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区分经过古今学者的努力,汉语的词类形成了虚实二分格局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小类,为汉语语法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同学者汉语词类区分不尽相同,副词、代词、助动词、判断词等小类词是实词还是虚词,意见不一。语法研究,包括实词语法化研究,词类区分及其虚实问题,需要首先明确。一、实词和虚词二分格局的形成汉语区分词类大致从先秦开始,墨子经上对名词有“达、类、私”的分类,分别指通名、类名和专名,尹文子大道上的命物之名“方圆黑白”、毁誉之名“善恶贵贱”、况谓之名“贤愚爱憎”,分别指三种形容词。先秦时期词类的分别主要在于阐述名实关系和逻辑道理,不是真正的语法上的词类区分。到了汉代,古文注释家特别关注虚词,常用“辞”、“词”、“语助”等术语加以解释。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亨传:“且,辞也。”楚辞九歌湘君:“蹇谁留兮中洲。”王逸注:“蹇,词也。”礼记檀弓上:“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古文中虚词意义空灵,难以把握,所以注释家特别加以解释帮助理解文意。汉代还没有“实词”、“虚词”这类术语,但注释家大量注释“且”、“蹇”、“居”等虚词,客观上把虚词从汉语中分别出来,具有词类区分的作用。汉语词类虚实二分始于唐代,日本来华僧人弘法大师在文镜秘府论中论述格律诗的属对规则时,把汉语的词分为虚、实或虚名、实名。不过弘法大师的虚实之分,“实”多指名词,“虚”多指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等,与现代语法学的虚词、实词,不完全相同。如该书二十九种对云:“第一,的名对又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有虚名、实名,上对实名也。”“第廿三,偏对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实名指“日月”和“山河”;虚、实分别指“豫”(义为游)和“旗”,诗句中“春豫”一实一虚,“云旗”二字皆实,故为偏对。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实词和虚词是宋代的实字、虚字的区分。南宋人张炎词源虚字:“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任甚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句语又俗,虽部质实,恐不无掩卷之诮。”宋代以后的明清两代,实字、虚字或虚、实的区分一直没有间断,其中有的是弘法大师所论诗词属对的实词和虚词,有的是张炎所说的接近语法学的实词和虚词。后者给后来的汉语语法分析以很大的启发,其分析大都用举例说明方式,没有给实字、虚字作出明确的界定。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文通借鉴西方拉丁语法框架分析汉语,利用汉语传统的实字、虚字区分词类,并首次给“实字”、“虚字”这两个术语作出明确的界定:“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文通是汉语语法研究划时代的著作,汉语语法研究从此摆脱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方法,走上现代语法科学研究的道路,宋代以来的实字、虚字两个术语,不再被用来分析诗词的属对词类,而成为专门的分析汉语的语法术语。汉语词类实词、虚词二分格局由此定型。1920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改称“字”为“词”,随后实字和虚字通称为实词和虚词,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通行术语。二、副词、代词等词类的虚实问题在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区分中,代词、副词、判断词(“为”、“是”)、助动词(“可”、“足”、“能”、“得”)等是实词或虚词,意见分歧。马氏文通都视为实词,元代以来的虚词著作如元代卢以纬语助、清代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及现代语法学者编纂的虚词词典,大都收有代词、副词、判断词和助动词。近年出版的语法著作又有一些新的区分,一是把代词看作实词,把副词看作虚词,如朱德熙语法讲义、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二是不分虚实,按其他类别分析,如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分“封闭的类”和“开放的类”,又分为体词(包括指示代词、数词、量词、方位词)、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小词。三是不分虚实,直接分出若干小类,如杨树达、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把古代汉语词类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助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感叹词、呼应词等,凡十四类。实词和虚词是传统形成的两个语法概念,借助这两个概念,我们能有效而便捷地理解汉语词类的词义特点和语法特点,因此应当保留这两个词类概念和术语。代词、副词、判断词和助动词究竟应归属实词还是虚词,抑或代词为实词,副词为虚词,这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首先是分歧的原因。代词、副词、判断词和助动词的虚实归类不一,主要是归类标准不一,认为是实词的以能否充当句法成分为标准,代词和副词、判断词、助动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样,能充当句法成分,所以是实词;认为是虚词的以词义为标准,代词、副词、判断词、助动词词义较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泛,所以是虚词。同一区分对象,区分标准不一,出现分歧势所必然。其次是术语的名实问题。实词和虚词两个术语源于古人的实字和虚字,虚、实之名是就意义而言,语法因素考虑较少,因此代词、副词、判断词、助动词的虚实区分,需要考虑名实问题,即考虑词义的虚实问题,虚则归属虚词,实则归入实词。从汉语词义的虚实的事实和古今人的语感理解和审视,副词、代词、判断词和助动词意义都比较虚,归入虚词是可以的。再次是辨正看待词义的虚实程度跟语法特点的关系。虚词来源于实词,虚化程度不一,有的较小,仍可以作句法成分,如副词、代词;有的则较大,词汇义很弱或只有语法意义,不能作句法成分,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有的在语法演变中逆向演变,由虚而实(如介词“以”名词“以”/动词“以”等),回复作句法成分的功能。此外还要考虑虚实的相对性。语言中实词、虚词的词义相对而言都有虚实问题,如实词中具象名词较抽象名词为实,肢体动词较心里动词为实,状态形容词较性质形容词为实。虚词中,介词大都有一定的动作义,较连词为实;连词的链接义或多或少存在,较结构助词、音节助词为实;句末语气词仅表达一定语气,词义空灵,最虚。基于上述认识,汉语的词类应当有实词和虚词的分别,代词、副词、判断词和助动词意义较虚,属于虚词。这样区分,分类标准单一,符合单一标准分类原则,也符合实词和虚词的实际名义。虚词从实词语法化来,虚化程度不一,据此虚词可以分出级别,一级虚词:代词、副词、判断词、助动词;二级虚词:介词、连词;三级虚词:助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一级虚词接近实词,有实词的句法功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二、三级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辅助或关联作用,是汉语中表示语法意义的单纯的语法词。注释:汉代学者注释虚词,还有语词、叹词、语之助、发声、声之助、绝语词等,参郑奠、麦梅翘古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陈后主诗句,见南史陈后主纪。唐代沈佺期昆明池侍宴应制诗句。雪儿,唐代李密爱姬,善歌舞,后泛称歌女为雪儿。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9页。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汉语语法丛书),商务印书馆,1998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页。杨树达、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84页。第二节 语法化与虚词研究一、语法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语法化(grammaticaliation)这一概念最先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梅耶)提出。1912年Meillet发表语法形式的演变,用“语法化”描写语言中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解释新的语法形式如何通过类推和语法化而产生。20世纪中期,正如美国学者鲍尔J霍伯尔、丽利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第二版)所说,语言学的“主流”在方法和假想上主要是共时的,这意味着包括语法化在内的历史因素只是次要的兴趣点,但仍有一些印欧语系语言学家继续展开语法化研究。Givn提出“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的口号,指出语法化的典型路径是“话语句法形态形态音位零形式”;Li和Thompson研究次序和话题,探讨其如何语法化为主语;Greenberg进行跨语言研究,对语言的共性从历史层面进行观察,具体考察指示代词向冠词的发展,数词短语的系统、结构及其和中心名词的句法关系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语法化研究深入而广泛展开,众多成果相继问世,如C.Lehmann关于语法化的思考:一种程序语法概述(1982年论文,1995年修改为一部专著),Heine、Reh非洲诸语言的语法化和重新分析,Fleischman想法中的将来时和语言,Sweetser从词源学到语用学,heine、Claudi、hnnemeyer语法化:一种概念框架等。目前有关语法化研究在西方语言学界仍在继续进行和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汉语语法化研究兴起。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和孙朝奋虚词化评介两篇文章,介绍了国外语法化研究的信息和成果,随之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运用语法化理论和方法,具体研究汉语词汇的语法化现象和相关因素。这三篇文章对汉语语法研究具有直接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由此汉语语法化研究开始兴起,并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影响较大的如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沈家煊、吴福祥等(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丛书、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学的动因和机制、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语法化论文先后发表。这些研究结合汉语具体实际,考察汉语语法化现象,探讨语法化理论。目前汉语语法化研究正在继续深入地开展。语法化作为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众多学者的探索、研究和实际运用中已逐渐形成,这一理论“是当代最新的历史语言学分支,它提倡从历史事实中概括规律,重视一个语法现象产生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探索语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研究一个实词如何一步步变成语法标记,一个语法标记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其他标记,一个语法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如此等等。这一理论对指导历史语言学的探讨行之有效。”二、语法化视角研究虚词的优势虚词始终是语法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研究虚词?传统多采用训诂式的方法,尤其是古代的注释家和字词典编纂者。这种方法多半从意义出发解释虚词,语法特点注意较少,很少关注虚词的产生和演变。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语言研究区分历时和共时,语法包括虚词的研究被置于历时和共时截然划分的框架下展开。共时研究着重于语言事实的描写,客观地展示虚词的功能和特点,描写不可谓不细,解释工作却十分不够,其研究成果能让我们知道是什么,但不能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相当多得问题不能明白,如语言中的虚词是哪里来的?许多的虚词同时又是实词,其虚实之间有无联系?许多虚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呈现出多样化状态,这些功能和意义之间有无关系?如果有,应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该如何解释多样化现象?在语法研究尤其是语法史研究中,这些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明确回答,共时研究一般都难以做到。历时研究是另一种视角,这种研究把共时研究的各个历时层面所获得的语言事实作纵向排列,观察不同时代虚词的功能和语义的变化,“把演变看作共时阶段之间规则的演变,使演变的描述和演变本身隔离开来”,尤其是那些微观具体的导致演变发生的动因、机制或条件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以揭示和阐述。在历时研究中,“历史”的观念被理解为各个历史阶段语言事实的变化或消长,至于为什么变化消长,理性的解释性的工作,仍然做得不够。这一点在以往的历时研究中是十分明显的。与共时和历时分离研究的视角不同,语法化研究将共时和历时结合起来,注重对共时语言现象作出历时演变的分析和解释,使历时研究不仅是语法事实的比对和差异的展示,而是在此基础上追索其演变的过程,找出其演变的条件、原因,演变发生的机制。语法化研究重视共时,更重视历时,尤其重视演变的过程和解释演变的动因、机制和条件,因而语法化研究使历时研究更具有理据性和说服力,研究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语法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在历史语法研究中,语法化理论较历时、共时及其他语法理论更具有阐释力,因此我们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研究先秦汉语的虚词的产生和发展,考察和解释先秦汉语中实词虚化的各种现象。注释:以上国外语法化研究简述,参梁银峰译(美)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司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第二版)第2章语法化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孙朝奋虚词化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4期。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吴福祥(主编)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吴福祥、洪波等(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丛书,商务印书馆,2003年至今,已出五辑。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学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Ebert的话,转引自梁银峰译(美)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司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页。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语料和相关说明一、本书的内容本书以先秦实词语法化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28个实词的语法化演变。28个词是分别:用、以、式、因、自、是、之、其、所、卣(逌)、攸、者、诸、止、已、为、于、或、有、莫、无、如、若、奈,而、斯、焉、然。这28个词都是先秦汉语中常见的多义多用虚词,由实词语法化来,其虚词特点和用法都是在语法化过程形成的。元代周伯琦六书证譌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实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周伯琦道出了汉语虚词的真正来源:虚词源于实词。而且在实词向虚词的语法化过程中,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虚词发展的方向,有些实词因引申而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性、意义及用法,导致其分别向不同的虚词演变,因此弄清楚实词的产生和各种词性、意义及用法,是语法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虚词从实词演变来,有些直接源于实词,有些则是先发展出其他实词然后再语法化为虚词,因此研究中原初实词向其他实词的发展演变,包括字形假借,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的重点是实词向虚词的演变和虚词向其他虚词的进一步虚化,在这部分的研究中,对虚词句法作用的描写是必要的,也是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语法化的过程或机制,解释语法化的条件和因素。实词语法化是一个过程,引起语法化的条件或因素多种多样,尤其是词义特点、句法变化、语境影响、认知心里、语言使用等条件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常见语法化因素,这些因素或单一发挥作用,或几个共同发挥作用,是研究中主要解释和阐述的内容。实词向虚词语法化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发生,有的与句法结构直接有关,有的与其所在句子直接有关,因此讨论虚词的产生和发展,常常会涉及相关的句法结构或句子。语法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句法结构词汇化,如我们所碰到的“可以”、“足以”、词尾现象等,这方面的内容也将会涉及到。在28个词当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特点,其语法化的路径、动因和机制各有不同,但共性因素和规律是存在的。最后一章结束语,我们概略总结28个词的语法化过程和结果,归纳实词语法化的共性因素和主要规律,以及先秦语法化有待继续研究的内容。二、资料选择和相关说明先秦是汉语历史的早期阶段,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不如后世的丰富,但仍然十分可观。这些资料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先秦实词语法化研究,以这两大类语料为选择范围。两类文献中,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石刻文等;传世文献包括:儒家十三经,先秦诸子和国语、战国策、楚辞等史书和诗集。一般认为古文尚书是后代伪书,因此在利用尚书语料时,我们一般采用今文尚书。先秦实词语法化有的在战国中晚期发生,演变的最终完成延至汉代,为了完整展示语法化过程和演变特点,少数语料会涉及到汉代文献,涉及的词不多,仅“自”、“已”、“所”、“为”等少数几个。28个词大致按语法化前后的词性、功能的相同或相近,分出“用、以、式”,“因、自”,“是、之、其”等十一组,每组一章,章下各节每节研究考察一词,少数因两个词的性质功能和语法化过程基本相同,合在一节,如“卣(逌)、攸”、“有、无”等。十一章的顺序大致先名词后动词然后代词,因为要照顾同组词的虚实和用法的相近关系,少数词如“之”、“其”等,没有完全依照这一顺序。句法形式的表达和描写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全汉字格式、汉字加符号格式和全符号格式,如“有+谓词”、“V1+以+V2”、“S+V+O”等。采用多种格式,目的在于表达更加清楚,避免混淆,同时方便阐述和解释。书中的有关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内容包括补充说明、引书、引文、他人观点等。第二章 用、以、式第一节 用 先秦汉语中的“用”有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等词性和用法。名词是“用”较早的词性,其他词性和用法由名词发展来,语法化现象表现在动词向介词和介词向连词演变的过程中。一、名词“用”的产生和本义“用”字在甲骨文中已经产生,金文使用也比较多,字形作(铁1161)、(拾73)、(戊寅鼎)等。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卫宏说。”方述鑫等认为甲骨文从象骨版,从卜,象骨版上有卜兆之形。古人卜以决疑,故有施行之义。”与此不同,于省吾认为象甬形,甬即桶,引申为施用之“用”。赵诚也认为:“用,本象甬(桶)形,引申为施用之用。”此外还有释为架上置戈、用具之用、贞字之省,钟鼎之钟等,见李孝定(主编)甲骨文字集释所引各家说法。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于省吾和赵诚的看法较有道理。于省吾指出,出土的云梦竹简,还以“用”为“桶”。用、甬本是一字,故甲骨文以“”为“通”,江小仲鼎、曾姬无卹壶又以“甬(桶)”为“用”。桶字在先秦典籍中始见于吕氏春秋贵生:“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桶,正权概。”逸周书月令解相同一段文字也有桶字,其他先秦典籍未见,可见其产生较晚,但作为生活用具,桶在先秦应当是经常使用的,文字中应有其字,此字即“甬”和“用”。因“用”字常用作“使用”义动词或其他介词、连词,所以先秦晚期另造桶字表示“用”的本义。二、动词“用”的用法和意义来源动词“用”义为“使用”,已见于甲骨文,后来的金文和先秦传世文献广泛使用并延续到今天。动词“用”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如:(1)丙辰卜:侑祖丁豕用牢。(合集19863)(2)归,格于艺祖,用特。(尚书舜典)(3)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小雅小弁)(4)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论语里仁)“用”的本义为“桶”,其动词义当是从本义引申来。桶是古人(也是今人)的生活必用器具,由此引申为使用、施用。上古音,桶,透母东部;用,喻母东部,声母不同,这是为区别本义和引申义产生的语音变化。先秦汉语中有不少器具类名词常经引申而转为动词,如槩(概),说文木部:“杚斗斛。”(段玉裁注本:“所以杚斗斛也。”)是用来杚平(说文木部“杚,平也。”)斗斛的器具,引申为动词刮平,管子枢言:“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栉,说文木部:“梳比之总名也。”引申为动词梳理,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环,说文玉部:“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引申为动词环绕,周礼冬官考工记:“环涂七轨。”郑玄注引杜子春:“环涂谓环城之道。”义为名词桶的“用”转为动词,与名词“概”、“栉”、“环”转为动词,情形相类。三、介词“用”的形成和功能扩展(一)介词“用”的形成介词“用”从动词“用”发展演变来,形成机制是“用”进入连动结构“V1+N+V2+N”并使用在V1或V2句位上。动词“用”独立使用时是句子唯一的谓语动词,直接陈述主语。语法中处于谓语句位的动词主要发挥其动词功能,因而独立作谓语的“用”永远是动词。除用作独立卫浴外,动词“用”也可以进入连动结构“用+N+V2+N”。因语义的差异和句子单一谓语中心的制约,连动结构中的“用”和另一动词V2不能构成并列关系,使句法关系发生变化:动词V2直接陈述主语,并和主语构成直接“施+动”关系,成为谓语中心,而动词“用”间接陈述主语,和主语构成间接“施+动”关系。当“用”和主语构成间接“施+动”关系时,“用”失去谓语中心语的作用,降格为介词,功能转为引介谓语动词施行动作行为的工具。试分析下面的例子:(6)齐氏用戈击公孟,宗孟以背蔽之。(左传昭公十二年)例中“齐氏”是主语,动词“击”义击打,是齐氏发出的动作,直接陈述主语,为句意重心所在;“用”也是主语齐氏发出的动作,但主要在于辅助说明“击打”所用的工具,语义轻于句中谓语“击”,降格为介词,发挥其引介工具“戈”的作用。“用”和其他动词(或形容词)同时用于句中不构成并列关系,是动词“用”向介词演变的关键因素。如果“用”是句子唯一谓语,或者和其他动词(或形容词)为并列关系,“用”仍是动词性谓语。如:(7)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8)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6章)例(7)“割鸡”作主语,“用”是句子唯一谓语;例(8)“用之不勤”犹“用之而不勤”,勤借为觐,“用之”和“不勤(觐)”为并列关系,两例中“用”均作谓语,保持动词的性质和功能。上面例(1)至(5)的“用”也是句子或主谓短语中唯一谓语,所以也是动词。(二)介词“用”的功能扩展介词“用”可以引介工具,也可以引介条件、对象和原因等。1引介工具。如上文例(6)。又如:(9)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诗经大雅公刘)(10)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庄子秋水)2引介条件。“用”义为凭借或依据。如:(11)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尚书盘庚上)(12)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3引介对象。“用”义为用或把。如:(13)隹王十又九祀,用乍(作)乙父尊其永宝。(作册旂尊)(14)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国语楚语上)4引介原因。“用”义为因、因为。如:(15)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邶风雄雉)(16)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引介工具是介词“用”的基本语义功能。这一功能直接从动词“用”发展来,因而其词义与动词“用”意义相同,仍为“使用”。工具是比较具体可见的物件,其范围扩大到人或其他事物,“用”的介词功能转为引介条件。条件是抽象的工具,不是具体的工具,但二者有相似性,通过相似性隐喻,“用”获得引介条件的功能,随之“用”词义扩大,既可以理解为“用”,也可以理解为“凭借”或“依据”。工具不管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被使用的,而“被使用”是一种处置方式,“工具”是被处置的对象,因此,当工具替换为被加工的材料或被处置的人或事物时,“用”的功能转为引介对象。至于引介原因,则是从引介条件发展来的功能,因为条件往往是某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四、连词“用”及其形成机制先秦连词“用”分承接连词和因果连词两种,形成机制各不相同。(一)承接连词“用”的形成机制承接连词“用”用在两个动作行为之间,后面的动作行为承接或因应前面动作行为而发生,“用”有 “因”、“因而”、“于是”之义。如:(17)(朱丹)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尚书益稷)(18)彼裕我民,无远用戾。(尚书洛诰)(19)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国语周语下)承接连词“用”从介词“用”语法化来,机制是介词“用”的动词性宾语承前省略。介词“用”可以带名词或代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当其带动词性宾语时,动词性宾语即前面的谓词性成分而承前省略,这时介词“用”向连词转化。如例(17)“用”的宾语即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朋淫于家”而省去,“用”的功能转为连接前后成分。这种句子如果在“用”的后面用代词“之”代指省略的宾语,“用”立即恢复其介词功能,如例(17)、(18)、(19)加“之”变换为:朋淫于家,用(之)殄厥世。彼裕我民,无远用(之)戾。祸乱并兴,共工用(之)灭。“用之”是因此的意思,添加的“之”分别代指前成分“朋淫于家”、“彼裕我民”和“祸乱并兴”,是后面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由于“之”经常省去,介词“用”缺乏宾语配合,向连词语法化。(二)因果连词“用”的形成机制因果连词连接因果复句,分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连词“用”义为“因为”或“是因为”,如:(20)用天降大丧于下或,亦唯噩侯驭方率南淮尸东尸,广伐南或东或,至于历内,王乃命六师、殷八师曰:“扑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鼎禹)(21)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尚书诏诰)(22)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左传襄公四年)因果连词“用”也从介词语法化来,但来源和形成机制不同,这一连词是从引介原因的介词宾语分句化发展来。上文已明确,介词“用”的扩展功能之一是引介原因,其宾语一般是词或短语,如果宾语代之以分句,如例(20)至(22),“用”的配合成分发生变化,由引介原因转为连接原因分句。句法上,原来介宾结构和中心语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转变为复句中两个分句间的关系,“用”转为分句连词。“用”作承接连词和因果连词都可以表示原因,但形成机制不相同,句法特点也不尽相同。承接连词由承前省去介词“用”的动词性宾语形成,“用”前后相承的成分不能换位;因果连词由介宾结构“用+0”的宾语0分句化形成,原“用+0”结构可以位于动作行为之前或之后,故宾语分句化以后,“用”可以出现在前分句,也可以出现在后分句,上文例(20)和例(21)、(22)连词“用”就分别出现在前分句和后分句。五、小结“用”是桶的古字,本义为桶。桶是古人日常生活用具,引申为使用、施用,词性转为动词,作句子谓语。动词“用”和其他动词同时出现在句中,构成连动结构,受句子单一谓语制约,“用”降格为次要动词,以间接方式陈述主语,动词“用”转为介词。介词“用”以前面的动词性成分为宾语而省略,演变为承接连词;引介原因的“用+宾”结构宾语分句化,“用”演变为因果连词。注释: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1993,第270页。于省吾释用,载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90 年,第363页。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1年,第1115-1118页。“勤”借为“觐”参于省吾老子新证(燕京学报第二十期“十周年纪念专号,1936年)。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3页注释引淮南子原道“用之而不勤”和淮南子主术训“力勤财匮”例,释“勤”为“尽”。按:“勤”不论释为“觐”还是“尽”,原文“用之”和“不勤”都是并列关系。此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 939页注云:“恢,廓也,大也。用,因也。”句意谓“武事不能繁多,因为不能恢弘夏后氏的国家。”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260页译为“武事不能太多,就不太多了能扩大夏后氏的国家。”按:译文似不通顺,“用”的“因为”义未译出。第二节 以 “以”在先秦汉语中有动词、介词、连词等词性和用法,经词义引申和句法演变,动词“以”发展出介词,进而介词发展出连词。此外介词“以”在“以为”结构中实化为动词(认为),在句末“有以”、“无以”中实化为名词(原因、道理),在“可以”、“足以”中演变为构词语素。一、动词“以”的产生、用法及词义演变(一)动词“以”的产生“以”字早见于殷商甲骨文,有(甲393)(丙49)两个形体,一般认为后来的“、“以”分别是两个甲骨文的隶定形体。目前,甲骨文“以”的构形和本义解释分歧。郭沫若认为是“挈”之初文,“象悬持之形”;李孝定认为“象人侧立手有所提携之形”;徐中舒释为象耜之形,为“耜”之本字,为“象人用耜形”;陈年福认为是“巳”字倒写,在上“加一侧立的人形”,本义是“送物给人”。从甲骨文字形看,象古代器物柶即匙,应是柶之最初形体,隶定作,金文(颂簋)、(沇儿钟)也有相同字形,其中沇儿钟的字形更象实物。增加人旁,像人用柶形,即“以”字,为动作状态,由此引申有“用”的动词意义。甲骨文中,“”也用作动词,当“用”字解,如:(1)弜小牢。(合集29668)(2)癸亥贞:危方牛其蒸于来甲申。(合集33191)先秦早期汉语中,器物名词用作动词的语言现象比较多,不少与器物或事物相关的动作,直接用器物词表示。如甲骨文象鼓形,网象鱼网形,鱼象鱼形,这些词甲骨文中除用作名词以外,还直接用作动词,分别表示击鼓祭祀、捕网、打鱼。如:(3)于大乙。(人2269)(4)网雉,隻(获)八。(合集354)(5)贞:今其在甫鱼。(合集7896)后来大概为了区分器物、事物与动作的不同,表示动作的字,动词“”加攴作“鼓”,动词“鱼”加水作“渔”,网字则没有再造专门表示动作的字。字的情况与“鼓”、“渔”大致相同,用作动词的字后来加人作“以”。因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以”,下文无特殊情况均用“以”表示。(二)动词“以”的用法先秦动词“以”都作谓语,有多种词义。1. 作谓语,义为“用”。如上文例(1)、(2)的“以”。又如:(6)贞:爯,以巫?贞:爯,弗其以巫?(合集946正)(7)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尚书立政)例(6)“以巫”即用巫术,例(7)孔颖达疏:“王当继续从今以往立其善政,其无用憸利之人。”2. 作谓语,义为“使”。如:(8)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尚书君奭)(9)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3.作谓语,义为“带着”。如:(10)师般以人于北奠次?(合集32277)(11)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4. 作谓语,义为“及”、“连及”。如:(12)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周易小畜)(13)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论语尧曰)5. 作谓语,义为“认为”。如:(14)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1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一)(三)动词“以”的词义演变“用”这一意义是“以”较早的动词义,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使”义则是从“用”义引申出来的,凡可用者皆可使,今有双音词“使用”,为同义复合词。先秦汉语中,“使”也有“用”之义,如管子霸言:“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使能”即用能人。“以”本义为用柶,用柶必手拿着柶,引申为拿着、带着。“及”之义从拿着、带着义引申来,手拿着器物必然触及器物,引申为“及”或“连及”。“认为”义是从“以为”结构中的介词“以”引申出来的一个意义。先秦汉语由介词“以”组成的“以为”结构,最初的意义是“把作为”,这个意义有主观认为的意思,因而此结构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认为是”,随后“以”单独使用其“认为”义,由介词转为动词。省去宾语的“以为”,也有认为义,“为”成为构词音节,无义。语言中实词向虚词演变是普遍规律,少数出现循环,由虚词再向实词演变,指示代词“是”发展为判断动词即其一例,这里“把”义介词“以”发展为“认为”义动词又是一例。介词“以”还可以循环实化为“原因”义名词,详下面第四小节。二、介词“以”的形成和句法功能(一)介词“以”的形成甲骨文中,有一些“以”在句中独立作谓语,这种“以”发挥动词功能,动词性比较稳固。但也有许多句子除“以”字外,还有另外的动词或动宾短语。如:(16)丁未卜,争贞:勿令以众伐邛?(合集26)(17)丁未卜,贞:惟亚以众步?十二月。(合集35)(18)壬午卜,贞:以立于河?(怀1636)这三例句中另外增加了动词或动词短语“伐邛”、“步”(出行)、“立于河”。句子增加动词或动词短语,目的是增加信息量,满足表达的需要,但结果造成句中同时有两个动词性成分。语言中,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都是谓语重心时,句法上构成连动关系,动词保持其性质不变;但有时因时间一维性,句意重心偏于其中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使另一个动词功能弱化,向其他词性转化。上面例(16)至(18),就是由于增加的动词性成分“伐邛”、“步”、“立于河”并取得谓语重心,直接陈述主语,致使动词“以”降为次要成分,转化为介词。郭锡良先生认为例(16)、(17)中的“以”是动词,意思是“携带”、“带领”。这大概是受词义影响的看法,实际上“携带”、“带领”义是“用”的引申意义(详下文)。从句法结构和谓语重心看,例(16)、(17)“以”和下面的“以”,词性和功能没有多少区别,应是介词:(19)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尚书益稷)(20)(公子重耳)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1)能以礼让为国,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例中“彰施于五色”、“逐子犯”、“为国”是句子的谓语重心,“以”均降格为介词。(二)介词“以”的句法功能1. 引介工具“以”义为 “用”、“拿”,如上文例(19)、(20)。又如:(2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23)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左传定公八年)2. 引介凭借、方式、依据、原因引介凭借、方式,介词“以”仍是“用”、“拿”义;引介依据,义为“依照”、“按照”;引介原因,义为“因”、“因为”。如:(24)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25)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尚书立政)(26)冬,曹太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左传桓公九年)(2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例(24)引介凭借,例(25)引介方式,例(26)引介依据,例(27)引介原因。3. 引介对象包括引介携带对象、处置对象等。引介携带对象,介词“以”义为“拿”、“带着”、“带领”;引介处置对象,介词“以”义为“把”。如:(28)郑子皮将以币行,子产曰:“丧焉用币?”(左传昭公十年)(29)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左传隐公二年)(30)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左传隐公元年)(3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卫风氓)例(28)、(29)、(30)“以”引介携带对象,例(16)引介处置对象。4. 引介时间、处所、方位介词“以”有“在”、“从”等意义。如:(32)晋侯不见公,使叔向来辞曰:“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左传昭公十三年)(33)治国者贵下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商君书说民)(34)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墨子迎敌祠)以上四种功能,引介工具是介词“以”的基本功能,引介凭借、方式从引介工具扩展来,区别在于工具比较具体,凭借、方式比较抽象。引介依据从引介凭借扩展来。凭借可引申出依凭、依据。凭借偏于工具,依据偏于标准;凭借工具而发生某种动作行为,同时也是动作行为得以发生的原因,因而引介凭借又引申出引介原因。引介携带对象、处置对象,由引介工具扩展来。使用工具必定手拿着工具,自然引申为“拿着”、“带着”;其对象最初是物体,如例(28),扩大范围则可以是人,如例(29)、(30)。如果对象是群体的人、军队、战车等,“以”义为“带领”或“率领”。又使用工具是处置工具的一种方式,当工具被替换为处置对象时,“以”成为处置介词,词义为“把”。引介时间、处所或方位从引介凭借扩展来。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或方位,也是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凭借之一,即抽象的凭借。这类介词“以”因引介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词义,引介时间、处所,一般为时点或地点,“以”义为“在”;引介方位一般为动作行为的起点,“以”义为“从”。不同的引介对象影响着介词“以”的词义变化。三、四种连词“以”的形成机制连词“以”在甲骨文时期已经萌芽,用以连接名词性成分。后来扩大功能,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或分句。根据所连接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连词“以”可分为并列连词、顺承连词、界限连词、因果连词四类,类别不同,其来源和形成过程也不完全相同。(一)并列连词“以”的形成过程并列连词“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等,表示并列关系,“以”前后的成分可以换位。“以”义犹“与”。如:(35)宁延马二丙,辛巳雨以雹。(合集21777)(36)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尚书金縢)(37)冬,季武子如宋赋常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38)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尚书盘庚中)(3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40)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例(35)、(36)、(37)“以”连接名词或名词词组,例(38)连接动词词组,例(39)连接形容词,例(40)“以”连接的“安”和“乐”是形容词,“怨”、“怒”、“哀”、“思”是心理动词。从来源看,并列连词“以”由动词“以”转化来。前文曾说到,动词“以”有五种意义,其中第三种意义是“带着”,如“师般以人于北奠次?”(合集32277)“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等。这种“以”前面的主语一般是施事性很强的人,“以”配合施事,其动词性也很强。有时主语句位出现施事性相对不强的事物,“以”的动词性质也相对减弱。如例(35)“雨以雹”的“雨”,这句话如理解为“雨带着冰雹”,“雨”还有一定的施事性,但比人的施事性弱得多。例(36)“天大雷电以风”、例(37)“七章以卒”情形相同。再进一步,有时“以”前面出现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如例(38)至(40),这两类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无所谓施事,“以”自然不具有动词性,转为连词。词义上,动词“以”的“带着”义可以引申为“连带”、“连及”,这类意义当前面的成分失去施事性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义“与”。(二)顺承连词“以”的形成过程顺承连词“以”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形成“W1+以+W2”格式,前成分W1既是句子谓语,同时又是后成分W2的条件、方式、原因等,前后成分有相承关系。如:(41)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尚书盘庚下)(42)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大雅烝民)(43)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44)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左传昭公四年)四例中,例(41)“震动万民”是条件,例(42)“既明且哲”、(43)“隐居”、“行义”是方式,例(44)“多难”、“去难”是原因。顺承连词“以”原本是介词,受所在句法结构的影响,介词宾语长期承前面的W1而省略,由介词发展为连词。郭锡良先生曾分析例(43)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可以变换为以隐居求其志,以行义达其道,变换以后,以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又说:“由于介词以的宾语既可以前置,又可以省略,加上也可以用谓词充当,因而使它具备了进一步虚化为连词的条件。”郭锡良先生的这些看法是正确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即两个并列的“W1+以+W2”句,“隐居”、“行义”既是句子的谓语,同时又用作介词“以”的宾语,因为这一宾语就在“以”之前而省略,形成“W1+以+W2”格式。宾语经常省略,介词“以”失去结构对象,即向连词转化。有时W1作“以”的宾语用“之”指代,即出现宾语“之”,形成“W1+以+之+W2”,句式“以”仍然是介词。如:(45)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庄子至乐)(46)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管子形势解)如果去掉“之”,把上面两例变换成如下句子,句中的“以”就是连词了:(47)天无为以( )清,地无为以( )宁。(48)解惰简慢以( )事主则不忠,以( )事父母则不孝,以( )起事则不成。介词“以”经常省去宾语,这是它向连词发展的关键。由于这类连词由介词省去宾语W1发展来,所以前成分W1一直兼有后成分W2的条件、方式或原因等,留下“以”原来是介词的痕迹。(三)界限连词“以”的形成过程连词“以”有时连接处所、时间、数量的范围,表示一定的界限,可称为界限连词。其句法特点,“以”前面是处所、时间或数量词语(时间词语也可以用其他词语表示),后面是“东”、“西”、“上”、“下”、“往”、“来”等单音动词,有的在处所、时间或数量词语前面有“自”、“从”等介词,有的“以”或写作“已”,相通。如:(49)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左传昭公二十年)(50)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周礼夏官司马)(51)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商君书境内)(52)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左传隐公九年)(53)从今以往二年,适子不闻孝,不闻爱其弟,不闻敬老国良,三者无一焉,可诛也。(管子大匡)(54)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庄子盗跖)界限连词“以”也是介词“以”省去宾语演变来的。作为介词,“以”的宾语即前面的处所、时间或数量词语,承前省去,“东”、“西”、“上”、“下”、“往”、“来”是动词,其中“东”、“西”、“上”、“下”意思是“往东”、“往西”、“往上”、“往下”,与“往”、“来”词性相同。整个结构表示以一定的处所、时间或数量为界限或起点所推延的范围,如例(49),“聊、摄以东,姑、尤以西”,意为以聊、摄或以姑、尤为界限向东或向西延展的区域。这种结构如果用指示代词“之”复指“聊、摄”和“姑、尤”,其形式则是“聊、摄以之往东,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长沙市宁乡市中医医院招聘编外聘用人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第二轮公开招聘博士研究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阳山铁矿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高技能人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浙江国企招聘2025湖州长兴交投集团及下属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东学校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四川蒙顶山理真茶业有限公司公开招聘7名任务制员工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陕西建工第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长江河湖建设有限公司招聘18人(湖北武汉市)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凯城镇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工作人员缴费成功人数与招聘岗位人数达不到31比例岗位(截止9月18日1700)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际留学合作协议书范本(合同文本)
- 班主任考试题库及答案
- 纺织面料设计师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酸碱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 第十三章 三角形 单元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基于等保20网络安全制度的企业网的规划与设计
- 【课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
- 中国水库管理办法
- JJF 2257-2025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校准规范
- 黑龙江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