭受剥蚀 仅发育一些小断陷盆地和零星玄武岩 42 二 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类型 燕山 秦岭 南岭 松辽盆地 K末消亡 无E 潮湿带 干湿交替带 干旱带 潮湿带 抚顺盆地砂页岩 玄武岩夹煤层 7000m 华北盆地三个河湖相砂页岩组 夹煤层 油页岩和石膏 夹海泛层 江汉盆地油页岩 膏盐层交互 夹海泛层 南雄盆地红色碎屑膏盐层沉积 茂名盆地红色碎屑膏盐层沉积 油页岩 含煤沉积 长白山辽东半岛武夷山隆起带 东部大陆边缘潮湿气候沉积 43 中国古近纪气候分带和古地理 潮湿暖温带 半潮湿半干旱亚热带 干旱亚热带 潮湿亚热带 44 三 中国东部晚第三纪沉积类型 长江 秦岭 晋陕地区深棕色 橘红色粘土沉积 三趾马红土 松辽 华北 长江中下游大型沉降河湖盆地 温暖潮湿气候条件 夹海泛层 沿海玄武岩盆发带 长白山 庙岛群岛 郯庐带 浙闽东部 雷州半岛 海南岛北部 隆起带上小型静水湖泊沉积 如临朐盆地 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海相沉积 海相沉积 中国南方 隆起带上小盆地 热带 亚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小型含煤湖沼盆地沉积 45 中国新近纪气候分带和古地理 潮湿带 干旱带 46 四 中国西北部第三纪地史 1准噶尔盆地的第三系2塔里木盆地的第三系 47 1准噶尔盆地的第三系 K2 安集海组 灰绿色泥岩夹砂砾岩及介壳灰岩 紫泥泉子组 紫红色砂质泥岩 砂岩夹砾岩 产介壳及轮藻 昌吉河群 砂泥岩夹砂砾岩及介壳灰岩 产三趾马 为类Molasse堆积 Q N E 准噶尔南缘第三系综合剖面 3 5000m 1600m 喜马拉雅运动I 喜马拉雅运动II 48 准噶尔盆地第三纪沉积示意剖面 E N 天山 乌苏 克拉玛依 N 晚第三纪 49 2塔里木盆地的第三系 K2 巴什基奇克组 紫红色砂泥岩 苏维依组 紫红色砂 泥岩夹含铜砂岩 库母格列木组 紫红色砂泥岩 底部钙质砾岩 产牡蛎 有海泛 康村组 黄灰 浅灰色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 具浪成层理 波痕及丰富的遗迹化石 Q1x西域组 黄灰砾岩夹砂砾岩 N1 E 独库公路南端 库车 第三系剖面 吉迪克组 紫红夹灰绿色砂 泥岩 夹湖相风暴岩和丰富的遗迹化石 库车组 苍棕色砂砾岩 N2 共厚4 5000m 为干旱气候的湖泊沉积 喜马拉雅运动II 50 紫红色砂泥岩 塔北库车康村E N界线 景观及同构造角度不整合 N E 51 杂色砂泥岩 塔北库车康村 N1 吉迪克组 N1 康村组 N1 52 苍棕色砂砾岩 库车组 N2 塔北库车康村 53 楔状及变形层理 粗粒杂砂岩 康村组底部 N2 塔北库车康村 54 Scoyenia Palaeophycus Scalarituba 中 细粒杂砂岩 康村组 N2 塔北库车康村 55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沉积示意剖面 N 天山 昆仑山 塔中隆起 N 晚第三纪时才有天山和昆仑山 康村 56 五 西藏地区第三纪地史 雅鲁藏布江 雅江 以南 雅鲁藏布江 雅江 以北 E3 缺失 E2 遮普惹组 上部灰岩含货币虫 海相有孔虫 下部泥灰岩 E1 宗浦组 纯灰岩含货币虫 K2 喜马拉雅运动I E3 Molasse 喜马拉雅运动I 喜马拉雅期花岗岩 N喜马拉雅山地区处于剥蚀状态 Tethys洋消失 E3 N2的三趾马也从欧亚北方抵达印度 据高山栎植物群分析 E3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2500m 57 六 中国第四纪地史 1中国第四纪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快速整体抬升大西北为高山深盆内蒙 晋陕高原风蚀作用显著华南中低山丘陵上升剥蚀大面积沉降的近海平原 松辽 华北 江汉 苏北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 58 2中国第四纪沉积类型 1风成黄土 内蒙古 晋陕高原 如 Q1午城黄土 黄红色 Q2离石黄土 淡棕色 Q3马兰黄土 黄灰色 2中低山 丘陵区洞穴堆积 如柳州Q1 Q3 周口店Q1 2 万县Q2 3冰川沉积 庐山冰川 可分出鄱阳Q1 大姑Q2 庐山Q3 大理Q4冰期 4近海平原沉积 河湖砂泥质沉积 华北 苏北 松辽 江汉平原5火山岩 五大连池 云南腾冲 山西大同火山群6砾石层 南京雨花台Q17沙漠 戈壁 盐湖及山岳冰川Q4 西部 可耕土地少 59 马兰黄土 甘肃兰州红古区 60 华南更新世网纹状红土 61 中国更新世古地理图 62 第四节第四纪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 希夏邦玛峰 吉隆 5900m N2含高山栎植物群 现代高山栎生活海拔高度2500m 假定N2高山栎生活海拔高度与现代类似 5900m 2500m 25 2Ma 3400m 2Ma 即在第四纪上升了3400m 现存三趾马红土层 N 的海拔高度 Tibet4300m 唐古拉山口 4000m 兰州1000m 山西5 700m 华北平原 320m 假定三趾马当时的生态要求相近 海拔高度相近的草原 那么三趾马红土形成时应大体位于同一海拔高度 所以目前西高东低的地势应主要形成于第四纪 A B 63 具水平层理粉砂质泥岩 东昆仑更新世地层 6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